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近代教育理论(下)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近代教育理论(下)

四、 教学心理学化和要素教育论
(一) 教学心理学化
教学心理学化是裴斯泰洛齐新式教学的总原则。他在《方法》一文中明确指出: “我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化。”只有使教学过程与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相一 致,才能使儿童的天性及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裴斯泰洛齐反对机械灌输的旧式教学,不断在教育实验中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规 律及与之相适应的正确教学方法。
一、 生平、著作与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
1802年,赫尔巴特发表了《直观教学入门》,介绍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学法。 1804年,他发表了《论对世界之审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一文,阐述了教育 性教学的意义和途径。 1806年,其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问世。 1835年,他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
一、 生平、著作与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
一、 生平与教育著作
裴斯泰洛齐生于苏黎世的一个医生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加洛林学院学习法律, 在此期间受到卢梭的深刻影响。
1768年,他在家乡涅伊霍夫开办了“新庄”,进行新的耕作方法的实验,试图帮 助农民摆脱贫困。
1774—1780年,他在新庄创办孤儿院。 1780—1798年,裴斯泰洛齐陆续出版了《隐士的黄昏》、《林哈德和葛笃德》 和《我对人类发展中自然进程的追踪考察》。 1798—1825年的主要教育作品是《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孩子》、《早期教育通 信》和《天鹅之歌》。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完善的,在人的本性中具有一些优良素质, 也具有低级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教育的帮助,人从动物本能状态中解放出来是很 缓慢的。同时,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只是发展的可能性,有赖于合理的教育将 其引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三、 论普及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
(二) 论人的能力的和谐发展
近代教育理论(下)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1章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1章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圣才出品】

第11章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一、选择题1.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的教育家是( )。

A.卢梭B.裴斯泰洛奇C.夸美纽斯D.杜威【答案】B【解析】1774年,裴斯泰洛奇创建“贫儿之家”,先后收容6~18岁的穷孩子五十余人。

为了使这些儿童能获得初步知识。

习得谋生能力,懂得做人的道理,裴斯泰洛齐一方面亲自教他们读、写、算的知识,并施以道德教育,同时让他们学习农耕、纺纱等生产技艺,参加生产劳动,从而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

他企图通过这样的教育将儿童培养为能独立生活的人,又能通过出售儿童的劳动产品来解决“贫儿之家”的部分经费。

2.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是( )。

A.卢梭B.裴斯泰洛奇C.夸美纽斯D.杜威【答案】B【解析】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在1800年发表的《方法》一文中,他首次明确提出“我正在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

在他看来,“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具体要求有:①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②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③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④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

他的思想对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产生的教学心理学化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3.裴斯泰洛齐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是( )。

A.要素教育论B.体育C.德育D.智育【答案】A【解析】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基于教育心理化理论对初等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论述,也是他为初等教育革新所做的开创性实践的结晶。

要素教育论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以便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1-2章史前教育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选择题1.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B)。

A.“拉比”B.“古儒”C.“书吏”D.“教父〃2•通常,苏美尔和(A)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A.巴比伦B.印度C.埃及D.中国3.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

其中的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A)。

A.读写B.苏美尔文C.文法D.祈祷文4.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的是(D)。

A.文士学校B.职官学校C.僧侣学校D.宫廷学校5•古代埃及教育中,注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C).A.文士学校B.职官学校C.僧侣学校D.宫廷学校6.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其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A)。

A.《吠陀》经B.苏美尔文C.文法D.祈祷文7.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的是(A)。

A.佛教教育B.婆罗门教育C.职官学校D.宫廷学校8•泥板书舍中教师被称为(C);“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D);希伯来的教师称为(A)。

A.拉比B.校父C.专家D.古儒第3章古希腊的教育一、选择题1•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智者派所确立的“三艺〃是(D)。

(教育学统考2008年)A.音乐、修辞学、几何学B.文法、辩证法、几何学C.文法、修辞学、天文学D.文法、修辞学、辩证法2•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D)。

