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与副伤寒科普讲座PPT课件

副伤寒的基本知识
副伤寒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 与伤寒相比,副伤寒的病情较轻
副伤寒的基本知识
病菌通过食物或水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腹泻和腹痛
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避免食用感染的食物,如未经煮沸的牛 奶或生的蔬菜 饮用干净的、煮沸过的水
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避免与感染者接 触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伤寒与副伤寒科普讲座 PPT课件
目录 简介 伤寒的基本知识 伤寒的预防措施 副伤寒的基本知识 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结论
简介
简介
副伤寒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 伤寒与副伤寒在症状和传播途径上有一 些区别
简介Leabharlann 本讲座将重点介绍伤寒和副伤寒的基本 知识和预防措施
伤寒的基本知识
伤寒的基本知识
伤寒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 病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
结论
结论
伤寒与副伤寒都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 染病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个人卫生、饮食安全 和定期接种疫苗
结论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伤寒和副 伤寒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伤寒的基本知识
主要症状为高热、腹泻和消化道不适 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血 液检查
伤寒的预防措施
伤寒的预防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食用生的 或未熟透的食物 饮用安全可靠的饮用水
伤寒的预防措施
定期接种伤寒疫苗,提高免疫力 在旅行前注意目的地的卫生环境和饮食 安全
副伤寒的基本知识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课件

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报 告系统,及时发现并 控制疫情。
对患者粪便进行消毒 处理,以减少伤寒和 副伤寒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洗脸 、洗澡等,避免接触患者和污 染水源。
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不洁饮用 水,尽量饮用开水或瓶装水。
对食品和水源进行消毒处理, 确保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实验室检查
血液培养
伤寒沙门菌培养阳性是 确诊伤寒的依据。
粪便培养
在病程第二周阳性率最 高,可作为伤寒的辅助
诊断依据。
肥达反应
检测血清中伤寒沙门菌 的抗体,有助于伤寒的
诊断。
其他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 有助于了解病情和鉴别
诊断。
鉴别诊断
01
其他沙门菌感染:如肠 炎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 等。
02
2023
REPORTING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 》ppt课件
2023
目录
•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 伤寒和副伤寒的治疗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防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后
2023
PART 01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分类
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 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 接触等途径传播。
副伤寒
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与 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
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地区分布
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但 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
人群分布
无特定人群易感,但儿童 和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季节分布
无特定季节,全年均可发 病。
临床表现
伤寒与副伤寒教材教学课件

实验室检查方法及原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1
02
03
血常规检查
伤寒与副伤寒患者可出现 白细胞减少,尤其是嗜酸 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细菌学检查
通过血培养、骨髓培养等 方法,可分离出伤寒或副 伤寒杆菌,这是确诊的重 要依据。
免疫学检查
利用特异性抗体检测血清 或尿液中的抗原,如肥达 反应等,有助于伤寒与副 伤寒的诊断。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流程
伤寒与副伤寒的发病机制相似,主要是病原菌侵入人体后,在肠道内繁殖并释 放内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同时,病原菌可侵入淋巴组织、肝、脾等器官, 引起相应病变。
病理变化
肠道病变以回肠末段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坏死与溃疡形成为主;肝、脾等器 官可出现肿大、充血等病变;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 缓脉等。
毒血症状严重者,在足量抗菌 药物治疗同时,可应用肾上腺
皮质激素减轻症状。
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抗 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肾上 腺皮质激素减轻症状,如地塞 米松静脉滴注,2~3天后减量,
用1周左右。
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湿热郁阻证
治宜清热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 加减。
热毒炽盛证
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 汤加减。
形态与染色
副伤寒杆菌与伤寒杆菌 形态相似,为革兰氏阴
性杆菌。
培养特性
生化反应
抗原结构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 好,最适温度为37℃,
pH为7.2-7.4。
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等 ,产酸不产气。不分解尿 素,氧化酶试验阴性。
主要有菌体(O)抗原、 鞭毛(H)抗原和荚膜
(K)抗原。
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发病机制
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伤寒与副伤寒危害及预防PPT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 危害及预防 PPT课件
目录 引言 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副伤寒的危害与寒和副伤寒? 为什么它们对人体健康有害?
