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抗泡剂的类型和机理
润滑油抗泡剂的类型和机理探讨

润滑油抗泡剂的类型和机理探讨邓广勇;刘红辉;李纯录【摘要】结合润滑油抗泡沫性能测定法及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对润滑油抗泡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润滑油抗泡剂的作用机理并非通常认为的是降低液体与空气界面间的表面张力,提出能够降低润滑油生成泡沫能力的抗泡剂应具有增加油品泡沫的表面张力或降低泡沫表面膜强度及韧性的性能,并对其原理进行了详细叙述.本文还对目前广泛使用的三种类型润滑油抗泡剂,有机硅聚合物、非有机硅聚合物及复合抗泡剂进行了简单介绍.【期刊名称】《润滑油》【年(卷),期】2010(025)003【总页数】3页(P41-42,46)【关键词】抗泡剂;表面活性剂;机理;类型【作者】邓广勇;刘红辉;李纯录【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辽宁,大连,116032;中国石油大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辽宁,大连,116032;中国石油大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辽宁,大连,116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624.82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term ination m ethod of foam ing characteristics for lubricating oils and the principles of surfactant,thedefoam ing and antifoam ing m echanism of antifoam er for lubricating oils is described.The author doesn′t think that the m echanism of antifoam er for lubricating oils is debasing the surface tension of the interface of liquid and air.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antifoam er fo r lubricating o ils should possess the abilities of enhancing tension or debasing intensity and tenacity of foam surface.And its principle is described in detail.Finally,the properties of o rganic silicone antifoam er,non silicone antifoam er and compounded antifoam er are presented briefly also.Key words:antifoam er;surfactant;m echanism;type现代润滑油中,不论是发动机润滑油、工业润滑油或是传动润滑油都含有定量的添加剂,在油品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油品的输送或油与机器部件的剧烈振动等原因,都会使油品有生成泡沫的倾向,而稳定泡沫的形成会造成极为不良的后果,不仅造成润滑油的浪费损失,还降低了油品的使用性能,造成机器的磨损。
表面活性剂在润滑油中的应用_0

表面活性剂在润滑油中的应用表面活性剂是指少量加入即可使溶液体系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化学物质,其具有两亲分子结构,即:一端为亲水极性基团,另一端为疏水非极性基团。
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使之在现代化工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构成洗涤剂、乳化剂、破乳剂、杀菌剂、消泡剂、润湿剂、分散剂等重要化工原料的必要组分。
表面活性剂分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此外,随着国际上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也给润滑油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友好型润滑油成为国内外润滑油研发企业和机构的重要研究方向。
同时废油再生、润滑油工业废水处理也是控制润滑油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标签:表面活性剂;润滑油;应用1 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特点表面活性剂是一类两亲性的长链分子,其结构中至少含有一个亲水基和一个疏水基。
由于水是极性液体,根据相似相溶,亲水基易溶于水,与水有较强的偶极作用,而疏水基则与水的作用力很弱。
