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RFID标签的安全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RFID 技术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RFID 技术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RFID技术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王康年李常春刘红云林娅严鑫(重庆通信学院,重庆,400035)摘要:本文全面分析了RFID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的原因,提出了RFID系统数据的安全需求,介绍了物理安全机制和RFID安全协议,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RFID、标签(Tag)、读写器、物理安全机制、安全协议1 引言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自动识别个人或者群体信息的技术。

它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从而实现对物体的识别,并将采集到的相关信息数据通过无线技术远程进行传输。

与传统的条型码技术相比,RFID技术具有穿透性强、抗污染、读取距离远、信息量大的特点。

与互联网等技术结合还可以对RFID标签所附着的物体进行追踪定位,提供位置信息。

因此,RFID 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零售、物流、交通、医疗、国防等各个行业,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和最具潜力的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

由于RFID信道链路的开放性、标签和读写器受成本制约的影响而造成的缺陷,目前的RFID 系统中还存在着较多的潜在安全隐患和个人隐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RFID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因此,如何确保RFID系统的数据安全以及保护标签持有人的隐私,将是目前和今后发展RFID技术十分关注的课题。

2 RFID技术的概述RFID系统通常由RFID标签、RFID读写器和后端数据库组成:。

(1) RFID标签(Tag,),简称标签。

它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及其软件、卡内发射与接收天线、收发电路组成。

标签为信息载体,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之间进行通信。

根据能量的来源不同,可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

被动式标签不带电池,其发射电波及内部处理器运行所需能量均来自读写器产生的电磁波,即在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后,将部分电磁能量转化为标签自己的能量。

主动式标签为内置电池供电,它主动向读写器发送射频信号。

RFID系统标签防碰撞算法及安全协议研究的开题报告

RFID系统标签防碰撞算法及安全协议研究的开题报告

RFID系统标签防碰撞算法及安全协议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项快速发展的技术,它在物流、供应链、库存管理、支付系统和智能交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RFID标签成为了即插即用的无线传感器,用于无线传输信号和数据,并且可以实现标签与读写设备之间的无线通讯。

在RFID系统中,多个标签同时接近读写器会造成互相干扰,即碰撞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RFID系统中需要实现一套有效的标签防碰撞算法和安全协议。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深入研究RFID系统中的标签防碰撞算法和安全协议,探究其工作原理,并分析现有算法和协议存在的问题。

同时,本课题将设计并实现一种新的标签防碰撞算法和安全协议,以进一步提高RFID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三、研究内容1. RFID系统标签防碰撞原理及现有算法的深入分析;2. RFID系统的安全协议及其分析;3. RFID系统标签防碰撞和安全协议的设计和实现。

四、研究方法1. 阅读相关论文和文献,了解RFID系统标签防碰撞和安全协议的相关理论;2. 分析现有算法和协议的工作原理,找出其优缺点;3. 设计和实现一种新的标签防碰撞算法和安全协议;4. 实验验证新算法和协议的性能和安全性能。

五、研究意义本课题可以提高RFID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并且为RFID系统的应用提供了更加高效、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

同时,本课题也对RFI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预期目标通过研究RFID系统标签防碰撞算法和安全协议,实现一种新的、高效、安全、可靠的RFID系统标签防碰撞算法和安全协议,为RFID系统在物流、库存、支付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七、进度安排第一阶段(第1-2周):查找RFID系统标签防碰撞算法和安全协议方面的文献和论文,深入了解RFID系统的技术原理和应用情况。

第二阶段(第3-5周):分析现有的标签防碰撞算法和安全协议,找出其存在的优缺点,为后续设计提供参考。

rfid安全解决方案

rfid安全解决方案

rfid安全解决方案
《RFID安全解决方案》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例如物流、零售、医疗等领域。

然而,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因此,如何保障RFID系统的安全性成为了重要议题。

一种较为常见的RFID安全解决方案是加密技术。

通过在
RFID标签和读取设备之间建立加密通信,可以有效防范窃取
和篡改信息的风险。

此外,对于敏感数据的存储和传输,也可以采用不可逆转的哈希算法进行加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另外,访问控制也是保障RFID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
读取设备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可以限制未经授权的用户对数据的访问。

在物流和仓储等领域,可以通过建立权限层级,确保只有特定的工作人员能够获取特定标签的信息,从而提高信息的安全性。

此外,RFID系统安全还可以通过技术监控和审计来加强。


过对RFID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进行
处理。

对系统的操作日志进行审计,也可以轨迹的可追溯性,从而提高对于安全事件的控制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RFID安全解决方案》应该是多方位的,既包括
技术手段的加固,又包括权限控制和审计监控。

