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病学】伤寒

合集下载

伤寒论中伤寒的定义

伤寒论中伤寒的定义

伤寒论中伤寒的定义伤寒,又称为伤寒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由伤寒杆菌引起。

它的特点是高热、寒战、头痛、四肢酸痛、口渴等症状。

伤寒的定义是指人体被伤寒杆菌侵袭后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伤寒的定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析。

首先,从病因角度来看,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

伤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属于沙门氏菌科,是伤寒的主要病原体。

其次,从临床表现来看,伤寒的典型症状有高热、寒战、头痛、四肢酸痛、口渴等。

高热是伤寒最常见的症状,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可达1-2周。

寒战是发热初期的主要表现,伴随发热而出现,伤寒杆菌进入血液后,产生的内毒素引起机体的寒战反应。

头痛是伤寒常见的症状之一,常伴随发热而出现,疼痛多呈持续性,有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四肢酸痛是伤寒的典型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酸痛、无力感,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

口渴是伤寒的常见症状,发热时机体代谢增加,导致水分丢失,引起口渴感。

此外,伤寒还可引起其他症状,如腹痛、便秘或腹泻、皮疹等。

伤寒的定义还可以从发病机制来进行解析。

伤寒杆菌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一般经口感染,少数可经呼吸道感染。

伤寒杆菌进入小肠后,通过破坏肠道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侵入淋巴组织和血液,进入全身各器官,引起全身性感染。

伤寒杆菌在人体内繁殖,产生内毒素,导致机体产生中毒反应,引起发热、寒战等症状。

此外,伤寒杆菌还可以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疾病的症状。

伤寒的定义还可以从病程特点来进行解析。

伤寒的病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寒战期、发热期、平热期和恢复期。

寒战期是发病后的早期症状,表现为寒战、高热等。

发热期是伤寒的主要病程,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

平热期是指发热结束后,体温回到正常范围,但仍有一定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等。

恢复期是指疾病进入愈合阶段,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症状逐渐减轻,但仍需注意休息和调养。

伤寒的定义是指人体被伤寒杆菌侵袭后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202X年传染病学-伤寒

202X年传染病学-伤寒

1913学术界规定将所有(suǒyǒu)可运 动的、有鞭毛、相似生物学结 构和血清型反应肠杆菌,命名 为沙门菌。
第九页,共八十六页。
沙门菌感染的历史(lìshǐ)回顾
• 沙门菌感染的历史很 久远,但何时出现 伤寒目前尚无定论。我国对伤寒的研究可 上溯至《内经》。从古老文献中可以看到 希波克拉底曾描述过一种可能是伤寒的病 例。
第三十九页,共八十六页。
极期:2、3病周出现(ຫໍສະໝຸດ hūxiàn)典型伤 寒临床表现。
• 1. 持续高热(gāorè); • 2.消化道症状; • 3.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 4.相对缓脉; • 5. 玫瑰疹 ; • 6. 肝脾肿大;
第四十页,共八十六页。
第四十一页,共八十六页。
第四十二页,共八十六页。
死组织碎屑,是本病的相对特征性病变,故又称“伤 寒细胞”,若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则称为伤寒肉芽肿 或伤寒小结;
第三十四页,共八十六页。
主要病理 特点 (bìnglǐ)
• 病程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病程第3周, 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若波及病变部血管可引起 出血,若侵入肌层与浆膜层可引起肠穿孔;病程第 4周后,溃疡愈合,不留疤痕,也不引起肠道狭窄 。肠道病变不一定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伴有严重毒血症者,尤其是婴儿,其肠道病变可能 不明显,反之,毒血症状轻微或缺如的病人(bìngrén)却 可突然发生肠出血与肠穿孔。其他脏器中,脾和肝 的病变较为显著。脾肿大,有充血及灶性坏死、网 状内皮细胞增生及伤寒肉芽肿形成。肝的最常见病 变是肝细胞局灶性坏死伴有单核细胞浸润。
第二十五页,共八十六页。
传播途径:伤寒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
、尿排出后,通过污水,食物(shíwù),日常 生活接触和苍蝇、蟑螂等媒介而传播。水 和食物(shíwù)污染是暴发流行的主要的原因 ,散发病例以日常接触传播为主。

