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从中医分型辨治

合集下载

《伤寒及副伤寒》课件

《伤寒及副伤寒》课件

分类与病因
疾病分类为伤寒与副伤寒, 其病因主要与食物中的致 病菌、不洁环境以及个人 卫生状况相关。
历史渊源
伤寒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 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研究 与实践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的黄帝内经等古籍中。
病情表现与主要症状
1 发热
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7.5 摄氏度,伴随着寒战和盗汗。
2 咳嗽与喉咙痛
有些患者会出现咳嗽、喉咙痛等呼吸道症 状,甚至出现咳嗽带血痰的情况。
3 腹痛与腹泻
4 乏力与全身不适
某些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 状,可能伴随着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
患者往往感到疲倦、乏力,全身不适,表 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
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
通过全面的临床症状观察、 体格检查和特殊实验室检查 来进行确诊,如血液检测、 呼吸道分泌物检查等。
3
个人卫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与病患接触等,以降低感染 风险。
总结和提问
传统中医
《伤寒及副伤寒》是中医学中 重要的疾病,在中医理论和实 践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公共卫生
掌握《伤寒及副伤寒》的预防 和控制措施,对公众健康和疾 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与创新
持续进行疾病相关的研究,探 索新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 提高疾病管理水平。
《伤寒及副伤寒》PPT课 件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课程。我们将一起探索《伤寒及副伤寒》的世界,了解其 概念、分类与病因,病情表现及主要症状,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最后,我 们将分享预防与控制措施,并进行总结和提问。
什么是《伤寒及副伤寒》?
概念
《伤寒及副伤寒》是中医 学中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主要由致病因子引起,临 床症状复杂,对公众健康 具有重要影响。

伤寒与副伤寒_Shang Han Yu Fu Shang Han_159

伤寒与副伤寒_Shang Han Yu Fu Shang Han_159

伤寒与副伤寒_Shang Han Yu Fu Shang Han 一概述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伤寒血清型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副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甲或乙或丙血清型引起的一种和伤寒相似的疾病。

副伤寒甲、乙的症状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

副伤寒丙的症状较为不同,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伤寒和副伤寒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

本病分布我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二病因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均属于沙门菌属,呈短杆状,不形成芽孢,有鞭毛,胆汁培养易生长。

菌体裂解产生内毒素致病。

三临床表现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1.1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

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2.2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1)高热持续不退,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

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

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或有时出现重脉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一。

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5)病程第6天开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触及脾肿大,质软或伴压痛。

少数患者肝脏亦可肿大,质软或伴压痛重者出现黄疸。

肝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

(6)病程7~13天部分,部分患者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为数在12个以下,分批出现。

伤寒与副伤寒从中医分型辨治

伤寒与副伤寒从中医分型辨治

伤寒与副伤寒从中医分型辨治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6-05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48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而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组细菌性传染病。

副伤寒与伤寒的临床表现、病理演变与治疗方法基本相同。

㈠营卫热毒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恶心。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咽痛、或不思饮食、或咳嗽、或呕吐、或全身酸痛。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调理营卫。

可选用银翘散与葛根芩连汤合方。

㈡肠胃热毒、浸淫内外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呕吐、腹泻、腹胀、全身酸痛。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黄或厚、脉数或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不思饮食、或手足烦热、或饮水不解渴、或水入即吐、或头痛、或咳嗽。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调解内外。

可选用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

㈢肠胃热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恶心。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脉滑或沉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呕吐、或不思饮食、或手足汗出、或面色红赤、或脘腹烦热、或高热不退。

【治则与选方】清泻肠胃、荡涤热结。

可选用大承气汤与麻子仁丸合方。

㈣肠胃瘀热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

2.辨证要点口渴、痛如针刺、舌质红夹瘀紫、苔黄或厚、脉滑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呕吐、或不思饮食、或夜间痛甚、或面色暗红、或脘腹烦热、或发热。

【治则与选方】清泻肠胃、活血化瘀。

可选用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与失笑散合方。

㈤寒毒瘀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痛如针刺、舌暗淡夹瘀紫、苔白或厚、脉沉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呕吐、或不思饮食、或夜间痛甚、或手足不温、或痛胀因食凉加重。

