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器官移植中的配型与免疫耐受研究

器官移植中的配型与免疫耐受研究

器官移植中的配型与免疫耐受研究器官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拯救许多生命。

然而,由于供体和受体之间的免疫差异,移植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为了确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探索器官移植中的配型与免疫耐受。

一、器官移植中的配型器官配型是决定供体和受体是否匹配的关键因素。

对于某些器官(如肾脏),血型相同是一个基本要求。

不同血型之间的移植容易引发免疫排斥反应,导致移植失败。

因此,在进行肾脏移植时,医生会首先将供体和受体进行ABO血型配对。

除了血型外,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也是确定供体和受体匹配性的重要指标。

HLA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它在识别自身细胞以及攻击外来组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供体和受体之间存在HLA差异,那么可能引发免疫排斥反应。

因此,在器官移植前,医生会对供体和受体进行HLA配型,以确保最佳的匹配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基因检测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分析供体和受体的基因组数据,可以进一步提高器官配型的准确性。

例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更精确的HLA配型结果。

这些新技术为器官移植中的配型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二、免疫耐受研究尽管进行了精确的配型工作,仍然存在着免疫排斥反应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所导致的副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方法来实现免疫耐受,即让人体接受异基因器官而无需长期免疫抑制治疗。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耐受诱导策略已经被提出并尝试了。

其中一个重要方法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通过将供体的造血干细胞注入到受体体内,可以重建受体的免疫系统,从而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的风险。

这种方法已被成功应用于一些器官移植患者身上。

另一个广泛研究的方法是免疫调节治疗。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中的关键信号通路,可以减少免疫排斥反应,并促进器官移植后的耐受性。

例如,使用某些药物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可以有效地减少排斥反应。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免疫调节技术,如制备特定抗体或利用细胞因子调节T细胞功能等。

人类器官移植的免疫耐受研究进展

人类器官移植的免疫耐受研究进展

人类器官移植的免疫耐受研究进展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器官移植已成为解决许多重大疾病的有效手段。

然而,由于免疫排斥反应,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和困扰。

为了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并减少药物依赖性,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与免疫耐受相关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在人类器官移植免疫耐受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一、免疫耐受的定义和现有方法要实现长期稳定地接纳异体器官,需要建立免疫耐受状态。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于同种或异种抗原产生较弱或无明显反应的状态。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免疫抑制、肝源性容忍、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细胞调节和共刺激因子等干预。

二、新型治疗策略的突破近年来,人们对于免疫耐受的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新型治疗策略的突破为实现器官移植中的长期免疫耐受状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1. 免疫抑制药物的个体化应用传统上,移植手术后常规使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药物来减少排斥反应。

然而,这种方法会导致许多不良反应,并且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害。

因此,个体化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检测接受者血液中特定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在移植前就可以预测其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从而调整剂量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2. 共刺激因子阻断治疗共刺激分子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阻断其信号通路可以有效减少排斥反应。

最近成功开发出针对共刺激因子CD40/CD154、CD28/B7等的抗体,通过干扰共刺激分子的相互作用,降低免疫应答,进而达到免疫耐受的目标。

这一新型治疗策略在实验动物和早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免疫细胞调节治疗淋巴细胞调节(Lymphocyte Regulation)是自身免疫系统中的一类特殊T细胞群体,在器官移植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与免疫细胞调节相关的基因,这为寻找治疗器官排斥反应和提高移植成功率提供了方向。

通过改变或增加特定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可以减少排斥反应并增强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干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性研究与免疫调控方法

干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性研究与免疫调控方法

干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性研究与免疫调控方法引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然而,由于干细胞移植后的宿主与移植物之间的免疫冲突,移植物排斥反应是当前干细胞移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为了提高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索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免疫耐受性和免疫调控方法。

一、干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性研究1. 免疫耐受性的定义:在干细胞移植中,免疫耐受性指的是宿主对于移植干细胞的无排斥反应和能够长期维持移植物的功能。

2. 免疫耐受性的机制:(1)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研究发现,某些免疫调节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和自然杀伤细胞(NK)等,能够通过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和直接杀伤来改变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实现移植物的耐受。

