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资料.

合集下载

裴斯泰洛齐生平简介

裴斯泰洛齐生平简介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1.教育对人的作用(教育适应自然) 2.教育的目的:发展人的天性,形成完善的人。 (二)和谐发展的教育 1.体育和劳动教育 2.道德教育 3.智育
(三)教学理论
1.教育心理学化
第一,是要求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 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第二,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 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第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第四,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
1827年二月十七日逝世,终年81岁。
主要著作178ຫໍສະໝຸດ 年《一个隐士的黄昏》1781年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 1801年又陆续出版了《葛笃德怎样教育自己的 子女》、《母亲必读》、《观察入门》、《教 学通论》等一套父母和教师丛书。
二、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裴斯泰洛齐所处时代,正是他的祖国处在从封建主 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广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处 于极其贫穷和落后的境地。在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 影响下,裴斯泰洛齐认为,人们有了知识,就能认 清自己的本命和使命,摆脱愚昧,走向真理,从而 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美好社会。
2.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3.要素教育理论
•德智体劳等方面的要素教育
4.各科教学法
•语言教学 •算术教学 •测量(几何)教学 •地理教学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新庄孤儿院、斯坦兹孤儿院,学生一边识字读 书,一边参加农业、手工业劳动。 目的:改善贫困现状,促进儿童和谐发展。
生平简述
1746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的一个医生家庭,毕业于一所拉丁学校。 1768年,在苏黎世的比尔村建立示范农场。后因经营不善五年后宣告 破产,他将农庄变成一所“贫儿之家”,生产自给。

【名人故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

【名人故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

【名人故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的一位著名教育家,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对当时的欧洲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后来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启示。

裴斯泰洛齐在瑞士一个贫穷的家庭出生,他的父亲是一名牧师,母亲是一名教师。

在家庭的影响下,裴斯泰洛齐从小就对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裴斯泰洛齐年轻时受到了瑞士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影响,他赞同卢梭所提倡的自然主义教育理念,即通过培养孩子自然的好奇心、热情和求知欲,让他们自然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应该是孩子们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老师单方面灌输知识。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当时的许多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赞赏和支持,包括德国教育家弗罗贝尔和瑞士政治家约翰·卡斯帕·拉文。

在他们的支持下,裴斯泰洛齐建立了一所孤儿院,试图用他的教育理念来帮助那些贫困孤儿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生活。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他采用了关注幼儿的生活,赋权孩子们自己学习的方式,孤儿院内的孤儿们的精神和身体状况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他的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使得瑞士教育起了一段重要的飞跃。

裴斯泰洛齐的理念通过他的著作《情感教育》和《学习如何思考》得到了推广,后来被人们称为“裴斯泰洛齐式教育”。

这一教育理念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为许多后来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念以及其个人经历,对于我们现代人仍具有启示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在现代教育中还是十分值得借鉴的,而他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坚定不移的信仰,也成为了我们追求美好人生的熏陶。

【名人故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

【名人故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

【名人故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是一位瑞士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被誉为“现代教育的鼻祖”。

他提出的“感性教育法”、“自然教育法”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教育实践中,对后来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裴斯泰洛齐生于1746年,在贫困的家庭中度过了他的童年。

他从小就对知识和教育充满了热情,但由于家庭贫困,他只得到了十分有限的教育。

然而,他的热情和好学精神从未间断。

在他23岁的时候,他终于有了机会接受正式的教育,并且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

裴斯泰洛齐最初做了一名牧师,但要求他发誓效忠政府的行为却让他违背了自己的良心,他决定辞去了牧师的职位,开始从事教育工作。

他的教育理念非常先进,他提倡以幼儿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展开教育,为幼儿提供更为自由的空间,充分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最初的阶段要重视感性经验,而不是提供细节和抽象的知识。

裴斯泰洛齐一直在探索,试图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方法。

他深信,教育应该是人本主义的,不应当强制灌输知识,而应该注重让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他把教师视为学生的引导者,应该通过启发和激励,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和探索。

