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课件

认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在实践中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认识在实践中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在实践中的发展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指导实践:认 识对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可以促进实 践的发展
主观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发展性: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具有发展性
社会性:认识是在社会交往 中产生的,具有社会性
历史性:认识是在历史发展 中产生的,具有历史性
认识的意义
认识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是决策的基础
认识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是自我发展的基础
认识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认识的来源和过程
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通过个人实践和观察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通过学习、阅读、交流等方式获得的知识 理性思考: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方式获得的知识 直觉和灵感:通过直觉、灵感等方式获得的知识
认识的过程
感觉:通 过感官接 收外界信 息
知觉:对 感觉信息 进行组织 和解释
实践检验认识:实 践是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 关系:认识与实践 是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的,二者是辩 证统一的关系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认识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相 互促进的
认识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 的目的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认识论 的基本原理
认识的局限和超越
认识的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事物,获取信息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假设,获取新知识 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规律,形成理论 演绎法:通过演绎,推导结论,验证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以人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生和发展
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入科学的实 践观,唯物辩证地研究认识问题,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 践的反作用
•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
• 第三天,那个胡商果然带着许多珠宝又来了。农夫抬出石 板想要向他索要更高的价钱,但还没等他开口,胡商便大 叫可惜。原来,这块石板是一个天然日晷,石板上原来排 列着十二个小孔,分别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交一个时辰,小孔里 就会爬出一只红蜘蛛在孔周围布一个六角形的网,到了下 一个时辰,另一个红蜘蛛也会从下一个小孔出来布同样的 网,然后上一个时辰的蛛网就会自动消失。如此交替进行, 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出现在是几时几刻。普通的日晷 只能以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而这个天然日晷无论天 晴下雨、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但现 在石板已经磨损,再也不会有红蜘蛛出来布网了,石板也 就一文不值了。农夫听完胡商的解释,叹息不已,后悔莫 及。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认识的本质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思维活动,它是人类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识过程是指人们通过感知、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逐步改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认识程度和认识内容的过程。
认识的本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识是主观活动的反映。
认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只有通过主体的思维、感知、认知等活动,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和认识。
其次,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的认识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知才能有效进行,认识的内容和形态必然源自于客观世界。
再次,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是个人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从个体层面上说,人们通过实践和学习,逐渐改变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从社会层面上说,人们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认识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认识是相对的。
由于人们的认识受到个体差异、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所以认识是相对的,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也可能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一体两面,它们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和提升,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和进步。
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内容,理性认识则对感性认识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解,促使感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认识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层层推进,逐渐深化和丰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感性认识需要理性认识来对感知到的事物进行进一步理解和诠释,而理性认识又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的材料和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和学习,不断改进认识方法和提高认识水平,丰富和拓展了对世界的认知。
综上所述,认识的本质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思维活动,认识的过程是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和提升,逐步改变和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的过程。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是客观世界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体现,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发展。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简答题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简答题
简答题: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答案:认识的本质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包括对事物本质、属性、关系、规律等方面的认识。
认识是人类在不断接触、感知、思考、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模型和知识体系的过程。
认识的过程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对外部世界进行接触和感知,从而获得直接的、具体的、感性的印象和经验,如看到红色的苹果、听到鸟儿的歌唱等。
理性认识则是指人们通过思维、分析、推理等方式对感性认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形成更加抽象、概括、理性的认识,如对苹果的分类、对鸟类的分类等。
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接触和感知外部世界,通过感性认识获得直接的经验,然后通过思维、分析、推理等方式对经验进行加工和整合,从而形成更加深入、系统、理性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人们可以不断提高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水平和素质。
第4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二节 认识运动发展的辩证过 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四、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 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 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级。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认识 客体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认识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 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 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 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 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 值关系。
红花!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古人问 “天”
飞船上“天”
人类登“天”
认识客体的特点
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 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客观世界
客体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3、认识工具
认识工具