(2)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控制宿主对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常用方法。

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对移植物的攻击,从而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3. 免疫耐受性研究的挑战:虽然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然面临着以下挑战:(1)不同类型的干细胞移植所要面临的免疫排斥反应机制不尽相同,需要进一步研究各种干细胞的免疫耐受性机制。

(2)免疫耐受性的维持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对移植物长期状态的监测。

(3)干细胞移植后的宿主免疫系统对于其他感染的应激反应可能受到干细胞移植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相互作用。

二、干细胞移植的免疫调控方法1. 免疫调控的目标:在干细胞移植中,免疫调控的目标是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提高宿主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性,同时尽量减少对免疫系统的抑制。

2. 免疫调控方法的分类:(1)药物干预:目前,广泛应用于干细胞移植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霉素A、甲氨蝶呤等药物。

通过使用这些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宿主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但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低下,增加感染的风险。

(2)细胞疗法:细胞疗法是通过将特定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等)或免疫调节细胞(如Treg、NK等)移植到宿主体内,调节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提高干细胞移植成功率的目的。

建立嵌合体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建立嵌合体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建立嵌合体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5年11月第25卷第6期urolo盯and洲。

留FMs,Nov2005,V01.25N0.6739建立嵌合体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刘忠国+综述温端改审校【摘要】建立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是维持移植器官长期存活的理想境界。

其中建立嵌合体是诱导器官免疫耐受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建立嵌合体的种类、方法、途径及其诱导免疫耐受的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器官移植;免疫耐受;嵌合体[中图分类号]R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94(2005)06.Cr739—041概述诱导对供体特异性移植免疫耐受可避免这些并应用足够的免疫抑制剂减少急性移植物排斥反发症。

最近实验和临床证据表明移植免疫耐受将在应显著改善了器官移植状况。

然而,慢性排斥仍是近年成为可获得的目标[1|。

一个最可喜的成就是发值得考虑的问题。

目前免疫抑制剂治疗缺乏特异现了“造血嵌合体”,在这里因造血系统指征接受常性,可导致机会性感染和移植受体易患恶性肿瘤。

规骨髓移植的病人可随后接受相同供体来源的器官(8):765—72.一te皿islet8ll昭_8fIs11]而val.AmJnm8p1∞t,2004,4(4):526—36.8陆lh啦renK,Ije蚴feldO,Stad诎er砌,et81.Ic0S+1hcell8删uce15HaradaH,SalmmAD,ShoM,eta1.11lerole0fmeIC0s一町hTcendi出nctcytol【inesindil王豳t删cosali删珊m陀叩疆lses.E11I。

l瑚nJour—c∞d唧Illatory耻止hwayin协m吕pb栅∞imI删lIlity.J0uIIlalofaj血calIn—nal0fI眦瑚olo留,2003,33(2):392—401.ve出ga£i∞,2003,112(2):234—43.9H缸adaY,()}lgaiD,W缸砒IabeR,eta1.Asindem试noacid8lte瑚dollitl16a1.ht黜dmb咖黜IC0s—B7RPlcyt叩l蚴试cd刹nd枷n髑几一2掣叫瞄即acti训∞bySal姗AD,Y哪X,Nay盯A,etlig出∞。

免疫抑制剂及凋亡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免疫抑制剂及凋亡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免疫抑制剂及凋亡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移植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中。

然而,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限制了移植的应用。

为了减轻免疫排斥反应,通常采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这种治疗会带来许多副作用,如感染、恶性肿瘤等。

因此,开发新的移植免疫耐受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近年来,凋亡细胞的处理被发现能诱导体内发生特异性免疫耐受。

凋亡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是一种新兴的移植免疫耐受策略,其可以替代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凋亡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验证其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应用价值,并进一步研究与免疫抑制剂相比的优劣。

3. 研究内容和方法(1)搭建小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采用凋亡细胞注射法,处理移植前的供体组织,探究凋亡细胞的处理对移植免疫耐受的影响。

(2)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移植后机体中免疫细胞的变化情况,如T细胞、B细胞、树突细胞等。

