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合集下载

什么是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介绍糖尿病的定义、原因、分类、症状、诊断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希望能给读者提供相关疾病的全面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和预防糖尿病的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血糖疾病。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用于控制血糖水平。

当身体无法正常利用或不足以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导致高血糖。

糖尿病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类型1和类型2。

类型1糖尿病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素产生的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类型2糖尿病则是由于身体对胰岛素的抵抗或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工作。

类型2糖尿病是糖尿病的最常见类型,占据绝大多数病例。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频尿、口渴、疲劳、体重下降、视力模糊和容易感染等。

这些症状可能逐渐出现,有些人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因此,及早发现糖尿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医生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和糖尿病相关检查来诊断糖尿病。

这些检查包括血糖测试、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葡萄糖耐量测试。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血糖水平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患有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监测血糖、均衡饮食以及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进行适量的运动、控制体重、不吸烟和减少酒精摄入等,也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为了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均衡,尽量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此外,规律的体育锻炼以及保持适当的体重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谨慎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糖尿病以及保持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通过了解糖尿病的定义、原因、分类、症状、诊断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预防糖尿病。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同时也能提高我们整体的健康水平。

糖尿病相关知识介绍

糖尿病相关知识介绍

02
发病机制
长期高血糖环境导致血管病变,视 网膜缺血缺氧,进而引发视网膜新 生血管和纤维增生。
糖尿病肾病
概念定义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害。
疾病表现
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是糖尿病肾 病的常见表现。
预防治疗
控制血糖和血压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
防并发症的发生。
运动治疗
1
治疗方法
运动治疗是一种重要的糖尿病治疗方法,通过合理的运 动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2
运动类型
常见的运动类型包括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糖尿病患者 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03 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 膜病变
01
并发症类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 并发症之一,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 失明。
01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糖尿病患者应学习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包 括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症状、治疗方法以 及日常护理等。
02
定期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以了解病情 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控 制血糖水平。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之一,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需要控制血 糖、血压和血脂,同时进行适当的运动和 饮食调整。
并发症介绍
预防和治疗
04 糖尿病的预防
提高健康意识
01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 异常情况。

糖尿病常识科普

糖尿病常识科普
– 运动应该循序渐进,运动量应由小到大
+ 正确认识运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
+ 持之以恒,防止意外伤害
糖尿病常识科普
20
+ 促胰岛素分泌剂
– 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
– 非磺脲类药物:如诺和龙
+ 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
–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
– 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
– 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糖尿病常识科普
11
糖尿病目前不能根治,但是通过合理治 疗可以使血糖长期稳定,接近正常,糖尿 病患者可以向正常人一样的愉快生活!
糖尿病常识科普
12
不得糖尿病:做到预防糖尿病的五个要点 不得并发症:驾好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 不致残早亡:实现监测糖尿病的五项达标
糖尿病常识科普
13
对糖尿病无知: 多懂点儿 热量摄取过多: 少吃点儿 体力活动减少: 勤动点儿
+ 糖尿病饮食控制应长期坚持,终生坚持
糖尿病常识科普
18
+ 运动的好处:
– 增强心、肺功能 – 降脂、降压、降糖 –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提高运动积极性
糖尿病常识科普
19
+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量
– 老年人可以选用运动强度轻的运动方式,最常 用的运动方式为散步
– 中青年人应以中等强度的运动方式为主,也可 选择运动强度较重的运动方式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最后几口不吃,避免热量过多, 少食肥甘厚味,多吃粗粮青菜, 少喝酒,不吸烟
加强体育锻练,避免超重或肥胖
心理应激增多: 放松点儿
保持平常心,避免应激
可用降压药、调脂药、降黏药,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双胍类
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 素的敏感性。
噻唑烷二酮类
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 的敏感性。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类型
包括速效、中效、长效胰岛素,根据病情选择。
胰岛素使用方法
一般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笔使用方便,准确性 高。
胰岛素剂量调整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适时调整剂量。
其他药物治疗
01
建立健康档案
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随访记录等信息,
以便进行长期随访和管理。
02
定期随访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安排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控
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3
生活方式干预
医生会建议患者在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以控制血糖水平。
同时,医生还会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预防低血糖
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性过多摄 入食物,以控制血糖的波动。
在饮食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糖,避 免因摄入不足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的运动治疗原则
适量运动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选择 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并逐渐增加运
动量。
注重运动安全
在运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和拉伸,避 免运动损伤。
07
糖尿病的监测与随访
糖尿病的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
通过使用血糖仪,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 血糖的日常监测,以便及时了解血糖控 制情况,指导饮食和运动调整。
VS
定期血糖监测
在随访期间,医生会建议定期进行血糖监 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 蛋白等指标,以全面评估糖尿病的控制情 况。