伤寒的危害与 预防
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危害一: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 患者症状的严重性 - 潜在的并发症
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危害二:传播范围广 - 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 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的
副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危害二:易与其他传染病混淆 - 与某些肠道感染疾病的区
别 - 造成临床诊断的困难
副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预防一:加强疫苗接种 - 疫苗的种类及接种程序 - 提高社区疫苗接种率的重要性
副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预防二:加强食品安全监控 - 食品卫生标准的执行 - 进口食品的检验与审查
结论
结论
伤寒和副伤寒的危害性 个人与社区共同努力的重要性
结论
提倡健康饮食与良好卫生习惯 的重要性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传播风险
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预防一:个人卫生与保护 - 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确方式 - 饮食安全和储存食物的注意事项
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预防二:社区和公共环境控制 - 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 垃圾处理和卫生设施的维
护
副伤寒的危害 与预防
副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危害一:类似伤寒,但症状较轻 - 病因及症状的异同点 - 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比伤寒较低
目录 引言 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副伤寒的危害与寒和副伤寒? 为什么它们对人体健康有害?
伤寒的危害与 预防
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危害一: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 患者症状的严重性 - 潜在的并发症
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危害二:传播范围广 - 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 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的
副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危害二:易与其他传染病混淆 - 与某些肠道感染疾病的区
别 - 造成临床诊断的困难
副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预防一:加强疫苗接种 - 疫苗的种类及接种程序 - 提高社区疫苗接种率的重要性
副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预防二:加强食品安全监控 - 食品卫生标准的执行 - 进口食品的检验与审查
结论
结论
伤寒和副伤寒的危害性 个人与社区共同努力的重要性
结论
提倡健康饮食与良好卫生习惯 的重要性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传播风险
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预防一:个人卫生与保护 - 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确方式 - 饮食安全和储存食物的注意事项
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预防二:社区和公共环境控制 - 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 垃圾处理和卫生设施的维
护
副伤寒的危害 与预防
副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危害一:类似伤寒,但症状较轻 - 病因及症状的异同点 - 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比伤寒较低
伤寒和副伤寒PPT课件

abdominal distension or pain、diarrhea or constipation
• Neuropsychiatric manifestations: confusion、mental cloudiness、even delirium and coma or meningismus.
• Circulation system:
relative bradycardia or dicrotic pulse. • splenomegaly、hepatomegaly、
occasionally toxic hepatitis.
• rose spots:30%,a faint pale color, slightly raised, round or lenticular, fade on pressure,2-4 mm in diameter, less than 10 in number, maculopapular rash on the truck. disappear in 2-3 days.
• Necrosis stage(2nd week): necrosis of swelling lymph nodes or solitary follicles.
• Ulceration stage(3rd week): shedding of necrosis tissue and formation of ulcer.
rare. Splenomegaly,rose spot and leucopenia less common.
• In the aged temperature not high,weakness common. More complications.high mortality.
• Neuropsychiatric manifestations: confusion、mental cloudiness、even delirium and coma or meningismus.
• Circulation system:
relative bradycardia or dicrotic pulse. • splenomegaly、hepatomegaly、
occasionally toxic hepatitis.
• rose spots:30%,a faint pale color, slightly raised, round or lenticular, fade on pressure,2-4 mm in diameter, less than 10 in number, maculopapular rash on the truck. disappear in 2-3 days.
• Necrosis stage(2nd week): necrosis of swelling lymph nodes or solitary follicles.
• Ulceration stage(3rd week): shedding of necrosis tissue and formation of ulcer.
rare. Splenomegaly,rose spot and leucopenia less common.
• In the aged temperature not high,weakness common. More complications.high mortality.
