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祛湿法临证应用概述

合集下载

清热祛湿法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探讨

清热祛湿法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探讨

有 热 因此 , 因的认 识 . 他们 的观点 可能 侧重 于 某 一方 面 , 强 调 为 主 . 湿重 于热 、 重于湿 及湿 热并 重之 别 。 或 “ 热 ” “ 毒 ” 或 强 调 “ 瘀 ” “ 郁 ” 亦 或 强 调 在 临证 时就应 根 据 病邪 的 主次 轻重 . 清热 解毒 , 湿 、疫 , 痰 、肝 , 或 或 或化 痰 降浊 祛湿 , 出重 点 。 清主 次 , 突 分 并 “ 正虚 ” “ 、 血瘀 ” 因各 人 观点偏 重 不 同 。 故其 病 因有 祛 湿解 毒 . 湿 邪作 祟说 、 气 虚弱 说 、 正 肝郁 致病 说 、 气 疫 毒说 、 与 调整脏 腑 功 能 . 理 气血 阴 阳诸 法结 合起 来 . 据 杂 燮 根 具 体情 况 配 合健 脾 、 气 、 血 、 血 、 阴等 法 , 益 养 活 滋 谨 伏 邪致 病说 、 瘀 痰湿 说等 等 。 毒 我们认 为 . 肝纤维 化大 多是 由感染 乙型肝 炎病 毒 守病 机 . 随证施 治 。 所 致 . 乙型肝炎 病毒 作为病 因与 中医 的湿热 疫毒 相 4 清 热 祛 湿 法 抗 肝 纤 维 化 的 方 证 原 理 及 微 观 药 效 而 致. 湿热 疫毒胶 着难 祛是导 致疾病 的持 续存 在和 慢 学 研 究 性 过程的关键 因素 因此 。 肝纤维化 的基本 病机 中 。 在 在 充 分探 求 肝 纤 维 化 湿 热 证本 质 的基 础 上 . 我

湿热 内侵缠绵 是本病 的启动 因子和持续 活动 因素 们 筛选 出清热 祛湿 法 的代表 方剂 。 组成 原则是 : 其 清 湿热 之邪 既可 自外感 受 . 亦可 由内而生 薛 生 白 而不重 浊 . 香而 不耗 散 。 药 以质 轻 , 清 为主 。 用 性 该方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1. 背景介绍在中医药学中,湿热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常表现为身体疲倦、口苦、口渴、尿黄等症状。

湿热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饮食不当、环境潮湿、感染等。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调理身体,缓解湿热带来的不适。

2.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原理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主要通过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性对人体产生作用,达到清热解毒去湿热的效果。

中药方中常使用的药材有很多种,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机制。

清热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降低体内湿热的程度,缓解相关症状。

解毒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促进身体的康复。

去湿药:如茯苓、瞿麦、苦参等,具有利尿排湿的作用,可以调理体内湿气,缓解湿热带来的不适。

综合应用这些药材,可以达到清热解毒去湿热的效果,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促进健康。

3.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配方以下是一个常用的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配方:•金银花 20g•连翘 15g•板蓝根 15g•黄连 10g•黄芩 10g•黄柏 10g•茯苓 10g•瞿麦 10g•苦参 10g以上药材按照比例混合使用,可以制作成药物剂型,如颗粒、丸剂等。

4. 使用方法根据个人需要和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以下使用方法:1.煎剂: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煎至药液呈现黄绿色,去渣后可饮用。

每日2-3次,每次100ml。

2.颗粒剂: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粉末,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稀释后口服。

每日2-3次,每次5-10g。

3.丸剂: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蜂蜜或黄酒搅拌均匀,制成丸剂。

每日2-3次,每次5-10g。

使用方法可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5. 注意事项1.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方,不可自行使用。

2.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中药方。

3.对中药过敏者禁用中药方。

4.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5.配合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加快康复。

湿温治疗体会

湿温治疗体会

湿温治疗体会1.祛湿法的运用祛湿法是以调中和胃、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及淡渗利湿之品,以祛除湿热之邪的一种治法,它具有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三焦水道、化湿世浊等作用。