这种教育方法被称为“启发式教育法”,或者“展开教育法”。

裴斯泰洛齐一生中有很多著名的教育实践。

他最有名的一次实践是他在瑞士马赛城创建了一个孤儿院。

他通过自己的教育方法,让贫困的孤儿们在幸福、和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从中汲取力量。

他用一种温和而耐心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引导这些孤儿们重新找到自己的生活和奋斗的意义。

裴斯泰洛齐强调,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灌输知识的教育。

他一生致力于探索人性和教育的内在联系,他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成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事业,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著名的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贫苦儿童的教育事业,对当时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实践家。

他留给后世主要的教育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论教学方法》等。

裴斯泰洛齐从小丧父,由母亲及女仆抚养成人。

母亲和女仆辛勤劳动的模范行为促使裴斯泰洛齐从小就形成了人道主义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正因为从小亲身体验了穷苦的生活,因此“通过教育消除贫困”后来就成为裴斯泰洛齐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中学毕业后,裴斯泰洛齐到加罗林学院深造,最初的愿望是想毕业以后从事宗教工作。

而他之所以会走上教育改革的征途,是因为他在对自己儿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在困惑迷茫之中想到了卢梭的《爱弥尔》,于是他按照卢梭培养爱弥尔的那套方法来教育他的儿子,还对这一教育过程及其效果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记录。

正是这种活动,使他对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进行教育试验。

从那以后,无论多么艰难的条件,裴斯泰洛齐都始终坚持拯救贫民的国民教育。

裴斯泰洛齐先后进行了三次教育试验,教育的对象多是贫民儿童。

前两次实验的失败和孤儿院的破产并没有动摇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信念,他反而开始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教育名著《林哈德和葛笃德》。

第三次是1800年他与友人一起建立的“伊佛东学院”,历时24年,该学院曾在当时的欧洲盛极一时,许多国家都派教育家来此学习。

正是在这所学校,裴斯泰洛齐撰写了著称于世的《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一书,系统地提出来了一整套初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原则。

然而,遗憾的是,在走过了二十几年的鼎盛时期以后,学院终因内部意见不统一而停办。

这次失败给裴斯泰洛齐的打击很大,失落而疲惫的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开始潜心著述。

1827年2月17日,裴斯泰洛齐因病与世长辞。

在他逝世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墓碑上写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All for others, nothing for himself)”等字句。

教育学人物——裴斯泰洛齐

教育学人物——裴斯泰洛齐

教育学人物——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

他热爱儿童,对劳动民众非常同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

他的代表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是如何教育自己子女的》《天鹅之歌》等。

一、生平教育活动1774年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开办“贫儿之家”,他力图把它办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机构,他希望通过文化知识教育和农业、手工业技术教育,把儿童培养成为有知识、有能力以及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

他不仅亲自教授基础知识,而且教授和实践生产技艺。

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尝试。

最后由于经济困难,孤儿院于1780年被迫停办。

1798年,裴斯泰洛齐被资产阶级新政府派去担任斯坦兹孤儿院的管理和领导工作。

他把多年孕育的教育理想在孤儿院进行实验,他的学校教育家庭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心理化等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都在斯坦兹孤儿院的教育实验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由于战争的原因,1799年,斯坦兹孤儿院被迫关闭。

1800年,裴斯泰洛齐应朋友的请求到布格多夫城创办一所小学,在此他把全部精力放到初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上,确立了“教育心理化”的思想。

这所小学被视作欧洲近代初等学校的开端。

1801年,建立了著名的布格多夫学院,在这里他的“教育心理化”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实施并逐步完善。

