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优秀PPT课件--伤寒与副伤寒

合集下载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课件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课件

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报 告系统,及时发现并 控制疫情。
对患者粪便进行消毒 处理,以减少伤寒和 副伤寒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洗脸 、洗澡等,避免接触患者和污 染水源。
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不洁饮用 水,尽量饮用开水或瓶装水。
对食品和水源进行消毒处理, 确保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实验室检查
血液培养
伤寒沙门菌培养阳性是 确诊伤寒的依据。
粪便培养
在病程第二周阳性率最 高,可作为伤寒的辅助
诊断依据。
肥达反应
检测血清中伤寒沙门菌 的抗体,有助于伤寒的
诊断。
其他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 有助于了解病情和鉴别
诊断。
鉴别诊断
01
其他沙门菌感染:如肠 炎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 等。
02
2023
REPORTING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 》ppt课件
2023
目录
•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 伤寒和副伤寒的治疗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防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后
2023
PART 01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分类
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 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 接触等途径传播。
副伤寒
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与 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

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地区分布
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但 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
人群分布
无特定人群易感,但儿童 和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季节分布
无特定季节,全年均可发 病。
临床表现

伤寒和副伤寒PPT课件

伤寒和副伤寒PPT课件

①血培养(1-2w阳性率高);
②骨髓培养; ③粪便培养(3~4w); ④尿培养(3~4w); ⑤十二指肠引流液培养; ⑥玫瑰疹刮取物培养。
(三)肥达(Widal)反应:
1、肥达反应的定义:应用伤寒杆菌“0”、
“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
通过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是对伤寒和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的一种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二)鉴别诊断 1、病毒感染: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少有神 经系统毒血症状,有少脾大、玫瑰疹、肥达反 应和血培养阴性。 2、疟疾:发热前常有畏寒、寒战,热退时 大汗热退后一般情况良好,发热定时,常有脾 大、贫血、血片检查可发现疟原虫。 3、钩端螺旋体:近期有疫水接触史,畏寒发 热,眼结膜充血、全身酸痛,肠腓肌疼痛和压 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血清凝溶试验(+), 勾体分离,培养(+)。
(三)缓解期:病程3-4周,体温逐渐下 降,食欲渐好,腹胀消失,肝脾回缩。 (四)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正常,
食欲好转。
临床类型:
(一)轻型:发热38℃左右,全身性毒血症
状轻,病程短,1-3周恢复。 (二)普通型: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 (三)迁延型:发热持续长,5周以上,驰 张热与间歇热型,肝脾肿大较显著,常见于 合并慢性血吸虫病人。
3、对抗治疗: ①高热:物理降温、不宜大量退热药,以免虚脱。 ②烦燥不安者用安定等镇静; ③便秘用生理盐水低压灌肠或开塞露塞肛,禁用 泻药; ④腹胀者少糖低脂肪饮食,松节油涂腹部或肛管 排气,禁用新斯的明; ⑤毒血症严重者,可在使用有效抗菌素的同时, 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病原治疗: 1、喹诺酮类 ①诺氧沙星(氟哌酸) 400mg/次数 3-4次/日 ②氧氟沙星(氟嗪酸) 200mg/次 3次/日 ③环丙沙星 0.25/次 3-4次/日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与伤寒或副伤寒患者 接触史,或是否在流行病区生活和工 作过。
通过血液、粪便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 测,如检测到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 沙门氏菌可确诊。
治疗方法
抗菌治疗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类等,以杀死体内的 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沙门氏菌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特点
伤寒和副伤寒的潜伏期较 长,一般为1-2周,病程 较长,需要积极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水传播
饮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 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食物传播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 煮熟的肉类、蛋类、奶制 品等。
日常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其排泄物 、分泌物等传播。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
发热
持续高热是伤寒和副伤 寒的典型症状之一,体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伤寒和副伤寒 患者,对患者的粪便和污染物 进行消毒处理,以控制传染源
的传播。
03
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
伤寒和副伤寒主要分布在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以及部分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

