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课件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课件

认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在实践中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认识在实践中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在实践中的发展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指导实践:认 识对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可以促进实 践的发展
主观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发展性: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具有发展性
社会性:认识是在社会交往 中产生的,具有社会性
历史性:认识是在历史发展 中产生的,具有历史性
认识的意义
认识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是决策的基础
认识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是自我发展的基础
认识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认识的来源和过程
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通过个人实践和观察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通过学习、阅读、交流等方式获得的知识 理性思考: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方式获得的知识 直觉和灵感:通过直觉、灵感等方式获得的知识
认识的过程
感觉:通 过感官接 收外界信 息
知觉:对 感觉信息 进行组织 和解释
实践检验认识:实 践是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 关系:认识与实践 是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的,二者是辩 证统一的关系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认识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相 互促进的
认识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 的目的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认识论 的基本原理
认识的局限和超越
认识的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事物,获取信息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假设,获取新知识 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规律,形成理论 演绎法:通过演绎,推导结论,验证理论

哲学课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哲学课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020/2/22
3
认识论(知识论)的基本内容
围绕着“为什么说人类具有认识世界本原的能 力”这个根本问题,认识论对以下问题展开探 讨:
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的形式、能力
认识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关 系
认识是否具备真理性以及真理的标准等
2020/2/22
复习本节要点,自习辨证思维方法 预习认识的真理性 思考:理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2020/2/22
16
实践的结构:主体(与人的区别)、客体(与 物的区别)、手段
实践的特性: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功能:创造客体价值、提升主体能力
2020/2/22
12
实践与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20/2/22
可知论—— 客观唯心主义
代表性学说:灵魂回忆说、绝对观念自我认识 论
认识的本质是某种神秘主体进行的“自我认识”
2020/2/22
7
不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代表性学说:物是感觉的复合、物自体不可知、 吾心即宇宙
认识的本质是人的主观内省,客体不过是主体 的建构物罢了。
2020/2/22
8
旧认识论评析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应论坚持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对批判神学、维护现实生活有积极意义,但忽 视了认识的能动创造作用
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则以曲折方式的揭示 了认识的能动创造作用,但夸大了这种种创造 性以至于否定了认识的客观性(主体间性)
客观唯心主义的可知论以曲折的方式肯定了认 识的客观性以及认识对经验现象的超越性等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认识的本质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思维活动,它是人类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识过程是指人们通过感知、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逐步改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认识程度和认识内容的过程。

认识的本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识是主观活动的反映。

认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只有通过主体的思维、感知、认知等活动,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和认识。

其次,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的认识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知才能有效进行,认识的内容和形态必然源自于客观世界。

再次,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是个人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从个体层面上说,人们通过实践和学习,逐渐改变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从社会层面上说,人们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认识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认识是相对的。

由于人们的认识受到个体差异、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所以认识是相对的,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也可能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一体两面,它们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和提升,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和进步。

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内容,理性认识则对感性认识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解,促使感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认识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层层推进,逐渐深化和丰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感性认识需要理性认识来对感知到的事物进行进一步理解和诠释,而理性认识又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的材料和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和学习,不断改进认识方法和提高认识水平,丰富和拓展了对世界的认知。

综上所述,认识的本质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思维活动,认识的过程是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和提升,逐步改变和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的过程。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是客观世界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体现,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发展。

4、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真理在于一套信念和判断的各个 部分之间的融贯关系,而不在于判断 与它对应的事实之间的关系。 融贯论真理(因理性或推理为真 的判断)是必然判断。
14
唯理论
知识基于理性。
理性可以对最基本的哲学问题 提供最终的答案,并且这些答案都 是必然真理。
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 莱布尼兹、黑格尔
15
笛卡尔
寻找知识确定性 的基础
7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 这个苹果又红又甜又硬!
感性认识
F=GM1M2/R2
理性认识
7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
首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把握客体的方 式、程度不同。 其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方法与形式 不同。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科学意义与 实践意义也不同。
65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 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甜! 红!
硬!
66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 综合反映。
这个苹果又红又甜又硬!
苹果(知觉)= 红+甜+硬+……
67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那是一个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49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0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51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a. 圣人标准
孔子
亚里斯多德
52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b. 众人意见标准