伤寒和副伤寒PPT课件

①血培养(1-2w阳性率高);
②骨髓培养; ③粪便培养(3~4w); ④尿培养(3~4w); ⑤十二指肠引流液培养; ⑥玫瑰疹刮取物培养。
(三)肥达(Widal)反应:
1、肥达反应的定义:应用伤寒杆菌“0”、
“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
通过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是对伤寒和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的一种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二)鉴别诊断 1、病毒感染: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少有神 经系统毒血症状,有少脾大、玫瑰疹、肥达反 应和血培养阴性。 2、疟疾:发热前常有畏寒、寒战,热退时 大汗热退后一般情况良好,发热定时,常有脾 大、贫血、血片检查可发现疟原虫。 3、钩端螺旋体:近期有疫水接触史,畏寒发 热,眼结膜充血、全身酸痛,肠腓肌疼痛和压 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血清凝溶试验(+), 勾体分离,培养(+)。
(三)缓解期:病程3-4周,体温逐渐下 降,食欲渐好,腹胀消失,肝脾回缩。 (四)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正常,
食欲好转。
临床类型:
(一)轻型:发热38℃左右,全身性毒血症
状轻,病程短,1-3周恢复。 (二)普通型: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 (三)迁延型:发热持续长,5周以上,驰 张热与间歇热型,肝脾肿大较显著,常见于 合并慢性血吸虫病人。
3、对抗治疗: ①高热:物理降温、不宜大量退热药,以免虚脱。 ②烦燥不安者用安定等镇静; ③便秘用生理盐水低压灌肠或开塞露塞肛,禁用 泻药; ④腹胀者少糖低脂肪饮食,松节油涂腹部或肛管 排气,禁用新斯的明; ⑤毒血症严重者,可在使用有效抗菌素的同时, 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病原治疗: 1、喹诺酮类 ①诺氧沙星(氟哌酸) 400mg/次数 3-4次/日 ②氧氟沙星(氟嗪酸) 200mg/次 3次/日 ③环丙沙星 0.25/次 3-4次/日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与伤寒或副伤寒患者 接触史,或是否在流行病区生活和工 作过。
通过血液、粪便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 测,如检测到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 沙门氏菌可确诊。
治疗方法
抗菌治疗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类等,以杀死体内的 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沙门氏菌
。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特点
伤寒和副伤寒的潜伏期较 长,一般为1-2周,病程 较长,需要积极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水传播
饮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 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食物传播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 煮熟的肉类、蛋类、奶制 品等。
日常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其排泄物 、分泌物等传播。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
发热
持续高热是伤寒和副伤 寒的典型症状之一,体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伤寒和副伤寒 患者,对患者的粪便和污染物 进行消毒处理,以控制传染源
的传播。
03
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
伤寒和副伤寒主要分布在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以及部分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
。
季节性
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高峰通常在 温暖的季节,可能与食品和水源
温可高达39-40℃。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便秘等症状较为常见
。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乏力、失眠、烦 躁等症状可能出现。
其他症状
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 也可能出现。
02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持续发热、头痛、 全身乏力等症状,以及腹部不适、恶 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
伤寒与副伤寒培训课件

出现重脉,儿童及心肌损害者相对缓脉不明显。 *消化道症状:纳差、腹泻、便秘及明显腹胀。舌苔
厚腻,舌尖及边缘质红无苔,有“伤寒舌”之称。
伤寒与副伤寒
16
*肝脾肿大:半数以上病人于病程第1 周末肝、脾开始肿大,质软,有些 患者有肝功能损害。
*皮疹:病程第1周末于胸腹部及背部 出现玫瑰疹。直径约2~4mm,散在 分布,约10个左右,多在3~4日内 消退。
*胆囊感染 ——可长期携带,慢性带菌者。
伤寒与副伤寒
10
肠道病理改变与四周病程关系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
突起;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溃疡形成,
可有并发症;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
伤寒与副伤寒
11
脾脏
显著增大
肝脏
轻度肿胀 肝细胞混浊变性和灶性坏死
伤寒与副伤寒
12
临床表现
伤寒与副伤寒
30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数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
肥达反应阳性
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沙门菌
早期以血培养为主 对已用抗生素的病人可考虑作骨髓培养 粪便培养确定排菌状态
伤寒与副伤寒
31
• 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 • 流行性斑疹伤寒 • 钩端螺旋体病 • 粟粒性肺结核 • 败血症
19
伤寒“玫瑰疹”
伤寒与副伤寒
20
(二)临床类型
轻 型:中毒症状轻,病程短。 普通型:具有典型临床过程者。 迁延型: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明显 逍遥型:症状轻,部分患者以肠出血或肠 穿孔为首发症状。 暴发型:急起病,重症。
