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十六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裴学斯要泰求洛齐的教育思想
3、和谐教育
心
理
学
•
基
•
本 理
论
脑:精神能力,认识世界、理智判断
心:一 切感情的范围,包括道德感情 手:实践活动能力,艺术、职业、家务
其中以心为主导,脑和手只有 服从高尚的心,三者才会协调
教裴学斯要泰求洛齐的教育思想
• 和谐教育的各育组成:
• 1)道德教育: • 他把德育放在学洛要求齐的教育思想
• 5、要素教育 • 从这个思想出发,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他提出数
、形、词是智育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道德教育 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的情感能力,体育的要素是 儿童身上关节的活动能力,他的要素教育论思想,提 供了教学方法上的思路,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创 立了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方法的体系,对近代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裴学斯要泰求洛齐的教育思想
• 二、教育主要观点 • 1、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 教育作用:教育具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改良之密 切的双重作用。
• 教育目的:促进人的发展。 •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得到发展,
但完整人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 首要目的就促进人的潜能的发展。
教裴学斯要泰求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裴学斯要泰求洛齐的教育思想
• 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 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循序渐进,直
观性做为感觉训练手段 • 4)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 • 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的自我
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 懂得自己教育自己。
裴斯教泰学洛要求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教泰学洛要求齐的教育思想
• 5、要素教育 • 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 • 从要素教育论出发,他研究了初等教育的语文、算术等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是人的能力的发展。
▪ “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 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 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 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该教育目的内涵
每个人生来都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和可能得到发展
▪ 方法:观察用泥土塑造的地形 绘制地图 地理 挂图
第六节 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西方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了这一思 想。
▪ 两次实践: ① 新庄“贫儿之家”:既要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
劳动技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而实现生活自给, 并学到一定的生产劳动技能,同时又能学习初 步的文化知识。
▪ 体育的最简单“要素”是各种关节的运动,即通过 击打、投掷、推拿、拉力、转动等项目来训练儿童。
▪ 智育的最基本“要素”为数目、形状和语言。数目 是指以具体实物的数量、性质、计算等为教学内容; 形状是指具体实物的外表、轮廓、比例等;语言是 指用母语先将语言文字的教学分解为”字母”,然 后练习“字”,最后才是“句子”及“文章”的教 学。
▪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瑞士人民在他 的墓碑上铭刻着这样的颂词:新庄贫民的
救星,斯坦兹孤儿之父,布格多夫国民学 校的创办人,伊佛东的人类教育家……毫 不利己,专门利人。
第一次教育实验
1774年起,新庄逐 渐变成“孤儿之 家”,进行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的 初步实践,1780年 停办。
第二次教育实验
▪ “手”指的是人身体的各种活动能力。而且他强 调指出,这三种能力都具有从不活动状态到充分 发展的内在倾向。
组成人的三种状态
大自然的产物,表现为自然人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第4单元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近代外国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是瑞士着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思想家。
他接受了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关于适应人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的思想,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慈善教育和普通教育上,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力图通过教育改善人民的生活。
为此,他被誉为“贫苦者之友”。
他的教育思想在许多国家得到传播,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裴斯泰洛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裴斯泰洛齐出生在瑞士苏黎世一个医生的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他和兄弟、姐姐从小在母亲和一女仆的照顾下生活。
9岁时,裴斯泰洛齐开始上学,但由于他发育不良,性格内向,学校生活带给他更多的是孤独和寂寞。
童年时代,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在农村外祖母家生活的时期。
农民生活的贫困,富人子弟的尽情享乐,使他产生了对穷人的深切同情。
从此,“消除苦难的根源”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裴斯泰洛齐生活的时代正是瑞士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旧的农业经济在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
当时,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也影响了瑞士,上大学的裴斯泰洛齐接触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成了卢梭政治和教育思想的崇拜者。
在学校里,他和一些朋友参加了一个进步的“爱国者”的组织。
由于宣传社会改良思想,这个组织被取消,裴斯泰洛齐也被迫中断了学业。
从此,裴斯泰洛齐走向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
1768年,他在苏黎士附近的“新庄”,建立了一个试验农场,试图帮助农民改善生活,由于管理不善试验失败了。
但失败却使他找到了适合他的工作,在抚养自己儿子的过程中,裴斯泰洛齐开始了最初的教育工作。
他决心按照卢梭的方法教育孩于,但发现其中有一些缺点。
于是,他按照自己对儿童及教育方式的理解,做了观察记录,并记下了“教育3岁孩子的日记”。
同时,他也开始关注其他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贫困儿童的教育问题。
1774年,裴斯泰洛齐又在“新庄”办起了一所孤儿院,收留了50个5-10岁的孤儿和流浪儿。
裴斯泰洛齐为他们提供衣食,教给孩子读、写、算等基本知识,并让孩子们通过纺纱、织布等手工劳动,获得生活的技能。
论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论裴斯泰洛齐和谐进步教育思想导言:裴斯泰洛齐(Esteve Ferrer,1944年诞生)是西班牙哲学家、教育学家、和谐进步教育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和谐进步教育思想,旨在推动全球教育体系的改革,培育有综合素养、关注个体与社会和谐进步的新一代人才。
本文将从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和谐进步的内涵以及实施的策略等方面探讨裴斯泰洛齐和谐进步教育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一、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应以人的全面进步为中心,培育具备综合素养的个体。
他强调个体的身心健康、智力素养、情感阅历和社会责任的全面进步。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培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育人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创设力。
