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与伤寒或副伤寒患者 接触史,或是否在流行病区生活和工 作过。
通过血液、粪便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 测,如检测到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 沙门氏菌可确诊。
治疗方法
抗菌治疗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类等,以杀死体内的 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沙门氏菌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特点
伤寒和副伤寒的潜伏期较 长,一般为1-2周,病程 较长,需要积极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水传播
饮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 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食物传播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 煮熟的肉类、蛋类、奶制 品等。
日常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其排泄物 、分泌物等传播。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
发热
持续高热是伤寒和副伤 寒的典型症状之一,体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伤寒和副伤寒 患者,对患者的粪便和污染物 进行消毒处理,以控制传染源
的传播。
03
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
伤寒和副伤寒主要分布在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以及部分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

季节性
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高峰通常在 温暖的季节,可能与食品和水源
温可高达39-40℃。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便秘等症状较为常见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乏力、失眠、烦 躁等症状可能出现。
其他症状
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 也可能出现。
02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持续发热、头痛、 全身乏力等症状,以及腹部不适、恶 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

伤寒与副伤寒培训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培训课件
出现重脉,儿童及心肌损害者相对缓脉不明显。 *消化道症状:纳差、腹泻、便秘及明显腹胀。舌苔
厚腻,舌尖及边缘质红无苔,有“伤寒舌”之称。
伤寒与副伤寒
16
*肝脾肿大:半数以上病人于病程第1 周末肝、脾开始肿大,质软,有些 患者有肝功能损害。
*皮疹:病程第1周末于胸腹部及背部 出现玫瑰疹。直径约2~4mm,散在 分布,约10个左右,多在3~4日内 消退。
*胆囊感染 ——可长期携带,慢性带菌者。
伤寒与副伤寒
10
肠道病理改变与四周病程关系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
突起;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溃疡形成,
可有并发症;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
伤寒与副伤寒
11
脾脏
显著增大
肝脏
轻度肿胀 肝细胞混浊变性和灶性坏死
伤寒与副伤寒
12
临床表现
伤寒与副伤寒
30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数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
肥达反应阳性
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沙门菌
早期以血培养为主 对已用抗生素的病人可考虑作骨髓培养 粪便培养确定排菌状态
伤寒与副伤寒
31
• 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 • 流行性斑疹伤寒 • 钩端螺旋体病 • 粟粒性肺结核 • 败血症
19
伤寒“玫瑰疹”
伤寒与副伤寒
20
(二)临床类型
轻 型:中毒症状轻,病程短。 普通型:具有典型临床过程者。 迁延型: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明显 逍遥型:症状轻,部分患者以肠出血或肠 穿孔为首发症状。 暴发型:急起病,重症。
伤寒与副伤寒

21
小儿伤寒
不典型,起病急,常有上呼吸道症状; 少见肠出血和肠穿孔。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6
病理
▪ 伤寒的主要病理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大单核 细胞(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集合淋 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
▪ 此病变显微镜检查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 的细胞浸润。
• 可见到胞质内含有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 及坏死组织碎屑的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 特征性病变。
• 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
▪ 高热:体温多为稽留热,一般持续约半个月,但免疫功能低下者 可长达1~2个月。近年来由于早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使得弛张 热及不规则热型增多。
▪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 重者可有谵妄、昏迷。并发虚性脑膜炎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 皮疹:约半数患者在病程第1周末于前胸、腹部出现淡红色丘疹 (玫瑰疹),直径达2~3mm,压之褪色,散在分布,量少,一般仅 数个至十数个,多在2~4日内消退。
3
流行病学
▪ 伤寒遍布于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在不重视 饮食卫生的地区可引起流行。
• 传染源 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全病程均有传染性,以病程第2~4 周传染性最大。少数患者可成为长期或终身带菌者,是我国近年来 伤寒持续散发的主要原因。
• 传播途径 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 出,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 水源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常造成流行。
伤寒与副伤寒
中医内科教研室 甘志洲
1
伤寒
▪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 染病。
▪ 临床特征 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 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 主要并发症 为肠出血、肠穿孔。
2
病原学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 Vi抗体的效价低,有助于发现伤寒慢性带菌 者。
抵抗力
➢ 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 ➢ 耐低温 ➢ 对热与干燥的抵抗力较弱 ➢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地区性: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发生,以热带、 亚热带地区多见。
❖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多 ❖年龄:儿童和青壮年居多
传染源
病 程第2~4周,好发于末段回肠。 ➢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程第1-3周。内毒素所致 ➢ 中毒性心肌炎:病程第2—3周,严重毒血症 ➢ 中毒性肝炎:相当多见的并发症,常见于病程1-3周。 ➢ 其他: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中毒性脑病、DIC等
六.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 细菌学检查 ➢ 免疫学检查 ➢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有鞭毛,能运动。长1~3.5/µm, 宽0.5~0.8/µm
▪ 培养: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 佳。
▪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 程起重要作用。
伤寒杆菌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抗原性
❖ 三种抗原: ❖ 菌体“O”抗原 ❖ 鞭毛“H”抗原 ❖ 表面“Vi”抗原。
❖ 以凝集反应检测血清标本中的“O”与“H” 抗体,即肥达反应,有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
➢ 体温呈阶梯形上升。 ➢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
不多。
伤寒病人体温表
极期(病程第2—3周)
➢ 发热 :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d。 ➢ 消化系统症状 : ➢ 神经系统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有重脉,如
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显。 ➢ 皮疹:玫瑰疹,病程7~13d,多见于胸
伤寒 typhoid fever
漯河医专一附院 肝病科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2. 谁会受到伤寒与副伤寒的影响? 3. 何时出现症状? 4. 如何预防与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定义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而副伤寒则是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类似疾病 。
潜伏期
伤寒的潜伏期通常为1-3周,而副伤寒的潜伏期为 6-14天。
潜伏期的长短可能影响传播的控制。
何时出现症状?
何时出现症状?
常见症状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头痛、腹 泻或便秘。
伤寒症状通常更为严重,可能伴有皮疹。
何时出现症状?
并发症
如果不及时治疗,伤寒可能导致肠穿孔等严重并 发症,而副伤寒的并发症相对较少。
两者都属于肠道感染,症状相似,但病原体不同 。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病原体
伤寒的病原体是伤寒沙门氏菌,而副伤寒则由副 伤寒A型或B型沙门氏菌引起。
两种病原体都属于沙门氏菌科,但感染机制和严 重程度有所不同。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流行病学
伤寒主要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副伤寒则相 对少见。
伤类似。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何时出现症状?
诊断
通过血液培养、尿液培养或粪便培养进行确诊。 医生会根据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初步判断。
如何预防与治疗?
如何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饮用安全的水,避免生食 。
接种疫苗是预防伤寒的重要手段。
如何预防与治疗?
治疗方法
伤寒通常通过抗生素治疗,而副伤寒也可通过抗 生素治疗,但症状较轻者可观察。