伤寒与副伤寒
21
小儿伤寒
不典型,起病急,常有上呼吸道症状; 少见肠出血和肠穿孔。
厚腻,舌尖及边缘质红无苔,有“伤寒舌”之称。
伤寒与副伤寒
16
*肝脾肿大:半数以上病人于病程第1 周末肝、脾开始肿大,质软,有些 患者有肝功能损害。
*皮疹:病程第1周末于胸腹部及背部 出现玫瑰疹。直径约2~4mm,散在 分布,约10个左右,多在3~4日内 消退。
*胆囊感染 ——可长期携带,慢性带菌者。
伤寒与副伤寒
10
肠道病理改变与四周病程关系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
突起;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溃疡形成,
可有并发症;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
伤寒与副伤寒
11
脾脏
显著增大
肝脏
轻度肿胀 肝细胞混浊变性和灶性坏死
伤寒与副伤寒
12
临床表现
伤寒与副伤寒
30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数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
肥达反应阳性
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沙门菌
早期以血培养为主 对已用抗生素的病人可考虑作骨髓培养 粪便培养确定排菌状态
伤寒与副伤寒
31
• 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 • 流行性斑疹伤寒 • 钩端螺旋体病 • 粟粒性肺结核 • 败血症
19
伤寒“玫瑰疹”
伤寒与副伤寒
20
(二)临床类型
轻 型:中毒症状轻,病程短。 普通型:具有典型临床过程者。 迁延型: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明显 逍遥型:症状轻,部分患者以肠出血或肠 穿孔为首发症状。 暴发型:急起病,重症。
伤寒与副伤寒
21
小儿伤寒
不典型,起病急,常有上呼吸道症状; 少见肠出血和肠穿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病理
▪ 伤寒的主要病理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大单核 细胞(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集合淋 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
▪ 此病变显微镜检查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 的细胞浸润。
• 可见到胞质内含有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 及坏死组织碎屑的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 特征性病变。
• 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
▪ 高热:体温多为稽留热,一般持续约半个月,但免疫功能低下者 可长达1~2个月。近年来由于早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使得弛张 热及不规则热型增多。
▪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 重者可有谵妄、昏迷。并发虚性脑膜炎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 皮疹:约半数患者在病程第1周末于前胸、腹部出现淡红色丘疹 (玫瑰疹),直径达2~3mm,压之褪色,散在分布,量少,一般仅 数个至十数个,多在2~4日内消退。
3
流行病学
▪ 伤寒遍布于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在不重视 饮食卫生的地区可引起流行。
• 传染源 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全病程均有传染性,以病程第2~4 周传染性最大。少数患者可成为长期或终身带菌者,是我国近年来 伤寒持续散发的主要原因。
• 传播途径 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 出,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 水源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常造成流行。
伤寒与副伤寒
中医内科教研室 甘志洲
1
伤寒
▪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 染病。
▪ 临床特征 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 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 主要并发症 为肠出血、肠穿孔。
2
病原学
▪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中D族,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 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
▪ 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 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在体内
均能诱生相应的O及H抗体,抗原性较强,常用于血清凝集 试验(即肥达反应),以辅助诊断。 ▪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活力强,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 中可维持1~2个月,在牛奶中能生存繁殖,耐低温,在冰冻 环境中可持续数月。 ▪ 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加热60℃ 15min 或煮沸后立即死亡。消毒饮用水余氯达0.2~0.4mg/L时迅速 杀灭。 ▪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 ▪ 伤寒杆菌在菌体裂解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 发展起较重要作用。
8
临床表现
▪ 相对缓脉:患者体温高而脉率相对缓慢,部分患者尚可出现重脉, 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 肝脾肿大:半数以上的患者于起病1周前后脾脏肿大,质软,部 分患者肝脏亦肿大,且可伴有ALT升高,个别患者出现黄疸。
▪ 消化系统症状:腹胀、腹部不适、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等。
• 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体温开始波动下降,各种 症状逐渐减轻,脾脏开始回缩。
▪ 由于轻型患者的病情轻,• 暴发型:起病急,中毒症状重,患者可出现超高热或体温不升,血 压降低,出现中毒性心肌炎、肠麻痹、休克与出血倾向等。预后凶 险。