裴斯泰洛齐提出的教育思想在于强调教育务必是全面进步的,要关注同砚的身心健康、智力素养和情感阅历。
他主张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培育同砚的创设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和谐进步的内涵裴斯泰洛齐提倡的和谐进步是指个体在身心健康、智力素养、情感阅历以及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
和谐进步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身心健康:和谐进步的首要条件是个体的身心健康。
裴斯泰洛齐认为,只有身心健康的个体才能更好地进步其智力素养和情感阅历。
2. 智力素养:和谐进步需要培育个体的智力素养,包括进修能力、思维能力、创设力等。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应该重视培育同砚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沉思和解决问题。
3. 情感阅历:和谐进步还需要培育个体的情感阅历,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干系以及价值观等。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应该重视培育同砚的情绪智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能够乐观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
4. 社会责任:和谐进步的个体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并乐观参与解决。
裴斯泰洛齐强调教育应该培育同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成为具有使命感和社会贡献能力的公民。
三、实施策略1. 教育环境创设:为了实施和谐进步的教育,需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总结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总结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瑞士教育家,他对于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对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都进行了创新。
下面是对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总结,来看一下。
首先,裴斯泰洛齐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应该根据他们的个性和能力来进行教育,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统一的教学方法。
他主张从学生自身出发,关注他们的兴趣、需求和潜力,通过培养他们的智力、感性、道德和实践能力,实现他们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其次,裴斯泰洛齐提出了“头、手、心”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整体性的,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
他主张通过头脑思维、手工操作和感性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再次,裴斯泰洛齐注重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亲身实践来探索和发现知识,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他主张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体验和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此外,裴斯泰洛齐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人本主义。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爱和关怀为基础,倡导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与需求,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最后,裴斯泰洛齐强调教师的角色和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应该起到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作用,把个体发展放在首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他主张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力。
总结来说,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实践教育和社会性教育,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第4单元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近代外国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 1746~1827)是瑞士着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思想家。
他接受了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关于适应人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的思想,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慈善教育和普通教育上,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力图通过教育改善人民的生活。
为此,他被誉为“贫苦者之友”。
他的教育思想在许多国家得到传播,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裴斯泰洛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裴斯泰洛齐出生在瑞士苏黎世一个医生的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他和兄弟、姐姐从小在母亲和一女仆的照顾下生活。
9岁时,裴斯泰洛齐开始上学,但由于他发育不良,性格内向,学校生活带给他更多的是孤独和寂寞。
童年时代,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在农村外祖母家生活的时期。
农民生活的贫困,富人子弟的尽情享乐,使他产生了对穷人的深切同情。
从此,“消除苦难的根源”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裴斯泰洛齐生活的时代正是瑞士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旧的农业经济在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
当时,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也影响了瑞士,上大学的裴斯泰洛齐接触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成了卢梭政治和教育思想的崇拜者。
在学校里,他和一些朋友参加了一个进步的“爱国者”的组织。
由于宣传社会改良思想,这个组织被取消,裴斯泰洛齐也被迫中断了学业。
从此,裴斯泰洛齐走向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
1768年,他在苏黎士附近的“新庄”,建立了一个试验农场,试图帮助农民改善生活,由于管理不善试验失败了。
但失败却使他找到了适合他的工作,在抚养自己儿子的过程中,裴斯泰洛齐开始了最初的教育工作。
他决心按照卢梭的方法教育孩于,但发现其中有一些缺点。
于是,他按照自己对儿童及教育方式的理解,做了观察记录,并记下了“教育3岁孩子的日记”。
同时,他也开始关注其他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贫困儿童的教育问题。
1774年,裴斯泰洛齐又在“新庄”办起了一所孤儿院,收留了50个5-10岁的孤儿和流浪儿。
十一章 裴斯泰洛奇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B
24
▪ 德育的要素:儿童道德教育的基础首先在 家庭中奠定,是“母爱”。儿童对母亲的爱, 逐渐扩大到爱家庭里的其他成员,然后发 展到爱其他的人。裴斯泰洛齐明确指出:“ 母亲的影响是引起爱的忠诚的开端的自然 途径。”并且进一步说:家庭是培养道德的 学校。儿童道德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
学校中实现,在这里,教师对儿童的关系 建立在他父亲般的爱儿童的感情上。
B
32
第五节 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 裴斯泰洛齐根据教学心理学化和要素教育 的理论,具体地研究了初等学校各科教学 法,并在教育实践中提出许多革新意见, 为科学地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开创了 基础。
B
10
▪ 1800年,裴斯泰洛齐应朋友的请求到布格 多夫城创办一所小学,在此他把全部精力 放到初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上,确立了“教 育心理化”的思想。这所小学被视作欧洲 近代初等学校的开端。1801年,建立了著 名的布格多夫学院,在这里他的“教育心 理化”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实施并逐步完 善——第三次教育实验。写了《葛笃德怎 样教育子女》一书。
B
11