季节性
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高峰通常在 温暖的季节,可能与食品和水源
温可高达39-40℃。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便秘等症状较为常见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乏力、失眠、烦 躁等症状可能出现。
其他症状
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 也可能出现。
02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持续发热、头痛、 全身乏力等症状,以及腹部不适、恶 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

伤寒副伤寒PPT优秀课件

伤寒副伤寒PPT优秀课件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
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 水源污染-----最主要-----暴发流行 食物污染-----主要-----食物型流行 日常生活接触-----散发流行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过伤
寒菌苗的。病后免疫力持久。很少再次 发病。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
肥达氏试验(Widal test) 采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 (H)、副伤寒甲、乙、丙鞭毛抗原, 凝集法测定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 第2周出现阳性,3周阳性率50%,4-5周 80%,痊愈后阳性可持续几个月。
评价: 1、伤寒流行区:O>1:80、H>1:160或O有4倍
老年伤寒:发热不高,病程迁延。恢复期
长,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和心力衰竭。病死 率高。
复发、再燃
复发(relapse):10-20%
经有效治疗已稳定退热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 由于潜伏于巨噬细胞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入侵血 循环。血培养(+)。
再燃(recrudescence):
处于缓解期,体温下降但未稳定至正常,又重 新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再燃时症状加剧。与 菌血症未完全控制有关。
波及血管---肠出血,
侵入肌层与浆膜层---肠穿孔。
⒈高热:持续发热,呈稽留热。
2.神经系统症状:内毒素的致热和毒性作用, 表情淡漠、呆滞、耳鸣, 重者 -- 谵妄、颈项强直、昏迷。
图⒈ 稽留热 11.
临床表现
3.循环系统表现: 相对缓脉或重脉。
4.肝脾肿大。 5.玫瑰疹:
病程7~14日,多见于胸腹。
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表现 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起病急、寒战、体温迅速上升,热型不 规则,热程1-3周,可出现迁徙性化脓性 病灶,以肺部、骨骼及关节常见。肠出 血穿孔少见。

伤寒与副伤寒培训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培训课件
出现重脉,儿童及心肌损害者相对缓脉不明显。 *消化道症状:纳差、腹泻、便秘及明显腹胀。舌苔
厚腻,舌尖及边缘质红无苔,有“伤寒舌”之称。
伤寒与副伤寒
16
*肝脾肿大:半数以上病人于病程第1 周末肝、脾开始肿大,质软,有些 患者有肝功能损害。
*皮疹:病程第1周末于胸腹部及背部 出现玫瑰疹。直径约2~4mm,散在 分布,约10个左右,多在3~4日内 消退。
*胆囊感染 ——可长期携带,慢性带菌者。
伤寒与副伤寒
10
肠道病理改变与四周病程关系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
突起;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溃疡形成,
可有并发症;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
伤寒与副伤寒
11
脾脏
显著增大
肝脏
轻度肿胀 肝细胞混浊变性和灶性坏死
伤寒与副伤寒
12
临床表现
伤寒与副伤寒
30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数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
肥达反应阳性
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沙门菌
早期以血培养为主 对已用抗生素的病人可考虑作骨髓培养 粪便培养确定排菌状态
伤寒与副伤寒
31
• 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 • 流行性斑疹伤寒 • 钩端螺旋体病 • 粟粒性肺结核 • 败血症
19
伤寒“玫瑰疹”
伤寒与副伤寒
20
(二)临床类型
轻 型:中毒症状轻,病程短。 普通型:具有典型临床过程者。 迁延型: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明显 逍遥型:症状轻,部分患者以肠出血或肠 穿孔为首发症状。 暴发型:急起病,重症。
伤寒与副伤寒

