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十论
常见的科学原理

常见的科学原理一、引言科学原理是指科学界认定并被广泛接受的自然界规律性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科学原理被我们所使用,而这些原理都是通过科学研究和实验证实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科学原理,让我们更加了解周围的世界。
二、引力原理引力是一种物质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在牛顿力学中,引力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即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其大小与两者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他们之间距离平方成反比。
这个原理解释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地球上的物体下落等现象。
三、光的折射原理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因为光速的改变而发生折射。
这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不同,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原理解释了水中看到的物体位置比实际位置更高的现象,也是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器材的基础。
四、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能量守恒定律,表示在一个系统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这个定律阐述了能量不可能在转化中凭空消失或产生,只能从一个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被广泛应用于热力学和动力学等领域,也是节能减排的基础。
五、电磁感应原理电磁感应原理是指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磁场变化引起感应电流变化的原理。
这个原理被应用在变压器、发电机、电感等电气设备中,是电磁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
六、化学反应速率规律化学反应速率规律是描述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关系的定律。
根据速率规律,反应速率正比于各个反应物浓度的乘积,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数有关。
化学反应速率规律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环保等领域,有助于预测反应速率和优化反应条件。
七、声音传播原理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引起介质分子作振动而传递声波。
声音传播原理描述了声波如何在空气、水、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密度和弹性模量影响声波传播的速度。
声音传播原理是音响工程、声学研究的基础。
八、气体动力学原理气体动力学原理是描述气体流动行为的科学原理,包括气体在流动中的压强、密度、速度等变化规律。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引言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探讨,包括其定义、历史背景、社会地位、责任与使命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议题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中国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定义1.知识分子是指具备较高教育水平,从事知识产出和传播工作的人群。
2.他们通常拥有专业技能和学术背景,并在教育、科研、文化艺术等领域有所贡献。
二、历史背景1.中国的知识分子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思想传统。
2.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知识分子逐渐形成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3.在过去的百年间,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战争与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和命运。
三、社会地位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被视为道德典范和社会精英。
2.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形象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3.一方面,他们仍然被视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4.另一方面,他们也面临着来自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挑战与压力。
四、责任与使命1.作为社会精英,中国知识分子肩负着重大责任与使命。
2.他们应该具备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3.同时,他们也需要关注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并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学术自由与独立性1.学术自由是知识分子发挥影响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
2.知识分子应当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的能力,不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干扰。
3.然而,在现实中,学术自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需要我们关注和改善。
六、知识分子与政治1.知识分子与政治紧密相关,他们在社会改革和政治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知识分子既可以是改革的推动者,也可以是反对者。
3.他们在政治参与中应当保持客观、公正和理性,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导论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类型:1、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2、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
3、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本文由吉福整理)二、传播学研究范围和对象范围: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范围十分广泛。
对象:层次:1、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第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自我传播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是合为一体的,它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2、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则包含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3、群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组织的权威越高,传播的信息越被人信赖,反之,传播的信息越可信,组织的权威越高。
有三种传播渠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传播。
5、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对广泛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与人际传播的区别: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
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受众是匿名的、大量的、各相干的。
是信息的意向流动,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有限的。
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是由组织或职业传播者发由的,而不是个人发布。
三、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关系:1、广义的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的说传播学即是大众传播学。
2、从理论体系说,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
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2、形容方法不同。
3、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而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传播的全过程。
2017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举办

21 第一看点SCI-TECH INNOVATIONS AND BRANDS 2017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举办文/本刊记者 彭砚淼 葛志伟12月17日,以“大数据应用与创新”为主题的“2017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举办。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季星星,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等嘉宾出席。
活动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中国科普研究所协办,新华网、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委会承办。
论坛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宋南平主持。
王春法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有效凝聚了全国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量,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新时代,科技新闻传播者肩负着重要使命,王春法指出,科技传播要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中心的宣传导向;坚持勇于创新,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科技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型升级;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发挥民间科技交流渠道作用,密切与世界科技记者联盟的联系;加强理论研究;加强交流合作和品牌建设,提升学会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环节,2017年“新华杯”科技传播奖同期颁出,该奖项自2015年设立,迄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旨在鼓励我国科技新闻工作者不断创作出优质的科技新闻作品,不断提高科技新闻作品的传播力,推动我国科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今年,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等4个团队获优秀团体奖,新华社国际部记者黄堃等6人获优秀个人奖。
黄堃作为获奖代表在颁奖仪式上表达了十年来从事科技新闻传播工作的感想。
他说:“中国科研实力的提升以及中国科技新闻行业的发展为科技新闻从业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我会将这个荣誉作为未来继续努力的新起点。
”颁奖结束后,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分别作了题为《数字丝路:大数据驱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探索》的主旨报告。
幼儿园科学实验:声音传播教案 幼儿园实验教案

