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5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版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五章晶体结构与性质教案

新人教版版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五章晶体结构与性质教案

教学指导意见核心素养1.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了解晶格能及晶格能对离子晶体性质的影响。

2.了解晶体类型,了解不同类型晶体中微粒结构、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能结合晶体结构(实例)描述分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原子晶体的性质。

3.了解晶胞的概念,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组成并进行相关计算。

4.了解过渡晶体、混合型晶体的存在现象。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认识晶胞及晶体的类型,能从不同角度分析晶体的组成微粒、结构特点,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运用典型晶体模型判断晶体的结构特点及组成并进行相关计算。

3.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认识不同晶体类型的特点,能从多角度、动态的分析不同晶体的组成及相应物质的性质。

考点一晶体常识和常见四种晶体性质[学在课内]1.晶体(1)晶体与非晶体晶体非晶体结构特征结构微粒周期性有序排列结构微粒无序排列性质特征自范性有无熔点固定不固定异同表现各向异性各向同性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2)得到晶体的途径1熔融态物质凝固。

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3)晶胞1概念: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2晶体中晶胞的排列——无隙并置A.无隙: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

B.并置:所有晶胞平行排列、取向相同。

(4)晶格能1定义:气态离子形成1摩尔离子晶体释放的能量,通常取正值,单位:kJ·mol—1。

2影响因素A.离子所带电荷数: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晶格能越大。

B.离子的半径:离子的半径越小,晶格能越大。

3与离子晶体性质的关系晶格能越大,形成的离子晶体越稳定,且熔点越高,硬度越大。

[名师点拨](1)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不一定是晶体,如玻璃。

(2)晶胞是从晶体中“截取”出来具有代表性的“平行六面体”,但不一定是最小的“平行六面体”。

2.四种晶体类型的比较[考在课外]教材延伸判断正误(1)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是晶体中粒子在微观空间里呈周期性的有序排列。

2023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教案(全国通用)专题05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含解析

2023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教案(全国通用)专题05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含解析

专题05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考点热度★★★★★【化学素养要求】【考纲导向】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依据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彼此关系和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5.通过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6.通过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理解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7.通过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认识化学键。

【命题分析】对原子结构、化学键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各微粒数量间的关系,微粒的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的表示方法及化学键、化合物类型的判断等方面上,试题难度不大,一般属于了解层次。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以元素周期表为工具考查“位、构、性”三者的关系,该部分内容既能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进行单独考查,同时也能将元素及其化合物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试题的综合度较高,命题的空间大。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难度适中。

该部分内容是过去命题的热点,未来将是一个必考点。

题型依然会以选择题为主,难度变化不大。

核心考点一微粒结构与化学键1.抓住描述对象判断“四同”(1)同位素——原子,如11H、21H、31H。

(2)同素异形体——单质,如O2、O3。

(3)同系物——有机化合物,如CH3CH3、CH3CH2CH3。

(4)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合物,如正戊烷、新戊烷。

2.原子结构中易混淆的4个问题(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即核素种类远大于元素种类。

(2)元素有多少种核素,就有多少种原子。

(3)同位素是同一元素不同原子的互相称谓,不指具体原子。

(4)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原子其质量数不同,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其原子、单质及其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某些物理性质略有差异。

3.理清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1)从图中可以看出,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离子键只能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高考化学复习教案设计七篇

高考化学复习教案设计七篇

高考化学复习教案设计七篇高考化学复习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构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经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

体会经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经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好,我们明白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期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日教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

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资料)教师语言:今日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一下SO2.【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_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

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能够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

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

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高中化学的基本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通过对高考化学试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1 原子与分子的概念及性质1.2 离子与化学键的特点及类型1.3 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2.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及类型2.2 化学反应的平衡与速率2.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能量守恒3. 第三章:无机化学基础知识3.1 常见元素与化合物的性质3.2 酸碱盐的分类与反应3.3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4. 第四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4.1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4.2 有机反应类型及机理4.3 有机合成与有机推断5. 第五章:化学实验与探究5.1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技能5.2 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与维护5.3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复习和巩固化学知识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高考化学试题,讲解解题技巧和方法。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4.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化学知识点的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结合高考化学试题进行分析,评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

