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合集下载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六国论》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苏洵的写作⽬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下⾯是⽆忧考分享的⽂⾔⽂:苏洵《六国论》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亏,破灭之道也。

或⽈: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则获⾢,⼤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欲,诸侯之所⼤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如弃草芥。

今⽇割五城,明⽇割⼗城,然后得⼀⼣安寝。

起视四境,⽽秦兵⼜⾄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于*,理固宜然。

古⼈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薪不尽,⽕不灭。

”此⾔得之。

齐⼈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国⽽后亡,斯⽤兵之效也。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败⽽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武⽽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孤危,战败⽽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勿附于秦,刺客不⾏,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以事秦之⼼,礼天下之奇才,并⼒西向,则吾恐秦⼈⾷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积威之所劫,⽇削⽉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在六国下矣。

【译⽂】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地来贿赂秦国。

拿⼟地贿赂秦国亏损了⾃⼰的⼒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六国论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课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翻译】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

六国论原文及注释

六国论原文及注释

六国论宋代:苏洵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作者介绍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创作背景《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

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

北宋苏轼《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六国论北宋-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四篇《六国论》完整梳理版

四篇《六国论》完整梳理版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六国论原文与译文

六国论原文与译文

六国论原文与译文六国论原文与译文一堂好课的开篇就好似一台好戏的"序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的巧妙导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为文言文教学的开展作铺垫。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试图从把握学生的心理,明确文言文学习的目的,进而采用巧妙的开篇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国论原文与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国论李桢(明)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

诚知其易也。

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

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六国破灭,非兵①不利,战不善,弊②在赂③秦。

赂秦而力亏④,破灭之道也。

或⑤曰:六国互⑥丧⑦,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⑨失强援,不能独完⑩。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11)攻取之外(12),小(13)则获邑(14),大(15)则得城。

较(16)秦之所得(17),与战胜而得者,其(18)实(20百)倍;诸侯之所亡(21),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22)秦之所大欲(23),诸侯之所大患(24),固(25)不在战矣。

思厥(26)先(27)祖父(28),暴(29)霜露,斩荆棘(30),以(31)有尺寸之地(32)。

子孙视(33)之不甚惜(34),举(35)以予(36)人,如弃草芥(37)。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38)则(3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40),奉(41)之(42)弥(43)繁,侵之(44)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45)矣。

至于(46)颠覆(47),理(48)固(49)宜(50)然(51)。

古人(52)云:“以地事(53)秦,犹抱薪(54)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55)之(56)。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57)迁灭(58),何哉?与(59)嬴(60)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61)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62)亡,斯(63)用兵之效也。

至丹(64)以荆卿(65)为计(66),始(67)速(68)祸焉。

赵尝五战于(69)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70)再(71),李牧(72)连却(73)之。

洎(74)牧以谗诛(75),邯郸为郡(76),惜其用武而(77)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78)殆(79)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80),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8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82)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83),当(8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论苏洵
简介作者▲
北宋地理形势图▲课堂训练▲课文结构图▲课文背诵▲时代背景▲朗读全文▲阅读讨论▲
简介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当年苏老泉,
年已二十七。

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

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㈡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和燕—前221年灭齐,统一全国。

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和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北宋地图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这样
“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听读全文,制作自读提纲六国互丧sàng
暴pù霜露洎jì
草芥jiè与嬴yǔ
下咽yàn
胜负之数shù
研读课文
一读:
夯实基础,品味语言之美
二读:
整体感知,欣赏结构之美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分
对比小邑大城
得百倍失百倍
大欲大患
数量上
得难献易
奉繁侵急
态度上
道理上








道引用古语小结
不赂者齐与嬴不助国
燕以荆卿为计
赵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弊在赂秦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数量上
态度上
道理上
列)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借古)
(递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结构图
三读:
强化训练,加强巩固积累
课堂训练:解释古今异义词
⑴其实百倍⑵思厥先祖父⑶始速祸焉
⑷可谓智力孤危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招致/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课堂训练:解释词类活用词
⑴不能独完⑵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⑶以地事秦⑷义不赂秦⑸始速祸焉(6)李牧连却之(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9)日割月削“日”、“月”,名词作状语。

“事”,用作动词,侍奉。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礼”,名词作动词,礼遇,礼待。

“终”,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战”,名词作动词,作战
•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如果,连词
朝着,动词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动词,好像
副词,还
•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也许,或许,连词事奉,动词事情,名词起初,副词
才,副词终于,副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胜利,名词战胜,动词
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则秦之所大欲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想要,追求,动词
欲望,名词
暴露,显露,动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介词结构后置句
断判句断判

1.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
D.不能独完•E.李牧连却之“暴”同“曝”。

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

读yàn ,满足。

“无”通“毋”,读wù 不,不要。

(D)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四读:
拓展训练,培养运用能力
阅读讨论
阅读苏洵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
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过秦论》作一比较。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议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议文,从秦亡的教训“过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为什么有人将《六国论》比作《过秦论》的姊妹篇?
《过秦论》《六国论》
“过秦”
(仁义不施)
“规汉”
(攻守之势异)
“论古(魏、楚、
韩、齐、燕、
赵---秦)
“讽今”
(宋---西夏、
契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