从而在水溶液中,亲水基团往往处于水相中,疏水基团则在水相外自身相互作用,互相靠近,这样使表面活性剂能够聚集形成胶束结构。
胶束可以起到增溶,自愈合,也可以作为药物载体。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特殊结构的驱动力在于它能降低体系的表面张力。
比如,在形成胶束时,这样的结构使疏水基团与水相完全分离,可以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
基团的亲水性和亲油性可以用Griffin提出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来衡量,比如羧酸根的HLB为21.2,烷基链的HLB为0.475。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内部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CMC也就是让液体表面活性趋于稳定的最小浓度,即在CMC浓度以上,液体表面张力不会继续减少。
CMC 可以用测定表面张力和电导率等方法确定。
2 表面活性剂在润滑油中的應用2.1 分散稳定性近年来、国内外润滑油研发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和突破,纳米添加剂的产生和应用就是其中之一。
纳米添加剂的加入主要用于改进润滑油抗磨减摩特性。
工业润滑油中常用的润滑添加剂

润滑油是工业中常常用到的机油,很多人都知道润滑油却不知道润滑油中的各种添加剂,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下。
1:清净剂 Detergents通过化学反应或吸附在沉淀物的母体上,中和并保持其在油中的溶解状态。
如:各种磺酸盐、酚盐、水扬酸盐、磺酸钡、磺酸钙、BA-50等。
2:分散剂 Dispersants借助极性基团的吸附与油泥和烟灰结合,防止其聚集,保持分散在油中。
如:各种丁二酰亚胺、丁二酸酯、曼尼希碱等。
3:抗氧剂 Antioxidants中断氧化反应初期的自由链反应或分解过氧化物,终止自由基反应,从而延缓润滑油的氧化。
如:ZDDP、屏蔽酚、硫化烷基酚、芳胺、有机酸铜盐、Elco 108等。
4:金属钝化剂 Metal deactivators在金属表面与金属离子络合形成钝化薄膜,以减少金属对油品氧化的催化作用。
如:含氮和含硫式有机胺类、硫化物、亚磷酸酯盐等螯合剂。
5:防腐和防锈剂Anticorrosive and Antirust是一些极性化合物,对金属有很强的吸附力,能在金属和油的界面上形成紧密的吸附膜以隔绝水分、潮气和酸性物质的侵蚀;防锈剂还能阻止氧化、防止酸性氧化物的生成,从而起到防锈的作用。
能防止非铁金属表面腐蚀和铁类金属表面锈蚀。
如:ZDDP、碱性金属磺酸盐、脂肪酸和胺、硼酸胺、羧酸胺。
6:摩擦改进剂 Friction modifiers agents也叫油性剂,都是带有极性分子的活性物质,优先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牢固的吸附膜,在接近边界润滑条件下,防止金属磨擦面而减少摩擦。
如:有机脂肪酸、胺类、硫磷酸铝、硫化烯烃、动植物油、磷酸酯、硫化猪油等。
7:极压添加剂 Extreme pressure additives在很高负荷或冲击负荷下通过化学反应在微信gh_29f8639a263f金属表面形成具有低剪切强度的固体膜,防止金属间表面擦伤或熔焊。
如:ZDDP、亚磷酸酯、硫化烯烃、硫化脂肪酸、硼酸盐、含S、P、N化合物、磷酸酯等。
润滑剂、阻燃剂以及抗静电剂..

机理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是为大分子链段的
成核提供成核表面,可极大地增加晶核的数
目,提高结晶速度;二是成核剂能与大分子
链段存在某种化学作用力,促使大分子链在
其表面作定向排列而改变聚合物的结晶过程
和结晶形态。
塑料常用的成核剂有三类:①羧酸类: 有
苯甲酸、己二酸、二苯基醋酸等;②金属盐
类:有苯甲酸钠、硬脂酸钙、醋酸钠、对苯
六溴环十二烷、六溴苯、十溴联苯醚 、
四溴双酚A 等。
(2)有机磷化物
磷酸三甲苯酯、磷酸甲苯二苯酯、磷酸三 苯酯和磷酸三辛酯,三(2,3-二溴丙基) 磷酸酯、磷酸三(2,3-二氯丙)酯 等。
四、阻燃剂在塑料中的应用 一、阻燃剂在树脂中应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和
分散性;
:
二、阻燃剂的分解温度需适应塑料加工条件,
考虑如下的几个方面:①润滑效能高而持久;
黏度低,在界面处的扩展性好,易形成界面层;
(1)在PVC中的应用 润滑剂在PVC的应
用最为广泛。一般,UPVC需要约1%的润滑
剂,特殊情况可到4%,而在软PVC中,
0.5%或少于0.5%就已足够。在生产中,润滑
剂选用一般由稳定体系和加工方法来确定。
(2)在聚烯烃中的应用 聚烯烃具有良好
二、化学发泡剂 化学发泡剂是指在发泡过程中通过化学变 化产生气体而达到发泡目的的物质。 对于化学发泡剂而言,分解温度和发气量是 其最重要的两个性能指标。 发泡剂的分解温度一方面决定着一种发泡
剂在各种聚合物中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还
影响着发泡成型的工艺条件。
常用发泡剂
常用化学发泡剂为AC:
O O H2N C N = N C NH2
2.脂肪酸酯 作为润滑剂的酯类主要是高级脂肪酸的一元 醇酯和多元醇单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润滑剂工作原理和分类