3. 学生反馈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五、教学资源1. 化学教材、教辅资料和参考书籍。

2. 网络资源,如化学教学视频、在线试题库等。

3. 化学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

六、第四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续)4.4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结构推断4.4.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和方法4.4.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断技巧4.5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4.5.1 烃的衍生物及其性质4.5.2 有机反应类型及其应用七、第五章:化学实验与探究(续)5.4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5.4.1 实验目的与原理的理解5.4.2 实验方案的设计步骤与评价要点5.5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5.5.1 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5.5.2 常见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八、第六章:化学计算与化学平衡6.1 化学计算的方法与技巧6.1.1 物质的量的计算6.1.2 质量守恒与反应方程式的计算6.2 化学平衡的原理与应用6.2.1 化学平衡的建立与影响因素6.2.2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与应用九、第七章:现代化学技术与应用7.1 现代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7.1.1 电化学技术的应用7.1.2 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7.2 现代化学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7.2.1 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7.2.2 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技术十、第八章:化学与STSE8.1 STSE教育理念的内涵与意义8.1.1 STSE教育的目标与原则8.1.2 STSE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8.2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8.2.1 化学与环境可持续发展8.2.2 化学与资源的合理利用8.3 化学与科技伦理8.3.1 化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8.3.2 化学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评价:9.1 定期进行化学知识点的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第五章沉淀反应教案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第五章沉淀反应教案

第五章沉淀反应—■教学基本要求1、沉淀溶解平衡掌握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2、溶度积规则及应用掌握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溶液中沉淀的产生和溶解;掌握同离子效应的计算,了解盐效应;掌握计算难溶氢氧化物、硫化物开始沉淀、沉淀完全时c(OH—)、pH值;熟悉沉淀溶解的方法;掌握通过计算判断分步沉淀的丿II页序及第二种离子开始沉淀时,第一种离子是否沉淀完全;掌握沉淀转化反应的平衡常二三§5.1沉淀溶解平衡§5・1・:1溶度积常数将溶解度大于0.1g/100gH20的物质称为易溶电解质,梅溶解度在0.01 0.1g/100gH20的物质称为微溶电解质,将溶解度小于0.01g/100gH20的物质称为难溶电解质。

BaSO4⑸在饱和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BaSO4(s) o Ba2*(aq)+SO42-(aq);则:Ksp° = Ba2* SO42- 具中,c—l.Omol/dmq不写入表达式中。

Up称为溶度积常数…即温度一走时,难溶电解质溶在水溶液中的部分『全部离解为离子时离子的浓度的乘积是一常数,简称溶度积。

推广到一般式,如一反应为:AmBn(s) <=> mA n+(aq)+nB^aq)则:K%(AmBn)=冲『.[夕叮即:指定反应式中的离子,以离子的化学计星系数为指数的幕的相对浓度的乘积是一常数。

• K°sp同样是温度的函数,但K°sp受温度影响不大,当温度变化不大时,可采用常温下的资料。

•溶度积的大小反映了难溶电解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对于同种类型基本不水解难溶强电解质, 溶度积越大,溶解度也越大;对于不同类型难溶电解质,就不能用Kip大小来比较溶解能力的大小,必须把溶度积换算成溶解度。

例如:K e sp S(mol/dm3)AB AgCI 1.8x10“° 1.3x10”AgBr 5.0x10"7.1x10-7A2B Ag2CrO4l.lxlO"12 6.5 xlO^5§5.1.2溶度积常数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S和Kip都是表示难溶化合物溶解能力大小的物理墨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可以进行换算的,可以从S求K:p也可以从Up求S。

高考化学总复习教案

高考化学总复习教案

高考化学总复习教案高考化学总复习教案篇1第二节铝金属材料【教材分析】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铝单质及其合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广泛,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知识点,本节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给他们一个更为广阔的认识物质世界的空间,也为后面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

同时让学生了解金属及其合金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重要应用,认识铝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应用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铝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金属,也是学生接触比较多的一种金属元素,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钠、镁、铁等金属单质,因此,学生学起来会有一种熟悉感。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采取实验、探究、启发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对铝的性质能认识得更深入、更透彻,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铝的物理性质及铝与酸的反应,采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拓展的能力。

