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2010)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概念】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伤寒以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减少为临床特征,以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一般症状较轻。
【病原学】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均属沙门菌中的D群,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
本菌含菌体“O”、鞭毛“H”和表面抗原“Vi”抗原,在体内能诱生相应抗体。
伤寒沙门菌在自然环境中有较强的生活力,耐低温,加热60℃经15分钟或煮沸后即可杀灭。
【流行病学】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
青壮年及儿童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异。
1、传染源:是伤寒患者与带菌者。
患者病后2~4周传染性最大。
极少数可持续排菌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带菌者,为本病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
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发病机制】伤寒沙门菌进入消化道后,一般可被胃酸杀灭,若病原菌数量多或人体免疫力降低,未能被胃酸杀灭的病原菌进入小肠,并在肠腔内繁殖。
第一次菌血症:病原菌穿过小肠粘膜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继续繁殖部分菌进入淋巴回流经胸导管进入血液(此期也称潜伏期)第二次菌血症:在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的伤寒沙门菌再次进入血流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相当于第1周(初期)释放内毒素病程第2~3周大部分随粪便排出部分再次穿过肠粘膜再次侵入肠淋巴组织病程第四周产生严重炎症反应(相当于临床的极期)病变愈合少数患者由于胆囊长期保留病原菌而成为带菌者【病理特点】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最具特征性的是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从中央开始坏死;第3周坏死组织开始脱落,形成溃疡,深达肌层可致穿孔;第4周后溃疡愈合,不留瘢痕,不造成肠腔狭窄。
伤寒副伤寒防治应急处理方案 (2)

伤寒副伤寒防治应急处理方案一、简介伤寒和副伤寒是由沙门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腹泻和肌肉痛等,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脱水,甚至死亡。
本文档旨在提供伤寒和副伤寒的应急处理方案,以便在出现疫情或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并减少病情的进一步传播。
二、预防措施1.做好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合理饮食,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2.饮食安全:避免食用生肉、生蛋、生鱼等容易受到污染的食品,彻底煮熟食物,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食品。
3.饮用安全水源:确保饮用水源干净卫生,可以进行煮沸消毒或使用过滤器净化水源。
4.加强环境卫生:保持环境干净整洁,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餐具、厕所等。
5.接种疫苗:根据相关部门的建议,在预防疫苗的范围和剂量内接种相关疫苗。
三、疫情应急处理方案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患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报告。
2.加强病例调查与追踪:对疑似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明感染源和传播途径,追踪密切接触者,做好隔离措施。
3.及时上报疫情数据:各级卫生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疫情数据,确保信息畅通。
2. 应急隔离与治疗1.确定隔离点与医疗机构:根据疫情的具体情况,确定隔离点和集中治疗的医疗机构,并做好相应的人员和物资准备。
2.加强隔离措施: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病情传播。
3.提供适当的治疗:通过给予患者适当的治疗,包括抗生素和液体补充,来控制疾病的进展,减轻患者的症状。
4.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对于产生的医疗废物要进行妥善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和传播。
3. 健康宣传与教育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普及预防知识,引导正确的应对方法。
2.推广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鼓励公众使用口罩、消毒液等个人防护用品来减少感染的风险。
伤寒与副伤寒从中医分型辨治

伤寒与副伤寒从中医分型辨治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6-05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48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而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组细菌性传染病。
副伤寒与伤寒的临床表现、病理演变与治疗方法基本相同。
㈠营卫热毒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恶心。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咽痛、或不思饮食、或咳嗽、或呕吐、或全身酸痛。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调理营卫。
可选用银翘散与葛根芩连汤合方。
㈡肠胃热毒、浸淫内外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呕吐、腹泻、腹胀、全身酸痛。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黄或厚、脉数或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不思饮食、或手足烦热、或饮水不解渴、或水入即吐、或头痛、或咳嗽。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调解内外。