(1)调中和胃,宣气化湿治湿温初起,或适伏中焦,以致湿蕴生热,郁通脾胃,证见身热法后为甚,汗出不解,胸闷脘痞,小溲短少或发热,口渴不欲多次,腹胀不适,泛恶欲吐,舌苔内腻,脉象滑数或弦滑等。

代表方三仁汤、蒿芩清胆汤、王氏连朴饮,结合三叶(淡竹叶、青蒿叶、佩兰叶)、三花(朴花、蔻花、葛花),再加甘露消毒丹等,随证选方,辨证下药。

(2)调中和胃,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伏于中焦,发热,口渴不欲多饮,脘腹胀,泛恶欲吐。

或蕴热阻于下焦,小便短小甚至不通,头胀,舌质红苔黄腻而厚,脉弦滑。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温胆汤加茵陈、滑石、猪苓、泽泻、木通、车前等加减化裁;兼湿热身痛关节硬者加三妙散;若兼痿证,用加味二妙散加木瓜,秦艽等。

湿热败精,尿中带有白色精液排出,腹部发热,或茎中疼痛,以清热利湿法,用珍珠丸方;若湿热遗精用封髓丹加茯苓、泽泻、车前、麦冬。

湿热淋症,用五淋散,或八下散。

湿热黄疸,用茵陈双白汤。

湿热痢疾,用香连丸合白头翁汤。

治湿温还分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两种不同证候。

湿重于热,证见头痛身重,胸闷,脉濡数,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治之;热重于湿,症见身热而重,倦怠,口渴,脉滑数,用苍术白虎汤主之。

2.治湿温宜禁“火”、“汗”和“甘酸腻润”湿温症是复杂的,在临证中必须抓住其性质,灵活利用“和中、化湿、清热”的治法,以达到预期的疗效,才不致使病人“误于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提出治湿温宜禁“火攻”、“大汗峻剂”和“甘酸腻润”是很必要的。

(1)治湿忌大热火攻若误用火攻,必使组织受灼,湿无出路而内窘深逼,变症百出。

倘若投大热克伐,迫使湿从热化,湿为热腻,肌肉组织内败,必祸患无穷,故治疗湿温病宜禁大热火攻之法。

?(2)治湿宜忌大汗峻剂湿症病人,体内阳气不足,所以湿邪在表,表阳必虚,当与微汗使湿淫疏散,不致伤损表阳。

《湿热论》三焦辨证法临证探析

《湿热论》三焦辨证法临证探析

作者简介:胡剑云(199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脾胃病临床研究。

E-mail:592833585@qq com通信作者:柯晓(1965-),男,汉族,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消化病诊治。

E-mail:drkxkx@163 com《湿热论》三焦辨证法临证探析胡剑云 刘启鸿 柯 晓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摘 要】 《湿热论》是清代温病学派医家薛雪的代表性著作。

该书对湿热症(证)辨治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薛雪博采前人之长,创新性提出三焦辨证。

通过分析三焦辨证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探讨薛雪辨治湿热病证治机要及用药特色,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薛雪;《湿热论》;三焦辨证【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7-0085-03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alysisofSanjiaoBasedonDiscussionofDamp-heatHUJianyun LIUQihong KEXiao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350003,ChinaAbstract:DiscussionofDamp-heatistherepresentativeworkofepidemicfebrilediseasedoctorXUEXueinQingDynasty.Hetalkedaboutthelawofdamp-heatdiseaseindetail.XUEXuecreativelyputforwardthe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Sanjiao.Throughtheanalysisofthetheory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Sanjiao,combinedwithclinicalpractice,thispaperdiscussesthemechanismandcharacteristicsofXueXue's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ofdamp-heatdisease,soastoprovideatheoreticalbasisforfurtherclinicalguidance.Keywords:XUEXue;DiscussionofDamp-heat;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Sanjiao 《湿热论》是清代著名医家薛雪所著,全文仅六千余字,共三十五条,条文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湿热证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并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基础上又创新性地提出了湿热之邪,治从三焦的辨证思想。