▪ 1805年,迁到伊佛东城,建立了伊佛东学 校,更系统地继续开展他的教育革新实验 和教育理论探索,1825年停办——第四次 教育实验。
▪ 1827年,裴斯泰洛齐去世。
B
12
第二节 论教育的目的
▪ 社会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贫困,乃是 由于人民陷于愚昧无知,广大群众未能受 到合理的教育和正常的发展。
B
20
1.概念
▪ 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 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在逐步过渡到 更加复杂的“要素”,促进儿童各种天赋 能力全面和谐地发展。
B
21
B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
那你知道裴斯泰洛齐主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道德教育裴斯泰洛齐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认为它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
他是从道德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来论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
他认为,人犯罪的根源在于人心之外,罪恶的社会环境会腐败人的心灵,为防止道德败坏,必须改善社会环境。
同时,人的犯罪并不是不可避免或无法挽救的,如果人的内在本性善良到能够抑制罪恶时,便有力量去改善周围的环境,使之不断扩大,从而避免犯罪。
因此,对人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同时,还要与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立法相结合。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和发展人内在的道德情感,形成人的道德观念,培养有道德的人。
在道德教育实践上,裴斯泰洛齐把爱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重视家庭式的道德情感教育。
他认为,只有家庭中亲人之间的情感才是最亲的,亲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最亲密的。
一旦这种情感或关系破裂,儿童将会终生受苦。
他认为,母亲在培养儿童的情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母亲通过对儿童的热爱和信任,可以激发儿童爱、信任和感激的种子,爱、信任和感激交织在一起,发展良心的萌芽。
儿童从对母亲的爱开始,进而发展到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
因此,裴斯泰洛齐认为,在教育中,把儿童对母亲的情感转移到他人,转移到社会,这种能力是教学艺术的关键。
他认为,还应把家庭的自然关系和爱的气氛引进学校。
在学校里,师生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学生之间关系就是手足关系,学校应像家庭一样充满亲情和欢乐。
在“新庄”和斯坦茨,裴斯泰洛齐就是以这种家庭化的爱的教育感化力量,教育儿童,发展他们的道德力量。
(二)智育裴斯泰洛齐非常重视智力教育。
他认为智育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天赋才能和能力,发展儿童的心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 建立初等学校各种教学法
发音
语言教 学
单词
语言
2. 算术教学
▪ 在形成整数概念的基础上,再进行整数四 则运算,其教学程序是先加法、乘法、除 法,然后减法。
3. 测量教学
认识直线
认识角
四边形、三角形、 多边形
曲线、圆形、椭 圆形
五、 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裴斯泰洛齐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首次付诸实践以及在理论认识上加以发展 ,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 ▪ 何谓“教育心理学化”
▪ 所谓教育心理学化:
▪ 第一,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 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 础上。
▪ 第二,教育心理学化,就是必须使教学内 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 ,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 第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
▪ 第四,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
获得知识又发展智力的方法:
• 教学应从教学的基本要素开始,使教学过 程心理化。
• 要改进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
•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 思维练习。
3. 体育
• 各种关节的活动应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 儿童的体育训练就是要从这些基本动作的 训练开始。
• 体育应该从儿童的早期开始。
第十一章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主要内容
论教育目的 论教育心理学化 论要素教育
建立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 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本章重点
• 论教育心理学化 • 论要素教育 • 和谐发展论
• 裴斯泰洛齐(Pesstalozzi, 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 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
▪ • 创办伊佛东学校
评价
▪ 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思 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林哈德和 葛笃德》曾创办的伊佛东学校,一时成 了当时欧洲的“教育圣地”。裴斯泰洛 齐为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瑞 士平民特别是乡村贫民的生活状况,进 而推动社会的改革,一生致力于教育的 革新实验和理论探索。
课外作业
▪ 评述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和谐发展
最简单要素
复杂要素
1. 德育
• 德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极为重要方 面。
• 儿童对母亲的爱,是道德教育最基本要 求。
• 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遵循道德自我发 展的基本原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德行 。
2. 智育
▪ 智育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着力帮助 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判 断能力的自然发展,以便有意识地占有人 类几千年获得的东西。
• 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一、 论教育目的
• 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 • 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 • 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 通过教育完美发展人的能力
二、 论教育心理学化
▪ 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在世界教育 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 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将教育和教学工作置 于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教 育心理学化,建立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 教学机制”,是建立新式学校教育的关键 所在。
▪ 如何评价“教育心理学化”?
▪ 关于心理学化的思想,不仅成为裴斯泰洛 齐关于人的和谐发展论、要素教育论、简 化的教学方法和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重 要理论基础,又对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教 育心理学化之发展逐渐发展为一种思潮, 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 论要素教育
▪ 要素教育论的基本思想,认为初等学校的 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 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以便循序渐 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书目
▪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人民 教育出版社198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版。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