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第2课时)
9.2人体的消化和吸收2

大分子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 小分子物质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
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 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
消化的形式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胃肠的蠕动等
化学性消化
食物在消化液的作用下 逐步分解的过程
部分淀粉初步消化
和(化学性消化)。 2、食物中( 水分、无机盐、维生素 )能直接被 消化道吸收,( 淀粉、蛋白质、脂肪 )不能直接 被吸收,必须经过消化后才能吸收。
3、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情况:
淀粉
开始消化部位 口腔 葡萄糖
蛋白质
胃 氨基酸 胃液、肠 液、胰液
脂肪
小肠 甘油、脂肪酸 肠液、胰液
消化产物
需要的消化液
小肠长(全长5-7米) 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 小肠内壁上有皱襞,皱襞上有许多 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表面积。 丰富的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 毛 细血管壁 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 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练习:
1)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可以进行消化作用? 口腔 胃 小肠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 别是什么? 口腔 胃 小肠 3)口腔、胃、小肠内分别有哪些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肠液 4)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场所是哪里? 小肠
小肠 最主要的消化场所
观察实验:
讨论:小肠的皱襞、绒毛等结构与小肠的 消化和吸收功能的关系。
许多皱襞和绒毛
(加大了表面积)
小肠壁只有一层 很薄的上皮细胞
毛细血管
小 肠 绒 毛 放 大
毛细淋巴管
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
毛细血管 甘油、 脂肪酸 毛细淋巴管
小肠绒毛
肠腺
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9-2__人体的消化与吸收(2课时).

第4单元第9章人的食物来自环境
第二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实验的设计、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龋齿发生率的调查,认识龋齿发生的原因,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2.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
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6—8人一组,课前调查学生中龋齿发生的情况。
2、教师准备:实验“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和“观察小肠结构”的用具。
3、牙齿的模型。
4、FLASH:(1)龋齿的形成;
(2)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1
教学过程
2
4
5
6
7
作业
完成课课练《人体的消化与吸收》一课内容
8。
第九章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第2课时)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苏教版 )

泌
,能促进
的乳化.
(2)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
(3)淀粉开始消化的部位是[ ]
,
其最终被分解为
。
(4)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 ]
,
其最终被分解为
。
(5)脂肪开始消化的部位是[ ] ,
其最终被分解为
.
参考答案:(1) 8 肝脏 胆汁 脂肪 (2)小肠 (3)1 口腔 葡萄糖 (4)3 胃 氨基酸 (5)4 小肠 甘油和脂肪酸
• 蛋白质 蛋白酶 初步消化形成多肽 肽酶 • ③脂肪的消化:
氨基酸
• 脂肪 胆汁 脂肪微粒 脂肪酶 甘油 + 脂肪酸
参考教材33页图片,小组合作,总结:
1、口腔中的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 胃中的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 小肠中的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 2、蛋白质、脂肪、淀粉的最终消化产物分别是什么? • 3、消化的主要器官是?为什么?
• 2、食物中的哪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消化?不消化行吗?
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转 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吸收。
• 3、请按照消化方式进行分类。
消化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六大营养物质的消化
有机物 无机物
蛋白质 糖类 脂肪 维生素 水 无机盐
大分子物质
必须经过消化,由大分子物 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才能 被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各段的吸收情况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 的主要器官。 为什么?这与小肠的结 构有关。
小肠内除大部分的甘油、 脂肪酸被毛细淋巴管吸 收外,其余的各种营养 物质都被毛细血管直接 吸收进入血液。
观察小肠结构
• 目的:说明小肠结构特点。 • 器材:放大镜、培养皿、镊子、剪刀、鸭小肠等。 • 指导: 1、剪开一段鸭小肠,用水洗净。把小肠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内表面向上。 2、由于水的浮力作用,小肠内表面绒毛彼此松散、伸展开来。用放大镜仔细观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PPT课件

无机盐
糖类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教学目标:
1.掌握人体的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掌握各消化腺分泌的酶的种类。 3.理解人体七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和 吸收场所。 4.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人生感悟?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 化 道: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消 化 腺:唾液腺 胃腺 肝脏 肠腺 胰腺
人体唾液腺分布图
肝脏 胆囊
胃
胰 十二指肠
小肠结构
小肠绒毛 皱襞
毛细血管 小肠绒毛
肠腺
大肠是一个长约1、5
米的管状器官,形成 盲肠
消化系统的最后一部
分相。连它,的下上端端开与口小于肠肛阑尾
门。大肠的其始部位 成为盲肠。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 小肠(长)5~6米; • 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内表面积; • 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 • 丰富的毛细血管,绒毛壁 毛细血管壁 很
为方便学习与使用课件内容,课件可以在下载后自由编辑
(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 物质吸收。 • 可概括为哪四个字:_、_、_、_。
口腔
少量水 和酒精
水、无机盐、 维生素、葡萄 糖、氨基酸、 甘油和脂肪酸
少束,希望继续努力
Thanks for listening, this course is expected to bring you value and help
课题 第九章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说课