【治则与选方】温暖肠胃、活血化瘀。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

实验室检查2
2. 血清学检查 (1)肥达(Widal)反应:应用伤寒杆菌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副伤寒甲鞭 毛抗原“A”、副伤寒乙鞭毛抗原“B”、副伤 寒丙鞭毛抗原“C.”等5 种抗原,用凝集法测 定病人血清中各种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具有 辅助诊断的价值。
实验室检查3
(2) 对流免疫法检测抗体:
鉴别诊断1
(1) 病毒感染:伤寒病程1 周内,要与 病毒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
(2) 疟疾:体温波动大,发热前有畏寒 或寒战,随之发热,热退时大汗,脾肿大明显, 贫血逐日加重。血抹片或骨髓抹片可发现疟原 虫。早期疟疾和恶性疟易与伤寒混淆。
鉴别诊断2
(3)败血症:部分革兰阴性败血症的白细 胞计数不高,可与伤寒混淆。 (4)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发热不规则,脉 快、盗汗、呼吸急促、发绀等。结核菌素试验 阳性。X线胸片,可见肺部粟粒状播散性结核 病灶。
伤寒病理
四、临床表现 1

潜伏期7~23日,一般10 ~14 日。临床表 现轻重不一,典型病例通常可分为下列4 期: 1. 初期(增剧期) 病程第0 周。起病较缓 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 全身乏力,咽痛与咳嗽等。食欲减退,体温逐渐 上升,于5~7天内,体温可达39~40℃,病情 逐渐加重,初发热时常有畏寒但少寒战,退热时 不出汗或很少出汗。
诊断

(2) 临床表现: 不明原因发热1~2周以上,伴有全 身中毒症状,如反应迟钝、腹胀、大便 秘结或腹泻;出现相对缓脉,玫瑰疹, 脾肿大或肝脾肿大等。如出现肠出血或 肠穿孔,对诊断更有价值。应该注意不 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免误诊。
诊断
(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减少,分类以淋巴细胞相对 增加,而酸性细胞减少或消失,血清学 试验肥达反应阳性,对流免疫电泳检测 抗体或伤寒杆菌抗原阳性。

伤寒副伤寒诊疗常规

伤寒副伤寒诊疗常规

伤寒副伤寒诊疗常规【概述】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脉缓、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

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临床表现】(1)初期: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头痛,腹部不适等。

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7天内达到39〜40℃。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于本期末常已能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

(2)极期:病程的第2〜3周。

常伴有伤寒的典型表现,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亦较多在本期发生。

①高热。

②消化道症状。

③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④循环系统症状。

⑤肝脾肿大。

⑥皮疹:玫瑰疹。

(3)缓解期:体温开始波动,并逐渐下降。

患者仍觉虚弱,食欲开始恢复,腹胀减轻。

肿大的脾脏回缩,压痛减退。

(4)恢复期:体温回复正常,食欲好转,症状及体征均回复正常。

【辅助检查】(一)常规检查(二)细菌学检查:①血培养是确诊的论据;②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③粪便培养;④尿培养:⑤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三)免疫学检查1肥达氏试验2.其他免疫学检查【诊断】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鉴别诊断】1.病毒感染2.疟疾3.钩端螺旋体病4.急性病毒性肝炎5.败血症6.粟粒型肺结核7.布鲁菌病8.地方性斑疹伤寒9.结核性脑膜炎10.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治疗】1病原治疗:选用适当抗菌素(1)对非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苇青霉素氟咤酸和其他辅助药物(2)对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氨苇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抱三秦头抱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3)对妊娠合并伤寒小儿伤寒血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苇青霉素、头抱三秦、头抱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4)对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援等综合治疗(5)对慢性带菌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联用药量足疗程长有并存症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疗2.并发症治疗:肠出血治疗: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3.中医中药治疗:根据病情发展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4,对症支持治疗:指高热毒血症状严重腹胀腹泻便秘的治疗【疗效标准】1、治愈2、好转3、无效。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伤寒论是中医学里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记录了中国古代医生通过实践经验所得到的关于伤寒病辨证诊治的理论和方法。

