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雄志教授专栏)伤寒概论

合集下载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21-22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21-22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21-22欢迎**一路健康APP注册就有伤寒研究音频版**听!今天开始分享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

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的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来理解伤寒论,及疾病的本质,同时做到中西医汇通21.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22. 喘家,做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是有太阳病的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下之微喘者----用了泻下的药,这个是误治,导致出现了喘的症状,喘是肺功能障碍,气上冲而不能下降,肺胀满,呼气困难。

表未解故也-----气上冲是表不解的一种表现,可以用桂枝汤,但是桂枝汤没有考虑肺部用药。

厚朴杏子----这两个药都有降肺气的功能,可以用它消涨定喘。

肺与大肠相表里,厚朴通腑宣肺,杏仁可以宣肺通腑,对于喘而便秘的人效果不错。

杏仁和桃仁都含有杏仁苷,有宣肺通腑的作用,杏仁偏于气分,桃仁偏于血分,千金苇茎汤治疗肺痈,热伏血瘀,用的是桃仁。

吴老师临床经验:一个肺癌的患者,面部鲜红,毛细血管扩张,这个是雌激素灭火障碍,有些癌细胞分泌雌激素,导致毛细血管扩张,与肝硬化的蜘蛛痣,还有肝掌,大小鱼际红,原理一样,这个可以用化肝煎,肝不藏血导致木火刑金,出现肺癌咳嗽。

可以用化肝煎+桑叶治疗肝不藏血。

伴有腹胀,大便困难,可以加厚朴杏仁,龙葵---现代药理学研究可以镇咳化痰,降低痛觉,对肺癌的患者还是非常友善的,同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生津止咳和利尿的作用。

抗炎杀菌的作用等。

因为龙葵苦寒,一般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食用。

小结:1.如果平时就有喘的患者,感冒后会加重,就可以用此方治疗。

但是也是争对是有汗而喘,对于无汗而喘,用麻黄汤加厚朴杏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附子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桂枝芍药知母汤---主要功能是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吴雄志先生论中医方法及辨病辨证

吴雄志先生论中医方法及辨病辨证

吴雄志先生论中医方法及辨病辨证吴雄志先生论中医方法及辨病辨证吴雄志先生言:1.方法需要突破。

中医多成分,多靶点,重个体,重整体,传统的西医研究方法直接照搬到中医很难得出全面深入而科学的结论。

但是近年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系统化学、人类基因组等系统科学的发展,已经可以很好的研究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效应。

所以今天,方法不是问题。

2.思维需要突破。

需要深入思考中医学或中医思维的一些本质特征,寻找更好的研究切入点与突破口,这就需要研究者跳出中医看中医,从第三者的角度去认识中医的学术特征(特色和优势,甚至是不足)。

论辨证论治:我们常说中医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可是中医最早的系统理论是辨病的!1.伤寒论辨六经为病脉证并治,显然是先辨病,在此基础上再辨证。

2.吴又可提出一病有一方,一病有一药,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特异性的药或方,所以需要辨证论治。

3.民间所谓偏方专药其实就是基本不辨证的。

4.病证结合张仲景做得很好。

比如治疗阳毒的升麻鳖甲汤,治疗白血病就有效,其实就是雄黄的疗效。

但是,雄黄用了头痛,花椒可解。

便秘雄黄容易蓄积中毒,大黄可解。

白血病血虚,有当归鳖甲。

从中医理论上,此方升降并调,阴阳并进,其实是更好的发挥了雄黄的疗效,并减轻其毒副反应。

只是病证结合的典范,类似例子很多。

5.瓜蒌瞿麦丸,瓜蒌根与瞿麦是子宫内膜特异性药物,辨病的,附子茯苓山药是针对阳虚夹饮证,治疗阳虚夹饮的内膜疾病就比真武汤疗效好,这就是病证结合。

目前中医的'病名'有四个:1.六经病2.症状作为病名,比如咳嗽(见中医内科学,此处不评价)3.中西医对应病,比如乳岩对应西医乳腺癌4.西医病中医辨病就是辨这四中病:1.六经病;2.症状作为病名;3.中西医对应病;4.西医病病与证:有的病是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证,有的病可以分为几个证,有的病的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病证结合,既有病的特异性,又有证的针对性,合二为一,化于无形。