润滑剂工作原理和分类(一)有机硅脱模剂用作脱模剂的有机硅是指聚有机硅氧烷(也可称作聚硅酮)。
1.二甲基硅油这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粘稠液体,溶于苯、甲苯、二甲苯、乙醚,部分溶于乙醇、丁醇、丙醇,不溶于环己醉、甲醇、植物油、水、石蜡油。
本品无毒。
二甲基硅油具有优良的耐温性,其粘度随温度变化小,电性能优良,具有憎水性,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脱模剂。
2.甲基苯基硅油这是一种无色或微黄色油状液体,物理性能随组成和分子量而异,它除了有二甲基硅油的一般性能外,还具有较佳的耐高温、抗辐射性能,但温度粘度系数比二甲基硅油差。
3.二乙基硅油它是一种无色至浅黄色透明液体,耐高温粘度系数小,具有优良的润滑性能和介电性能,无毒、无腐蚀性.溶于甲苯、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4.乳化硅油乳化硅油是聚甲基硅氧烷乳化剂。
这是一种白色乳状液,含硅油30-40%,耐高温、不易挥发、抗氧化、耐腐蚀、对金属无腐蚀作用,无毒。
5.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本品无色透明,全溶于苯。
6.甲基嵌段温室硫化硅橡胶这是一种无色至淡黄色透明粘稠液体,它是含端羟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聚甲基乙氧基硅氧烷的共混物。
不需要加交联剂,加触媒后即可在温室下固化成弹性硅橡胶。
7.甲基硅树脂甲基硅树脂是由甲基三乙氧基水解缩聚而得的黄色透明液体。
在加热下或在室温下加入适当固化剂能固化成膜,其膜透明、坚硬、耐磨,耐水性优良。
(二)其它脱模剂其它脱模剂主要可分为混合溶液型、薄膜型和油膏型三类。
1.混合溶液型混合溶液型主要有聚乙烯醇溶液、聚丙烯酰胺溶液、醋酸纤维素溶液、聚苯乙烯等有机溶剂溶液。
2.薄膜型薄膜型主要有聚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乙烯薄膜、氟塑料薄膜、玻璃纸、醋酸纤维素薄膜、锡纸、金纸等。
3.油膏型油膏型主要有汽车蜡、地板蜡、石蜡、巴西棕榈蜡、豆油、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由不同组分配制成油膏,如石蜡3份、凡士林2份配成蜡膏;凡土林10份、石蜡1份、硬脂酸2份和煤油7份配成凡士林油膏;石蜡100克、凡士林20克、松节油40毫升和汽油80-100毫升配成代用地板蜡。
第17讲:抗泡剂的作用机理、主要品种及应用

第17讲:抗泡剂的作用机理、主要品种及应用黄文轩【期刊名称】《石油商技》【年(卷),期】2018(036)003【总页数】12页(P83-94)【作者】黄文轩【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本文介绍了抗泡剂的作用机理和主要品种;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抗泡剂的特点、应用性能与使用范围;展望了抗泡剂的发展趋势。
抗泡剂概述能抑制或消除油品在应用中起泡的化学品,称为抗泡剂。
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与泡沫打交道。
泡沫的存在既有好的一面,如有利于洗涤、漂浮选矿(也简称为浮选,Floatation)、灭火、除尘以及制造泡沫塑料和泡沫陶瓷等;但也有很多不利的一面,如在润滑油、造纸、纺织印染、涂料、聚氯乙烯、油墨、发酵、污水处理等行业中,泡沫会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在工业生产的有关领域中,为了消除(抑制)气泡或泡沫,往往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抗泡剂(也称为消泡剂,以下统称抗泡剂)[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飞机和车辆使用的润滑油发泡成了严重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润滑油发泡机理和发泡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
终于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研究者发现液态的有机聚硅氧烷,即硅酮和有机硅酸酯,具有非常有效的抗泡效果。
硅酮在润滑油中仅加1~100 mg/kg就具有良好的抗泡效果[2]。
因此,消除有害泡沫,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延长机械寿命,具有极大的技术与经济意义[3]。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和日本专利先后介绍了用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作为非硅型抗泡剂。
非硅型抗泡剂对润滑油具有良好的抗泡性能,抗泡稳定性良好,在酸性介质中仍保持高效,对空气释放值的影响较硅油小,对调合技术不敏感。
润滑油发泡的原因及危害润滑油使用过程中与混入空气接触,经循环产生气泡。
气泡中浮在油品表面的称为泡沫,分散在油中的称为分散气泡。
与前者相关的性能称为消泡性,与后者相关的性能称为空气释放值。