【 传染病学】伤寒

【 传染病学】伤寒
➢ 顯著增大
➢ 肝臟
➢ 輕度腫脹 ➢肝細胞混濁變性和灶性壞死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
(一)典型傷寒
➢ 潛伏期:3~60d,一般7~14d ➢ 臨床分四期
➢ 初期 ➢ 極期 ➢ 緩解期 ➢ 恢復期
初期
病程第1周
➢ 緩慢發熱起病 ➢ 體溫逐漸升高,3~7d內達高熱 ➢ 伴乏力、食欲減退,多有便秘,偶有腹瀉 ➢ 有畏寒,少有寒戰
➢ 1.血肥達氏反應的意義。
➢ 2.傷寒最重要的傳染源是
➢ 3.傷寒最基本的病理變化是

➢ 4.典型傷寒的臨床表是 、 、 、 、 、
➢ 5.傷寒的主要併發症主要有



➢ 6.確診傷寒的主要依據是
➢ 7.肥達反應陽性是否可確診傷寒
➢ 8.經治療的傷寒病人體溫正常2-3周後,再次出現發熱 等傷寒臨床表現,此現象稱為
➢ 膽囊感染 ——可長期攜帶,慢性帶菌者
➢ 菌血症和內毒素血症 ——全身中毒症狀
病理
Pathology
腸道病理改變與四周病程關係
➢ 第1周:淋巴組織增生腫脹呈紐扣樣突起 ➢ 第2周:腫大的淋巴結壞死 ➢ 第3周:壞死組織脫落,潰瘍形成,可有併發症 ➢ 第4周:潰瘍逐漸癒合 ➢ 兒童少見潰瘍
➢ 脾臟
體格檢查
➢ T40.3℃,P100次/min,R27次/min, BP14.7/9.3kPa
➢ 神志清,安靜,聽力似稍差,回答問題遲緩、 簡單
➢ 胸部和腹部依稀可見6~7個充血斑丘疹,淡紅 色,直徑3mm,壓之褪色
➢ 腹平軟,右下腹深壓迫不適,肝肋下未觸及, 脾肋下1.0cm,質軟無觸痛,腸鳴音存在
➢ 居住條件、衛生習慣及教育程度 ➢ 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暴發流行 ➢ 終年可見,夏秋為多 ➢ 兒童及青壯年為多見

传染病 伤寒(一)2024

传染病 伤寒(一)2024

传染病伤寒(一)引言概述:伤寒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且具有较高的传染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伤寒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文:1. 病因:- 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有两个主要亚种: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

- 人类是这两个亚种的唯一宿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

- 不良的卫生条件、污染的食物和水是伤寒传播的主要因素。

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来传播。

- 人类排泄的粪便和尿液是最常见的传播来源。

- 食物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不卫生操作也可能导致食物被污染。

3. 临床表现:- 伤寒的潜伏期一般为1-3周,患者多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

-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失去食欲、腹泻、便秘和恶心呕吐。

- 严重的病例可能出现中毒性休克、意识障碍和出血现象。

4. 诊断和治疗:- 伤寒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以及实验室检验。

- 血液和粪便样本的培养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 对伤寒患者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是治疗的关键,常用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

5. 预防和控制:-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伤寒的关键措施之一,包括改善卫生设施、净化水源和加强食品安全控制。

- 疫苗接种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措施,目前有有效的伤寒疫苗可供使用。

-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也是预防伤寒的重要环节。

总结:伤寒是一种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病,由沙门氏菌引起。

其临床症状多样,常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等。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治疗则需使用适当的抗生素。

预防伤寒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卫生水平,并进行疫苗接种。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也是预防伤寒的重要措施。