基于疡科心得集外科三焦辨证的理论探讨及临证发挥

基于疡科心得集外科三焦辨证的理论探讨及临证发挥

基于疡科心得集外科三焦辨证的理论探讨及临证发挥作者:黄南车朝敏邹纯燕张艳菊李梦琪邓洋张成丹欧阳晓勇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06期摘要:清代高秉钧著《疡科心得集》,取源《黄帝内经》,旁达温病,创“外科三焦辨证”,首倡“外科三焦辨证”理论和“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对中医外科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通过跟随导师欧阳晓勇教授临证,在上部者,除风温、风热外需察虚火;在中部者,除气郁、火郁外需审湿郁;在下部者,除湿火、湿热外需辨寒湿,导师动态的运用“外科三焦辨证”理论,重视病机在上、中、下三部的演变及传化,对“外科三焦辨证”多有发挥,临证常获良效。

关键词:《疡科心得集》;外科三焦辨证;按部求因;理论探讨;临证发挥中图分类号:R24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6-0034-03“外科三焦辨证”出自“心得派”代表人物、清代医家高秉钧所著《疡科心得集》,其“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对外科疾病,尤其在皮肤病辨治中起到纲举目张的指导作用。

笔者跟随导师欧阳晓勇教授临证,拟从该理论的内涵、对外科临证的指导作用及其在皮肤病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在传承应用该理论方面有所发挥。

1 “外科三焦辨证”理论内涵高秉钧[1](下称高氏)在其著《疡科心得集》例言中指出:“盖以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

”这是他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对头颈、胸胁、下肢不同部位的疮疡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分类,创造性地提出“外科三焦辨证”理论,是方便后学者的精辟总结。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黄帝内经》的理论是高氏提出“外科三焦辨证”的理论源泉和科学依据。

风性轻扬,湿性重浊;怒伤肝,喜伤心,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失疏泄,气机升降不利则郁,气有余便是火。

“外科三焦辨证”取源内经,引入温病时邪伤人的理论,如高氏在该书“申明外疡实从内出论”中提到:“夫风温客热,首先犯肺,化火循经,上逆入络,结聚咽喉,肿如蚕峨,故名喉蛾”。

《张简斋医案》祛湿法运用探析

《张简斋医案》祛湿法运用探析

《张简斋医案》祛湿法运用探析张简斋(1880—1950),字师勤,祖籍安徽桐城,生于南京,民国时期著名医家、金陵医派的奠基人,有“当代医宗”之称,所倡国医国术为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简斋医案》乃邹伟俊据其先祖父邹云翔先生抄录的简老医案整理而成,其中涉及湿邪致病、应用祛湿法的医案有近百篇,在目疾、失明、喉疾、痈疽疔疖、产后下虚、闭经、消渴、淋证、水肿、痹症、腹痛、呕吐、泄泻、黄疸、疟疾、咳嗽、头痛、湿温等病证中均有涉及。

笔者通过研读,将其对祛湿法的应用要点总结如下。

1 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明代李中梓[1]言:“湿为土病,风为木气,木可胜土,风亦胜湿。

”风属木,湿属土,木克土,故风能胜湿。

风药辛散宣通,升清降浊,可祛重浊黏滞之湿邪,简老临证喜用羌活、防风、防己等风药胜湿,并根据患者体质及湿邪表里寒热虚实的差异,提出了“风胜托化”“风胜疏化”“风胜疏导”“风胜和络”“疏风清血”等治法。

风胜托化是以风药鼓舞机体正气,托举外邪而出,主治中焦或下焦亏虚,外受风寒湿邪,常见症状如夜遗下虚之足跟痛、产后下血等,选方用药多以羌活胜湿汤配伍黄芪、柴胡、葛根、太子参等补益升提药。

风胜疏化是以风药配伍理气药疏解上下内外之邪气,主治外邪侵袭,上下兼病,症见头部湿癣痒而流水,腿部游丹赤痛,脘腹胀痛,胸闷,四肢酸软等,常选用羌活胜湿汤合二妙丸,酌配茯苓、薏苡仁、泽泻等淡渗利湿之品。