(橡胶、塑料)润滑剂的作用机理及种类

(橡胶、塑料)润滑剂的作用机理及种类今天借鉴塑料中常用的润滑剂来改善橡胶制品的脱模、挤出和注胶的流动性,其实很多塑料助剂可以应用到橡胶中,下面红色字迹是我们常用的润滑助剂。
1、润滑剂作用机理润滑剂的作用是降低物料之间及物料和加工设备表面的摩擦力,从而降低熔体的流动阻力,降低熔体粘度,提高熔体的流动性,避免熔体与设备的粘附,提高制品表面的光洁度等。
需要添加润滑剂的树脂有: pvc、PO类、 PS、abs、PA、PF、EP、UP、氨基树脂及纤维素塑料等。
但以在 PVC及 LLDPE 中最重要。
依不同成型方法,其润滑作用侧重点不同:压延成型 -- 防止熔料粘辊 ; 注射成型 -- 加速流动,提高脱模性 ; 挤出成型 -- 加速流动,提高口模分离性 ; 压制及层压成型 -- 利于压板与制品分离。
2、常用润滑剂品种(1) 润滑剂的分类a、按润滑剂成分分类主要有饱和烃、卤代烃类、脂肪酸类、脂肪酸酷类、脂肪族酰胺类、金属皂类、脂肪醇及多元醇类等。
b、按润滑剂的作用分类可分为内、外润滑剂两种,内、外润滑剂的区分主要依其与树脂的相容性大小。
内润滑剂与树脂亲和力大,其作用是降低大分子间的作用力 ; 外润滑剂与树脂的亲和力小、其作用是降低树与加工机械之间的摩擦。
内、外润滑剂之分只是相对而言,并无严格划分标准。
——在极性不同的树脂中,内、外润滑剂的作用有可能发生变化。
例如硬脂酸醇、硬脂酸酰胺、硬脂酸丁脂及硬脂酸单甘油酯对极性树脂如PVC及 PA而言,起内润滑作用 ; 但对于非极性树脂 ( 如 PE及 PP)而言,则显示外润滑剂作用。
相反,高分子石蜡等与极性树脂相容性差,如在极性 PVC中用做外润滑剂,而在 PE及 PP等非极性树脂中则为内润滑剂。
——在不同加工温度下,内、外润滑剂的作用会发生变化。
如硬脂酸和硬脂醇用于 PVC压延成型初期,由于加工温度低,与 PVC相容性差,主要起外润滑作用 ; 当温度升高后,与PVC相容性增大,则变为起内润滑剂作用。
润滑油抗泡剂的类型和机理

润滑油抗泡剂的类型和机理摘要:随着当前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被投入到生产当中,要保证这些设备的生产效率需要兼顾各个方面。
基于此背景润滑油在生活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但在润滑油的使用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其中危害较重的便是润滑油泡沫,平平无奇的泡沫会让润滑油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直接危害到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有效地使用润滑油抗泡剂能最大限度减少泡沫,这是解决润滑油泡沫的有效方法。
基于润滑油抗泡剂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结合常见的润滑油抗泡剂以及其相关机理,对润滑油抗泡剂进行深度剖析。
关键词:润滑油抗泡剂;类型;机理在润滑油使用过程中必定会产生气体,形成泡沫,这些泡沫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会带来很多危害,严重影响工业生产。
带有泡沫的润滑油甚至会加重相关设备的磨损,影响设备的冷却散热功能,对设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耗。
对于润滑油本身来讲,泡沫的产生会造成润滑油实际效果的改变,造成润滑油过早失效或者变质等问题,导致机械设备使用者需要提高换油的频率,产生一定成本。
因此,消除润滑油中的有害泡沫,对工业生产、设备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润滑油抗泡剂的类型1、泡沫的形成及危害在通常情况下,润滑油与空气接触的过程中都会溶解一定的空气,在静息状态下存放在润滑油内部,但是在产生碰撞、旋转或者温度升高等情况时,空气会迅速从油中分离出来。
在润滑油中的空气可能会因为设备急速运行、润滑油中采用不同添加剂或者润滑油的老化变质等情形产生泡沫。
润滑油中的泡沫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不会像在水中那样容易破裂消失,这主要由于润滑油的自身特性,为保证润滑油的实际效果,往往会在润滑油中加入添加剂,以确保其性能的提升,一般会添加两性基团。
在这种添加剂的加持下,润滑油泡沫会形成稳定的油膜,即便气泡上升至表面也不会轻易破裂。
泡沫的形成会造成润滑油减摩性能降低,造成设备运行的摩擦力加大,进而造成机械设备消耗更多,设备冷却更容易变热并且设备得余热无法景观润滑油散出,造成设备冷却散热性能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滑油抗泡剂的类型和机理
作者:杨雪
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9年第06期
摘要:润滑油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应用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泡沫,严重影响了其应用效果,极易造成气阻与断流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油品的消耗等问题。