不是简单的辨病基础上加辨证,也不是简单的辨证的基础上加辨病。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49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49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49欢迎**一路健康APP注册就有伤寒研究音频版**听!今天开始分享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

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的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来理解伤寒论,及疾病的本质,同时做到中西医汇通49.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表证都有怕冷的感觉,有几分怕冷,就有几分表证,寒少就是表欲解,热多可能化热传里。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脉微弱,一方面邪轻,表寒里热都不重,另一方面是气血不足,这里阳气主要指气血,气血不足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发汗了。

所以里面用越婢汤一份(里面重用了麻黄),桂枝汤两份。

我们先了解下越婢汤,才能更容易理解这个条辨越婢汤-----治疗表热入里,热半陷入里了,与麻杏石甘汤相似,都是邪热开始入里,要传阳明和已传阳明,要用石膏。

越婢汤与麻杏石甘汤的区别?共同点----汗出,无大热(争对阳明病的无大热)脉浮,共同用药:麻黄石膏甘草这里面的汗出,是邪热入里导致的汗多,有表邪和里热,所以用麻黄解表,石膏清里之热。

麻黄+石膏有止汗的作用。

区别:麻杏石甘汤--邪热入肺越婢汤--邪热入肺与膀胱麻杏石甘汤----有肺部症状,喘而汗出,用杏仁来增强肺的宣降能力。

越婢汤-------全身皮肤的水肿,麻黄剂量加大,佐以生姜、大枣则增强发越水气之功,不仅使风邪水气从汗而解,尤可借宣肺通调水道之力,下输膀胱使水邪从小便而去。

麻黄---解表药温,发汗宣肺利水利尿,归肺膀胱经,可以通过发汗把肌肤和肺里面的寒气和水气发散出去,还可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增强利尿作用,表实,就是沟通皮肤、肺的内外功能,驱寒邪和湿邪,肺的宣降功能恢复,一般配杏仁。

越婢汤:麻黄六两(18g)、石膏半斤(25g)、生姜三两(9g)、甘草二两(6g)、大枣三枚麻杏石甘汤:麻黄(9g),石膏(18g)杏仁(去皮尖)五十个(9g),甘草(炙)二两(6g),。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64-65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64-65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64-65欢迎**一路健康APP注册就有伤寒研究音频版**听!分享的是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

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的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来理解伤寒论,及疾病的本质,同时做到中西医汇通64.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于之。

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呕吐而病在膈上-----要达到呕吐的症状时,停水一般已经到了横膈膜以上。

后思水者,解-----停水吐了,胃中干,就想喝水,这个病就解除了。

急于之。

思水者,猪苓散主之------急着喝,而且还想喝,就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喝多了,想吐,吐了又想喝,这个用猪苓散可以解除这个症状。

猪苓散----猪苓白术茯苓猪苓是利尿药里面止渴效果最好的,加上其他两个利尿药,可以把停水从小便排出,就停止恶性循环了。

表证+停水=五苓散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少阴----桔梗甘草玄参(口渴舌绛,热入营血)少阴肾阳虚-夜尿频繁--济生肾气丸--形制病--瓜蒌瞿麦丸----阳虚夹湿猪苓汤是阴虚夹湿65. 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这个也叫胞阻,中医病名。

是指女性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的病证。

前人认为腹痛之因是胞脉阻滞,故而名为“胞阻”。

腹中㽲痛----腹中急痛,挛急的痛,这里面重用芍药,芍药对于阴血虚,经脉失养导致挛急疼痛效果比较好。

胞阻分为两种:1. 出血,腹痛----止血,用胶艾汤2. 腹中痛,但是不出血-----就是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散----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川芎半斤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养肝之体。

这个是张仲景的经典配伍。

白术、茯苓、泽泻----除湿,这三个药与五苓散配伍有共同性,区别一个是桂枝猪苓治疗气冲,增强膀胱气化和利水功能。

一个用当归、茯苓、川芎来养血。

血虚夹饮----当归芍药散阴虚夹饮----猪苓汤阳虚夹饮---五苓散真武汤饮邪化热---桂苓甘露饮66.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吴雄志老师中西汇通总结