幼儿园科学实验:声音传播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幼儿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认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实验材料1. 盆2. 水3. 铃铛或发声玩具4. 筷子或其他敲击铃铛的工具5. 纸板或纸杯三、实验步骤1. 在盆中倒入适量的水,水平面要高于盆的一半。
2. 将铃铛或发声玩具放在盆的一侧,离水面较远。
3. 用筷子或其他敲击铃铛的工具敲击铃铛。
4. 让幼儿观察水面的波动和声音的传播情况。
四、实验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介质传播。
在本实验中,铃铛发出的声音会通过空气传播到水面上,使水面产生波动。
这是因为空气是一种介质,声音可以通过介质进行传播,而水也是一种介质,所以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水中。
五、实验结果1. 当敲击铃铛时,幼儿可以看到水面产生了波动,同时也能听到清脆的声音。
2. 可以观察到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水面上的。
六、实验分析通过本实验,幼儿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了解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可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幼儿对声音传播的兴趣,为以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七、教学反思1. 实验前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检查,确保安全性和实施的可行性。
2. 在实验中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及时纠正错误观念,让他们从实践中获得知识。
3. 实验后要及时总结,引导幼儿思考实验结果,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印象。
八、延伸活动1. 带幼儿到操场上,让他们利用脚步声和口哨声来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 利用音乐课或语言课的时间,引导幼儿谈论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实验,幼儿可以形成对声音传播的概念,也可以促进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和发现,培养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热情。
希望本实验能够为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九、自主探究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对幼儿提出一些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科学传播,何必守陈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上,多个物理公式和天文现象被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进行艺术化设计,做成了井盖涂鸦,成了“网红”。
在大多数公众觉得此举可爱、有趣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在井盖上涂写公式,纯属作秀”“这样做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理解公式、推崇公式的人应该潜心书斋,皓首穷经”。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例文科学传播,何必守陈规物理公式变涂鸦,井盖知识成网红。
似乎突破了我们对科学的认知,一时不适。
在大家心目中,物理、天文应当是板着脸的“老爷爷”形象,连胡子都纹丝不同。
现在“老爷爷”跳下神坛,抖落一身仙气,以“萌萌的”方式,进入我们视野。
其实不必“莫名惊诧”,科学传播,应不拘一格。
传播知识,不拘一格,科学有点烟火气,又有何妨?学者何处是,云深不知处,科学研究常是“高处不胜寒”,让公众畏而远之,看不懂又何妨?培养关注意识,激发走向“山里”的欲望。
科学传播,理应活泼,科学知识亲民,实为必要。
不利引导大众、普及知识,自会使其失去根基,金字塔没有庞大的底座,塔尖也难稳固。
知识共享时代,拒绝科学亲民,就是切断知识传播,阻隔知识的互动。
科学不接地气,或许也不利于科学研究。
不用担心看不懂,历史的快车总会把小众知识带给大众,总会把“云端知识”带回大地。
今天我们熟悉的“圆周率”“万有引力”“杠杆原理”“进化论”曾经也是非常神秘的,不都普及共享为人类的公共知识吗? 科学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普及,都应去仙气、接地气,不拘一格传播,不受陈规约束,方能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说到底,我们要想一想,科学的目的是什么?科学公式是不是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成为某些小团体的“秘密圣经”?显然不是这样的。
十大著名物理定理

十大著名物理定理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重要的定理被提出并被广泛应用。
以下是十大著名物理定理的介绍。
1. 费马原理费马原理是光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它阐述了光线在两点之间传播时所遵循的最短时间路径。
根据费马原理,光线在两点之间的传播路径是使得光程取极值的路径,这一路径被称为光线的轨迹。
费马原理在光学设计和成像中有广泛的应用。
2. 等效原理等效原理是爱因斯坦提出的一项重要物理定理,它描述了引力和加速度之间的等效关系。
根据等效原理,质量产生的引力效应与物体的加速度效应等效,即质量决定了物体对引力的响应。
这一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对解释引力以及宇宙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阐述了能量在物理系统中的转化和守恒关系。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一个系统的内能变化等于吸收的热量与做功的和。
这一定律在能量转化和热力学循环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4. 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感应定律是描述磁场和电场相互作用的重要定理。
法拉第定律和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定律的两个主要方面。
根据法拉第定律,当一个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将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使得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抵消磁通量的变化。
5. 熵增定律熵增定律是热力学中的重要定理,描述了在孤立系统中熵的增加趋势。
根据熵增定律,封闭系统的熵总是趋向于增加,而不会减少。
这一定律对解释自然界中的不可逆过程和热力学平衡有重要意义。
6. 相对论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提出的一套重要物理理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描述了高速运动物体的相对性原理,推翻了牛顿力学的观念。
广义相对论则是更一般的相对论理论,描述了引力的几何性质和时空的弯曲。
7. 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提出了测量精度的限制。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无法同时准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以及能量和时间。
艺术传播学参考书目