可选用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
㈢肠胃热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恶心。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脉滑或沉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呕吐、或不思饮食、或手足汗出、或面色红赤、或脘腹烦热、或高热不退。
【治则与选方】清泻肠胃、荡涤热结。
可选用大承气汤与麻子仁丸合方。
㈣肠胃瘀热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
2.辨证要点口渴、痛如针刺、舌质红夹瘀紫、苔黄或厚、脉滑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呕吐、或不思饮食、或夜间痛甚、或面色暗红、或脘腹烦热、或发热。
【治则与选方】清泻肠胃、活血化瘀。
可选用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与失笑散合方。
㈤寒毒瘀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痛如针刺、舌暗淡夹瘀紫、苔白或厚、脉沉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呕吐、或不思饮食、或夜间痛甚、或手足不温、或痛胀因食凉加重。
【治则与选方】温暖肠胃、活血化瘀。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和副伤寒是著名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为了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下面我将介绍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伤寒主要表现为间歇性高热,发热期持续较长,常伴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常见的体征包括脾肿大、相对缺乏心音、舌苔黄褐色等。
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血培养阴性。
粪便培养可检出沙门菌,粪便中也可找到沙门菌抗原。
血培养是确认伤寒的关键检查,阳性率可以达到90%,但需要培养2-3天。
3. 典型病例:具有传染性疾病史,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诊断标准。
典型伤寒病例可以直接确诊。
4. 临床血清学检查:通过伤寒抗体检查,如Widal试验、红细胞沈阳凝集试验等,可以提供伤寒的诊断概率。
5. 其他辅助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可以辅助诊断。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诊断学》(主编:陆道培等)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副伤寒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一般持续数周至数月,发热日轻于伤寒。
患者还常伴有头痛、全身肌痛、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征方面,副伤寒可出现脾肿大、肝肿大等。
2. 实验室检查:副伤寒与伤寒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类似,血培养阳性率也可以达到90%以上。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
3. 其他辅助检查:副伤寒的辅助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和其他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学》(主编:何桂生等)综上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对于不典型的病例,还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查,如Widal试验等。
以上所列的参考内容是常用的医学参考书籍,可以提供相关的诊断标准和辅助诊断方法。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伤寒与副伤寒

治疗
❖ (二)护理与饮食 ❖ 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情况及大
便性状变化。注意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经 常改变体位以防褥疮和肺部感染。发热期应 多饮水,2000—3000ml/d。饮食应为流质 或半流质的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适当补足 维生素B及C,退热以后方可逐渐增加饮食, 切忌饮食不节。
价“O”抗体不能区别伤寒与副伤寒,还必须依靠“H”、“A”、 “B”、“C”特异性抗体效价的高低来判断感染的菌种。
若“O”>1:80,“H”>1:160,为肥达氏反应阳性,有助于伤寒 的诊断;若“O”>1:80,“A”>1:160,则有助于副伤寒甲的诊 断,余此类推。或发病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效价呈4 倍上升, 有助于诊断。一般于病程第一周末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 可达80~90%。但有10%~20%的伤寒病人肥达氏反应始终阴性,
治疗
❖ 四、并发症的治疗
肠出血 肠穿孔 中毒性心肌炎
治疗
❖ 五、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 氨苄青霉素每日3~6g,加用丙磺舒每日1~
1.5g口服,连用4~6周;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 每日2次;疗程1~3个月;氟哌酸0.4g,每日 2次,连用4周;以上可任选一种,若内科治 疗,效果不佳,可考虑外科胆囊切除。
伤寒与副伤寒
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黄俊颖
概述
❖ 伤寒 (typhoid fever)与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分别是由伤寒杆菌与副伤寒(甲、乙、 丙)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特点为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中。伤寒 以持续高热、特殊中毒状态、肝脾肿大、相 对缓脉、玫瑰疹、血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减 少为主要特点,以肠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 症。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一般较 伤寒轻。