吴雄志老师中西汇通总结

中西汇通往往舌淡多津的,五苓散证,如果细心去查支原体,往往有肺炎支原体感染,五苓散证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异处方,只要病原体有肺炎原体炎感染,五苓散有特殊疗效。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一般是病毒感染继发、消化功能不好,免疫力低下。

合并腺病毒感染,容易诱发出血性膀胱炎和脑膜炎,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桃核承气汤证.。

五苓散最常见于支原体,疱疹病毒、EB病毒常表现为麻杏苡甘汤,因为EB病毒感染表现为舌苔厚腻。

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容易继发中耳炎和虹膜睫状体炎。

急性咽炎后,耳朵痛,耳朵听不见,两耳无所闻,还可以同时并发虹膜睫状体炎,眼睛红,这是中医讲的少阳之为病、口苦别咽干、目眩也,少阳病。

少阳病继发细菌感染后,易发生两种转归,发生细菌性心内膜炎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麻杏石甘汤证也属于阳明病,后世常加知母。

阳明病有两种转归,一种是自愈好了,体质弱、气虚的人出现太阴病的症状,比如痞证,本来胃气功能弱的人,用发汗的药物,抑制胃肠的功能蠕动,出现半夏泻心汤、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

第二种是小陷胸汤证,因为感冒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导致胃肠压力增高、腹胀、食物返流、另外可以合并慢阻肺被外感诱发,厚朴麻黄汤证。

还可以由外感合并胸水,胸水一般见于肺癌、肺结核、和特发胸膜炎,还有一种是在肺炎的基础上并发胸水阳明病持续发烧,会有两个改变,一个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节律被打破了,中医叫阴虚,知柏地黄丸、百合汤证。

一个是肾上腺皮质功能处于低水平,中医叫阳虚,四逆汤之类,合并心衰就用真武汤。

如果一个人感冒之后,咳三个月还在咳,你可能不知道这种病人要开五苓散。

到了少阳病还没有缓解,随后就是休克、休克我们叫做厥阴病,厥热胜复,休克后体温不回来的话,冷冷冷这个人就冷死了,他就是一个疾病的基本转归的过程。

慢性支气管炎的迁延期也可以咳两个月都不好,可以用厚朴麻黄汤|感冒好后出现烧心、疼、不舒服,感冒抑制胃肠蠕动,引起胃食管返流症,是个小陷胸汤证,支原体感染用五苓散,知道了疾病的传变规律、看病很简单,不知道规律,每天都在那里辩证你看到的疾病是孤立的,是片断,你一定想不到贲门炎是由感冒有关系而且来了一个少阳病体质,你根本上想不到她会肿,会出现急性肾炎、肾小球肾炎,一个普通的感冒,寒邪外感麻黄汤,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小青龙汤一个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厚朴麻黄汤,肺气肿,伤寒论时说的是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越婢汤,到肺心病的小(shuo米??)汤这些疾病里头,除了麻黄汤,都用了石膏,明明是太阳病,为什么用石膏呢小青龙加石膏汤和厚朴麻黄汤有什么区别?小青龙加石膏汤偏于痰很清稀的,白色泡沫痰为主,厚朴麻黄汤偏于以喘为主,以气逆明显,气逆明显,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吴雄志教授专栏伤寒概论

吴雄志教授专栏伤寒概论

(吴雄志教授专栏)伤寒概论   (三):伤寒论研究代表学说之“方证学说”与“三部六病学说”今天讲课的目的:第一是尊重其他的流派,第二是跟其他的流派学习,第三是说明我们的区别。

1 .《伤寒论》研究的代表学说大家知道我们伤寒论有很多流派,这些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是方证派,一个是三部六病说,一个是六经气化说,就是六经气化派,也就是所谓的气化派。

( 1)方证学说方证派在伤寒学派里面传的最广,走方证派的人最多。

方证派起源于日本,特点以方测证,以证定方。

通过一个处方药物的组成,来推测证,然后又用证来确定方。

方证派上手很快,因为它比较简单。

所以日本人其实一定程度上是抛弃掉了《伤寒论》的理论,就告诉你具备哪些症状你就可以用哪个处方。

第二是典型病例用那些处方确实是可以见到疗效,这是方证派的一个特点。

( 2)三部六病学说三部六病派它以各种形式存在,它总的来说把病分成表、半表半里和里证。

你看我们也用三部法来辨治外感疾病,但是我们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我们治疗方法是太阳在表,少阳在半表半里,少阳以后的,都属于里证,阳明是里实证,太阴少阴厥阴是里虚证。