只有综合运用
这些手段,才能确保RFID系统的安全,并有效应对潜在的风险。

面向物联网的RFID安全策略研究

面向物联网的RFID安全策略研究

S ud fRFI S c iy S r tg s d o I T t yo D e urt t a e y Ba e n O
H U i ZON G i Je. P ng
(C lg f ne e o hn sN n n nvr t o ot n eeo u iao s N nig2 00 , h a ol eo t n t f ig , aj gU iesy f sa dT lcmm nct n , aj 10 3 C i ) e I r T i i P i n n
策略 , 设计 了一种 混合 方式 的安 全模 型一H bj E e p o 。经证 明 , yr — nr tn d yi 该模 型 能 够有 效 解决 物 联 网应 用 环境 中的 R I FD应
用 系统 的安全 问题 。
关键 词 : 密机制 ; FD系统 ; 加 RI 安全策 略 中 图分类 号 :P 0 T 39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3 6 9 2 1 ) 5 0 5 - 4 17 — 2 X(0 1 0 - 1 1 0
第2 卷 l
第 5期
计 算 机 技 术 与 发 展
COMP ER ECHNOL UT T OGY AND DEVEL OPMENT
21 0 1年 5月
Vo. No 5 1 21 . Ma 2 v 011
面 向物联 网的 R I 全 策 略研 究 Leabharlann D安胡 婕 , 宗 平
Ab t a t RF D s a n n o tc u o tc i e t ia i n t c n l g .I a d a g f a pl a i n ,e p ca l n I sr c : I i o -c na ta t mai d n i c t e h o o y th s a wi e r n e o p i t s s e i l i OT. Ho v r f o c o y we e ,

RFID电子标签安全问题研究

RFID电子标签安全问题研究

RFID电子标签安全问题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桂林【摘要】物联网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应用阶段,物联网的安全的核心问题RFID电子标签安全亟待解决。

本文对目前应用广泛的主要技术探讨RFID电子标签的安全问题,并对RFID电子标签信息安全问题主要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RFID;标签1.RFID电子标签面临的安全问题RFID系统包括标签、读写器以及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射频通信信道。

RFID系统容易遭受各种主动和被动攻击的威胁,RFID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可归纳为隐私和认证两个方面:在隐私方面主要是可追踪性问题,即如何防止攻击者对RFID标签进行任何形式的跟踪;在认证方面主要是要确保只有合法的阅读器才能够与标签进行交互通信。

当前,保障RFID系统本身安全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物理方法(Kill命令,静电屏蔽,主动干扰以及Blocker Tag 方法等),安全协议(哈希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应用,使用RFID标签的消费者隐私权备受关注;在使用电子标签进行交易的业务中,标签复制和伪造会给使用者带来损失;在RFID标签应用较广的供应链中,如何防止信息的窃听和篡改显得尤为重要。

RFID标签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诸方面。

1.1 信息传输安全问题物联网终端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号,智能物品感知信息和传递信息基本上都是通过无线传输实现的,这些无线信号,存在着被窃取、监听和其他的危险。

目前,在信息传输中攻击者使用的主要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即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主动攻击中最常见的的攻击手段为信道堵塞,而被动攻击主要以监听和窃听技术为主。

1.2 数据真实性问题电子标签的身份识别在物联网系统中非常重要。

攻击者可以从窃听到的标签与读写器间的通信数据中获得敏感信息,进而重构RFID标签,达到伪造标签的目的。

攻击者可利用伪造标签替换原有标签,或通过重写合法的RFID标签内容,使用低价物品的标签替换高价物品标签从而非法获益。

RFID安全解决方案

RFID安全解决方案

3 RFID安全解决方案3.1技术解决方案RFID安全和隐私保护与成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根据自动识别(Auto-ID)中心的试验数据,在设计5美分[7]标签时,集成电路芯片的成本不应该超过2美分,这使集成电路门电路数量限制在了7.5 kb~15 kb。

一个96 b的EPC芯片约需要5 kb~l0 kb的门电路[8],因此用于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门电路数量不能超过2.5 kb~5 kb,使得现有密码技术难以应用。

优秀的RFID安全技术解决方案应该是平衡安全、隐私保护与成本的最佳方案。

现有的RFID安全和隐私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物理方法阻止标签与阅读器之间通信,另一类是通过逻辑方法增加标签安全机制。