对于铝与氧气、铝与氢氧化钠及铝热反应,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究的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最后的活动与探究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培养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铝的物理性质;掌握铝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加深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方法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铝的还原性,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难点:铝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意图通过铝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入主题。

【引言】在已经发现的110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

金属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在历史上都留下光辉的一页。

钢铁是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即使在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金属仍然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高中化学高三教案学案高考化学总复习讲义5[

高中化学高三教案学案高考化学总复习讲义5[

高中化学高三教案学案高考化学总复习讲义5[一、知识结构为了适应高考的新趋势,在有机化学复习中应立足课本,进展智力,培养能力,必须向能力 (观看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测试倾斜具体讲,应做到:1.对中学化学应把握的内容能融会贯穿,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贮存,作〝意义经历〞和抽象的〝逻辑经历〞,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在复习中要培养自我猎取知识、自我加工、贮存知识,并能随时调用这些知识独立解决咨询题的能力。

3.把握各种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特点,并明白得官能团决定性质、性质反映官能团,不同官能团能够相互阻碍,同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咨询题的能力。

4.要重视有机化学实验的复习,不仅要把握〝规定实验〞的原理、药品、装置和操作步骤,还要具有观看、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初步处理实验中有关安全咨询题的能力;识不和绘制典型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以及依照试题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5.将化学咨询题抽象成数学咨询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运算(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咨询题的能力。

二、例题解析例1 A是一种能够作为药物的有机化合物。

请从以下反应图式中各有机物的关系(所有无机物均已略去),估量有机物A、B、C、E、F的结构简式。

解析此题图式中依照标注的反应条件,能够十分容易判定A→C发生银镜反应,C→D发生溴的加成反应,C→E发生卤代烃的消去反应,但苯甲醛和乙醛在NaOH溶液中生成A的反应,课本中不曾学过,从A经一系列反应可得到含9个碳原子的E,再联想到C O双键的加成反应,综合各种信息,能够估量这是一个加成消去反应。

即例 2 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食物(例如桑椹、花生,专门是葡萄)中。

它可能具有抗癌性。

该物质和溴水或 氢气反应时,能够跟1 mol 该化合物起反应的Br 2或H 2的最大用量分不是 mol 。

2023高考化学复习教案内容七篇

2023高考化学复习教案内容七篇

2023高考化学复习教案内容七篇2023高考化学复习教案内容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

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

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

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

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1 氧化还原反应1.元素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1)化合价:化合价是认识氧化还原的前提与基础。

①规则:①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②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②本质:a化合价的正与负: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呈正价;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呈负价。

b化合价的数值:化合价的数值等于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c化合价的变动: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

③有关规律:a金属元素一般没有负化合价,除零价外,只显正价,因为在反应中只能失去电子。

b非金属元素(除氧、氟外)在反应中既可得到电子,亦可失去电子,故既可呈正价,也能显负价。

c氧、氟的非金属性很强,在反应中一般不失去电子,故一般没有正化合价。

d显最高化合价的元素,在反应中只能得电子而不能失电子,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只能降低。

相反,显最低化合价的元素,在反应中化合价只能升高。

(2)基本概念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或者说是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或者说是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②氧化还原反应:凡是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或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一对对立的反应,而又统一存在于一个反应中,不能分割,所以人们把这两种同时存在的一个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联想·发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1)研究表明,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中都存在着电子的转移,电子的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说明:“转移”包含两方面内容:电子的得到、失去和电子的偏离、偏向。

电子的偏离和偏向又统称电子的偏移。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三个阶段:①首先是从得到氧和失去氧的视角认识的。

②接着是从元素的化合价升和降的视角去认识的。

③最后是从元素原子电子的得到和失去的视角去认识的。

注意:第①种情况只适宜在初中阶段使用,因为它解决问题的范围太狭窄,只局限在有氧参与的反应。

第②种情况没有反映出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本质,只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种表象,我们用来作为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工具。

第③种情况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 氧化剂和还原剂1.基本概念(3)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或说得到电子)的反应物叫做氧化剂;而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或说失去电子)的反应物,叫做还原剂。