三部六病派有许多不同于传统学说的观点,比如说:有的流派认为,太阳少阴都在表,太阳有麻黄汤、桂枝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甘草汤,都在表。

少阳和厥阴都是半表半里,而太阴和阳明是里证。

太阳是表的实证,少阴是表的虚证,少阳是半表半里的实证,厥阴是半表半里的虚证,阳明是里的实证,太阴是里的虚证。

它就把表、半表半里、里,和虚、实结合起来。

如皮肤,他们认为是表证,包含了虚实就是太阳和少阴病,里面的那个消化器官啊,包括食管、胃、肠子,他们认为是里证,包含了阳明和太阴,剩下的就是半表半里。

他们把六经为病,表述成六个病,就是表、半表半里、里的虚实六个病。

但是实际上伤寒论在讲六经为病的时候,讲的很清楚,不是指的六个病,大家只需去领会它的条文,等我们讲完伤寒论就明白了。

而且,如果这表证包含了太阳和少阴的话,那么请问:少阴寒化的真武汤,热化的黄连阿胶汤是表证吗?黄连阿胶汤治哪个表证,真武汤又治哪个表证?如果说厥阴是半表半里厥阴寒化的吴茱萸汤就有典型的消化的症状,你不是说那个肠子都是里,它怎么又归到半表半里了呢?如果你说阳明、、太阴是里,那阳明的白虎汤证不在肠道,白虎汤证哪有肠子的症状呢?它不是腑实证,那它又怎么会在里呢?为什么三部六病会把少阴归在表证呢?因为从标本法来说讲太阳为寒水之经,太阳经的特点就是多寒多饮,它的功能就是主膀胱气化、蒸腾水液所以它病了就会多寒或者多饮。

吴门医述之伤寒概论(完整版)作者:吴雄志教授

吴门医述之伤寒概论(完整版)作者:吴雄志教授

吴门医述之伤寒概论(完整版)作者:吴雄志教授1、如何学习中医?从我的体会来讲,学中医需要两个比较重要的东西。

第一是根基,就象人要有骨头。

它的根基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是四部经典,或者说五部经典,《内经》、《伤寒》、《金匮》和《温病》,还可以算上《神农本草经》,甚至包括《难经》。

这六部书里头,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伤寒杂病论》,它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

当然除了骨头、根基之外,还要有肉,还要有丰富的东西。

这个肉是什么呢?我们要去浏览各家,我的体会是各家的书当小说看吧!放在枕头上有兴趣就翻翻。

一共是八千种(有的一种是几册),我看了不到一千种的样子。

在此基础上还要什么?要有血,就是我们讲要有灵性。

学中医主要是靠的悟性,学3年和学30年我个人认为区别不是非常的大。

你看大医家李东垣学医三年,终成大家。

所以我觉得学中医要有骨有肉有血,就是有根基、有知识面,还要有悟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根基加悟性。

所以我建议大家专门去研究伤寒杂病论,结合自己的悟性,在短期之内,就能够去理解中医最精髓的东西。

学习伤寒杂病论之前,我们首先要讲怎么去看待伤寒杂病论。

我个人认为看待伤寒杂病论,需要正确的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在过去两千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中医的研究方法究竟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去看待伤寒杂病论。

2、中医的历史与演变中医主要经过了三个时期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就是先秦和汉唐,这是中医的第一个阶段。

先秦和汉唐最代表性的成绩就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尤其是《伤寒杂病论》,将中医的理法方药有机结合,奠定了中医成为一门完整学科的基础。

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中医就走入了第二个阶段,一直到元明清各家学说的形成。

各家学说实际上大家会有很多的看法,回来我们讲医门一统去探讨它。

第三个阶段就是中医面临重大挑战的阶段。

从民国到现在,中医科学不科学,中医能不能生存下去,都受到很多质疑。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去看待《伤寒杂病论》,去思考它更根本的一些问题。

6.六经辨证的特点

6.六经辨证的特点

6.六经辨证的特点选自吴雄志著《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第一章伤寒概论接下来,我们讨论六经辨证的特点。