《艺术传播学》参考书目《舆论传播》,刘建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传播学引论》,李彬,新华出版社,1993。
《媒介通论》,[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
《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等,华夏出版社,1989。
《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1。
《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美]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1996。
《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说服学--攻心的学问》,龚文庠,东方出版社,1994。
《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胡钰,新华出版社,2000。
《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崔保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
《大众文化与传媒》,路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中国电视史》,郭镇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电视与社会》,[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对外传播初探》,段连城,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新闻写作教程》,[美]密苏里新闻学院编,新华出版社,1986。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泰勒《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权力的转移》,阿尔温·托夫勒《未来启示录--苏美思想家谈未来》,奥辛廷斯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丹尼尔·贝尔《大趋势》,奈斯比特《美育书简》,席勒《论音乐的美》,汉斯立克《艺术哲学》,丹纳《电影是什么》,安德烈·巴赞《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二卷《意境》,宗白华《美的历程》,李泽厚《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科学史》,丹皮尔《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科学的历程》,吴国盛《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西方哲学史》,罗素《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传播十论
作者:胡升华
1.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按照科学文化人的流行的表述,它们的区别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从立场上说,三者分别代表了国家、科学共同体和公民的立场(刘华杰)。
(2)从涉及的内容上说,“科普”对应于科学事实、科学知识;“公众理解科学”除了涉及科学事实、科学知识之外,还涉及科技过程、思想、方法、影响,强调对科学本性及其社会影响的认识、理解,弱化对科技知识本身的关注(刘兵);对于“科学传播”涉及哪些内容,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一般认为,其内容与传播过程和传播机制是不能脱离的。
有学者认为,它至少要包括如下内容:关于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关于传播内容的“内容分析”;关于传播媒介的“媒介分析”;关于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关于传播效果的“效果分析”。
(刘兵)
(3)从作用力或信息流传递的指向上说,科普是从“知识精英”指向社会公众;公众理解科学是从科学共同体指向社会公众;而科学传播则是科学共同体、政府、媒体、公众、非政府组织等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等信息交换。
(4)从科学观上说,科普和公众理解的科学是“科学主义”的,而科学传播是非科学主义,甚或是反科学主义的。
2.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三个阶段划分并不具备历史演进关系,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两个概念都是舶来品,中国现实社会事实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这样两个阶段。
西方科学传播的进程似乎也不能区分出历史界面明晰的三个阶段。
3.科学传播概念的提出,基于科学活动对社会生活、社会形态和自然环境已经产生了深入影响的事实,它是以民主政治为依托,从公民立场出发建立的一个理论模型,反映了部分学者的一种良好预期。
4.科学传播理论模型还在进一步构建之中,至于这个模型如何才能有效地运转,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5.科学传播理论模型有两个基石:
(1)科学共同体、政府、媒体、公众、非政府组织等主体是平权的,可以协商、互动;
(2)每个主体的意志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和表达的机制。
如果没有这两个基石,科学传播理想模型就不能有效运转。
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这两个基石并没有建立。
6.科学文化人在建立科学传播理论模型时,是在极力打破旧的“科学大众化实践活动”的次序和规则,但对如何建立新的次序和规则并没有开出有效的处方。
7.由此可见,科学传播理论模型在现阶段的思想启蒙意义要远大于它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的实际作用。
对于传统科普的目标群体而言,它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8.《全民科学素质计划纲要》、《科普法》贯穿着政府主导的思想,如果在现阶段与科学文化人描述的“科学传播”方式接轨,会给纲要的贯彻实施带来思想混乱,有可能形成事实上的干扰。
9.在我国现阶段,科普也好、科学传播也好实际上都是政府在进行直接和间接的驱动,因此,科学传播的中心策略或许是与政府妥协、沟通、互动,与政府分享利益,使政府的势能逐渐转变为其他主体的动能,从而走向各主体平权,建立起科学传播的必要生态。
10.目前中国只存在两种力量:
(1)政府力量——分配——掌握社会资源是这种力量的根源;
(2)大众力量——消费——掌握购买决策权是其力量源泉。
中国目前还没有与这两种力量匹敌的第三种力量。
科学传播模型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而已。
要使这种模型在中国有效运转,科学文化人首先要研究这两种力量。
西方的science studies研究How science work,在它那种社会形态下,science studies可以有所作为。
但在现阶段,对中国有志于科技传播的工作者而言,可能要先了解How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work和 How consumers 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