伤寒ppt课件

伤寒ppt课件
调查内容
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了解其发病前10天的活动轨迹、接触 史、饮食史等信息。
伤寒病例的防控措施
01
02
03
04
隔离治疗
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 止疾病传播。
接触者追踪
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 和管理,观察其健康状况,必 要时采取预防性服药措施。
预防接种
对易感人群进行伤寒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伤寒的症状与体征
症状
发热、头痛、腹痛、腹泻、呕吐、肝脾肿大等。
体征
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培养 、粪便培养等)进行诊断。
治疗
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如头孢菌素、喹 诺酮类药物等,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和 休息。
02
CHAPTER
伤寒的预防
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伤寒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伤寒简介 • 伤寒的预防 • 伤寒的案例分析 • 伤寒的未来展望
01
CHAPTER
伤寒简介
伤寒的起源与传播
伤寒的起源
伤寒最初起源于人类与动物的接 触,由携带伤寒杆菌的动物传播 给人类。
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通过水、食物、日常生 活接触等方式传播,也可通过苍 蝇等媒介传播。
新药研究
针对伤寒病菌的耐药性问题,开展新药研究,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药物。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率。
伤寒防控策略的优化
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加强伤寒疫情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播。
健康教育普及
通过多种渠道普及伤寒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伤寒及副伤寒》PPT课件

《伤寒及副伤寒》PPT课件

h
27
临床表现
• (二)其他类型:分四型 • 1、轻型:多见于儿童,或发病初期使用有效
抗菌素、曾接受伤寒疫苗预防者。全身毒血症 状轻,病程短,1-2周恢复健康。易漏诊、误 诊。
h
28
临床表现
• (二)其他类型:分四型 • 2、爆发型:急性起病,毒血症状严重,高热
或体温不升,常并发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肠麻 痹、中毒性肝炎或休克等。如能及时诊断,进 行有效的病原、对症治疗,有治愈的可能。

h
13
(三)易感人群: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过伤寒菌苗 的个体, 均属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再次发病少见,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
(四)流行特征 :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以夏秋多见。 儿童和青年多见。在发展中国家仍是一种常见的 传染病,
h
14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 感染伤寒杆菌后是否发病,与感染的细菌数量 、致病性力、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密切关系。 全身网状内皮系统(肝、脾、骨髓、淋巴组织 等)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形成“伤寒 结节”。
h
8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h
9
生存能力:
•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 水面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 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阳光、 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 60度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
h
10
流行病学 Epidemioligy
• 2、极期:病程的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的 临床表现。
• (1)、持续发热:高热,呈稽留热,未进行 抗菌治疗热程可持续2周以上。
•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 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重者出 现谵妄、甚至昏迷。