为什么要采用六经辨证或者六经辨病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前,我们先看看中医是怎么讲人体构成的。

首先,人体要有物质基础,就是中医讲的气血精津液,它是生命的原材料。

我们的生命拿这些原材料来做什么呢,对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就是所谓的气化活动。

这个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通过什么来实现呢,通过我们的脏腑。

五脏六腑是实现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器官,相当于工厂里的机器设备。

气血精津液怎样通过脏腑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呢?需要通过特定的通道,这个通道叫作六经,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有的学生讲应该是十二经啊。

是的,有手六经、足六经,加起来就是十二经。

我们认为六经作为通道把气血精津液运送到脏腑里面,气血精津液在脏腑里面通过气化完成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这是我们生命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采用六经来辨证、辨病的根本原因。

当然六经也与奇经八脉有关系,因为是十二经脉溢出来的东西跑到奇经八脉中去,所以奇经八脉和六经是密切联系的。

使用六经辨证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可以使思维变得非常简捷。

比如六经分为阳经和阴经,阳经有三条,阴经有三条,三阴三阳各有开、枢、阖的关系,就像一个门,通过枢来打开、阖上。

如果搞不清楚门是打开的还是阖上的,就去看看枢轴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枢,在阳经是少阳经,在阴经是少阴经,少阳经前面是太阳,后面是阳明少阴经前面是太阴,后面是厥阴,这就使我们的思维非常清晰。

这是六经辨证的一大特点。

六经辨证的另一大特点是二分法,我们首辨阴阳,分一阴一阳为三阴三阳。

为什么说六经辨证是二分法明明应该是三分吗。

《素问》中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和《阴阳别论》专门讲了阴阳。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就是说为什么是三阴三阳而不是二阴二阳呢它提出了一个开阖枢理论,有开、有阖、有枢。

三阳经不光有太阳和阳明,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还有个少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雄志教授专栏)伤寒概论 (三):伤寒论研究代表学说之“方证学说”与“三部六病学说”
今天讲课的目的:第一是尊重其他的流派,第二是跟其他的流派学习,第三是说明我们的区别。

1.《伤寒论》研究的代表学说大家知道我们伤寒论有很多流派,这些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是方证派,一个是三部六病说,一个是六经气化说,就是六经气化派,也就是所谓的气化派。

(1)方证学说方证派在伤寒学派里面传的最广,走方证派的人最多。

方证派起源于日本,特点以方测证,以证定方。

通过一个处方药物的组成,来推测证,然后又用证来确定方。

方证派上手很快,因为它比较简单。

所以日本人其实一定程度上是抛弃掉了《伤寒论》的理论,就告诉你具备哪些症状你就可以用哪个处方。

第二是典型病例用那些处方确实是可以见到疗效,这是方证派的一个特点。

(2)三部六病学说三部六病派它以各种形式存在,它总的来说把病分成表、半表半里和里证。

你看我们也用三部法来辨治外感疾病,但是我们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我们治疗方法是太阳在表,少阳在半表半里,少阳以后的,都属于里证,阳明是里实证,太阴少阴厥阴是里虚证。

三部六病派有许多不同于传统学说的观点,比如说:有的流派认为,太阳少阴都在表,太阳有麻黄汤、桂枝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甘草汤,都在表。

少阳和厥阴都是半表半里,
而太阴和阳明是里证。

太阳是表的实证,少阴是表的虚证,少阳是半表半里的实证,厥阴是半表半里的虚证,阳明是里的实证,太阴是里的虚证。

它就把表、半表半里、里,和虚、实结合起来。

如皮肤,他们认为是表证,包含了虚实就是太阳和少阴病,里面的那个消化器官啊,包括食管、胃、肠子,他们认为是里证,包含了阳明和太阴,剩下的就是半表半里。

他们把六经为病,表述成六个病,就是表、半表半里、里的虚实六个病。

但是实际上伤寒论在讲六经为病的时候,讲的很清楚,不是指的六个病,大家只需去领会它的条文,等我们讲完伤寒论就明白了。

而且,如果这表证包含了太阳和少阴的话,那么请问:少阴寒化的真武汤,热化的黄连阿胶汤是表证吗?黄连阿胶汤治哪个表证,真武汤又治哪个表证?如果说厥阴是半表半里厥阴寒化的吴茱萸汤就有典型的消
化的症状,你不是说那个肠子都是里,它怎么又归到半表半里了呢?如果你说阳明、、太阴是里,那阳明的白虎汤证不在肠道,白虎汤证哪有肠子的症状呢?它不是腑实证,那它又怎么会在里呢?为什么三部六病会把少阴归在表证呢?
因为从标本法来说讲太阳为寒水之经,太阳经的特点就是多寒多饮,它的功能就是主膀胱气化、蒸腾水液所以它病了就会多寒或者多饮。