(2)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所得的产物叫氧化产物;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所得的产物叫还原产物。

【领悟·整合】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是互相独立,又互相依存的,其关系如下: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2.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常见的氧化剂:(1)非金属单质X2、O2、S等;(2)高价金属阳离子Cu2+、Fe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H2SO4(浓)、MnO2、HClO、KMnO4、K2Cr2O7、HNO3、HClO3等。

常见的还原剂:(1)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K、Na、Mg、Al、Zn、Fe等;(2)低价金属阳离子Fe2+;(3)非金属阴离子Cl-、Br-、I-、S2-等;(4)含较低价元素的化合物CO、SO2、H2SO3、Na2SO3、NH3等。

说明:在含有变价元素的化合物中,具有中间价态元素的物质(单质或化合物)既可做氧化剂,又可做还原剂。

例如:Cl2、H2O2、Fe2+、SO2、H2SO3等既有氧化性有又还原性。

3.氧化还原反应中各个基本概念间的关系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知识·链接】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法:表示的是同一元素在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电子转移的结果,反映了化学反应的本质及参加反应的各物质间的氧化还原关系。

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步骤:①标出有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②在反应物到生成物之间画一个箭头,箭头出发和指向的是有化合价变化的同一元素;③分析化合价的变化,找出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有价态变化元素的一个原子转移电子数×发生价态变化的原子个数);④将转移电子数标在线上;2.单线桥法:表示的是电子转移的情况,反映了化学反应的本质。

单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步骤:①标出有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②用线桥将反应物中失电子的元素和得电子的元素连接起来,箭尾是失电子的元素,箭头是得电子的元素。

注意:桥线只在反应物中,不跨越“=”与生成物相连。

③在桥线上注明电子转移的数目,注意:只写数目,不标得失。

运用氧化性、还原性概括物质的化学性质所谓氧化性是指氧化剂具有的一种能得到电子的能力,表现在反应中是化合价有降低趋势的一种表现能力;还原性是指还原剂具有的一种失去电子的能力,表现在反应中是化合价有升高趋势的一种表现能力。

我们运用氧化性、还原性概括物质的化学性质,下面举例说明:上一章学了氯气和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氯气跟金属单质(钠、铁、铜等)、非金属单质(氢气等)的反应中都是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做氧化剂,因此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但氯气也有还原性,如氯气跟水、碱溶液所发生歧化反应。

其中有一部分氯即是表现了还原性。

而钠非金属单质(氯气、氧气等)、水的反应中都是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做还原剂,因此钠具有强还原性。

盐酸是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

如在盐酸跟镁、铝、锌等较活泼金属发生的置换反应中,盐酸表现了氧化性。

在浓盐酸跟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时,盐酸表现了还原性。

由于盐酸的氧化性实质上是H+的氧化性,属于酸的通性,即绝大多数酸所具有的共同性质,因此不能把盐酸称为氧化性酸。

但浓硫酸是强氧化性酸,其氧化性是指H2SO4分子中+6价的硫元素表现的一种很强的得电子的能力。

稀硫酸或硫酸盐中的SO42-中的硫元素虽然也是+6价,但没有强氧化性。

稀硫酸也有氧化性,是其中的H+所表现的。

浓硫酸分子中+6价的硫元素得电子的能力远强于其中的+1价的氢。

金属元素只能失电子,所以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非金属元素既能得电子表现负价,又能失(偏离)电子表现正价,所以非金属单质多数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3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1、铁元素的存在形态:游离态:陨铁化合态:铁元素主要以+2价和+3价的化合态存在。

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为4.65%,处于第四位,仅次于氧、硅和铝。

2、按不同标准给铁及其化合物分类(1)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给上述物质分类。

单质:铁;氧化物:FeO、Fe2O3、Fe3O4;碱: Fe(OH)2、Fe(OH)3;盐:FeCl2、FeCl3、FeSO4、Fe2(SO4)3(2)按铁元素的化合价给上述物质分类。

0价:Fe;+2价:FeO、FeCl2、FeSO4、Fe(OH)2;+3价:Fe2O3、FeCl3、Fe2(SO4)3、Fe(OH)3233423(1)氢氧化亚铁:制备:FeCl2+2NaOH=Fe(OH)2↓+2NaCl物理性质:白色难溶的弱碱化学性质:①与强酸反应②还原性:易被氧化剂所氧化。

