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生必了解的传统文化:腊月二十八节日习俗

合集下载

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

春联的贴法:
春联,如果按尾字区分上下联 则有 一、上下同仄收尾,如春联 “一顺百顺事事顺,千好万好 年年好”,把握语境才能区分 上下联。 二、出门在外,上仄下平收尾 春联“祖国山河壮,神州景物 新”,这是上仄下平收尾对联, 但这种对联区分上下联不能单 靠平仄。 三、贴春联要找准春联和横额 (横批)的关系。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相传,中国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 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 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 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 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 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 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 “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 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 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 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 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 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 ”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 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 “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 ”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 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年知识知多少

宿松习俗:腊月二十八完年

宿松习俗:腊月二十八完年

宿松习俗:腊月二十八完年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

这是宿松一直流传的一句老话。

怎么过年?有一首民俗歌说得最直白:天那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港(讲)好话。

初一初二不驮(挨)骂,初三初四哐当一哈。

一般而言,过年都是每一年的最后一天,所以叫“完年”——完是结束的意思,一年过完了,第二天就是新年第一天,叫大年初一。

不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宿松很多地方有腊月二十八日过年的习俗。

我的一位兄弟有一年腊月二十八日在同学家过年,他说,那一年非常寒冷,清早起来冻得牙齿打颤。

办公室隔壁正好有拉二胡、唱歌的老年男女。

我向他们请教,有没有腊月二十八过大年的习俗。

不料竟然有四位说是他们就是二十八日过年。

他们有老家陈汉、破凉、凉亭、也有宿松县城的。

问他们二十八日怎么过年。

他们说,那一天清早,鸡鸭鱼肉一大桌子,一家人热热闹闹吃吃喝喝,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到了腊月的最后一天,他们又跟我们一样过年,一般风俗,贴对联,下午辞岁,晚上吃团圆饭,12点钟出天方,初一早饭后到邻居家拜年。

二十八“玩年”的,一般是在凌晨5、6点一家人围桌吃“年早饭”,大家吃到天亮才下席。

三十“玩年的,则在下午5、6点燃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围桌吃“年夜饭”,但出嫁了的女儿是不能在家“玩年”的。

传统的“玩年”内容基本都一样,首先是在公家祖堂或自家堂屋的大厅摆上“福祀”。

“福祀”是专门用来供奉先祖的,用6个饭碗装着,整齐地摆放在一个红色的木制托盘内。

“福祀”的安排非常有讲究,一般由一条生鲤鱼、一只生公鸡、一块生猪肉、两个生鸡蛋、三碗熟米饭和三杯酒等食品组成。

至于为什么二十八日过年,最流行的说法是有钱的财主家过两次年。

据说,古时候有“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的说法,所以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四,财主家必须放假让长工短工回家过年。

但是有的财主到了腊月二十四日家里事情还没有做完,于是就找长工商量,请他们多帮几天,一直做到二十七下午。

江西春节传统习俗解读

江西春节传统习俗解读

江西春节传统习俗解读江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春节传统习俗。

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江西人民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祭祀仪式,传承和弘扬着家乡的独特文化。

下面将为您解读江西春节传统习俗。

1. 守岁习俗春节期间,江西人有守岁的习俗。

晚上11点过后,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守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会一起用红包装着的火炮鞭炮、鼓声等方式驱邪辟邪,以保佑家庭平安幸福。

守岁期间,家人会一起玩一些传统的游戏,如斗牛、打课子等,增进亲情和友情。

2. 贴春联在江西,人们会在农历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这一天,挂起新年的春联。

春联上用黑色或红色的毛笔写上对联,寓意美好的祝福和期望。

人们会将春联挂在门上,为家庭带来吉祥和福运。

一些有艺术才华的人会自己创作春联,展现自己的文化造诣。

3. 家人团聚春节期间,江西人会尽量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代表了团圆和温暖。

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美食、交流感情,并且举行一些隆重的祭祀仪式。

4. 赛龙舟在江西的某些地区,春节期间会举行一场盛大的龙舟比赛。

龙舟比赛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活动,体现了江西人民勇敢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参与者会划着龙舟,奋力向前,争夺冠军,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激情。