在伤寒论中,中医辨证要点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别温病和寒病温病和寒病是伤寒病的主要类型。

温病是指由温邪所致的疾病,表现为发热、口渴、喜欢喝凉水等症状。

寒病则是由寒邪所致,症状为发冷、食欲不振、肢体冰冷等。

正确诊断温病和寒病的类型,对于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辨别表证和里证在伤寒论中,疾病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两种类型。

表证是指病邪在体表,表现为外感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里证则是指病邪侵入体内,影响内脏器官功能,表现为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

这种区分在诊治疾病时,对于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以及进行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 辨别阴证和阳证伤寒论提出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阴阳辨证。

它认为人体有阴阳两个方面的特点,当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疾病。

阴证是指病邪侵犯机体阴部,它会导致身体有寒凉感,感到乏力无力等。

而阳证则是病邪侵犯机体阳部,导致体内温热感明显,容易口渴、大便秘结等。

正确辨别阴阳平衡的失调类型,有助于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选择更为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

4. 辨别标准和非标准在进行疾病辨证时,需要准确判断病情,找到疾病的真正根源。

如果病情不够典型,或者某些病症没有出现在常规的疾病表现中,就属于非标准病状。

如果没有正确诊断非标准病情所在,就难以实现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正确地辨识温病和寒病、表证和里证、阴证和阳证以及标准和非标准病情,对于制定更为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以及提高临床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伤寒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伤寒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伤寒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湿阻卫⽓型: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重,午后热重,胸闷脘痞,⾯⾊黄滞,⾆苔⽩腻,脉濡缓。

治法:芳⾹⾟散、宣化表⾥湿邪。

⽅药:藿朴夏苓汤加减。

藿⾹10克,半夏9克,⾚茯苓12克,杏仁10克,⽣薏仁30克,蔻仁10克,猪苓12克,泽泻10克,淡⾖豉12克,厚朴12克。

⽔煎服,1⽇1剂,早晚分2次⼝服。

2.湿重于热型: 症状:⾝热起伏,午后热增,头重⾝重,困乏纳呆,胸闷脘痞,腹胀便溏,渴不思饮,苔⽩腻或⽩腻兼黄,脉濡。

治法:宣⽓化湿、佐以淡渗。

⽅药:三仁汤加减。

杏仁12克,蔻仁12克,薏仁15克,半夏10克,厚朴12克,通草10克,滑⽯20克,⽵叶10克。

⽔煎服,1⽇1剂,早晚分2次⼝服。

3.湿热并重型 症状:发热渐⾼,汗出不解,⼝渴不欲多饮,⼼烦脘痞,恶⼼呕吐,⼩便短⾚,⼤便溏⽽不爽,⾆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

⽅药:连朴饮加减。

黄连10克,厚朴、菖蒲各12克,半夏10克,⼭栀10克,淡⾖豉10克,芦根20克。

⽔煎服,1⽇1剂,早晚分2次⼝服。

4.热重于湿型: 症状:⾝热壮盛,⼝渴引饮,⾯⾚⼤汗,⽓粗,脘痞⾝重,苔黄微腻,脉象洪⼤。

治法:清热化湿。

⽅药:⽩虎汤加减。

知母12克,⽣⽯膏2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厚朴12克,⽢草10克。

⽔煎服,1⽇1剂,早晚分2次⼝服。

益康在线 5.热⼊营⾎型: 症状:⾝热夜甚,⼼烦,时有谵语或神昏不语,斑疹隐隐,便⾎,⾆绛少苔。

治法:清营泻热,凉⾎散⾎。

⽅药:清营汤加减。

⽔⽜⾓30克,⽣地黄20克,⾚芍15克,黄连10克,⼭栀⼦10克,地榆15克,丹⽪12克。

⽔煎服,1⽇1剂,早晚分2次⼝服。

6.⽓虚⾎脱型: 症状:腹部不适,⼤便出⾎,量多,⾝热骤降,颜⾯苍⽩,汗出肢冷,脉象细数。

治法:补⽓固脱⽌⾎。

⽅药:先服独参汤,后⽤黄⼟汤加减。

灶⼼⼟30克,⽣地黄20克,⽩术12克,制附⼦10克,阿胶12克,黄芩10克,⽢草10克。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传染病,其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疾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伤寒副伤寒诊疗标准》(WS 288-2017),以下是对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的详细解读。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突然起病,高热,持续发热,可达40℃以上,伴有寒战。