• 迁延型: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但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发热持 续不退,热程可达5周以上,伴有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病程可达数月 之久。
▪ 大量出血时体温骤降、脉搏细速,体温与脉搏呈现交叉现象,并 有头晕、面色苍白、烦躁、出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 若伤寒细胞聚积成团,则称为伤寒小结。 • 胆囊呈轻度炎症病变,少数患者痊愈后伤寒杆菌仍可在
胆囊中继续繁殖而成为慢性带菌者。
7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为3~60日,平均为1~2周。
▪ 典型伤寒
• 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病多缓起,体温呈阶梯状上升, 于第5~7日达39.5℃或以上,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 咳嗽等。部分患者出现便秘或腹泻。
系膜淋巴结中繁殖,然后由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的 菌血症。 • 此阶段相当于临床的潜伏期。
▪ 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和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 统,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严 重菌血症,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引起临床发病。
• 病程第1~2周,血培养常为阳性; • 骨髓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菌繁殖多,持续时间长,
• 人群易感性 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次 患病者极少。
• 流行特征: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最多。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 居多。分①散发型:多由于与轻型患者或慢性带菌者经常接触而引 起;②流行性:多见于水型或食物型。
4
发病机制
▪ 伤寒杆菌随水或食物进入小肠后,侵入肠黏膜:
• 部分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质内繁殖; • 部分经淋巴管进入回肠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
• 逍遥型:起病时毒血症症状较微,患者可照常工作。部分患者因突 发肠出血或肠穿孔,在就医时被发现。
• 顿挫型:起病较急,开始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于1周左右发热等 症状迅速消退而痊愈。
10
临床表现
▪ 伤寒的复发与再燃
▪ 并发症
• 肠出血:多见于病程第2~3周。可以粪便隐血阳性至大量 血便。
▪ 少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脉快;
培养阳性率最高。
5
发病机制
▪ 病程第2~3周,经胆管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再度侵 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组织中产生严 重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坏死、溃疡。
• 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 • 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
▪ 病程第4周,人体免疫力增强,伤寒杆菌从体内逐 渐清除,组织修复而痊愈,但约3%可成为慢性带菌 者,少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复发。
▪ 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 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 常旺盛,但体质虚弱,一般病程为1个月。
9
临床表现
▪ 非典型伤寒:除典型伤寒外,临床偶可见到轻型、暴发型、 迁延型、逍遥型及顿挫型等其他类型的伤寒。
• 轻型:患者一般症状较轻,体温多在38℃左右,病程短,1~2周即可 痊愈。多见于儿童,或发病后早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或已接受过 伤寒菌苗注射者。
病理
▪ 伤寒的主要病理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大单核 细胞(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集合淋 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
▪ 此病变显微镜检查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 的细胞浸润。
• 可见到胞质内含有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 及坏死组织碎屑的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 特征性病变。
• 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
▪ 高热:体温多为稽留热,一般持续约半个月,但免疫功能低下者 可长达1~2个月。近年来由于早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使得弛张 热及不规则热型增多。
▪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 重者可有谵妄、昏迷。并发虚性脑膜炎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 皮疹:约半数患者在病程第1周末于前胸、腹部出现淡红色丘疹 (玫瑰疹),直径达2~3mm,压之褪色,散在分布,量少,一般仅 数个至十数个,多在2~4日内消退。
3
流行病学
▪ 伤寒遍布于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在不重视 饮食卫生的地区可引起流行。
• 传染源 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全病程均有传染性,以病程第2~4 周传染性最大。少数患者可成为长期或终身带菌者,是我国近年来 伤寒持续散发的主要原因。
• 传播途径 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 出,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 水源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常造成流行。
伤寒与副伤寒
中医内科教研室 甘志洲
1
伤寒
▪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 染病。
▪ 临床特征 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 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 主要并发症 为肠出血、肠穿孔。