伤寒和副伤寒临床诊断标准

伤寒和副伤寒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在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者。
二、确诊病例:
1.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热型为
稽留热或弛张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
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
大、相对缓脉;
2.末梢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
3.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
伤寒杆
菌;
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
“O”抗体凝集效价在
1:80以上“H”﹑“A”﹑“B”﹑“C”抗体凝
集效价在1﹕160以上。
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
体4倍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项。
【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后,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媒介,经口而引起感染。
水源污染常是引起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食物污染亦可引起流行。
【消毒】
对阳光、干燥、热力、及消毒剂抵抗力弱,消毒饮水余氯达0.2-0.4mg/L时迅速死亡。
伤寒及副伤寒

伤寒及副伤寒(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概述(Introduction)定义(definition)中医学中,伤寒顾名思义指为寒所伤所导致的一系列症侯群,包括了西医学一系列有畏寒发热症状的疾病。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疾病----伤寒(typhoid fever)及副伤寒,发热虽然是其临床特点之一,但是指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s typhi)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系列急性肠道传染病。
历史(history)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现考证可能属“伤寒论”中缓脉型伤寒。
西医学的发展扎根于实证主义,其发展具有较好的续贯性。
1659年,英国内科医生Thomas Willis首先描述具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typhoid fever。
1873 英国内科医生William Budd阐明了伤寒的发病本质,认识到它的传染性,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的增生、坏死,并提出一系列预防措施。
病原学(Etiology)1877年几乎同时由德国细菌学家Karl Joseph Eberth, 45, 和Robert Koch从伤寒病人粪便中分离出一种短小、有鞭毛、能运动杆菌,1884年德国细菌学家Georg T. A. Gaffky年进一步证实是伤寒的致病菌。
美国微生物学家cartnern在患有伤寒小鼠粪便中分离出鼠伤寒杆菌。
1885年美国病理学家及兽医Daniel E. Salmon d.在美国猪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杆菌,由于他的贡献大,1913学术界规定将所有可运动的、有鞭毛、相似生物学结构和血清型反应肠杆菌(enterobacteria ),命名为沙门菌。
沙门菌属是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按照O抗原(菌体抗原)的成分可分50个群,按照H抗原(鞭毛抗原)成分进行血清学分型,目前有2000以上血清型。
伤寒与副伤寒

33
并发症治疗
⒉肠穿孔 半卧位,禁食,持续胃肠减压。 足量有效抗生素联合应用。 争取尽早手术治疗。
34
并发症治疗
⒊中毒性心肌炎 严格卧床。 静脉补充高渗糖,ATP,VitB1等。 在足量抗生素配合下,可加用少量肾上 腺糖皮质激素。 如出现心衰,可予洋地黄强心,速尿减 轻前负荷,维持至临床症状好转。注意防止 洋地黄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30
31
并发症治疗
⒈肠出血: 绝对卧床,严密观察BP、P、神志及便 血情况。 暂禁食,如出血量少,可酌情予少量流 质饮食,静脉补充热量及其他液体,注意电 解质平衡。 口服凝血酶及/或静脉输注VitK,安络血, 止血芳酸,立止血等止血药。
32
并发症治疗
根据失血情况,酌量输血。 如病人烦躁不安,可注射安定,苯巴比 妥钠,禁用泻剂及灌肠。 必要时手术治疗。
26
诊
断
发病多见于夏、秋季节,但任何季节均可发 生。 高热持续1~2周或以上,并出现无欲貌,相 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 血常规:WBC总数不高或低下及EBC计数减 少或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病原学检 查阳性可确诊。病原学检查阳性可确诊。肥 达试验阳性可资诊断。
27
鉴别诊断
病程第1周,需与急性发热性疾病鉴别,如:
再燃:
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 升高 血培养阳性
因菌血症未完全控制
20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3~4×109/L。EBC计数减少 或消失,病情好转回升。PLT突然下降应警 惕溶血尿毒综合症或DIC。 尿常规:2th周始,可有少量蛋白与管型。 粪常规:可有少许WBC。如OB阳性或肉眼 血便应警惕肠出血。
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饮用水余氯达0.2~0.4mg/L时迅速杀灭
与临床相关的病原学特点
伤寒杆菌菌体裂解时产生内毒素,临床上出现特征性神经系 统中毒症状
伤寒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 长更好
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即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 表面(Vi)抗原,在体内分别诱生相应的抗体。临床上借助 O及H抗体检测,辅助临床诊断(肥达反应)
流行特征
地区性:多见于热带、亚热带 季节性:终年可见,夏秋季最多 流行形式:
散发性:多由于与轻型病人或慢性带菌者经常接触而引起 流行性:多见于水型或食物型
四、致病机理
Pathogenesis
按照致病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细菌经口到小肠,穿过粘膜上皮进入下层淋巴小结繁
殖,部分细菌到达肠系膜淋巴结 第二阶段:细菌在局部大量繁殖后,随淋巴液经胸导管进入血液
一、伤寒概述