糖尿病概述

糖尿病概述
中、老年起病:近来青年人亦开始 多见 肥胖者多见:常伴血脂紊乱及高 血压
多数起病缓慢,半数无任何症 状,在筛查中发现
早期口服降糖药物有效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LOGO
• 2型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基因 遗传性复杂疾病。 •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多样性造成了患病群体及个体的 多样性。 • 胰岛素抵抗和β 细胞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 两个主要环节。
糖尿病诊断标准
LOGO
③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2小时血糖≥11.1 mmol/L(200 mg/dl)。无症状者择日重复 1次。
糖尿病诊断标准
LOGO
④高血糖典型症状或高血糖危象,且随机 血浆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l)。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4条均为“或”的关 系,只需要满足1条即可诊断。
LOGO
2型糖尿病病因
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特别是脂肪性肝炎患者 2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 发病率增高。
LOGO
2型糖尿病病因
• 妊娠和围产期: • 据统计,有20%~50 %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 在婴儿出生后的5~10 年内会发展成为2型糖 尿病患者。如果出生婴 儿的体重超过4千克, 那么婴儿患2型糖尿病 的可能性也很大。
胰岛素的分泌
LOGO
• 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显示的是葡萄糖促使 来自储存在β细胞中分泌胰岛素颗粒的迅速 释放,第二相分泌除了来自储存的分泌颗 粒外,还包括不断新合成的胰岛素,只要 血糖未恢复到基线水平,则第二相分泌始 终居高不下。
2型糖尿病病因
LOGO
1 2 3
遗传和环境因素
应激:突发心脑血管事件、车祸、分娩

糖尿病知识缺乏的

糖尿病知识缺乏的
间被认为是健康的。
定期检查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和相关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注意身体症状
留意自己是否有口渴、多尿、疲劳等症状,这些 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及时就医
如有疑虑或出现糖尿病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 行检查和治疗。
04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自我监测
01
02
03
04
血糖监测
规律进餐
保持规律的进餐时间,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避免加糖食品
减少或避免食用加糖饮料、糖果、蛋糕等高糖食品,以降低血糖波动。
适量运动
定期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 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 走、骑车、游泳等,有助 于降低糖尿病风险。
增加日常活动量
尽量选择步行、爬楼梯等 增加日常活动量的方式, 避免长时间久坐。
糖尿病知识缺乏
目 录
• 糖尿病基础知识 • 糖尿病的危害 • 如何预防糖尿病 •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 社会支持与教育
01 糖尿病基础知识
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 血糖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多饮、多尿、 多食、体重下降等,但部分患者可能 无明显症状。
按时服药
按照医生指导按时服药,不随 意更改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
治疗效果。
了解药物副作用
了解所服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 事项,如有不适及时向医生反 馈。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其他药物 ,特别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长期坚持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 期坚持治疗,患者应保持耐心 和积极配合,以获得最佳的治

糖尿病百度百科

糖尿病百度百科

糖尿病百度百科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

其特点是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作用障碍或同时存在,并伴有高血糖症。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如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糖尿病的病因复杂,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1型糖尿病通常与自身免疫有关,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

2型糖尿病则与遗传、肥胖、缺乏运动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等。

临床上通常通过测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方法来诊断糖尿病。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测量糖化血红蛋白、尿液中酮体和尿糖等指标来确认糖尿病的诊断。

四、糖尿病的并发症和防治措施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肾病等。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水平,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定期进行体检和随访。

五、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脾胃失调、肝肾阴虚等有关,因此可采用中药治疗,如黄芪、苦瓜、茯苓等。

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六、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当的体重、健康饮食、规律的运动以及避免烟草和酒精的摄入都能有效预防糖尿病。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也至关重要。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

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法也为糖尿病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方式。

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善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带您了解糖尿病

带您了解糖尿病
每降低约1%
降低并发症风险
卒中(中风等) 心肌梗死
糖尿病相关性死亡 微血管并发症
截肢/致命外周血管病
Stratton, I. M . Association of glycaemia with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UKPDS 35):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12% 14% 21% 37% 43%
五、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药物是武器
教育是核心
达标是关键
饮食是基础
运动是手段 监测是保障
陈永丽.健康新七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J].健康向导,2015,21(2):52-53. 李雯妮,刘建平.精准控制糖尿病,“五驾马车”再升级[J].家庭用药,2017,(12):22-23.
✓ 空腹<6.1mmol/L ✓ 餐后2小时<7.8mmol/L
二、糖尿病有什么表现?
典型表现:“三多一少”,糖尿病患者大部分也有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
多饮
不典型表现: 皮肤瘙痒 饥饿 视物模糊 疲倦等
多食
多尿
体重减轻
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高危人群
• 年龄≥40岁
• 有糖尿病家族史
• 超重或肥胖
防治糖尿病,避免并发症, 享受常人一样的健康生活!
祝您健康!远离“甜蜜”的糖尿病!
四、糖尿病的危害
心脑血管疾病
慢性并发症累及全身
肾病变
视网膜病变
中风、心衰
心绞痛
神经病变
肾功能不全、
下肢浮肿
肾衰
视力下降
失明
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健康面临的非传染性疾病威胁正日益增重,其中的糖尿病和随之而来的合并症更是危害健康的无情杀手,而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更是令人咋舌,称其为洪水猛兽亦不夸张。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简称IDF)统计,在2000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而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85亿,按目前速度增长的话,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人患糖尿病。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已不仅仅是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富贵病”,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背负着极大的糖尿病负担,糖尿病人群数量占据全球的1/3,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每四个成年人就有一个高血糖状态者,更为严重的是我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教育。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2010年全世界11.6%的医疗卫生费用花费在防治糖尿病上,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到2015年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577亿美元。