传染病综述第二节伤寒概念与诊疗

传染病综述第二节伤寒概念与诊疗

慢性带菌者
➢ 慢性带菌者:伤寒病人病愈后继续 排菌在3个月以上者。
➢ 其中约95%的带菌者排菌时间在1 年以内,1年以后不再排菌。
传染病综述第二节伤寒概念和诊疗
伤寒带菌者
➢ 终身带菌者:
玛丽·梅伦,厨师, 一生中直接传播 了52例伤寒,其 中7例死亡,间接 被传染者不计其 数。最终被扣留 并终生隔离。
传染病综述第二节伤寒概念和诊疗
➢ 目前利用PCR方法扩增沙门菌侵袭 蛋白A(invasion protein A,invA)基 因和鞭毛素基因,可以检出3~300 个活菌细胞,提高了敏感性和特异 性。
传染病综述第二节伤寒概念和诊疗
➢ 因胆汁中的类脂及色氨酸可作为伤 寒杆菌的营养成分,在含有胆汁的培 养基中生长较好。
传染病综述第二节伤寒概念和诊疗
传染途径
伤寒玛丽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随污染的饮水或食物进入消化道
潜 伏
穿过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淋巴组织

(
10 天
被巨噬细胞吞噬, 经胸导管进入血 并在其中生长繁殖 液,引起菌血症


血液中的病菌很快被全身单核吞噬细
)
胞系传统染病吞综述第噬二节,伤致寒概肝念和、诊疗 脾、淋巴结肿大
➢ 菌体裂解时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是 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
传染病综述第二节伤寒概念和诊疗
传染途径
➢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传染途径:粪—口途径 ➢传播媒介:污染的水或食物,苍蝇 ➢对象:儿童及青壮年多见 ➢时间:全年均可,以概念和诊疗
➢致病抗原: ✓菌体抗原O ✓鞭毛抗原H ✓表面抗原Vi
➢致病因素:内毒素
传染病综述第二节伤寒概念和诊疗
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

《传染病:伤寒》课件

《传染病:伤寒》课件

伤寒的预防措施
1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采取消毒措施,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伤寒的最基本方法。
2
接种疫苗
建议居住在流行地区的人群接种伤寒疫苗,可以参考医生的建议。
3
尽早就医
如果有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进行适当的抗菌治疗,以避免病 情恶化。
伤寒的治疗
对症治疗
补液、调整酸碱平衡、膳食疗法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抗生素治疗
通过对病原菌进行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杀灭细菌,控制疾病的进展。
结束语
预防胜于治疗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 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方 面,加强预防措施,降低感染 风险。
就医及时
及时就医,有助于寻找病因, 减轻病情,避免病情恶化,让 自己和家人健康。
接种疫苗
接种伤寒疫苗,可以有效降低 患病风险,建议有需要的人群 接种。
《传染病:伤寒》PPT课 件
学习传染病:伤寒,了解病因、传播途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共同 预防和控制患病人数的增加。
什么是伤寒
疫情严重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 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疫 情普遍,仍是全球卫生领 域的重大问题。
危害性大
患者常以不明原因的发热、 腹痛、腹泻等症状为首发 症状,导致延误诊疗,病 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易感人群
伤寒多发生在卫生条件不 佳的地区,如水质差、环 境卫生差的地方,人群易 感。
伤寒的传播途径
食物污染
环境污染
饮食的不洁或饮食水被伤寒杆 菌污人流密集的公共 场所或家庭卫生状况不佳也是 传播途径之一。
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差,如洗手不彻底、 不及时更换内衣等,也可能会 引起病菌传播。

传染病:伤寒

传染病:伤寒

传染病:伤寒伤寒,这一古老而又令人警惕的传染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多次肆虐,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巨大威胁。

即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不能对其掉以轻心。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

这种病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进行传播。

当人们饮用了被病菌污染的生水,或者食用了携带病菌的食物,就有可能感染伤寒。

感染伤寒后,患者通常会经历一段潜伏期,一般为 7 到 14 天。

在潜伏期过后,症状便会逐渐显现出来。

初期,患者可能会感到全身不适,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和低烧。

随着病情的发展,体温会逐渐升高,持续在39℃到40℃之间,形成稽留热。

此时,患者的脉搏相对缓慢,这一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相对缓脉”。

同时,患者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变得萎靡不振,表情淡漠。

除了发热和精神症状外,伤寒还会引起消化系统的问题。

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在腹部检查时,可能会发现肝脾肿大。

伤寒的诊断并非仅仅依靠症状,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

医生通常会采集患者的血液、粪便或骨髓进行培养,以确定是否存在伤寒杆菌。

此外,血清学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一旦确诊为伤寒,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抗生素是治疗伤寒的主要药物,常用的有氯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和剂量。

