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9.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一篇课文,前两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和王维。

第三首古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1.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笔记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笔记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
笔记
课本上给出了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

下面是我为你翻译的诗词笔记,希望能够帮到你:《题西林壁》是一首唐代文人王之涣所作的七言律诗,通过描写篱落外的景物来表达作者对人事物流转的思考。

这首诗写的是西林寺的围墙。

首句直接把读者拉到诗人的心境之中,通过描绘墙外的景物,抒发了对时光流转、人事易散的感慨。

第三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通过对鸟儿和云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压抑之情。

全诗表达的是人事如梦、时光流转的哲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唐代文人白居易所作的律诗,描绘了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祝福,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通过对草原的描绘,展现出辽阔无垠的草原景象。

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离别之难和难以舍弃的感慨。

最后几句则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全诗抒发了离别之苦和对友人的祝福。

《登鹳雀楼》是一首唐代文人王之涣所作的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登高俯瞰景色所引发的感慨和对江山变迁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世变迁和兵戈纷争的关注。

诗中描述了江山沉浮和人事如梦的哲思,反映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

以上是对《题西林壁》、《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这三首诗的简要翻译和解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三首古诗包括《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忆江南》、《牧童》),下面是这些古诗的内容和简单介绍:
1. 《浪淘沙(其一)》: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诗,用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描绘黄河雄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无限向往。

3. 《牧童》:这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放牛的孩子的自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包括《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

1.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所作,全诗描绘了一个牧童在黄昏时分的悠闲自得的生活画面。

2. 《舟过安仁》是宋朝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描绘了小渔船上两个孩童的有趣动作,表现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和聪明才智。

3. 《清平乐·村居》是宋朝诗人辛弃疾所作,全诗描绘了一家五口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乡村的宁静与安详。

以上是三首古诗的基本信息,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建议查阅教辅材料或咨询语文老师。

2020部编人教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2020部编人教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课文知识点一我会写、我会认昼(zhòu)昼夜白昼极昼耘(yún):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sāng):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晓(xiǎo):拂晓破晓报晓知晓供(gòng):上供、口供稚(zhì):幼稚、稚气磬(qìng):石磬、编磬陂(bēi):陂塘漪(yī):涟漪、清漪二、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 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三、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四、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五、古诗赏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译文: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及雷震的《村晚》三首宋诗。

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歌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1.耘田:除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参加。

6.傍:靠近。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非现在的玻璃(玻璃出现的较晚)。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取出来,系上绳子当作银钲提在手中。

每当轻轻敲打它的时候,冰块就能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让人沉醉。

忽然,又是一声水玉破碎落地的声音,原来是自己一不小心用力过大,竟然把它敲碎了。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1.陂(bēi):池塘。

2.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yī):水上波纹。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

7.信口:随口。

8.归去:回去。

9.池塘:堤岸。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的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诗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朗读技巧和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4.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孩子们,我们每天在童年那美丽的故事里快乐地梦想着和追求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

希望我们也能在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2、古诗回顾《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

尤其注意“篙、棹、媪、剥”的读音。

3.孩子们自由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朗读,适时点拨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深入读诗,体会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合作。

2.汇报: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朗读,学生边看诗并结合插图想象诗境。

2.指名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引导小结: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自己的感受有地感情朗读。

6.同桌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

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
仁》。

2.小组合作学习《舟过安仁》。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篙、棹”)
(3)小组自行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结合注解和插图理解诗意。

(5)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读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背一背。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5)、《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代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桑茶坑道中
宋代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