风胜疏导是以升散药配伍清利药令湿邪由表里上下分消,适用于湿热内蕴,复感风邪而为痹者,症见头重痛,肢体酸痛,小便不畅,舌苔灰黏,脉沉弦数,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选羌活、独活、防风、防己、葛根等辛散升浮之品为主药,配以黄芩、茵陈、栀子清利三焦湿热,酌加当归、赤芍活血止痛,猪苓、泽泻渗利湿邪。

风胜和络指用辛温药疏散湿邪,活血和络药通络止痛,此法多用于外感风寒湿邪,日久肝肾气血不足、经脉不通者,方用独活寄生汤加活血和络之品,如红花、赤芍,慎用虫类药物,谨防戗伤正气。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八法)】55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八法)】55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八法)】55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八法)(一)香以开郁,苦燥其湿,少佐消导,疏调气机湿邪夹食滞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脘腹胀满,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必当香开郁,苦燥湿,展气消导,仿加减正气散意。

藿、苏梗各6克(后下)厚朴6克杏仁10克陈皮6克茯苓皮10克大腹皮10克鸡内金10克焦三仙各10克加减法:若仍有发热恶寒之卫分证时,加苏叶6克,或加淡豆豉10克,以宣阳化湿。

若舌苔黄厚糙垢,大便不通,脘腹胀满者,加焦槟榔10克、大黄粉1克(冲)。

(二)宣通表里以化湿郁,疏调气机而退满胀湿邪郁阻,内困脾胃,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外郁肌肤经络,周身沉重疼痛。

表里同病者,用宣通表里,疏调气机法。

藿香梗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厚朴6克陈皮6克木防己10克茯苓皮10克薏苡米10克通草3克大腹皮10克加减法:若湿阻经脉,遍体疼痛较重者,加秦艽10克、桑枝30克。

若表气不开,湿阻不化者,加苏叶3克、白芷3克、淡豆豉10克。

若舌苔黄腻根厚,腹胀,气不宣通者,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花槟榔10克。

(三)芳香以化湿郁,甘淡渗湿利尿,分消以畅气机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阳气郁遏,久则酿热,小溲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软,按之不清楚。

用芳化淡渗方法。

藿、苏梗各10克(后下)厚朴6克陈皮6克杏仁10克茯苓皮10克滑石6克通草2克(四)清宣湿热以透白㾦,淡渗利湿兼畅三焦中焦湿热郁蒸,外达肌表,发热身痛,汗出不解,表情淡漠,胸脘痞闷,呕恶便溏,胸腹部发出白㾦,舌苔黄腻,脉濡。

用清宣淡渗方法。

淡豆豉10克炒山栀5克前胡6克薏苡米10克竹叶3克白蔻仁3克连翘10克滑石6克通草3克加减法:若热重于湿,舌红口干者,可于方中加黄芩10克、生石膏6克(先煎),以宣清并施,使热减㾦透,病势必轻。

若湿邪较重时,当以辛香宣解为主,方中可加藿香6克、佩兰6克、杏仁10克、冬瓜皮20克。

栀子柏皮汤---清泄湿热

栀子柏皮汤---清泄湿热

栀子柏皮汤---清泄湿热栀子柏皮汤---清泄湿热栀子柏皮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肥栀子lOg 炙甘草3g 黄柏6g 上3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泄湿热。

(主治) 主证: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发热,心中懊侬,苔黄,脉弦数或弦大滑实。

副证:心烦,无汗或汗出不彻,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1.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传染性肝炎: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郁金,治疗传染性肝炎获得显著效果。

且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当肝炎流行地区的密切接触者,只要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疲乏,胸胁不畅,四肢无力或头晕等前驱症状时,即使未出现黄疸,预服本方,确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但认为栀子必须生用。

2.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重症肝炎:用本方合茵陈蒿汤加黄连、黄芩,治疗重症肝炎,黄疸指数急剧上升者,发现有明显的抑制黄疽上升的作用。