5. 祭灶神春节期间,江西人会举行祭灶神的仪式。

在仪式中,人们会向灶神献上美食、水果和糖果,以表达对灶神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一传统习俗表达了人们希望灶神能够保佑家庭和睦、食欲丰盛的愿望。

6. 舞狮表演舞狮表演是江西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会穿着狮子皮扮成狮子,表演各种动作和技巧。

舞狮表演形式多样,象征着新年的吉祥和繁荣。

观众可以观赏到律动的舞蹈和跳跃,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氛围。

综上所述,江西春节传统习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无论是守岁习俗、贴春联、家人团聚还是赛龙舟、祭灶神和舞狮表演,这些习俗都体现了江西人民对新年的热爱和美好祝愿。

通过这些习俗传承,江西人民不仅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也为后代传递了家乡的独特魅力。

春节

春节





腊月二十六 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或“二十 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 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 肉”。 腊月二十七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 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 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 洗浴为“八 贴花花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 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 神码。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随着造纸术 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事死如 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 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 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 九日早晨请祖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有趣的是,一些 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 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 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 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 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 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 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 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壮族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 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 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大年初一 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 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 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 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 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 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 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 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八 打馍贴花花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八 打馍贴花花

Dec. 28th蒸馒头,帖花花Making steamed breads and pasting the"paper-cuts"are done on this day.腊月二十八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蒸馒头和贴窗花。

People will prepare the food for all the days from the starting of Chinese New Year (Jan. 1 according to lunar calendar) all the way to Lantern Festival (Jan. 15),人们会准备从初一到十五的全部食物for in old times, nothing could be bought during that period.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Also on this day, people will decorate the rooms by pasting paper-cuts on the windows.同时,在这天人们会往窗户上贴剪纸窗花。

Although now the supermarkets or shopping centers are still open and people can easily purchase anything during the holiday,虽然现在的超市或购物中心过年期间仍然开放,人们在假期可以很容易买到东西,it is still a habit for people to prepare various kinds of food before the festival, especially in the rural areas.过年前准备各种食物的习俗仍然保留了下来,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Dec. 29th祭祖先On this day, people will worship ancestors at their tombs.这一天人们会祭拜自己的祖先。

腊月二十八的食俗与传说

腊月二十八的食俗与传说

腊月二十八的食俗与传说腊月二十八是中国传统农历的一个重要日子,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食俗传统的体现。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忙碌准备各种美食,以庆祝即将来临的春节。

同时,腊月二十八也有许多与食物相关的传说和习俗,让这一天更具神秘感和意义。

在很多地方,腊月二十八被称为“小年”,这是因为春节之前的最后一天,人们会提前开始准备庆祝新年的事宜。

而在北方,有一种叫做“团圆饭”的传统,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这一天,主妇们花费很多时间准备各种精美的菜肴,如鱼、肉、蔬菜等,意味着兴旺和富裕。

在这一天,人们也会尽可能地准备多一些食物,以供来访的亲朋好友共享,体现了中国人“邻里和睦、亲朋好友”的传统美德。

除了主菜,人们在腊月二十八也会准备一些特别的甜点,如年糕和糖果。

年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物,因为它的发音与“年高”谐音,寓意着过年后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功。

年糕通常是做成圆形的,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而糖果则代表着甜蜜和幸福,人们会将糖果放在装饰精美的糖盒中,以供客人品尝。

腊月二十八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与之相关,那就是“腊八粥”。

据说,这个习俗始于远古中国的饥荒时期。

人们在农历腊月,也就是最寒冷的季节,食物非常稀缺,尤其是粮食。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人们开始将各种谷物混合煮成一种粥,以供全家共享。

腊第八一词的谐音“喇叭节”和“八节饭”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而后来,人们逐渐将这个粥加入了豆类、果脯等食材,增加味道的多样性和美味。