3.1.1物理方法(1)杀死(Kill)标签原理是使标签丧失功能,从而阻止对标签及其携带物的跟踪。

如在超市买单时的处理。

但是,Kill命令使标签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优点。

如商品在卖出后,标签上的信息将不再可用,不便于日后的售后服务以及用户对产品信息的进一步了解。

另外,若Kill识别序列号(PIN)一旦泄露,可能导致恶意者对超市商品的偷盗。

(2)法拉第网罩根据电磁场理论,由传导材料构成的容器如法拉第网罩可以屏蔽无线电波。

使得外部的无线电信号不能进入法拉第网罩,反之亦然。

把标签放进由传导材料构成的容器可以阻止标签被扫描,即被动标签接收不到信号,不能获得能量,主动标签发射的信号不能发出。

因此,利用法拉第网罩可以阻止隐私侵犯者扫描标签获取信息。

比如,当货币嵌入RFID标签后,可利用法拉第网罩原理阻止隐私侵犯者扫描,避免他人知道你包里有多少钱。

(3)主动干扰主动干扰无线电信号是另一种屏蔽标签的方法。

标签用户可以通过一个设备主动广播无线电信号用于阻止或破坏附近的RFID阅读器的操作。

但这种方法可能导致非法干扰,使附近其他合法的RFID系统受到干扰,严重的是,它可能阻断附近其他无线系统。

(4)阻止标签原理是通过采用一个特殊的阻止标签干扰防碰撞算法来实现,阅读器读取命令每次总是获得相同的应答数据,从而保护标签。

RFID的多标签安全认证协议研究的开题报告

RFID的多标签安全认证协议研究的开题报告

RFID的多标签安全认证协议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物联网(IoT)的发展,RFID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RFID标签可以广泛应用于物流、超市、文物鉴定、医疗等多个领域。

但由于 RFID 传统协议的安全性无法满足现代企业与个人对 RFID 安全性的要求,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多标签安全认证协议。

二、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将主要研究如下内容:
1.研究 RFID 技术及其应用。

2.研究 RFID 标签的安全问题。

3.分析现有的 RFID 安全认证协议,并探讨其优缺点。

4.提出一种多标签安全认证协议,并对该协议进行安全性分析和性能测试。

5.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对该协议进行验证。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实验仿真法。

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对RFID 技术、标签的安全问题及现有的 RFID 安全认证协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同时,由于论文涉及到多标签的安全认证协议,所以采用实验仿真方法进行验证。

四、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最终将提供设计一种安全可靠的多标签认证协议方法。

由于目前 RFID 标签领域缺乏有效的多标签认证协议,所以本研究的结果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为 RFID 标签的安全认证提供参考。

rfid标签安全机制

rfid标签安全机制

rfid标签安全机制RFID标签安全机制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作为一种无线自动识别技术,在物联网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RFID标签作为RFID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医疗等领域。

然而,随着RFID技术的普及,RFID标签的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保障RFID标签数据的安全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RFID标签的安全机制需要确保数据的机密性。

在传输过程中,RFID 标签所携带的数据可能会被黑客或恶意攻击者窃取,因此需要采取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解密数据,保障数据的机密性。

同时,还可以采用身份认证技术,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RFID标签中的数据,从而防止数据泄露。

RFID标签的安全机制还需要保障数据的完整性。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可能会被篡改或损坏,导致数据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可以采用消息认证码(MAC)技术对数据进行签名,验证数据的完整性。

只有通过验证的数据才能被信任,确保数据没有被篡改。

RFID标签的安全机制还需要防范重放攻击。

重放攻击是指黑客利用已经截获的数据包重复发送给目标系统,从而获得非法权限。

为了防范重放攻击,可以采用时间戳技术对数据包进行时间戳标记,每个数据包都有唯一的时间戳,一旦数据包被重复发送,系统可以通过时间戳进行识别并拒绝非法访问。

RFID标签的安全机制还需要考虑防范窃听攻击。

窃听攻击是指黑客通过监听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无线信号,获取数据信息。

为了防范窃听攻击,可以采用频谱扩频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使得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信号不易被窃听者获取,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总的来说,RFID标签的安全机制是保障RFID系统数据安全的关键。

通过加密算法、身份认证技术、消息认证码技术、时间戳技术和频谱扩频技术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提升RFID标签数据的安全性,防范各类安全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44(9)1引言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安全问题被业界关注。

RFID本身的众多优势使其应用前景广阔(如全球性的物联网有望引领物流领域的变革)。

所以,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RFID系统的安全问题涉及前端无线装置和协议、后台网络系统安全以及数据安全等多个方面。