(3)采用RT-PCR和ELISA技术,研究凋亡细胞处理对机体免疫相关因子的调控作用,如IFN-γ、IL-2、IL-10等。

(4)与传统免疫抑制剂进行对照,探究凋亡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优劣,并分析其可能的机理。

4. 预期结果和意义(1)通过本研究,将探究凋亡细胞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

(2)验证凋亡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效果,并将其与传统免疫抑制剂进行对照分析。

(3)为解决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问题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并提高移植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生存率。

5. 研究进度计划阶段内容安排时间安排第一阶段文献阅读,制定研究计划1个月第二阶段建立小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3个月第三阶段凋亡细胞注射处理,检测机体免疫变化3个月第四阶段分析结果,撰写论文写作2个月第五阶段论文修改,文章发表1个月。

肾脏移植后抗排斥治疗的最新进展

肾脏移植后抗排斥治疗的最新进展

肾脏移植后抗排斥治疗的最新进展肾脏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方法。

尽管肾脏移植具有许多优势,但抗排斥治疗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不断进步,针对肾脏移植后抗排斥治疗的最新研究与成果也不断涌现。

本文将介绍肾脏移植后抗排斥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个体化免疫抑制策略在过去,大部分肾脏移植患者都采用相同的免疫抑制方案,虽然这些方案可以降低免疫系统对异体器官的攻击,但却可能导致一系列副作用以及长期并发症。

因此,个体化免疫抑制策略备受关注。

个体化免疫抑制策略主要通过基因检测来确定每位受者和供者之间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匹配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基因信息。

根据这些检测结果,医生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抗排斥治疗方案,以减少免疫系统对移植肾的攻击,并尽量降低药物副作用。

此外,个体化免疫抑制策略还可以根据受者的免疫状态调整药物剂量。

通过定期监测免疫细胞水平和相关生物标志物,医生可以对药物剂量进行微调,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这样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有助于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并减少抗排斥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二、新型抗代谢性骨病药物代谢性骨病是肾脏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改善成为了肾脏移植后抗排斥治疗中一个重要的目标。

近年来,针对代谢性骨病的新型药物不断涌现,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

例如,一种名为二甲双胍(metformin)的口服降血糖药,在肾脏移植后被发现可以改善那些由于免疫抑制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的骨骼健康。

此外,一些新型钙调素受体激动剂和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也显示出在治疗代谢性骨病方面的良好效果。

这些新型药物为肾脏移植后抗排斥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未来,随着对代谢性骨病机制深入理解和新药的不断研发,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治疗手段被提出并用于临床实践。

三、免疫耐受诱导传统的抗排斥治疗通常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移植器官被免疫系统攻击。

然而,这些药物具有许多副作用并增加感染和肿瘤风险。

因此,寻找能够诱导移植物耐受性的方法成为了重要的目标。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及其应用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及其应用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及其应用器官移植作为一项临床治疗方法,一直备受关注。

但由于移植物排异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的成功率一直受到限制。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排异反应的发生,研究学者们利用免疫耐受机制,研究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和应用。

本文将对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1. 免疫耐受的定义及机制免疫耐受是指机体通过某种机制,不再对自身组织或异体组织做出免疫反应。

此过程包括消除或控制自身与异体抗原的反应。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机制是指器官移植后,机体能够保持对新的组织或器官产生的免疫反应的避免或减少。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多种机制来实现免疫耐受。

2. 节点之间相互作用先是节点之间相互作用。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机制之间的人体的许多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在机体内的淋巴节点相互作用,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减少或消除免疫反应。

3. 抑制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在免疫耐受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种特殊的T细胞,通过分泌免疫抑制剂或直接杀死激活的T细胞,从而抑制自身免疫应答,促进器官移植免疫耐受。

4. 移植免疫学移植免疫学是研究器官移植过程中免疫学变化的学科。

它可以在研究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机制的过程中,为制定更合理的免疫抑制策略、临床药物应用、器官移植后的监测、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等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5. 应用前景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机制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研究者们也在探索抑制排斥机制之外的器官移植治疗的方法,比如针对器官损伤、利用类干细胞形成新的器官等新的技术,从而实现器官自体修复和再生。