腊八粥如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节日氛围。

腊八粥的历史悠久,与佛教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传,释迦牟尼在离家修行期间曾遭受饥馑,后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受到乞食,吃到了一种混合了各种食材的豆粥,得以度过饥荒。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佛教徒们会在腊节这一天煮腊八粥,供给寺庙内外的信徒或需要帮助的人。

这种公益行为也成为了传统的习俗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仁爱之心和关怀他人之情。

腊月二十八的食俗与传说丰富多样,传承至今。

腊月二十八的习俗

腊月二十八的习俗

腊月二十八的习俗腊月二十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八的俗称;汉族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根据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腊月二十八的各地习俗蒸枣花、发面腊月二十八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

”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月二十八把面发,准备主食了,发面,在过去没有速效发教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搁,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也有二十七把面发出来了,二十八这天开始蒸枣花就是蒸带枣的,这些带馅的。

按着老理儿说,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老北京人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

由于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所以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

如今,外面卖的馒头花样繁多且价格不贵,所以平日自己发面蒸馍的人越来越少。

但是,每到年关,很多人还是会按照老辈传下来的习惯,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准备第二天蒸馒头。

贴年画、春联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蒸饽饽蒸馍在山东地区来说主要指蒸饽饽,在胶东地区最为有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面点文化。

春节的来历简介

春节的来历简介

春节的来历简介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着多种说法。

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观点认为,春节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那个时候,人们在一年的劳作结束后,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感谢神灵的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一种说法与“年”这个怪兽有关。

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每隔 365 天就会到人间肆虐一次,吞食牲畜、伤害百姓。

人们为了躲避“年”的伤害,每到这一天就会紧闭家门,提前准备好丰富的食物,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岁。

后来,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每到除夕夜,人们就会贴上红春联、燃放爆竹、点亮灯火,以此来驱赶“年”。

久而久之,这些习俗就成为了春节的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习俗不断丰富和发展。

到了周朝,有了迎春的礼仪。

在立春这一天,周天子会率领三公九卿到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汉朝时期,春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拜年、给压岁钱等习俗。

唐朝时期,春节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宫廷和民间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宋朝时期,春节的商业氛围浓厚,人们会互相赠送礼物,街市上也摆满了各种商品。

明清时期,春节的习俗基本定型,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一直延续至今。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民间的祭灶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灶王爷,希望他能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保佑家庭平安。

腊月二十五,民间有“推磨做豆腐”的习俗,传说玉帝会在这一天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

腊月二十六,人们开始杀猪割年肉,为年夜饭做准备。

腊月二十七,要集中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开始准备各种面食和装饰房屋的窗花。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到了除夕,这是春节最重要的一天。

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通常非常丰盛,有鱼、肉、饺子等,寓意着年年有余、团团圆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生必了解的传统文化:腊月二十八节日习俗
腊月廿八是中国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八的俗称,汉族春节传统习俗
之一。

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
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
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各地风俗有所
不同,如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地区、安徽省宿松与太湖交
界之处的地方有很多姓的人家是在腊月二十八过年。

腊月二十八的各地习俗
腊月二十八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

”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
馒头”。

月二十八把面发,准备主食了,发面,在过去没有速效发教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搁,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也有二十七把面发出来了,二十八这天开始
蒸枣花就是蒸带枣的,这些带馅的。

按着老理儿说,从初一开始到初
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老北京人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
这两天做主食。

因为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与争
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
所以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
隔年吃。

如今,外面卖的馒头花样繁多且价格不贵,所以平日自己发
面蒸馍的人越来越少。

但是,每到年关,很多人还是会按照老辈传下
来的习惯,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准备第二天蒸馒头。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
春联和贴窗花。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
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
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
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里,应着各种民风民俗,全国各地的人们差不多都在忙碌地
准备中,而忙完了年的各项准备工作,人们就开始享受年的欢乐了。

在春节七天长假里,举国上下沉浸在欢乐、祥和、吉庆的浓郁气氛中,人们尽情地休闲娱乐、迎春接福、探亲访友,其乐融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