该方制成静脉注射的“茵栀黄注射液”,治疗胆红素15mg~~以上的病例,效佳。

3。

中医对传染性肝炎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传染性肝炎,多采用高糖疗法.但按中医辨证论治,不少病例,甚至同一病例的不同阶段,须禁高糖治疗。

如果某些肝炎患者,采用高糖治疗后,其恶心厌食、呕吐等症状持久不除,甚至出现胃脘饱闷,黄疸持久不退,有的黄疸指数出现增高现象,肝肿大消退迟缓,肝功能恢复时间延长;采用中药,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治疗,同时禁用甘腻食物,多数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大多得到缓解。

从而肯定了高糖保肝疗法不能成为治疗肝炎的基本疗法。

并认为凡属湿热阳黄实证,症见:恶心呕吐,脘闷不舒,厌食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者;或身目鲜黄,便秘,舌苔黄燥、厚腻或腐垢,口苦干,发热,神昏谵语,小便短赤,脉滑数、滑实、沉迟有力者,均不宜糖类之温甘腻,因黏滞滋补,易化热化燥,湿邪留滞,反增病变。

而在肝炎某个阶段,按中医辨证适用高糖治疗,如消化系统症状消失,知饥欲食,黄疽不深,无发热、口苦、口干、小便清长或淡黄转白,肝肿大进行性减退,脉转和缓,此为邪退正虚之际,用高糖治疗,有调中补土,益气生津之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吴婉 莹 , 2 李云谷 . 雀异黄 素壳 聚糖微球 的制备方法 f - 金 J 中国中 1
药 杂 志 ,0 2,7 5 :5 . 20 2 ( ) 3 3
【 】 张爱华 , 1 O 姚康德. 淫羊藿 苷壳聚糖/ 明胶微球 的制备及其体外释
放研究 f. 子通报 ,0 6 ( : . J高分 】 2 0 ,4) 0 6
( 稿 日期 : 0 2 O — 0 收 2 1一 1 1 )
清 热 , 王 楚凤 ( 克拉玛依市 中心医院中医科 , 新疆 克拉玛依