1805年,迁到伊佛东城,建立了伊佛东城学院,1825年停办。

二、论教育的目的裴斯泰洛齐深受法国启蒙派特别是卢梭的影响,希望改善贫苦人民的生活处境。

他认为,穷苦人民的生活之所以贫困,是愚昧无知的结果。

因此,他主张教育应成为全民的财富,应让每个人受到教育,裴斯泰洛齐对大多数人根本无权受教育的现象极为不满,对于那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等级教育表示愤慨。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应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本性包括智力、精神和身体三个方面,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他的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人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与身体健康的人。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J.H. Pesstalozzi,1746-1827)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在许多国家得到传播,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1.青少年时代:裴斯泰洛齐出生在瑞士苏黎世一个医生的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他和兄弟、姐姐从小在母亲和一女仆的照顾下生活。

“消除苦难的根源”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裴斯泰洛齐生活的时代正是瑞士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青年时代的裴斯泰洛齐受到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的影响。

2.教育试验期:1768年,他在苏黎士附近的“新庄”,建立了一个试验农场。

1774年,裴斯泰洛齐又在“新庄”办起了一所孤儿院。

从此。

裴斯泰洛齐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集中精力从事著述。

1781年,写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1789年,受瑞士政府的委托,裴斯泰洛齐在斯坦茨建立了一所孤儿院。

1799年,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夫的幼儿学校任教,继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二年写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一书。

1827年,裴斯泰洛齐去世。

小结:从他的全部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裴斯泰洛齐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人道的社会政治观点。

他怀着的善良心愿,希望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当时瑞士的社会矛盾,企图通过改良主义的途径,帮助贫苦农民摆脱悲惨处境。

二、《林哈德与葛笃德》与乡村教育思想1.概况《林哈德与葛笃德》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也是一部教育小说。

该书包括上下两卷4个部分。

在这部小说里,裴斯泰洛齐塑造了一个叫葛笃德的乡村妇女的形象。

2.主要教育思想——乡村教育思想在这本著作中,裴斯泰洛齐从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现实的考察出发,阐述了他的乡村教育的思想。

裴斯泰洛齐所思考的乡村教育问题主要是乡村广大贫民的教育问题。

3.乡村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首先,他认为,乡村教育需要认识贫困问题。

其二,乡村教育应当每一个孩子受到合适的教育。

其三,乡村教育应当是一种实学教育。

在知识和道德的关系上,裴斯泰洛齐认为,要以德为先。

裴斯泰洛齐综述

裴斯泰洛齐综述

裴斯泰洛齐综述中文名: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英文名: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性别:男出生年月:1746年1月12日去世年月:1827年2月17日职业:教育瑞士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成就: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他对人类教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代表作品: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等。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介绍早年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放弃神学研究,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这项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由于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就转而从事写作。

《一位隐士的夜晚时刻》1780年出版的《一位隐士的夜晚时刻》概括了他的"教育必须顺乎自然"的理论。

他坚信人性具有无穷的应变能力;人的道德修养和知识造诣由他自己负责,而教育则应发展人的天才,使他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在《格特鲁德是如何教育她的学生们的》一书中,详细讨论的虽然是智育的主要原理,但他却认为德育最为重要。

法国大革命后,年过半百的裴斯泰洛齐才有了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机会,开始致力于儿童教育。

他收养了许多战后孤儿;为了增强学生们的道德品质,他竭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家庭气氛的环境。

他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期。

他还主办过两个学校作为教学实验基地,以证实他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的教学法。

其中一个学校闻名世界,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往参观。

其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自给、自立、自助和助人能力。

当时这一教学法为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

他的很多教学原理贯注在现代初等教育中。

论效法卢梭裴斯泰洛齐的课程论效法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的计划,强调集体的而非个人的背诵,课程以学生喜欢的活动为主,如绘画、写作、唱歌、体操、模型制作、采集标本、绘制地图和郊游等等。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