同时,患者还需要进行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摄入。

对于伤寒患者的护理也不能忽视。

要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防止压疮的发生。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体温、脉搏、血压等。

对于高热的患者,要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等。

预防伤寒是控制其传播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卫生。

对食品的加工和储存要严格遵守卫生标准,避免食物受到污染。

其次,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等。

在伤寒流行地区,还可以进行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回顾历史,伤寒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大规模的疫情。

传染病——伤寒

传染病——伤寒

治疗
一般治疗措施
• 隔离 消化道隔离 • 饮食:宜少渣、易消化、不产酸产气、 软食 • 对症治疗:降温、补充水、电解质、止泻等 • 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治疗措施 如高压灌肠、钡剂 造影等
病原治疗
氟喹诺酮类:
首选,退热快,副作用轻 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依诺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 疗程:7-10天
•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反应 • 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结增生最显著 • 肝脾肿大明显 • 肠道改变:第1病周增生-第2、3病周坏死-第3、4病周形成溃
疡-第5病周愈合,不留疤痕
伤 寒 细 胞
伤寒小结(伤寒肉芽肿)
肠 道 病 变
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现
潜伏期 3-60天,平均7-14天 初期:全身中毒症状,体温阶梯形上升 极期:发热 :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d。
❖免疫学检测:肥达反应(血清凝集试验) ❖PCR
肥达反应意义
• 第一周末出现阳性,逐周上 升
• 单份血清O≥1:80,H(A、 B、C)≥1:160、双份血清 抗体效价上升4倍有诊断价 值
• 假阳性与假阴性
鉴别诊断
• 斑疹伤寒 • 布氏杆菌病 • 粟粒性肺结核 • 钩端螺旋体病 • 病毒感染 • 恶性疟 • 败血症,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 血液系统疾病,如淋巴瘤、恶组等
•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儿童及青壮年多 发;持久免疫 • 流行特征:温带及热带地区多,夏秋多发
流行病学
全国2015年1~12月伤寒流行情况
流行病学
2015年我国各省市伤寒流行情况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细菌量:摄入细菌量达105以上才能引起发病,107 以上才能出现典型的伤寒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玛丽 Typhoid Mary
定义
➢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沙门菌经肠道 引起的全身性急性传染病
➢ 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 与消化、神经系统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 白细胞减少等。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心肌 炎、中毒性肝炎等
内容
➢ 病原学 ➢ 流行病学 ➢ 发病机制 ➢ 病理 ➢ 临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
➢ 胆囊感染 ——可长期携带,慢性带菌者
➢ 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 ——全身中毒症状
病理
Pathology
肠道病理改变与四周病程关系
➢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突起 ➢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 ➢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溃疡形成,可有并发症 ➢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 ➢ 儿童少见溃疡