84 0 ) 30 0
要: 清热祛湿法针对湿热证而设立 , 运用清热祛湿的药物治疗湿温外感 , 或者湿热 内盛 , 以及湿热下注所致 的湿温 、 黄
清 热 祛湿 法 适用 于 湿 温外感 ,或者 湿 热 内盛 , 以及 湿 热 下注 所 致 的湿 温 、 黄疸 、 乱 、 淋 、 霍 热 痢疾 、 泄 泻 、 痹等 证 。 痿 肝脾 二经见 证尤 多 。 涉及 现代 医学 消 化 系统 、 尿 系统 、 肤 病 、 染 性疾 病 中 的数 十 泌 皮 传 种 疾 病 。随 着 现 代 自然 环境 和人 们 生 活 条 件 的 改
[] 赵新慧 , 陶世 . 3 刘 段金廒. 羟丙基 甲基 纤维素对左金 胃漂 浮缓释
片 的 漂 浮性 能 和 药 物 释 放 特 征 的 影 D[] IJ.  ̄ 中成 药 ,0 7 2 ( ) J 20 ,9 7 :
98 . 8
[1 黎维勇 , 1】 杜端 明, 冯敢生 , . 微球的研制及其肝 动脉 栓塞 等 白及
[ 】 吕文莉 , 1 5 郭健新 , 平其能. 花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 灯盏
的测定 【. J中国天然产物 ,04,( ) 8 . ] 20 25: 9 2 [6 许海 , 1] 张铁 军 , 中药缓 控释制剂 的研 究现状及研 发思路[】 等. J . 药物评价研究 ,0 0 3 ( ) O 3 . 2 1 ,3 1 : 一 5 3
变 , 们 体 质 以及 饮 食 结 构 的 变 化 , 热 病 的 发病 人 湿
“ 阴 内伤 , 饮停 聚 , 邪再 至 , 太 湿 客 内外 相 引 , 故有 湿
热 。” 此之 谓也 。
2 清热祛 湿 法治疗 湿热证 机理
近 年来 , 多 学 者从 该 法 的 临床 应 用 、 理 基 许 药
l7 2
参 考 文献 : [] 董 方 言 . 代 实 用 中药 新 剂 型 新 技 术 [] 1 现 B. . 京 : 民卫 生 出 2版 北 人 版 社 ,0 71 2 0 . .
[】 吴 帆 , 燕 , 帆 , . 参 皂 苷 R l 聚 糖 载 药 微 球 的研 究 【. 9 范 胡 等人 g壳 J武 J 汉生 物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0 8 4 4 :0 . 20 ,() 7 2
实验研究 [同 济医科大学学报 ,99,8 1:2 J ] 19 2 ( ) . 6 [2 姜洪芳 , 国华. 1] 汪 丹皮酚复乳型凝胶的制备[ . J 中草药 ,0 13 ] 2 0 ,2
( )0 . 8: 4 7
[] 赵 新 慧 , 陶世 , 金 廒 . 丙 基 甲 基 纤 维 素 对 左 金 胃漂 浮 缓 释 4 刘 段 羟 片 的 漂 浮 性 能 和 药 物 释 放 特 征 的 影 n[] lJ.  ̄ 中成 药 .0 7 2 ( ) J 2 0 ,9 7 :
21 0 2年
第 3 O卷
第4 期
201 2 Vo-0 No4 l 3 .
新 疆 中 医药 Xni gJunl f rdtnl hn s Mei n i a ora o Taio a C iee d ie jn i c
品科 技 ,0 9 3 ( ) 4 . 2 0 ,4 4 : 0 2
【4 吴婉莹 , l】 李云谷. 金雀异黄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 _ J 中国中 】 药杂志 ,0 2 2 ( ) 5 . 2 0 ,7 5 : 3 3
[ 潘峰 , 6 】 胡春梅 , 潘黎军 , 粉 防己碱 阿霉索脂质体的制备 与体外 等.
释放度 的研究 [. J 中草药 ,09,0 2 :1— 2 . 】 20 4 ( ) 5 2 0 2 [] 刘硕 , 7 仵文英 , 席枝侠 , 黄芩 苷脂质体的包封率测定 和体 外释 等. 放度 考察 [.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0 8 2 ( ) 4 . ] 2 0 ,8 5 : 2 3 [] 王兰 , 8 葛雪梅 , 郑艳 , 姜 黄素及其脂质 体的稳定性 评价[ . 等. J食 ]
98 . 8
[3 毛 万 岳 . 型 中 药 缓 控 释 制 剂 的 研 究 现 状 及 进 展 【_ 国 现 代 1] 新 J中 J
医 生 .0 8 4 ( )19 1 1 2 0 。6 1: — 5 . 4
[] 郭建平 , 5 孙其荣 , 周全 , 葛根 黄酮胶囊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动力 等. 学 [. J中草药 ,00,1 1 : . ] 2 0 3 ( ) 5 2
础 及作 用机 理 多角 度进 行 了探 讨 , 为该 法作 用 机 认 制 包括 退热 、 抑制病 原 微生 物 、 护 胃肠 吸收 功能 、 保
率 已有上 升趋 势 , 清热 祛湿法 更加 受到 重视 。
1 湿热 致病 机理
调 控 胃肠动 力 、 机体 氧化 反应 、 节 细胞 免 疫等 。 抗 调 吴 仕九 【 于 温病 湿热 证 动物模 型 的研 制 及 清热 祛 1 关 湿 法机 理 的探讨 。结果 表 明 , 热 祛湿 法 治疗 湿 热 清
疸、 霍乱 、 热淋 、 痢疾 、 泄泻 、 痿痹等证 。涉及现代 医学消化系统 、 泌尿系统 、 皮肤病 、 传染性疾病中的数十种疾病。作用 机制
包括退热 、 抑制病原微生物 、 保护 胃肠吸收功能 、 调控 胃肠动力 、 抗机体氧化反应 、 调节细胞免疫等 。
关 键 词 : 热 祛 湿 ; 论 基 础 清 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