伤寒与副伤寒实验

伤寒与副伤寒实验
素进行药敏试验。
将待检菌接种于液体培养基 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调
整菌液浓度至适宜范围。
药物敏感纸片法
将药敏纸片贴于已涂布待检 菌的琼脂平板上,培养一定 时间后观察抑菌圈大小,判
断药物敏感性。
微量肉汤稀释法
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加入含 有待检菌的微量肉汤中,培 养一定时间后观察细菌生长
情况,确定最低抑菌浓度 (MIC)。
对试剂和耗材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 有效期内使用。
实验操作规范流程梳理
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流程,包括 试剂配制、样品处理、实验操作
等步骤。
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 熟悉并掌握实验操作流程。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流程, 避免操作失误导致的实验失败或
结果不准确。
04 细菌学检测实验操作演示
细菌分离培养技术要点
被动血凝试验
02
利用伤寒、副伤寒杆菌的特异性抗原致敏红细胞,检测患者血
清中相应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03
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伤寒、副伤寒杆菌的核酸片段,快速、准确 地检测病原体。
实时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应用
ELISA是一种常用的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 体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 分洗除,最后通过酶作用于底物后显色来判断结果。
ELISA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已广泛应用于伤寒、副伤寒等传染 病的诊断和研究领域。
预防措施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接种疫苗 可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对病人和带菌者进行隔离和 治疗,减少传染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细菌性传染病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1
2/10/2021
第一节
伤寒与副伤寒
作者 :任红
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
伤寒和副伤寒
2
2/10/2021
一、前言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伤寒和副伤寒
3
2/10/2021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防 十、副伤寒简介
[潜伏期] 初期 极期 缓解期 恢复期 ➢病程 (第0周)(第1周)(第2~3周)(第3~4周)(第5周) ➢菌血症 第一次 第二次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23
•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2/10/2021(第9版)
五、临床表现
1. 初期:病程第一周,发热及全身中毒表现 2. 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四字经) (1)稽留高热 (2)中毒症状 (3)相对缓脉 (4)玫瑰皮疹 (5)肝脾肿大 (6)白细胞少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14
• 传染病学(第9版)
(四)流行特征:
三、流行病学
1. 地域性 遍布于世界各地,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多,在不重视饮食卫生的地区可引起流行 2. 季节性 终年可见,夏秋季最多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15

发病机制与病理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16
• 传染病学(第9版)
1. 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从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菌;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排菌3 个月以上为慢性带菌者
“Story of Typhoid Mary”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11
• 传染病学(第9版)
(一)传染源
三、流行病学
2. 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3. 只感染人类,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
18
•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二)病理:大体解剖
第一周 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 第二周 肿大的淋巴结坏死组织脱落 第三周 形成溃疡发生坏死 第四周 愈合,一般无瘢痕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19
•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二)病理:病理特点-镜检
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浸润 伤寒细胞 typhoid cell 伤寒小结 typhoid nodule
能运动杆菌。 4. 1884年,Georg T. A. Gaffky进一步证实其是伤寒的致病菌。 5. 中医:伤寒意指为寒所伤,包括有畏寒发热症状的疾病。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7
2/10/2021

病原学
伤寒和副伤寒
8
•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1. 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D群,G-染色,杆状,在长1~3.5 ,宽0.5~0.8 ,有鞭毛, 于普通培养基即可生长,胆汁培养生长更佳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12
• 传染病学(第9版)
(二)传播途径
三、流行病学
1. 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13
• 传染病学(第9版)
(三)人群易感性
三、流行病学
1.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伤寒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2. 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老年人少见。
伤寒和副伤寒
4
2/10/2021

前言
伤寒和副伤寒
5
• 传染病学(第9版 )
(一)概 述
1.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急性肠道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2.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中毒症状、玫瑰皮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少(四字经) 3. 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4. 两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上相同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28
• 传染病学(第9版)
1. 轻型 2. 暴发型 3. 迁延型 4. 逍遥型
五、临床表现-临床类型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29
•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特殊类型
儿童伤寒特点: 常发生轻型和顿挫型,呕吐腹泻多见,肝脾肿大突出,并发支气管 炎和支气管肺炎较多。 老年人伤寒特点: 体温多不高,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系心血管系统中毒症状重,易 并发支气管炎和心功能不全,恢复慢,病死率高。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25
•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26
•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27
•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3. 缓解期:病程第4周,仍可出现并发症(2~4周) 4. 恢复期:第5周,大约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一)发病机制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1. 细菌感染量、毒力和人体免疫的平衡 2. 内毒素致病 3. 二次菌血症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17
•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二)病理
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性反应 1. 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具特征 2. 肝、脾病变显著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小结 伤寒肉芽肿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20
•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二)病理:病理特点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21
2/10/2021

临床表现
伤寒和副伤寒
22
•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波动范围3~60天,通常7~14天 ➢典型临床经过分为四期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6
• 传染病学(第9版 )
(二)历史节点
1. 1659年,英国内科医生 Thomas Willis首先描述具有前述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 typhoid fever,并将其从typhus中分离出来。
2. 1873年,英国内科医生William Budd阐明了伤寒的发病本质。 3. 1877年,Karl Joseph Eberth和 Robert Koch从伤寒患者粪便中分离出一种短小、有鞭毛、
2. 释放内毒素致病 3.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有助于诊断;表面抗原
“Vi”,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4. 耐低温,不耐热,60℃ 15min即可消灭
2/10/2021
伤寒和副伤寒
9
2/10/2021

流行病学
伤寒和副伤寒
10
• 传染病学(第9版)
(一)传染源
三、流行病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