A.智育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

3•“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和(A)。

A.摔跤B.游泳C.射箭D.骑马斯巴达的公民子女7~18岁,进入国家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

教育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神话、传说。

外国教育史课程标准

外国教育史课程标准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一、基督教的演变和基本教义
二、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
三、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四、经院哲学和教育
第二节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一、宫廷学校
二、骑士教育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起源的历史条件
二、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方式、阶段和地理趋势
三、中世纪大学的类型及特点
四、大学与外部的关系
五、大学的内部组织与管理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3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介绍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学习本章应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历史影响。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掌握宗教改革的意义及宗教改革时期主要教派的教育活动。理解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意义及对近代教育的影响。
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参考书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张斌贤:《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宝星:《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节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三、道德教育
第三节 赫尔巴特的课程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二、统觉与课程
三、儿童发展与课程
第四节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一、“教学进程”理论
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2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重点介绍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学习本章应掌握拜占廷帝国所创建的世俗教育与教会教育体系,了解拜占廷帝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掌握阿拉伯文化教育发展的概况,认识阿拉伯文化教育在东西方文化教育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

裴斯泰洛齐综述

裴斯泰洛齐综述

裴斯泰洛齐综述中文名: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英文名: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性别:男出生年月:1746年1月12日去世年月:1827年2月17日职业:教育瑞士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成就: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他对人类教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代表作品: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等。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介绍早年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放弃神学研究,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这项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由于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就转而从事写作。

《一位隐士的夜晚时刻》1780年出版的《一位隐士的夜晚时刻》概括了他的"教育必须顺乎自然"的理论。

他坚信人性具有无穷的应变能力;人的道德修养和知识造诣由他自己负责,而教育则应发展人的天才,使他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在《格特鲁德是如何教育她的学生们的》一书中,详细讨论的虽然是智育的主要原理,但他却认为德育最为重要。

法国大革命后,年过半百的裴斯泰洛齐才有了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机会,开始致力于儿童教育。

他收养了许多战后孤儿;为了增强学生们的道德品质,他竭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家庭气氛的环境。

他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期。

他还主办过两个学校作为教学实验基地,以证实他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的教学法。

其中一个学校闻名世界,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往参观。

其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自给、自立、自助和助人能力。

当时这一教学法为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

他的很多教学原理贯注在现代初等教育中。

论效法卢梭裴斯泰洛齐的课程论效法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的计划,强调集体的而非个人的背诵,课程以学生喜欢的活动为主,如绘画、写作、唱歌、体操、模型制作、采集标本、绘制地图和郊游等等。

裴斯泰洛齐文档

裴斯泰洛齐文档

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

他一生克服重重困难,为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瑞士平民特别是乡村贫民的生活状况,进而推动社会的改良,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的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探索。

他热爱教育的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特的论述,不仅在世界教育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一、为教育革新事业奉献一生1746年1月12日斐斯泰洛齐出生于瑞士苏黎世一个医生家庭,5岁时丧父,他在家庭中受到母亲和一位忠实的女仆的爱抚教育,这对他产生深远影响。

(后来提出的家庭教育和爱的教育)。

中学毕业后,17岁的他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文科两年,为研究神学做准备。

19岁,裴斯泰洛齐进入格林学院改学法律。

大学时代,他深受卢梭及德国古典哲学家莱布尼茨、康德等人的影响。

裴斯泰洛齐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而封建关系依然存在的年代,人民受到双重压迫,很多农村儿童为生活所迫而丧失受教育的机会。

他对农民的悲惨状况深表同情。

1768年,裴斯泰洛齐在亲友的帮助下,于苏黎世的比尔村购买了约二十公顷的土地,建立示范农场,取名伊霍夫新庄。

他力图以此来影响和帮助附近的村民获得新的农业技术,改进耕作方法,从而提高产量,改善生活。

五年后示范农场遂宣告破产。

然而这一失败却激发了裴斯泰洛齐直接投身于教育实践,谋求通过教育革新来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愿望。