总之,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机制是器官移植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为克服排斥反应,提高器官移到生存率提供了新的方法。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我相信,我们将有更好的治疗方式和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造血嵌合体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造血嵌合体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胞 顺 利 嵌 入 成 年 受 体 , 必 须 先 清 除受 体 成 熟 T 细 胞 。T mi 则 o —
t _ 给小 鼠注 射抗 C 4和抗 C 8单 抗 几 天 后 , 行 3 y全 a等 3 D D 再 G
身照射 ( B ) T I和部分胸 腺照射 , 然后注 入与 MHC完全 不相合
的骨 髓 单 个 核 细 胞 ( 5 1 , 功 诱 导 了持 久 的混 合 嵌 合 体 1 × 0)成 和 对 供 者 的特 异 性 免 疫 耐 受 。但 这 种 方 案 仍 存 在 问题 : ~ 为 其 消 耗 性 清 除 了受 体 T 细 胞 , 致 一 段 时 期 严 重 无 免 疫 力 , 良 导 需
造 血嵌 合体 诱 导 免疫 耐受 的研 究进 展
刘 真▲ 述 , 树铭△审校 综 赵 ( 第三 军 医大 学西 南 医院输血 科 , 重庆 4 0 3 ) 0 0 8
关键词 : 造血 嵌 合 体 ; 疫 耐 受 ; 血 干 细 胞 ; 免 造 移植
中图 分 类 号 : 4 . R46 6
子阻滞剂抗 C 14 体和 C L D5 抗 T A4抗 体 可 获 得 较 满 意 混 合 嵌
合 体 和 特 异性 免疫 耐 受 - ] c 。
第 1类 为 完 全 嵌 合 体 , 主要 指 因造 血 系统 指 征 接 受 常 规 骨
髓 移 植 的患 者 随 后 接 受 相 同 供 者 来 源 的 器 官 移 植 时 所 形 成 的 嵌 合 体 , 需 用 长期 免疫 抑 制 剂 治 疗 , 导 这 种 完 全 供 者 嵌 合 不 诱
应 。他 们 将 含 有 造 血 干 细 胞 的 脾 细 胞 注 入 胎 鼠或 新 生 小 鼠 , 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异 性 输 血 ( d o n o r s p e c i i f c t r a n s f u s i o n ,D S T) 。 因
广 义 上 ,嵌 合 ( c h i me r i s m)指 任 何 非 己成 分 与 自身成 分 共 存 的 现 象 ,但 在 免 疫 耐 受 领 域 专 指
邱春 燕 苗芸
【 关键词】 免疫耐受 ;肾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移植 ;嵌合体 ;细胞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 6 1 7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7 4 4 5( 2 0 1 4 )0 6 . 0 0 0 2 . 0 5
传统 的免 疫 抑 制 剂 导 致 机 体 非 特 异 性 免 疫 抑