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 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 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 主体 认识 工具
鲁滨逊
狼孩卡玛拉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 动所指向的事物。
认识客体的特点
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
认识客体
实践客体
认识客体的特点
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 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
认识客体的特点
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 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认识本质
1. 认识本质是客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本质总是客观的,依赖于客观实
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认识双方互动,即被认识者和认识者与
客观实践活动的关系的双向和统一的探究活动,从而使认识活动与实
际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只有这种联系才能使认识活动得到真正的解释,这才能使认识成为有价值的。
2. 认识本质是复杂的
认识本质是复杂的,它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包括(1)主体能力,它指的是认识的主体的能力,这包括主观的洞察力、分析力与内斗能力;(2)被认识者的客观性,这指的是被认识者本身的客观存在性,
它是主体的认识的基础;(3)条件的客观性,这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
所处的客观环境,如客观实践条件、认识社会和认识形式等。
二、认识过程
1. 主体-被认识者-条件矛盾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要正确理解认识的过程,必须要依据
关键性概念“三维矛盾运动”。
即认识过程是由主体、被认识者与条件
三者所构成的矛盾运动。
它反映出,一方面,一定的客观实践活动将主体与被认识者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构成了一定的认识环境;另一方面,主体在客观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掘、揣摩、认知与实施修正,从而形成出具有智慧的认识结果。
2. 生产结果的决定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过程是决定其认识结果的决定性的,因为每一步的认识动作都会影响认识的最终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条件与主体和被认识者之间存在着连续不断的变化,而每一个变化都会对认识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认识的结果是连续不断变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结果。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核心题型及易错考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 认识的本质(多选、简答)▲核心考点是理解能动反映(1)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如何理解能动反映或者为什么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多选、简答)?①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事物现象明确本质。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进而改造世界。
③人们认识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这需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2)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单选、判断)2.认识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易错考点是对认识主体和客体不同表述及辨析(1)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单选、判断):①认识的主体是指在实践中从事认识的人,即认识活动的承担者。
②认识的客体是指与主体相对的、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对象,即在实践中被引进到认识里来的对象。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多选、判断):①认识主体和客体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没有认识主体当然没有认识,而没有认识客体,认识也不可能产生。
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获得统一。
(3)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多选、简答):一是实践关系,二是认知关系,三是价值关系,四是审美关系。
★3.认识的过程(单选、判断)▲易错考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个三”(1)认识的过程表现(两次飞跃):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②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及“两个三”(多选、简答)①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现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人脑中产生的认识。
“三特点”是直接性、具体性、丰富性。
“三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是人脑通过思维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反映。
“三特点”是抽象性、概括性、全面性。
“三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马原理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例题(多选) 19 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 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 致的名言还有
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 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 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 不同的
考点30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二,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 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 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过程,称之为能动 过程,称之为机械反映
反映论
论
考点2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认识的本质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它不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
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
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
• 一、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 二、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考点33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实践超前于认识:冒进主义(左) 实践落后于认识:保守主义(右)
再见
二,从认识的角度看,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检验认识。
考点31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的作用 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2.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 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 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它的作用有:激活作用; 驱动作用;控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区别的确认。
题干是列宁对两种对立的认识路线的划分。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及观点,“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及观点。
所以C项是正确的选项。
此题没有什么难点,只要理解了题干的内容,就会轻松找到正确答案。
2.一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A)【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观点。
在哲学史上一切唯物主义在认识论问题上都坚持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A项)这个“反映论”的共同原则。
而旧唯物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承不承认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实践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
以此为依据分析4个备选项:由于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懂实践,不懂辩证法.而B、C、D三个选项都与实践、与辩证法相关,所以不是它们的观点,是不符合题意的干扰项,排除掉,这样只有A顶是正确选项。
3.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根本原因是A.不懂得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 B.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解题分析】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即唯心论的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比较,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都不懂得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引起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所以C项是正确的选项。
选择类似题型只要抓住“实践”这个关键词,这个马克思主义全部哲学的起点、核心、基础,是不应该选错的。
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是指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B)【解题分析】此题干是恩格斯的一个著名论断,考查考生对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的确认。