如:4Fe(OH)2+O2+2H2O=4Fe(OH)3思考:实验室在制备Fe(OH)2时,为防止被氧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因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极易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更要注意隔绝空气。

其方法是:①亚铁盐需新制(用足量铁与稀硫酸反应或还原氯化铁溶液);②将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煮沸以赶尽溶于其中的空气(O2);③使用长滴管吸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将滴管伸至氯化亚铁溶液的液面以下,慢慢挤压乳胶头使氢氧化钠与氯化亚铁接触。

(2)氢氧化铁:制备:FeCl3+3NaOH=F e(O H)3↓+3NaCl物理性质:红褐色难溶固体化学性质:与强酸反应。

Fe(OH)3+ 3H2SO4= Fe2(SO4)3+3H2O5、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预测:铁元素显0价时,只有还原性;显+3价时,只有氧化性;显+2价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1)Fe的还原性:与H+、Cu2+、Fe3+、Cl2等反应Fe+2H+ = Fe2++H2↑、Fe+Cu2+ = Fe2++Cu、2Fe3++ Fe =3Fe2+、2Fe+3Cl2加热2FeCl3(2)Fe3+的氧化性:与Fe、Cu、Zn反应2Fe3++ Fe =3Fe2+、2Fe3++Cu = 2Fe2++Cu2+、3Zn+2Fe3+ = 3Zn2++2Fe (3)Fe2+的氧化性:与锌反应Zn+Fe2+ = Zn2++Fe(4)Fe2+的还原性:与氯水等反应2Fe2++Cl2= 2Fe3+=2Cl-(5)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示意图(还原性)3(还原性)【联想·发散】Fe2+与Fe3+的鉴别(1)直接观察颜色:Fe2+的溶液呈浅绿色,Fe3+的溶液呈棕黄色。

(2)利用显色反应:Fe2+的溶液+KSCN或NH4SCN溶液,溶液不呈红色;Fe3+的溶液+KSCN或NH4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有关离子方程式:Fe3++SCN-=[Fe(SCN)]2+(3)利用铁化合物沉淀的颜色:Fe2+的溶液+NaOH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Fe3+的溶液+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有关反应式:Fe2++2OH-=Fe(OH)2↓、4Fe(OH)2+2H2O+O2=4Fe(OH)3; Fe3++3OH-=Fe(OH)3↓(4)利用Fe3+的氧化性:①Fe2+的溶液+Cu片,无明显现象;Fe3+的溶液+Cu片,铜被腐蚀,溶液变为蓝绿色。

有关离子方程式:2Fe3++Cu=2Fe2+=Cu2+②Fe2+的溶液+淀粉KI试纸,试纸不变蓝;Fe3+的溶液+淀粉KI试纸,试纸变蓝。

有关离子方程式:2Fe3++2I-=2Fe2++I2(5)利用Fe2+的还原性:①Fe2+的溶液+酸性KMnO4溶液,KMnO4溶液紫色褪去;Fe3+的溶液+酸性KMnO4溶液,KMnO4溶液紫色不褪。

②Fe2+的溶液+氯水,溶液变为棕黄色;Fe3+的溶液+氯水,无明显现象。

有关离子反应式:2Fe2++Cl2=2Fe3++2Cl-注意:以上方法以KSCN溶液鉴别最常用。

层析法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之间的关系(1)以反应2Na+Cl2点燃2NaCl为例分析:在Na与Cl2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情况为:元素原子之间得失电子情况为由此可知,在由单质Na和Cl2生成离子化合物NaCl的反应里,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元素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元素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元素的化合价就升高(或下降),并且元素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数相等.电子得失,属于电子转移.(2)以反应H2+Cl2点燃2HCl为例分析在H2与Cl2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情况为:元素原子之间电子偏移情况为:由上可知,在像由单质H2和Cl2生成共价化合物HCl的反应里,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元素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有着密切关系.共用电子对偏出(或偏入),元素的化合价就升高(或降低),并且元素原子偏出(或偏入)的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数相等.电子偏出偏入,也属于电子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