第4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4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二节 认识运动发展的辩证过 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四、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 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 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级。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认识 客体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认识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 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 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 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 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 值关系。
红花!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古人问 “天”
飞船上“天”
人类登“天”
认识客体的特点
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 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客观世界
客体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3、认识工具
认识工具
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 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 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 主体 认识 工具
鲁滨逊
狼孩卡玛拉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 动所指向的事物。
认识客体的特点
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
认识客体
实践客体
认识客体的特点
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 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
认识客体的特点
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 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教学⽬的和要求】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是认识发⽣的现实基础;主体和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认识的本质和两条根本对⽴的认识路线;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观及其现代价值;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其不断反复和⽆限发展;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真理及其客观性和具体性;真理和谬误的对⽴统⼀;价值和真理的价值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以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认识的本质(⼀)实践是认识发⽣的现实基础认识的发⽣包括⼈类认识的原始发⽣即认识的种系发⽣、单个⼈的认识能⼒的形成和发⽣即认识的个体发⽣以及已经具备了认识能⼒的⼈对某⼀具体对象的认识的发⽣。

认识的发⽣是⾃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的结果,⽽其中的劳动实践在认识发⽣中起着决定性作⽤。

1.劳动实践的发⽣和发展为⼈类认识活动的发⽣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2.劳动实践促使⼈脑的产⽣和发展,因⽽为认识发⽣提供物质器官;3.劳动实践活动在⼈脑中的内化产⽣了认识结构、图式,形成了认识能⼒;4.劳动实践促使⼈的交往以及语⾔、符号的发⽣、发展,使⼈的认识活动具有社会遗传⽅式。

已具备认识能⼒的⼈对某⼀具体对象的认识仍然是由实践决定的,⽆论是个⼈的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来⾃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和发展的根本动⼒。

(⼆) 主体、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1.主体及其基本形式主体是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即实践认识者。