课题第九章第二节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说课一、课程标准分析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有关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叙述的:“通过调查及探究活动,描述食物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后食物的消化过程及吸收情况。
”本节课需要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知道主要的消化腺,知道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知道糖类、脂肪、蛋白质消化后的最终产物。
二、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了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小肠的结构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等。
教材重点强调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材通过探究实验“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和图表来学习食物的消化,在做实验时,要注意对照实验的设计,还要注意实验中温度的控制,学习时要注意实验的过程和对图表的观察。
通过观察小肠结构来学习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对小肠的观察实验,教材强调了小肠的解剖过程,通过观察小肠结构,掌握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教材只做了简单介绍,小肠的结构的观察是本节的难点,教师要注意指导。
三、教法分析本节课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教师讲解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教学模式,应采取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
通过指导实验“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学习食物的消化过程。
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解剖的小肠的结构,掌握营养物质的吸收特点及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四、学法分析通过“口腔内的化学性变化”以及“观察动物小肠的内部结构”的探究实验掌握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利用课本插图及有关挂图,明确消化系统各组成部分及功能,特别是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归纳也是掌握消化系统各部分作用的有效方法。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 9.2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课件 苏教版(1)

2.写出三大有机营养物质的消化分解产物(在 箭头下方填上消化道或消化腺,上方填上消化液 或消化酶)
淀粉
唾液淀粉酶 口腔
麦芽糖
多种酶 小肠
蛋白质 蛋白酶
胃肠胰
氨基酸
脂肪
胆汁乳化 肝
甘油+P34-35内容观察课本图9-15, (自主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叫吸收?吸收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1)营养物质通过 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循环 系统的过程叫吸收. (2)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
第九章
第二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第二课时
• 1·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 程。
• 2·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消化过程。
自学指导一
阅读课本P31-33内容观察课本图9-14
(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物理性消化? 咀嚼和搅拌 2·什么是化学性消化? 消化酶分解 3·什么是酶?其作用是什么? 4·唾液中含( 唾液淀粉 酶),胃液中含 ( 胃蛋白 酶),胰液中含( 胰蛋白 酶),肝分泌的 ( 胆汁 )不含消化酶,能使脂肪( 乳化 )成脂肪微粒.
3·各消化道的消化是怎样进行
的?
(1)口腔 ( 物理性消化: 咀嚼搅拌
化学性消化: 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
(2)胃 ( 物理性消化:
蠕动和搅拌
化学性消化: 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3)小肠(物理性消化: 蠕动和搅拌
化学性消化: 淀粉蛋白质脂肪酶)
讨论与探究
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教师归纳讲评
1说出胆汁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
吸收的结构特点
方法:见课本61页 友情提醒: 1、用手抚摸小肠的内表面,有什么感觉? 2、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小肠内表面,可以看
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课件-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当堂检测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1. 细嚼馒头,口腔内感觉有甜味,这是由于
( D)
A. 牙齿咀嚼的缘故 B. 舌搅拌的缘故 C. 口腔分泌消化酶的缘故 D. 与以上三条都有关
当堂检测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C 2.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
A. 口腔 B. 胃 C. 小肠 D. 大肠
当堂检测
最终流入小肠。 小肠
小肠
蛋白酶
没有 消化酶
消化脂肪、蛋白质、 淀粉的酶
蛋白质 乳化脂肪 蛋白质、脂肪、淀粉等
消化过程
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将食物切断、磨碎、 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 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 为能被细胞吸收的小分 子有机物。
消化的主要场所是 小肠 。
蛋白质、 蛋白质 脂肪、淀粉
1. 曲线 Ⅱ 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2.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各在消化道的 哪个部位开始被消化?
口腔;胃;小肠。
3. D 中含有哪些消化酶?
消化淀粉、脂肪、蛋白质的酶。
咽、 胃 小肠 大肠 食道
知识小结
酶
酶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蛋白质→酶 氨基酸
酶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胰腺 小肠
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淀粉
唾液淀粉酶
肠液、胰液
麦芽糖
葡萄糖
口腔
小肠
蛋白质 脂肪
胃蛋白酶 胃
胆汁 小肠
初步消化 肠液、胰液 氨基酸
小肠
脂肪微粒
肠液、胰液 小肠
甘油+脂肪酸
第九章 第2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第二课时食物的消化