发展简史 伤寒是个古老的世界性传染病。我国伤寒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医名
著《伤寒论》,但中医的伤寒与我们所讲的伤寒杆菌 (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伤寒不是同一概念 伤寒杆菌于1874年发现,但伤寒的存在至少几个世纪了 1948年Wood Ward开始用氯霉素治疗伤寒后,伤寒死亡率由 20%~47.1%降为1~5%,现在伤寒的死亡率更低了。 近3年来我国每年的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人数在3万至6万之间
伤寒与副伤寒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
北京地坛医院 陈志海 Beijing Ditan Hospital
2008年8月1日起实施的 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
WS 288-2008 肺结核诊断标准 WS 289-2008 霍乱诊断标准 WS 290-2008 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 WS 291-2008 麻风病诊断标准
巨噬细胞胞质内可见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 坏死组织碎屑,称为“伤寒细胞” ,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伤寒肉芽肿(typhoid granuloma)
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的小结节称伤寒小结,也叫伤寒肉芽肿
伤寒的病理特征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onocytemacrophage system)增生性病变,以回肠(ileum)末 端集合淋巴结(Peyer’s patch)和孤立淋巴结增生为主
(第一次菌血症bacteremia),扩散到肝、脾、骨髓、胆囊等 到部位大量繁殖 第三阶段:经大量繁殖的细菌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严重菌 血症,释放内毒素(endotoxin),导致临床发病并逐渐加重 第四阶段:恢复阶段
五、病理表现 Pathology
伤寒细胞(typhoid cell)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直接消化道传播: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 和食物
间接消化道传播: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 传播
水源污染常酿成暴发流行
人群易感性(Susceptibility) 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持久性免疫力,再次患病者极少
伤寒的病理过程分为4期,即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 愈合期
病理第一期:髓样肿胀期
发病第一周,回肠下段淋 巴组织明显肿胀,凸出于 粘膜表面,色第二期:坏死期 发病第二周,肿胀的淋 巴组织在中心部发生灶 性坏死,逐步融合扩大,
累及粘膜表层。
二、病原学 Pathogens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D群,副伤寒甲、乙、丙分别属于沙 门菌属A、B、C群
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 周身鞭毛,运动活跃,不产生芽胞,无荚膜
周身鞭毛(↓) 负染,*22500
伤寒杆菌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1~2个月,在牛 奶中能生存繁殖。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存活数月
病理第三期:溃疡期 发病第三周,坏死组织逐渐崩解脱 落、形成溃疡。溃疡边缘稍隆起, 底部高低不平。溃疡深及粘膜下层, 严重者可深达肌层及浆膜层,甚至 穿孔,如侵及小动脉,可引起严重 出血。
2008年9月1日起实施的 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
WS 215-2008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代替WS 215-2001) WS 216-2008 登革热诊断标准(代替WS 216-2001) WS 217-2008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代替WS 217-2001) WS 278-2008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WS 279-2008 鼠疫诊断标准 WS 280-2008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WS 281-2008 狂犬病诊断标准 WS 282-2008 猩红热诊断标准 WS 283-2008 炭疽诊断标准 WS 284-2008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 WS 285-2008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 WS 286-200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 WS 287-2008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 WS 293-2008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
三、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传染源(Souce of infection)
患者及慢性带菌者(Patients and chronic carriers)
自潜伏期至全病程均有传染性,病程第2~4周传染性最强
慢性带菌者(chronic carrier)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 要传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排菌期在3个月之内者 称为暂时性带菌者(transient carrier);超过3个月称为慢 性带菌者
伤寒和副伤寒的概念 Concepts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感染引起的一种急 性肠道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 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副伤寒由副伤寒杆菌甲、乙或丙(salmonella paratyphi A、 B or C)感染引起,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解剖、临 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均与伤寒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