➢ 脾脏
叉免疫
(二)临床诊断
➢ 典型表现
➢ 起病缓,持续发热1周以上 ➢ 腹胀、便秘或腹泻 ➢ 表情淡漠、呆滞,伤寒面容 ➢ 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 ➢ 白细胞不升高,嗜酸细胞降低 ➢ 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则有助诊断
(三)病原学诊断
➢ 肥达反应阳性 ➢ 确诊的依据是检出伤寒沙门菌
➢ 早期以血培养为主 ➢ 后期则可考虑作骨髓培养 ➢ 粪便培养确定排菌状态
实验室检查
Lab Examination
血常规
➢ WBC:
➢ 正常或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
➢ EOS:
➢嗜酸性细胞减少,随病情好转而上升 ➢作为病情观察指标
血培养
➢ 病程第1~2周的阳性率最高(80%~90%) ➢ 第3周约为50% ➢ 第4周不易检出 ➢ 复发时血培养可再度阳性 ➢ 已接受抗菌治疗者可作血块培养
➢ 肠穿孔
➢ 禁饮禁食,胃管减压,静脉输液,控制腹膜炎 ➢ 视情况予以手术治疗
(四)并发症治疗
➢ 中毒性心肌炎 ➢ 溶血尿毒综合征
抗感染、激素、抗凝、输血、碱化尿液、 血透 ➢ 肺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和DIC
预防
Prevent
➢ 控制传染源
➢ 急性患者 ➢ 接触者 ➢ 饮食业从业人员
➢ 切断传播途径
骨髓液培养
➢ 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阳性持续时间亦 较长
➢ 对已用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尤为 适用
粪便培养
➢ 第3~4周的阳性率较高 ➢ 慢性带菌者可持续阳性1年
尿培养
➢ 早期常为阴性 ➢ 病程第3~4周有时可获阳性结果,但须排除
粪便污染尿液
肥达(Widal)试验
➢ 采用O抗原、H抗原、副伤寒甲、乙、 丙杆菌鞭毛抗原,采用凝集法测定
肥达(Widal)试验
➢ 评价肥达试验结果
6. 其他沙门菌属存在交叉反应 7. Vi抗体≥1:40 —— 慢性带菌 8 . 假阴性 —— 老弱或幼儿
假阳性 —— 结缔组织疾病、结核病
并发症
Complication
(一)肠出血
➢ 病程第2~3周,轻重不一 ➢ 饮食不当、腹泻等常为诱因 ➢ 大出血的发生率约2%~15%
伤寒
typhoid fever
伤寒玛丽(Typhoid Mary)本名玛 丽·马伦(Mary Mallon),爱尔兰人, 1883年独自移民至美国,是美国第一 位被发现的伤寒健康带原者。玛丽是 一个厨师,并因此造成53人感染、3人 死亡,但她坚决否认这项事实,也拒 绝停止下厨,因此两度遭公共卫生的 主管机关隔离,最后于隔离期间去世
➢ 2周出现阳性 ➢ 第3周的阳性率约50%,4-5周80% ➢ 有少数患者抗体阳性较迟出现,或阴性
肥达(Widal)试验
➢ 评价肥达试验结果
1. O ≥1;80,H ≥ 1:160; O抗体4倍增高 2. O抗体↑ —— 沙门菌 3. H抗体↑ —— 伤寒或副伤寒中某一种感染 4. 单独H抗体↑ —— 诊断意义不大 5. 动态观察,5~7天复查
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 细菌性痢疾 ➢ 疟疾 ➢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 血行播散性结核病
病例分享
➢ 患者,女性,28岁,1年前及1月前均行人工 授精术
➢ 此次因“反复发热10天”于2012.10.8入院。 查体未及明显阳性体征
➢ 10.5我院)血常规:WBC 4.3×10^9/L,N 0.713,E 0.013;CRP 8mg/L
➢ 主诉:持续发热10天 。
患者于8月3日淋雨劳动2h,次日感鼻塞、打喷嚏、低 热、周身无力。8月4日体温37.8℃,其后体温逐日升高,8 月13日体温持续39.4~40.2℃之间,伴轻度头胀痛、四肢 肌肉酸痛、食欲减退、腹部饱胀,大便干燥,无畏冷或寒 战、关节痛或恶心、呕吐。病后服用“感冒清”、肌注 “青霉素G,每日160万IU,共3d”,无明显疗效。患者来穗 某工地打工已1年,住工棚,集体食堂就餐,常饮生水,卫 生条件差。平素体健。
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
➢ 肝脾肿大
缓解期
病程第4周 ➢ 体温逐步下降 ➢ 腹胀消失,食欲好转
➢ 易发生肠道并发症 (祥林嫂)
恢复期
病程第5周
➢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逐渐恢复健 康
伤寒玫瑰疹
典型伤寒自然病程示意图
(二)其他类型
➢ 轻 型:中毒症状轻,病程短 ➢ 逍遥型:症状轻 ➢ 迁延型: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明显 ➢ 暴发型:急起病,重症
➢ 9.25我院)妇科B超:宫内早孕,如孕40+天 (双孕囊)
头孢噻肟 ↓
美罗培南 ↓
四联抗TB+激素 ↓
预后
Prognosis
➢ 有效抗菌药物应用,伤寒病死率0.5%~1% ➢ 老年人、婴幼儿、营养不良、明显贫血者