主体包括个体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三种相互联系的基本形式。

2.客体及其类型客体是指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即实践认识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教案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教案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三)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类认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正确认识, 而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在正确认识指导下能动地 改造世界。如果认识脱离改造世界的目的,它 就没有产生的可能,也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必 要。然而认识本身不能直接地改造世界,它只 有回到实践中去,化为实际的行动,才能变为 现实的物质力量,达到改造客体的目的。
认识的本质
➢ 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 认识是反映、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主体
反映
选择
客体 认识
建构
创造
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 构是认识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和基本条件。选择 和建构在认识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达到了统 一。
(三)认识是建构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认识的创造性体现在主体对客体观念上建构 的整个过和程中,主体能够建立起客体的观念模 型,就是主体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这种创造 性是人的认识所特有的。
(三)认识是选择性和建构性的统一
主体对客体反映的能动性,不仅表现 在人能够在认识过程中对认识的对象 (信息、内容、方法和结果)进行自觉 的选择,还表现在主体能够对客体信息 进行自由的级合和构思,在观念中建构 客体。
人的认识任务是要以完整的形式在观念中把 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主体必须在观念中 对分散的客体信息进行组合、加工,力图按客体 的本来面貌重新建构起一个观念的客体。
同样为了实践的需要,主体不仅必须反映客体的本 质和规律,而且还要按主体自身需要和客体的规律要 求,选择、创造符合一目的性的理想客体,这更是一 种能动的反映活动。
因此,人的认识不是一个仅仅限于对客体外部现象 直观反映的过程,而是一个深入把握客体内在本质的 能动的抽象过程;不仅仅是对客体的摹定活动,而且 是选择、建构和创造的能动活动。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课件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课件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实践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直接接触和感知客体,获取关于客体的感性经验和知 识。
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通过思维和认知过程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 对客体的科学认知。
03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获得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 阶段。
认识的过程
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扩 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包 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 个阶段。
认识的特征
认识的客观性
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认识的主观性
认识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受到人 的思维、情感、价值观等因素的影 响。
认识的相对性
认识具有相对性,受到时间、空间、 历史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认识的分类
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
真理性和谬误性
根据认识的来源和方式,可以将认识 分为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
根据认识的正确与否,可以将认识分 为真理性和谬误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根据认识的阶段和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可以将认识 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02
认识的本 质
认识的主体
认识的主体是人
认识是由具有思维能力和主观能 动性的人来完成的,人的意识、 思维和认知能力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真理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
真理的客观性还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随意改变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是反映论,但其机械性、被动性、 直观性使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有重大差别, 具体体现在:
(1)是否把反映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能动反映论: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 机械反映论:消极、直观、被动-洛克、狄德罗
(2)能否将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认识是一充满矛盾的运动过程 机械反映论: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凝固化
孔子的“生而知之”、孟子的“良知良能”、柏拉 图的“回忆说”、康德的“时空、因果是感性直观 的先天形式”
(2)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
不可知论及其代表人物:不可知论是否认思维 与存在的同一性,怀疑人类的认识能力,认为 世界的本质、本原是无法认识的一种哲学理论
皮浪、庄子、休谟、康德
唯心主义可知论对不可知论的批判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 一般的理论原则具体化
(2)理论知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才能 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理性认识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 才能实现向实践的飞跃。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对复杂事物而言 (1)客体因素:认识受事物发展过程和
4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问题
不可知论对人类认识的影响 真理的绝对性就是绝对真理吗?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一、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来源于实践还是来源于外部世界? 既批判天才论,为何又承认有天才?(比纳、
特尔门)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第二节 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两次飞跃)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认
识运动总规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1)感性认识
是人通过感官对事物表明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 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表面性
2、认识过程的无限发展——对整个世界而 言
(1)原因:世界范围的无限广大和发展的 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 —— 庄子
(2)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运动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 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 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 泽东
( 2)理性认识
是人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 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 阶段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 相互依赖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
事物本质暴露过程的限制; (2)中介因素:认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3)主体因素:认识受主体的实践范围、
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情感意志、甚至生理 状况等条件的限制。
周公摄政成王日,王莽礼贤下士时,假使当 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 之可追;实迷途其 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辞》
唯理论、经验论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关系
4、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要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十分丰富 合乎实际
(2)要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处理感性材料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必要性 (1)从实践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最终
目的,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才能避免实践 的盲目性 (2)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 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由认识的任务决定的。
(2)相互渗透
3、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1)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 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 实践中容易导 致教条主义的错误(笛卡儿、斯宾诺莎、莱 布尼茨)
(2)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 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 在实践中容易导 致经验主义的错误(洛克、贝克莱、休谟)
对这些(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 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 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 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 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恩格斯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 反映论


价值关系-价值性认识-求善
审美关系-审美性认识-求美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论
(1)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的对象不依人主观 意志为转移认识从可能性上说 是能够正确反映对象的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出发,认为认识是先于实践、先于经验而产生 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使实践具 有了自觉的能动性
(2)认识对实践进行可行性论证,可以避免实 践不必要的挫折和浪费
(3)通过理论的预见推动实践向纵深发展
二、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 反映

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事实性认识-求真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 出新的认识课题和解决新课 题的经验材料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 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 识手段和其他物质条件
实践锻炼了人的认识能力, 促使人的智力不断发展
ENGELS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黑格尔强调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休谟和康德
能动反映论对不可知论的批驳——实践是批 驳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
首先,只有实践才能使我们感性知觉的正确性 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
其次,实践可以创造出人工的认识手段,以弥 补人的感官的不足
第三,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思维,能 够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 个别中认识普遍,从有限中认识无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