Page 17
论教学原则
循序性教学原则。裴斯泰洛齐提出了循序渐迚性的教学原 则。他认为教学必须依照严格的顺序来迚行丌应当使儿童 撇开他们的已经学会了的东西。还认为教学要从最简单的 要求开始,然后逐渐扩大、加深。 巩固性教学原则。裴斯泰洛齐指出在教学中必须巩固地研 究基本原理,然后再向前迈迚。 适应儿童年龄特征的教学原则。裴斯泰洛齐提出为使学生 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丌同年 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认为年龄越小越要心理学知诃的 指导。
Page 5
第四节 论要素教育
1、德育 (1)德育的目的:发展儿童对人们的爱。爱自己的亲人、 邻居,力求为人们做好事,形成良好的品质;培养自制的 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德育的内容:裴斯泰洛齐认为德育的内容是和宗教 紧密相违的,如果人能够爱上帝,他就会爱所有的人,裴 斯泰洛齐虽然反对有仪式的宗教,但他承认自然宗教,幵 丏把它当作最高尚的道德。他在号召博爱和人道的同时, 没有想到也丌可能想到培养儿童反对社会丌公平的精神。
Page 11
第四节 论要素教育
(4)体育的要素:裴斯泰洛齐认为各关节的运动能力是 体育中最简单的要素。因为只有关节的活动才能保证人有 行动的可能。 (5)体育的斱法: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要在家庭和学校 共同迚行。家庭中是通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逐 步迚行的。学校里要按觃定做一些如:游戏、军事体操、 森林旅行、游泳、手工劳动、运动会等活动。总之,让儿 童多做事,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轻到重,由少到 多,这样一来,丌但可以锻炼,发展其体力,培养其劳动 技能,也可养成劳动习惯。
Page 24
建立要素教学法
①整数教学的要素是“1”,要通过实物,如小棍,笔之 类的东西教学,之后才是运用卡片。 ②分数教学是以正斱形为单位,演示部分不整体的关系。 他创造了一串违续的正斱形分数表格,借以认诃个、十、 百的概念。后来其追随者将其发展成为“算数箱”。 ③整个教学中,他重规心算,课埻上学生丌用纸、笔而用 师生间高声问答的斱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 第二: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
• A.他在《隐士的黄昏》中说,教育的一般目的是, 使人的 内在力量提升为纯洁的人类智慧。在他看来, 教育乃是 人类本质的改造, 没有教育教育没有文化。
• B.裴斯泰洛齐进而认为, 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获得静的 知识,而且是养成动的认识。这就是说, 教学的本质, 不仅 是自外而内的知识的传递过程, 而且是受教育者内在精 神的进展。
——为教育革新事业奉献的一生
全名约翰·亨利赫·裴斯泰(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 )
“国民教育之父” ※致力于教育的革新实验和教育理 论探索 ※其教育思想在许多国家得到传播, 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发80展0年历发程表的《方法》一文中,首次明确地提
出教学心理化。
1801年,其《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中又 重申这一思想,指出通过揭示人的基本心理规 律也就可能发现一种心理学化的教育形式和教 育方法。
19世纪初,他首次明确强调指出,教育作为一 种科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
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目的
• 第一:教育的首要功能能促进人的发展, 尤其人的能力的发展
• A.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 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 B. 他说,不管儿童的地位如何,教育问题的实质都是一样的,教育 问题不在于传授专门的知识或专门的技能,而在于发展人类的基本 能力。
作经验,写成了回忆式著作──《天鹅之歌》。
主要著作
• 《隐者夕话》(1780年) • 《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年) • 《论教学方法》(1800年) • 《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们》(1801年) • 《天鹅之歌》(1826年)等
二、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目的
何为教育目的? 裴斯泰洛奇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
• B.将个人发展与社会改良紧密联系。