题中所给定的4个备选项中,A、B、D三项的内容都是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但题干中恩格斯论断的含义,就是特指“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这一作用。
所以B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C 项与题干要求无关,是干扰项,需排除。
5.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A.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C.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D)【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同原则的确认。
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两种认识论的对立,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都坚持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个共同原则,因此称之为唯物论的反映论。
所以正确选项是D项。
6.‚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B)【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是考查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题干是一位心理学家的话,需要考生将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提炼出来。
“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是说在实践活动中发展。
显然,题干的意思不是讲认识的来源问题(A项),也不是讲“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D项),更不是说“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C项)。
这样将干扰项A、C、D项排除,正确选项就是B项。
答错此题的考生可能会误选D项。
7.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包括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这种选择是A.自由选择 B.受到被反映客体的制约C.主观任意的选择 D.无意识无目的选择(B)【解题分析】该题是考查考生对认识中的选择机制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在主体对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人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首先表现为人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神经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然后是主体思维对知觉、表象中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重组,形成对特定对象或特定对象的某一方面的认识。
但是人的选择不是主观随意的“自由选择”(A项、C项),也不是无意识无目的选择(D项),而是在受到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B项)。
考生选择本题,只要知道“选择”也是反映的范畴,而反映必须受封被反映客体的制约,就会轻松找到正确选项B。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客体是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B.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c.在人的活动之外存在的一切事物 D.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D)【解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对客体概念的确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所谓认识的客体不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A项)、“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B项),也不是指“在人的活动之外存在的一切事物”(C项),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即“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D项)。
若要选对此题,考生必须搞清楚,认识的客体是一个确定的概念,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它不等于客观世界或客观事物,是与人打上交道的客观事物。
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D)【解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实践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所谓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D项)。
这一原理一般考生都应掌握。
10.感觉、知觉、表象是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意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解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对感性认识的三种表现形式的确认。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感性认识的获得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点,它经历了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完成的。
题中所给出的四个备选项,A项和B项明显是干扰项;D项即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象这样的知识点虽然不是难点,但在复习时容易被忽视,也就不能保证作出正确选择。
11.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A.人的思维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B.哲学家的哲学体系中得到合理的解决C.自然界中得到合理的解决D.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D)【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实践在认识和检验真理性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马克思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D项)。
考生回答此题的难点就在于对题干的理解上。
马克思说的这句话似乎很晦涩难懂,但是只要抓住题干中的“理论”一词,就应该知道是在谈认识问题,认识就与实践相关,沿着这样的思路,就可以逻辑地推出,把认识神秘化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实践得到证实和检验,正确选项就会轻松选出。
所以D项是正确选项。
1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感性认识的局限性的把握。
题干是毛泽东在讲到感性认识的时候讲的一段话,是说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题中给出的4个选项中,C项(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明显是错误选项,排除。
A、B、D三项都是有关感性认识的正确观点。
但受到单项选择的限制,要求选出一个最合题意的选项。
而毛泽东这句话主要不是讲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地位,而是谈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正由于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才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所以将A和D两项再排除,只有B项才是最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考生回答此题也有一定难度,难就难在对毛泽东这句话的理解上,它究竟是指感性认识的作用问题呢还是局限性问题呢?从这句话中似乎还不能直接把握。
有的考生很可能由于没有读懂这句话的主要指向,而误选A项或D项而丢分。
13.‚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这一论断说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B)【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理性认识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题于是马克思的一段话。
主要是说“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B项)。
由于马克思这段话理论指向不明显,考生选择此题有一定困难。
聪明的考生就应该首先读懂题干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再去分析选项。
题干中所说的“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一切科学的抽象”就是指“理性认识”,接着往下理解,“一切科学的抽象”,即理性认识“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就是说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理解了题干的意思之后,再去分析题中所给出的4个备选答案:c项(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因为,抽象的东西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样将c项排除。
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观点,但作为单项选择,只能选一,根据已经理解的题意,只有B项才是最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14〃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如果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在认识论中犯的错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c.经验王义 D.形而上学(A)【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所犯错误的把握。
辩证唯物t义的认识论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泉之水、无本之木承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在认识论上就是坚持了唯物论,因此,如果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在认识论上就犯了“唯心主义”(A项)的错误。
所以A项是正确选项。
搞清楚有关理论间的逻辑关系。
对于此题也应该轻松找出正确答案。
如果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一知半解,也会轻松地丢掉这1分。
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中把相关的理论间的一系列关系,追到底彻底搞清楚,无论怎么出题,在哪个层面出题,都不应当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