多寒,你比如说伤寒麻黄汤证;多饮,你比如说五苓散证。

那么太阳为寒水之经,它是怎么维持正常的功能呢?因为它中间少阴火化。

少阴的火化就是说少阴的
阳气来蒸腾膀胱的水液;少阴的阳气来打通膀胱经的阳气。

所以膀胱经的阳气和蒸腾气化的作用是来自少阴心、肾的阳气。

肾与膀胱相表里,如果少阴经的火气太重,那么这个人容易热化而转为温病;如果少阴经的火气不足,那么他得了病也发不起烧,他老是不好,这就是太少两感证。

为什么太阳病恶寒发热?因为它本就恶寒。

它标是怎么回事?它是少阴的火化一出来它就发热。

所以少阴经见到的表证是我们讲的太少两感证。

大家说只有太少两感,那阳明和太阴呢?阳明和太阴也有两感啊!白虎汤证必恶寒的要用人参,那是太阴的药,那也是两感。

那太阴也有吗?就是桂枝汤加大黄,刚才说了“大实痛者加大黄”,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那桂枝汤为什么属太阴呢?我们结合虚劳病篇讲,虚劳病篇就讲了两个病:一个是脾虚;一个是肾虚。

脾虚用的就是桂枝汤变化乃至小建中汤。

建中,建脾胃的中气;理中大家知道吧?建中、理中都是对举的。

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它不是温脾的温什么?它都是在中焦,都是在脾胃。

小建中汤是在脾胃,那大建中呢?三阴是递进关系,大建中就见到厥阴了,它先有中焦脾胃的症状见了厥阴就叫大建中证。

小柴胡汤见了阳明就是大柴胡汤证了,所以大家要知道这里头的区别。

而少阳和厥阴是一个什么关系?是一个转出和陷入的关系。

转出少阳、内陷厥阴,这三条经都是对举的。

所以少阴病的表证那是太少两感证,是因为它阳气不足,然后导
致了太少两感证。

阳明经的加人参,太阴经的桂枝汤加大黄。

少阳、厥阴是转入、转出的关系,这是对举的。

以此来辨三阴三阳,它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如果你说少阴经是在表,你无法理解黄连阿胶汤,你也无法理解附子汤、真武汤等等,少阴经的很多症状你都无法理解。

大家知道这个三部六病法理论从哪里来的吗?这个理论来源于西医的三胚层。

我跟大家讲了三胚层后,就明白它的问题在哪里。

三胚层它是与两胚层相对应的,在生物学里头,扁体动物以上的全部动物都属三胚层动物,就是由内胚层、外胚层、中胚层构成,也就是讲体腔动物嘛,中间有根管子,就是从口到肛的这个管子,动物的进化是什么,它最初是原生生物,它没有体腔的,不分胚层的,然后到了两胚层的时候就腔肠动物,然后是要到三胚层动物,三胚层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的皮肤是属于外胚层,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神经、垂体和肾上腺是属于外胚层,中胚层就包含的多了,心血管、肌肉、结缔组织、生殖系统都是中胚层,内胚层包括什么,内胚层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和我们的尿道。

表2-2 三胚层的分化
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表皮及其附属结构、乳腺、口腔、鼻腔及肛门的上皮、角膜上皮、晶状体、视网膜、内耳、神经、垂体、肾上腺髓质结缔组织、肌组织、胸腺、腹膜、心血管、淋巴管、淋巴器官、肾、输尿管、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穹、肾上腺皮质咽到直肠、
胆囊、肝、胆道、胰、喉、气管、肺、甲状腺、胸腺、中耳鼓室、咽鼓管、膀胱和后尿道、阴道和阴道前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