预后较差 ➢ 有严重并发症者,病死率较高 ➢ 病后一般可获持久免疫力 ➢ 约3%左右患者粪便排菌持续,成为慢性带
➢小儿伤寒
➢ 不典型,起病急 ➢ 少见肠出血和肠穿孔
➢老年伤寒
➢ 不典型,发热不高,易虚脱 ➢ 病程迁延,病死率高
➢ 复发:
➢ 热退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 ➢ 血培养阳性 ➢ 因免疫功能低下,或抗菌治疗不彻底
➢ 再燃:
➢ 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升高 ➢ 血培养阳性 ➢ 因菌血症未完全控制
极期
病程第2~3周 ➢ 稽留热:内毒素血症 ➢ 神经系统:表情淡漠、耳鸣、呆滞、头痛
➢ 玫瑰疹:病程7~14d淡红小斑丘疹,胸腹部,分批
出现,2-4MM,压之褪色,2-4天变暗消失(内毒
素作用于末梢血管,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
➢ 消化系统表现:
➢ 食欲差,多便秘,右下腹可有轻压痛
➢ 循环系统:相对缓脉(内毒素导致副
伤寒沙门菌
➢ 沙门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 ➢ 生活力强,耐低温,在胆汁中易生长,水
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 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 ➢ 60℃ 15min或煮沸即可杀死
鞭毛
➢ 菌体“O”抗原:属特异性,抗体出现早 ➢ 鞭毛“H”抗原:种特异性,抗体出现晚 ➢ 表面“Vi”抗原:慢性带菌者调查
➢ 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
➢ 保护易感人群
➢ 主动免疫:预防接种
副伤寒 Paratyphoid fever
定义: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 组细菌性传染病
副伤寒甲、乙 副伤寒丙 表现为脓毒血症型、伤寒型、急性胃肠炎型 治疗与伤寒相同
典型病例
病史摘要
➢ 患者男性,23岁,贵州来穗民工,于 2008年8月14日入院 。
➢ 9.目前伤寒与副伤寒治疗的首选抗菌药物是
体格检查
➢ T40.3℃,P100次/min,R27次/min, BP14.7/9.3kPa
➢ 神志清,安静,听力似稍差,回答问题迟缓、 简单
➢ 胸部和腹部依稀可见6~7个充血斑丘疹,淡红 色,直径3mm,压之褪色
➢ 腹平软,右下腹深压迫不适,肝肋下未触及, 脾肋下1.0cm,质软无触痛,肠鸣音存在
病原学
Etiology
历史
➢ 1659年,英国内科医生 Thomas Willis首先描述具有持 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 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 疾病,称之为typhoid fever。
➢ 1873 英国内科医生William Budd阐明了伤寒的发病本质, 认识到它的传染性,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的 增生、坏死,并提出一系列预防措施。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 传染源
➢病 人 ➢ 带菌者
潜伏期带菌者 暂时性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伤寒玛丽)
➢ 传播途径
➢ 粪-口途径传播 ➢ 污染水源、食物、日常生活接触 ➢ 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
➢ 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 ➢ 病后免疫力持久 ➢ 伤寒和副伤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
➢ 流行特征
(二)肠穿孔
➢ 病程第2~3周,发生率约1%~4% ➢ 好发部位:回肠末段 ➢ 突发腹痛 ➢ 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伴核左移 ➢ 体温再度升高 ➢ 腹部X线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征
其它并发症
➢ 中毒性肝炎 ➢ 中毒性心肌炎 ➢ 支气管肺炎
诊断
Diagnosis
(一)流行病学资料
➢ 不洁饮食史 ➢ 既往病史、预防接种史 ➢ 病后免疫持久,但伤寒与副伤寒无交
➢ 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 ➢ 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暴发流行 ➢ 终年可见,夏秋为多 ➢ 儿童及青壮年为多见
发病机制
Pathogenesis
增生肿胀溃疡 溃疡
溃疡
伤寒肠
伤寒肠 Vs 老树干
➢ 伤寒杆菌在吞噬细胞中生存 (伤寒小结) ——清除困难, 易复发
➢ 引起全身单核吞噬系统增生反应 ——肝脾肿大,伤寒肠
菌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