本文只关注标签的安全性。

目前引发标签安全的隐患有标签克隆、未授权的读写操作、数据的删除、拒绝服务(DoS)攻击、标签病毒等[6]。

而最受关注的标签安全问题是涉及个人隐私标签数据的非法跟踪。

设想一个包含静态二进制数据的标签,如果没有对标签实施任何的保护机制,则任何读取器都可以访问标签中的数据,此种情况存在于目前大多数RFID系统中。

对于要求高安全性的用户来说,肯定不会使用这种标签[10]。

RFID技术安全策略实施的难度有:标签很小,因此在技术上来说,很难给它们提供保护;RFID标签是移动的,因此可以接触到它的人很多,而且大部分是未授权的用户;标签上的信息并不总是敏感信息,有些情况下,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费用成本去保证货物RFID标签信息的安全性,对于货主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标签的用途非常广,因此在其安全性问题上很难做到标准化和量化。

所以,标签数据安全性要求应视其数据敏感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对于安全性较高的RFID应用(如涉及国家安全、个人隐私、生命财产安全等),需要采用高可靠,抗攻击性的安全策略[11]。

本文提出一种标签数据自更新的安全策略。

当多次更新之后,只有合法RFID读取器和相应的应用系统可以识别标签数据,非授权者则无法跟踪标签数据。

即合法用户与标签是可链接的,而非授权者与标签是不可链接的(不可链接性在第4章给出)。

2现有策略目前,标签安全的策略有多种,其中最为主要的策略有以下几种:(1)只读标签:此方式消除了标签数据被篡改和删除的风险,但仍有被非法阅读的风险。

(2)限制标签和阅读器之间的通信距离:采用不同的工作关于RFID标签的安全策略研究宋合营,赵会群SONGHe-ying,ZHAOHui-qun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041SchoolofInformationandEngineering,Nor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Beijing100041,ChinaE-mail:songheying@gmail.comSONGHe-ying,ZHAOHui-qun.StudyonstrategyofsecurityaboutRFIDtags.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2008,44(9):109-112.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previoussecuritystrategyaboutRFIDtags,thispaperproposesakindofnewsecuritystrat-egybuiltonrandomupdateprocesswhichcansolvethesecurityproblemseffectivelyoccurredintheRFIDtags,anddoesnotrequiredmuchcomputationalpowerandcryptographictechniques.Thestrategycanchangethetagdataatrandomdrivenbytheinternalcircuitryduringeachactivationandinformsthechangetothesystem.Thenthesystemmaymodifytheappropriateentryinitsdatabase.Afteracertainnumberofactivationsthenewtagdatacannotbelinkedwiththeoriginalonesoastoavoidille-galtracing.Besides,thedefinitionofunlinkabilityisgiven,andthedetailanalysisisprovidedbasedonrelativetheories.Keywords:RFIDtags;updateprocess;unlinkability摘要:在比较分析现有的RFID标签安全策略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随机更新过程的安全策略。

该策略能有效解决RFID标签信息的安全问题,并且不需要高强度运算和加密技术。

该策略在每次标签激活时由标签内电路随机改变其数据并向应用系统发出通知。

应用系统接收到通知后更新已注册的标签数据。

经过多次激活之后,标签新数据与旧数据完全不同,从而防止了标签非法跟踪。

介绍不可链接性的定义,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给出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RFID标签;更新过程;不可链接性文章编号:1002-8331(2008)09-0109-04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TP391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the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BeijingCityofChinaunderGrantNo.4062012);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资助(No.KM200710009009)。

作者简介:宋合营(1980-),男,硕士生,主研方向为射频识别、物联网技术、分布式计算;赵会群(1960-),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体系结构。

收稿日期:2007-07-10修回日期:2007-09-10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09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9)频率、天线设计、标签技术和阅读器技术可以限制两者之间的通信距离,降低非法接近和阅读标签的风险,但是这仍然不能解决数据传输的风险,还以损害可部署性为代价。