3 4 0・
器 官 移植
第 5卷
3 . 2 非清髓 性预 处理 方案
供 、受体血细胞 ( 包括造血 干细胞)共存 的现象 。
造血 干 细胞移植 是 目前 临床 上最早 且 唯一成 功诱 导 免疫 耐 受 的 方 法 J 。研 究 者 已基 本 证 实 嵌 合 体 与 供体 免疫 耐受 往往 共 同存 在 ,可 能是形 成供 体特 异
性 免疫 耐受 的基 础 J 。虽 然 存 在 一 定 争 议 ,但 目
骨髓 中含 有 多于 外周 血 1 0~1 0 0倍 的造 血 干 细胞 , 其 自我更 新及 定 向分化 能力 可诱导 长期 稳定 的嵌 合 体 ,因此 D B M诱导免疫耐受 比 D S T更 为 有 效 j 。
本文 就 肾联合 造血 干细胞 移植 诱导 移植 耐受 的研究 进展 作一 综述 。
血干细胞归巢至受体骨髓腔内定居 、成熟 ,并分化 为各类造血谱系细胞 。其中 , 部分分化出来的供体 抗原 提呈 细胞 ( A P C) ,可 迁移 至受 体 中枢免疫 器 官
胸腺 内 ,持续 地 提呈 供 体 抗 原 ,参 与 对 受 体 T淋
作者单位 :5 1 0 5 1 5 广州 ,南方 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 ( 邱春燕 ) ;南方医科大学南 方医院器 官移植科 ( 苗芸) 通讯作者 :苗芸,E ma i l :mi a o y u n e c h o @1 2 6 . c o n
发育 过程 如下 :骨 髓 造 血 干 细胞 分 化 为 淋 巴 干 细 胞 ,进一 步分 化为 祖 T淋 巴细胞 和祖 B淋 巴细胞 ,
前者 随血 循环 到达 胸腺 ,在 其 中先后 经历 阳性 、阴 性选 择 过 程 ,通 过 一 系列 有 序 分 化 后 发 育 为 成 熟 T淋 巴细胞 ;阳性 选 择指 C D 4 C D 8 双 阳性 细胞 以
制 ,长期使用可引起感染 、肿瘤等并发症 ,严重时
危及 生命 ,且 目前 的免疫 抑制 方案 并不 能解 决慢 性
排斥 反 应 导 致 的 移 植 物 功 能 进 行 性 丧 失 J 。 因 此
临床上最有希望的解困之道是 , 诱导受体建立对移
植 物持 久 的特异性 免疫 耐受 ,使 受体 免疫 系统对 同 种 异体 移植 物特 异性无 应答 ,而 对其 它抗 原 的应答
过克隆清除机制清除胸腺 中未成熟 的 自身反应性
T细胞 ,也 称为 中枢 耐受 ;( 2 ) 抑制 或消 除外 周成 熟 的 自身反 应性 T细胞 ,也 称为外 周 耐受 J 。T淋 巴细 胞在 免疫耐 受 中发挥 重要 作用 ,其在 体 内分化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7 4 4 5 . 2 0 1 4 . 0 6 . 0 0 2 基金项 目:南方 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 ( 2 0 1 3 B 0 1 1 )
第 5卷
第 6期
器官移植
Or g a n Tr a ns p l a nt a t i o n
V o 1 . 5 No . 6
NO V . 2 01 4
2 0 1 4年 1 1 月

移植前沿 ・
肾联 合 造 血 干 细胞 移 植诱 导 免 疫 耐 受 的研 究 进 展
保 持正 常 ,并最 终停 用免疫 抑制 剂 ,从而 避免 长期
适 当亲 和力 分别 与基质 细胞 表 面主要 组织 相容性 复 合体 ( MH C) I类 、 Ⅱ类 分 子 结 合 ,分 别 存 活 并
转 变为 C D 4一 C D 8 和 C D 4 C D 8 一 单 阳性 细 胞 ,获 得 M HC分 子 限制 性 识别 能 力 ;阴性 选 择 指单 阳性
中枢性 自身耐受 。
为骨髓 移 植 、外 周 血 干 细 胞 移 植 和脐 血 干 细 胞 移
植。临床 中诱导免疫耐受的两个基本方法是供体特
异性 骨 髓 移 植 (d o n o r s p e c i i f c b o n e m a  ̄ o w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 D B M) 和供 体特 异 性 输 注 ,如供 体
1 肾联 合 造 血 干 细胞 移植 诱 导移 植 耐
受 的机 制
机 体 主要通过 两种 机 制形 成 免疫 耐 受 :( 1 ) 通
前仍 普遍 认 为造血 干细胞 混 合嵌合 体 能诱导 中枢 克 隆清除 l 生免 疫 耐 受 ,主要 包 括 以下 几 个 过 程 :首 先 ,通 过预 处 理 清 除 受 体 造 血 系 统 与 免 疫 系 统 细 胞 ,避 免造 血干 细胞移 植排 斥反 应 ;然后 ,供 体造
使 用 引起 的严重 并发 症 。
造 血 干细胞 移植 按造 血干 细胞 的来 源部位 可分
细胞若 能 与局部 树 突状细 胞或 巨噬 细胞表 面 的 自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肽 MH C分 子复合 物 高 亲 和力 结 合 ,即被 诱 导凋 亡 或失 功 ,使 自身 反 应性 T细 胞 得 以被 清 除 ,建 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