教
学
重
难
点
教 学
重 点
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教 学难 点
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课
前
准
备
学生
准备
全班分组,每组4位同学,每位组长带一个原味馒头,少许淀粉。
教师
准备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过程:一从大馒头块到小馒头块,二从淀粉到麦芽糖。这二者有何区别?
(前者物质本质未变,后者则改变,或者说产生了新物质)
我们将前者称为物理性消化,后者则称为化学性消化。根本区别在于:消化的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那么在化学性消化中起分解作用的“小剪刀”到底是什么呢?
引出酶的概念。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即生物催化剂。它可以大大提高体内化学反应的速率。体内所有化学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与消化作用相关的一类酶统称为消化酶。酶对温度、PH等有一定的要求。
多媒体课件
演示实验器材,学生实验器材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课堂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图片导入
引出课题
多媒体展示一桌美食,提出问题:
1、这些食物能给人们提供哪些营养成分?
2、这些营养成分都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吗?
一些大分子营养成分须经过分解才能被人体消化道吸收,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食物的消化。
教学反思
实施实验
交流实验结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
37℃ 37℃ 37℃ 0℃ 100℃
加入碘液 [来源:学*科
*网]
2滴[来 源:Z§xx§k.C
om]
(1)如果该兴趣小组选用1、2号试管进行实验,其实验变量是 唾液淀。粉酶
(2)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 1、3 试管进行实验,那么A处的处理方法是 不搅拌 ;观察到3号试管的实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 官。
观察小肠结构
• 目的:说明小肠结构特点。 • 器材:放大镜、培养皿、镊子、剪刀、鸭小肠等。 • 指导: 1、剪开一段鸭小肠,用水洗净。把小肠放入盛有
清水的培养皿中,内表面向上。 2、由于水的浮力作用,小肠内表面绒毛彼此松散、
伸展开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皱襞和绒来自。 • 讨论:小肠的皱襞、绒毛等结构与小肠的消化和
蛋白质、淀粉和脂肪消化过程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
• ①淀粉的消化:
酶
酶
• 淀粉 口腔 麦芽糖 小肠 葡萄糖
• ②蛋白质的消化:
• 蛋白质 胃、酶小肠氨基酸 • ③脂肪的消化:
• 脂肪 胆汁 脂肪微粒 酶 甘油 + 脂肪酸
小肠
小肠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后,营 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 循环系统,这一过程称为吸收。
欢迎!
鞍山市汤岗子学校:刘畅
一、食物的消化
1、消化的概念:食物中的蛋白质、淀 粉、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 解成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 化。 3、酶
酶
1、概念: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 机物,也称为生物催化剂。 2、作用:将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简单的小分 子物质。
消化酶作用示意图
思考以下问题:
1. 细细咀嚼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味觉 是否发生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吗? 提出问题:淀粉在口腔内发生化学性消化吗?
2. 是什么原因使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糖? A. 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B. 唾液的作用。
作出假设: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性消 化,产生了新物质(有甜味的糖)。
2ml唾液
2ml水
2ml唾液
1
2
3
2ml淀粉糊
1
12
0
分
钟
3
后
37℃水浴
碘液
1
2
3
探目究的::
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说明口腔内发生的化学性消化
淀粉糊
37°C
试管
加入 物质
水浴 加热
碘液
实验 现象
1 唾液
不变蓝
2水
变蓝
3 唾液 常温
变蓝
解释
唾液淀粉酶促进淀粉 分解成麦芽糖
水不能促进淀粉的分解
唾液淀粉酶需在适宜的温 度下发挥高效的催化能力
消化道各段的吸收情况
当堂检测
1、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馒头的消化,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 请完成下列问题:
试管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馒头碎屑或块 唾液有无 是否搅拌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馒头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2ml唾液 2ml清水[来 源:学科网]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搅拌
搅拌
A 搅拌 搅拌
吸收功能的关系。
小肠结构示意图
小肠绒毛襞
小肠绒毛
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1、长:约5-7米。 2、大(内表面积):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小 肠绒毛。 3、薄:小肠绒毛襞、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 管壁均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多: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 淋巴管。
小肠适于消化的特点
1、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酶
验现象是 变蓝 (填“变蓝”或“不变蓝”)。
(3)5只试管中只有 1 号试管不变蓝,这只试管放到37℃的温水中是 因为 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最大。
(4)若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浅蓝色,可能的原
因是 没有充分搅拌、水浴加热时间太短
(写出一种即可)。
(唾液淀粉酶含量少)
谢谢聆听!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