21
小儿伤寒
不典型,起病急,常有上呼吸道症状; 少见肠出血和肠穿孔。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件
6
病理
▪ 伤寒的主要病理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大单核 细胞(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集合淋 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
▪ 此病变显微镜检查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 的细胞浸润。
• 可见到胞质内含有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 及坏死组织碎屑的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 特征性病变。
• 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
▪ 高热:体温多为稽留热,一般持续约半个月,但免疫功能低下者 可长达1~2个月。近年来由于早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使得弛张 热及不规则热型增多。
▪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 重者可有谵妄、昏迷。并发虚性脑膜炎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 皮疹:约半数患者在病程第1周末于前胸、腹部出现淡红色丘疹 (玫瑰疹),直径达2~3mm,压之褪色,散在分布,量少,一般仅 数个至十数个,多在2~4日内消退。
3
流行病学
▪ 伤寒遍布于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在不重视 饮食卫生的地区可引起流行。
• 传染源 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全病程均有传染性,以病程第2~4 周传染性最大。少数患者可成为长期或终身带菌者,是我国近年来 伤寒持续散发的主要原因。
• 传播途径 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 出,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 水源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常造成流行。
伤寒与副伤寒
中医内科教研室 甘志洲
1
伤寒
▪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 染病。
▪ 临床特征 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 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 主要并发症 为肠出血、肠穿孔。
2
病原学

《伤寒与副伤寒》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课件
个人卫生和规范化饮食可以有效减少伤寒和 副伤寒的传播风险、维持个人健康。
2 治疗方法与伤寒相

副伤寒的治疗方法与伤 寒相似,包括使用抗生 素和补液治疗。
3 副伤寒分为A、B、
C三种
副伤寒根据不同的菌株 可以分为A、B、C三种,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进行病原学分型。
预防措施
1 定期消毒水源和食品
定期对水源和食品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腹泻等
2 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和补液治疗
伤寒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持续头痛、腹 泻等症状。及时就医和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在抗生素的治疗下,患者症状可以得到缓 解。同时,及时补液也有助于恢复患者的 身体状况。
副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与伤寒相似但
更轻
副伤寒患者通常表现出 与伤寒相似但较轻的症 状,如低热、乏力和腹 泻。尽早发现和治疗有 助于避免病情进一步恶 化。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 件
传染病的学习连续了几个世纪,不断进步。因此,必须全面了解传染病的各 个方面,特别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起源、病因、症状和防治措施。
什么是伤寒和副伤寒
1 伤寒和副伤寒是传染病的一种
2 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和食物污染
它们由伤寒杆菌引起,是一种严重的传染 病,需要引起重视。
主要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和饮水传播,加 强环境和食品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健康饮食等。
3 规范化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
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结论
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需要引起重视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PPT课件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PPT课件
爆发型fulminant type


迁延型sustained type
逍遥型ambulatory type
小儿伤寒child typhoid fever
老年伤寒senile typhoid fever
典型伤寒
潜伏期:3~60天,平均10-14天
初期 第1周

发热:最早出现,阶梯型上升,有畏寒 少寒战,热退少汗
病原学
致病毒素
为强烈的内毒素,少量的内毒素即可 产生临床反应(寒战、发热、白细胞减少); 此菌本身不产生外毒素,在菌体裂解 时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病原学
抵抗力
自然界生活力强,水中2-3周,粪便中2-3月,牛奶 中可繁殖; 冰冻环境可存活数月; 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敏感,日光数小时死亡, 60 ℃后30min死亡, 在3%石炭酸中5分钟即被杀死。 消毒饮水余氯达0.2~0.4mg/L可迅速致死。

伴有乏力,纳差,咽痛,咳嗽 部分患者出现便秘或腹泻。
极期


2-3周
高热:多呈稽留热型,持续10-14d
全身中毒症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 系统;

肝脾肿大:严重者可有中毒性肝炎 皮疹:第7-13d,玫瑰疹,2-4,2-4d消

全身中毒症状
恢复期
4周末始
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TWO CONCEPTIONS

复发(relapse):退热后1-2w,症状再现,血培养转
阳性。(轻,短,少)

再燃 (recrudescens):病后2-3w体温开始下降尚未 正常,又开始上升,持续5-7d才恢复正常,血 培养阳性。(加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