而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得不到有效管理。

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控制状况更不容乐观,据我国2003年、2004年、2006年大中城市门诊的调查表明,仅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HbAlc达标(<6.5%%)。

为遏制糖尿病病魔肆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应运而生,与世界各国的同仁一起为防治糖尿病做着孜孜以求的努力。

学会自诞生之日起,秉承“通过教育、研究和医疗来预防、治疗和根治糖尿病”的使命,培养了大批专科医师、营养师,成功地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包括大量糖尿病宣教、流调、预防、治疗和科研工作。

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全国糖尿病防治工作,使全国各级医务工作者对糖尿病防治管理有法可依、有理可偱,学会在2007年组织编写《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指南作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规范,是糖尿病一二级预防的保证,本身汇集大规模临床研究的结果,体现着偱证医学的精髓,应是符合多数糖尿病患者的防治依据,其编写不但要体现全球最新最翔实的糖尿病研究和实践的进展,而且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符合本国的国情和疾病变迁特征。

我国的偱证医学起步较晚,但今年来发展迅猛,经过了多年的潜心努力,已发表了许多为世界同行认可并借鉴的重要研究,并为编写适应我国国情的指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再一次组织全国专家修订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一书,以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糖尿病防治进展水平。

认识糖尿病,我们在行动;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

我衷心感谢,每一位从事糖尿病防治的医生、护士、药师和营养师都时刻牢记使命,不断丰富糖尿病防治的知识,共同努力遏制我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增长形势,为糖尿病患者和民众的健康送去福音,为世界糖尿病防治事业贡献出来自中国的力量。

中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一、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1980年全省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0.7%。

1994-1995年间全国19省市21万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5%(人口标化率为2.2%),IGT为3.2%(人口标化率为2.1%)。

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同时调查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

该调查利用空腹血糖>5.5mmol/l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的人作OGTT实验。

在18岁以上的人口中,城市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

城市中年龄在18-44岁,45-59岁和60岁以上者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96%,4.41%和13.13%,而农村相应年龄组为1.95%、0.98%和7.78%。

2007-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为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

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需要指出的是,这几次的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是不一致的,如1997年后糖尿病诊断的空腹血糖切点从≥7.8mmol/l改为≥7.0mmol/l.因此,如果采用最近的诊断标准,表中前3次的调查结果患病率是被低估的。

在调查方法上,前4次的都是通过筛选高危人群后再进行糖耐量试验的。

1980年是采用尿糖阳性加餐后2小时血糖进行100克葡萄糖的OGTT实验。

1986和1994年的调查则是用2小时血糖筛选高危人群,包括了部分2小时血糖相对正常的人群(PG2h≥6.7mmol/l),2002年则是用空腹血糖进行筛选。

筛选方法不同可能导致患病
率估计的偏差,如尿糖敏感性低,用空腹血糖筛选可能遗漏空腹血糖正常的IGT或糖尿病人群;而用餐后2小时筛选高危人群的方法,可能遗漏空腹血糖受损的患者。

2007-08年完成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自然人群OGTT试验来调查糖尿病的患病率,可能更准确地反映我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流行情况。

我国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总
(*诊断标准:空腹血浆血糖≥130mg/dl、或/及餐后2h≥200mg/dl或/及OGTT曲线上3点超过诊断标准
(0,125,30,190,60,180,120,140,180,125;其中30min或60min为1点。

血糖测定为邻甲苯胺法,葡萄糖为100克)#糖尿病前期,包括IFG,IGT,IFG/IGT.
目前,我们还缺乏有代表性的I型糖尿病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研究。

根据推算,我国糖尿病总体人群中,I型糖尿病的比例应小于5%。

上述几次调查结果是糖尿病的总体的情况,其中包括了I型糖尿病人群。

二、妊娠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妊娠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类型,在妊娠期诊断。

在我国,曾经进行过几次城市妊娠糖尿病的调查。

一般先经过口服50克葡萄糖进行初次筛查,然后进行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

天津城区通过对近1万妊娠妇女的筛查,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为2.31%(WHO诊断标准)。

而2008年的资料显示,通过对16,286名中国18个城市妊娠女性进行筛查,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3%(按照ADA诊断标准)。

高龄妊娠、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是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反复阴道真菌感染、自然流产、南方住民等与妊娠糖尿病也有关系。

这些研究仅限于城市地区,只能代表城市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