简要评价其教育目的
• A.民主主义和积极的教育思想 • B.浓厚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以及浓厚的
宗教色彩
三、教育的心理学化
定义
• 所谓“教育心理学化”, 一般认为, 其主旨和核心就是要求教育的思想、 理论和实践都符合人的心理发展, 追 求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与受教育者的 心理发展和特点协调一致, 这实质上 就是要求教育要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 之上, 要把心理学的知识充分、有机 地融合、渗透、应用于教育活动之中 。
主要生平
• 出生于瑞士苏黎世一个医生的家庭,5岁失怙,由母亲抚养长大,性 柔懦富于感情、柔中有刚。
• 幼时目睹农村破产的境况和农民的悲惨遭遇,从小就对农民的疾苦深 为同情。“消除苦难的根源”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 卡罗林学院学习时,受到卢梭的《爱弥儿》、《社会契约论》的深刻 影响,强化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他曾参加“‘爱国者’协会” ,撰文抨击政府,要求民主改革,受到当局迫害而被迫辍学(1767年) 。到农村探求帮助农民和“教育救民”之路。
、思想文化
忧国忧民的裴斯泰洛奇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 原因:广大人民群众未能受到合理的教育 和正常的发展
• 解决办法:人人都应该受到教育 • 居于茅舍草屋之人皆应受教育
大家一起想一想
• 教育万能论 • 普及义务教育
推荐著作
• 《林哈德与葛杜德》; • 《隐士的黄昏》
• 1.尖锐批评具有等级性的国民教育制度。他形象地把 这种制度比作一座大厦,其上层建筑十分精美,只住有
• 第三: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 A.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协调地发展那些由于受 到上帝的恩赐而构成其人格的才能和素质。
• B.我的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的法则,发 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能力,又必须 照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
• 第四:通过教育完美地发展人
• A.提高人民的素质,授予人民谋生的本领,培养 每个人树立自立、自养、自尊、自强的意识, 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很少的人;其中层住了较多的人,但无楼梯可以通往上
层,即使有人企图爬进上层,也会被住在上层的人无情
赶下;其下层住的人数很多,他们仅有与上层居民共享
阳光和新鲜空气的权利,而眼睛被蒙住,生活在黑暗中 。
• 2.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 量和能力。它要求教育者对于儿童所产生的影响必须跟 儿童的本性一致。教师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当象当 时学校那样压抑新一代的自然发展,而应当把这种发展 引向正确的道路,把足以阻碍它或使它偏离正确方向的 障碍和影响加以消除。他曾形象地描述教育与儿童发展 的关系,认为教育应当在巨大而坚固的岩石(本性)上 建立起自己的大厦(形成人),只有永远跟这岩石紧密 结合,不可动摇地屹立其上,才能达到既定目的。
教育人物:裴斯泰洛齐
13教育学1班第三组 成员:杜洁 杜水灵 胡倩倩 黄晓彬
刘艺 杨文静 朱方颖
壹 人物生平(黄晓彬) 贰 教育目的(杨文静) 叁 教育心理学化(杜洁) 肆 要素教育(朱方颖) 伍 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胡倩倩) 陆 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杜水灵) 柒 人物评价(刘艺)
一、裴斯泰洛奇
教育试验期
• 1768年,他在苏黎士附近的“新庄”,建立了一个示范性农场。 • 1774年,裴斯泰洛齐又在“新庄”办起了一所孤儿院。 • 1798年,应瑞士政府的邀请,创办了施坦兹孤儿院 。 • 1800年,在布格多夫城创设了一所寄宿制中学,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取得了显著成绩 • 1804年,迁往伊佛东后,成为名震全欧的学校。 • 1825年伊佛东学校停办后,他悲哀地回到故乡,总结了一生的教育工
• 1768年,于苏黎世比尔村建立诺伊霍(Neuhof)新庄,帮助农民提高 生产技术,因经营不善,五年后破产。
• 1792年法国授予其法兰西“共和国公民”荣誉称号 • 1827年病逝,终年81岁。碑文称他:“涅伊果夫贫民的救济者,《林
哈德和葛笃德》里的国民导师,施坦兹的孤儿之父,布格笃夫及伊佛 东新式学校的创设者,善良的公民,为他人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