1774年,他将新庄逐渐变成一所“贫儿之家”,先后收容6到18岁的穷孩子50余人。

学校按照家庭方式组成,一边劳动(纺纱织布),一边学习。

裴斯泰洛齐亲自交给孩子们读写算的知识,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

同时让他们学习农耕、纺织等生产技艺,参加生产劳动,从而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

裴斯泰洛齐企图通过这样的的教育将儿童培养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又能通过出售儿童的劳动产品来解决“贫儿之家”的部分经费。

外国教育史第十一章

外国教育史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裴斯泰洛齐教育革新实验的基本指导思想及其意义。

(1)教育革新实验的指导思想裴斯泰洛齐教育革新实验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早期,裴斯泰洛齐主要重视生产劳动的经济价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之间并无内在意义的联系。

后来,裴斯泰洛齐关注生产劳动的教育价值,将两者在人的内部结合起来。

他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人有重大教育意义,并认为这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

因此,他不仅把学习与劳动相结合视为帮助贫苦人民掌握劳动技能,从而改变贫困状况的手段,而且将其和体育、智育、德育联系起来,肯定其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2)教育革新实验的意义①裴斯泰洛齐在教育革新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化理论。

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全部符合科学。

但他从改革脱离实际、呆读死记的旧教学的强烈愿望出发,在长期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教育教学新方法,对促进教育教学心理学化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裴斯泰洛齐在实验中创建的小学各科教法,是初等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它改变了一直盛行于小学中的那种以脚本为中心,教师强迫注入,学生呆读硬背,单纯文字重复的教学方式。

他重视直观,强调儿童在实际观察事物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思考、推理和判断,得到清晰的观念。

2、“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重要含义及其影响。

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并在教育实践中探索以心理学为基础来发展人的能力的方法。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是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中引申出来的。

进一步使卢梭提出的教育适应人的本性的思想有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化”波动。

(1)“教育心理学化”的主要含义①教育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

裴斯泰洛齐主张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认为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裴斯泰洛齐文档

裴斯泰洛齐文档

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

他一生克服重重困难,为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瑞士平民特别是乡村贫民的生活状况,进而推动社会的改良,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的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探索。

他热爱教育的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特的论述,不仅在世界教育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一、为教育革新事业奉献一生1746年1月12日斐斯泰洛齐出生于瑞士苏黎世一个医生家庭,5岁时丧父,他在家庭中受到母亲和一位忠实的女仆的爱抚教育,这对他产生深远影响。

(后来提出的家庭教育和爱的教育)。

中学毕业后,17岁的他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文科两年,为研究神学做准备。

19岁,裴斯泰洛齐进入格林学院改学法律。

大学时代,他深受卢梭及德国古典哲学家莱布尼茨、康德等人的影响。

裴斯泰洛齐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而封建关系依然存在的年代,人民受到双重压迫,很多农村儿童为生活所迫而丧失受教育的机会。

他对农民的悲惨状况深表同情。

1768年,裴斯泰洛齐在亲友的帮助下,于苏黎世的比尔村购买了约二十公顷的土地,建立示范农场,取名伊霍夫新庄。

他力图以此来影响和帮助附近的村民获得新的农业技术,改进耕作方法,从而提高产量,改善生活。

五年后示范农场遂宣告破产。

然而这一失败却激发了裴斯泰洛齐直接投身于教育实践,谋求通过教育革新来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愿望。

1774年,他将新庄逐渐变成一所“贫儿之家”,先后收容6到18岁的穷孩子50余人。

学校按照家庭方式组成,一边劳动(纺纱织布),一边学习。

裴斯泰洛齐亲自交给孩子们读写算的知识,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

同时让他们学习农耕、纺织等生产技艺,参加生产劳动,从而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

裴斯泰洛齐企图通过这样的的教育将儿童培养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又能通过出售儿童的劳动产品来解决“贫儿之家”的部分经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