(3)实现专有的通信协议[5]:在高度安全敏感和互操作性不高的情况下,实现专有通信协议是有效的。

它涉及到实现一套非公有的通信协议和加解密方案。

基于完善的通信协议和编码方案,可实现较高等级的安全。

但是,这样便丧失了与采用工业标准的系统之间的RFID数据共享能力。

(4)屏蔽[8]:屏蔽掉标签之后,也同时丧失了RF特征。

但是在不需要阅读和通信的时候,这也是一个主要的保护手段,特别是包含有金融价值和敏感数据的标签(高端标签,如智能卡)的场合。

(5)使用杀死命令[7](KillCommand):Kill命令是用来在需要的时候是标签失效的命令。

接收到这个命令之后,标签便终止其功能,无法再发射和接收数据。

屏蔽和杀死都可以使标签失效,但后者是永久的。

特别是在零售场合,基于保护消费者隐私的目的,必须在离开卖场的时候杀死标签。

这种方式的最大缺点是影响到反向跟踪,比如退货、维修和服务。

因为标签已经无效,相应的信息系统将不能再识别该数据。

(6)物理损坏:物理损坏是指使用物理手段彻底销毁标签,并且不必像杀死命令一样担心是否标签的确失效,但是对一些嵌入的、难以接触的标签则难以做到。

(7)认证和加密[5]:可使用各种认证和加密手段来确保标签和阅读器之间的数据安全。

比如,直至阅读器发送一个密码来解锁数据之前,标签的数据一直处于锁定状态。

更严格的还可能同时包括认证和加密方案。

但是标签的成本直接影响到其计算能力以及采用的算法的强度。

因此,在高端RFID系统(智能卡)和高价值物品场合,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8)选择性锁定[7]:这种方法使用一个特殊的称为锁定者(Blocker)的RFID标签来模拟无穷的标签的一个子集。

这一方法可以阻止非授权的阅读器读取某个标签的子集。

这一方法克服或者平衡了以上方法的缺点,也消除了加密和认证方案带来的高成本性。

这一方法在安全性和成本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需要的时候,Blocker标签可以防止其他阅读器读取和跟踪其附近的标签,而在需要的时候,则可以取消这种阻止,使标签得以重新生效。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手段可以彻底保证RFID应用的安全。

在很多时候,都需要采用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为RFID应用安全方案的实施提供一个更好的选择。

3标签数据自更新策略该策略可实现在非连续访问的情况下,标签对与非授权者是不可链接的。

即非授权者获取标签数据后,仍无法获取RFID系统内的有效信息。

假设RFID标签内存有n位二进制数据(为讨论问题方便,n位数据即为标签ID,且标签内没有其他任何信息),即(b1,…,bn)∈{0,1}n,这里n是一个较小的数值,并且每个二进制位都可以被标签内的随机数生成器读写。

下面的步骤精确说明标签数据的更新过程,其中l为更新过程的一个参数,表示n位二进制数中更新的位数。

这里用x∈US表示从有限集S中随机选择元素的值为x:(1)从集合{1,…,n}随机选择l个元素组成一个子集B,即B"{1,…,n}。

令B={i1,…,il}。

(2)对于每个j≤l,设置bij:bij←b∈U{0,1},即变量bij设置后的值与设置前的值无关。

当l位的二进制数被随机设置之后,该l位的二进制数平均变化l/2位(由于每一位的概率满足0-1分布,该结论显然成立)。

在每次激活标签时,标签先发送未更新的ID。

RFID系统接收到数据后,查找数据库,找到与所接收ID相同的数据项。

接着标签执行数据更新过程并向读取器发送更新后的ID。

RFID系统接收更新后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库更新。

在异常情况下,标签执行数据更新过程后并没有向读取器发送更新后的数据,则在下次激活标签并发送数据时,RFID系统需要根据接收到的ID在数据库中找到一个匹配项(注,所以接收到的ID与系统内部所对应数据项的ID的汉明距离HammingDistance不超过l)。

在实际应用中,若新的标签数据发送时遇到干扰或其他原因而导致数据发送失败,就会发生上述异常情况。

另外,非授权者极有可能会通过多次读取标签信息以攻击RFID系统,此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标签成功通过系统认证之后马上更新标签数据。

这种标签自更新策略不需要高的计算能力,特别是当随机数生成器被外置时(由于更新和发送的信息都是未被加密的明文,所以随机数生成器是否被隐藏起来已无关紧要);该策略的另一个主要的优点是信息无需加密,当数据加密被法律限制时更会显出此策略的优势。

此外,具有随机性能的加密技术(如ElGamal)对系统实现来说可能包含一些潜在信道进行数据隐藏,而这极有可能带来新的安全威胁。

对该策略来说,在标签和读取器之间只是简单的明文通讯,这也有利于标签和读取器设备的设计实现。

4不可链接性该策略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假设非授权者通过一定手段获取一个标签ID(记为旧ID),之后标签还要被激活多少次(注:ID在每次激活后都要更新,且非授权者并没有获取更新之后的ID),所获得的ID(记为新ID)与旧ID是不可链接的?本章将说明安全问题的一个中心概念-不可链接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