2
病原学
▪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中D族,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 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
▪ 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 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在体内
均能诱生相应的O及H抗体,抗原性较强,常用于血清凝集 试验(即肥达反应),以辅助诊断。 ▪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活力强,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 中可维持1~2个月,在牛奶中能生存繁殖,耐低温,在冰冻 环境中可持续数月。 ▪ 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加热60℃ 15min 或煮沸后立即死亡。消毒饮用水余氯达0.2~0.4mg/L时迅速 杀灭。 ▪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 ▪ 伤寒杆菌在菌体裂解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 发展起较重要作用。
8
临床表现
▪ 相对缓脉:患者体温高而脉率相对缓慢,部分患者尚可出现重脉, 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 肝脾肿大:半数以上的患者于起病1周前后脾脏肿大,质软,部 分患者肝脏亦肿大,且可伴有ALT升高,个别患者出现黄疸。
▪ 消化系统症状:腹胀、腹部不适、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等。
• 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体温开始波动下降,各种 症状逐渐减轻,脾脏开始回缩。
▪ 由于轻型患者的病情轻,• 暴发型:起病急,中毒症状重,患者可出现超高热或体温不升,血 压降低,出现中毒性心肌炎、肠麻痹、休克与出血倾向等。预后凶 险。
• 迁延型: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但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发热持 续不退,热程可达5周以上,伴有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病程可达数月 之久。
▪ 大量出血时体温骤降、脉搏细速,体温与脉搏呈现交叉现象,并 有头晕、面色苍白、烦躁、出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 若伤寒细胞聚积成团,则称为伤寒小结。 • 胆囊呈轻度炎症病变,少数患者痊愈后伤寒杆菌仍可在
胆囊中继续繁殖而成为慢性带菌者。
7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为3~60日,平均为1~2周。
▪ 典型伤寒
• 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病多缓起,体温呈阶梯状上升, 于第5~7日达39.5℃或以上,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 咳嗽等。部分患者出现便秘或腹泻。
系膜淋巴结中繁殖,然后由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的 菌血症。 • 此阶段相当于临床的潜伏期。
▪ 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和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 统,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严 重菌血症,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引起临床发病。
• 病程第1~2周,血培养常为阳性; • 骨髓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菌繁殖多,持续时间长,
• 人群易感性 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次 患病者极少。
• 流行特征: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最多。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 居多。分①散发型:多由于与轻型患者或慢性带菌者经常接触而引 起;②流行性:多见于水型或食物型。
4
发病机制
▪ 伤寒杆菌随水或食物进入小肠后,侵入肠黏膜:
• 部分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质内繁殖; • 部分经淋巴管进入回肠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
• 逍遥型:起病时毒血症症状较微,患者可照常工作。部分患者因突 发肠出血或肠穿孔,在就医时被发现。
• 顿挫型:起病较急,开始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于1周左右发热等 症状迅速消退而痊愈。
10
临床表现
▪ 伤寒的复发与再燃
▪ 并发症
• 肠出血:多见于病程第2~3周。可以粪便隐血阳性至大量 血便。
▪ 少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脉快;
培养阳性率最高。
5
发病机制
▪ 病程第2~3周,经胆管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再度侵 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组织中产生严 重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坏死、溃疡。
• 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 • 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
▪ 病程第4周,人体免疫力增强,伤寒杆菌从体内逐 渐清除,组织修复而痊愈,但约3%可成为慢性带菌 者,少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复发。
▪ 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 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 常旺盛,但体质虚弱,一般病程为1个月。
9
临床表现
▪ 非典型伤寒:除典型伤寒外,临床偶可见到轻型、暴发型、 迁延型、逍遥型及顿挫型等其他类型的伤寒。
• 轻型:患者一般症状较轻,体温多在38℃左右,病程短,1~2周即可 痊愈。多见于儿童,或发病后早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或已接受过 伤寒菌苗注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