2. 头痛,头痛剧烈,常位于前额及两侧,伴有眼睑沉重感。

3. 肌肉酸痛,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是腰背部和四肢。

4. 乏力,全身乏力,活动时气促。

5. 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血小板减少。

2. 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可从患者的血、粪便、尿液、呼吸
道分泌物中分离出伤寒或副伤寒杆菌。

3. 其他检查,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

三、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可发现肺部感染的表现,腹部X线
片可发现肠道扩张、液平或液平以上的气体积聚。

2. 腰穿,腰穿可发现脑脊液压力升高,蛋白质含量增加,细胞
数增多。

综上所述,伤寒副伤寒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和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地进行诊断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
方案和预防传染扩散至关重要。

希望医务人员和患者能够重视伤寒
副伤寒的诊断工作,做好相关的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与副伤寒从中医分型辨治
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6-05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48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而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组细菌性传染病。

副伤寒与伤寒的临床表现、病理演变与治疗方法基
本相同。

㈠营卫热毒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恶心。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咽痛、或不思饮食、或咳嗽、或呕吐、或全身酸痛。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调理营卫。

可选用银翘散与葛根芩连汤合
方。

㈡肠胃热毒、浸淫内外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呕吐、腹泻、腹胀、全身酸痛。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黄或厚、脉数或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不思饮食、或手足烦热、或饮水不解渴、
或水入即吐、或头痛、或咳嗽。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调解内外。

可选用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
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

㈢肠胃热结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恶心。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脉滑或沉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呕吐、或不思饮食、或手足汗出、或面色红赤、或
脘腹烦热、或高热不退。

【治则与选方】清泻肠胃、荡涤热结。

可选用大承气汤与麻子仁丸合
方。

㈣肠胃瘀热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

2.辨证要点口渴、痛如针刺、舌质红夹瘀紫、苔黄或厚、脉滑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呕吐、或不思饮食、或夜间痛甚、或面色
暗红、或脘腹烦热、或发热。

【治则与选方】清泻肠胃、活血化瘀。

可选用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
与失笑散合方。

㈤寒毒瘀结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痛如针刺、舌暗淡夹瘀紫、苔白或厚、脉沉或
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呕吐、或不思饮食、或夜间痛甚、或手足
不温、或痛胀因食凉加重。

【治则与选方】温暖肠胃、活血化瘀。

可选用四逆汤、大黄附子汤与
失笑散合方。

㈥热毒扰肝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腹胀、颈项强直、腹泻、或腹痛。

2.辨证要点高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沉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抽搐、或筋脉挛急、或不思饮食。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平肝息风。

可选用葛根芩连汤与羚角钩藤
汤合方。

㈦脾肾亏虚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腹胀、腹泻、耳鸣、听力下降。

2.辨证要点倦怠嗜卧、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不思饮食、或食则腹胀、或腹痛、或腰酸腿软、或
头晕目眩、或气短乏力。

【治则与选方】温补脾肾、益气助阳。

可选用四逆汤与真人养脏汤合
方。

㈧热毒扰心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腹胀、谵语,或昏迷、腹泻。

2.辨证要点高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沉细。

3.可能伴随的症状心烦、或表情淡漠、或反应迟钝、或胸腹背部斑疹、
或不思饮食、或腹痛。

【治则与选方】清心凉血、透热解毒。

可选用葛根芩连汤与清营汤合
方。

㈨气血虚热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腹胀、腹泻、或腹痛。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或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气短、或懒言、或病因劳加重、或头晕目眩、或不
思饮食、或肛门灼热。

【治则与选方】补益气血、清解郁热。

可选用葛根芩连汤与八珍汤合
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