因此,对于润滑油抗泡剂的研究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本文从抗泡剂的作用机理出发,分析了常用的抗泡剂类型,有利于提升润滑油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润滑油;抗泡剂;类型;机理
1 抗泡剂的作用机理
1.1 泡沫局部表面张力降低导致泡沫破灭
抗泡剂与发泡液相比,表面张力较小,使得在抗泡剂使用以后,一旦与泡膜近距离接触,就会紧紧吸附于泡膜,进而逐步深入泡膜内部,降低该区内的表面张力,但是泡膜内的其他部分依然保持着较大的表面张力,在一定程度下会造成泡膜的破裂现象。
1.2 消泡剂能破坏膜弹性而导致气泡破灭
如果在润滑油表面加入消泡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泡沫的出现。
润滑油表面泡沫的出现是由于油表面存在活性剂,对于表面泡沫的形成与产生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当消泡剂加入以后,可以抑制表面活性剂的扩散作用,消除润滑油表面的泡沫。
1.3 消泡剂能促使液膜排液,因而导致气泡破灭
润滑油表面泡沫的消散与排液速度等因素紧密相关,在日常的使用中,可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消泡剂等,提升润滑油表面泡沫的排液速度,从而抑制和消除泡沫的出现。
1.4 添加疏水固體颗粒可导致气泡破灭
在润滑油气泡产生以后,可以在气泡表面添加疏水固体颗粒,该种疏水固体颗粒可以起到对润滑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作用,使得疏水固体颗粒可以发生亲水作用,进入水中,起到对泡沫的抑制与消除作用。
1.5 增溶助泡表面活性剂可导致气泡破灭
润滑油泡沫的产生与润滑油表面的活性剂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在润滑油气泡的消除过程中加速活性剂的溶解,降低活性剂在油表面的密实性,降低泡沫出现的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
可以在泡沫中加入低分子物质,这种物质最好具有极好的溶解性,能够实现该种物质与容易的充分混合,吸附油表面的活性剂,降低活性剂的反应剧烈程度,起到良好的抑制与消除泡沫的目的。
1.6 电解质瓦解表面活性剂双电层而导致气泡破灭
由于泡沫表面具有较多的活性剂,使得在泡沫的抑制与消除过程中,可以借助于该活性剂的双电层互相作用,使得其生产性能较为稳定的起泡液,同时,将该溶液中加入普通的电解质,来瓦解和破坏活性剂表面的双电层,进而起到消除泡沫的效果。
2 常用抗泡剂类型
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常用的抗泡剂主要包括了硅型、非硅型、复合抗泡剂等三种类型。
2.1 硅型抗泡剂
硅型抗泡剂中的主要物质成分为聚二甲基硅氧烷(T901),该种物质是一种无任何味道的非极性有机液体,在这种类型的起泡剂中,主体物质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含量较低,一般在0.0001%到0.001%之间,但是这种低含量却起到了良好的抗泡效果。
这种抗泡剂中,表面张力远远低于润滑油,且其溶解度较小,使得硅型抗泡剂以粒子束状存在于润滑油中,并且能够强力地吸附于气泡膜之上,使该区域泡膜的表面张力与其他区域的表面张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张力的不均与使得泡膜极易发生破裂现象,加快了泡沫消除的效率。
另外,硅型抗泡剂中的二甲基硅油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会与油中其他物质或者成分发生反应,且其挥发小、闪点高,具有极好的抗氧化、抗高温特性,使得其抗泡效果较好。
但是,这种起泡剂的技术要求较高,加入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消泡效果与效率,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严格控制。
2.2 非硅型抗泡剂
非硅型抗泡剂中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酸酯(T911和T912),该种物质是一种无毒无色的微黄色透明液体,在这种抗泡剂中,主要成分聚丙烯酸酯的用量在0.005%到0.1%之间,由于润滑油空气释放性较好,使得这种抗泡剂对各种调和技术等的要求较低,在酸性介质中的抗泡效果极好,该种抗泡剂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具有稳定性好等优势。
2.3 复合抗泡剂
硅型抗泡剂与非硅型抗泡剂在应用过程中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单纯使用一种无法使所有的油品都起到极好的效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使用复合抗泡剂。
比如,内燃机油与齿轮油,不同的单位使用的基础油、添加剂等存在差异性,使得油品的发泡情况也有所差别,如果单纯使用硅型抗泡剂或者非硅型抗泡剂,其抗泡效果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结果。
再比如液压油、汽轮机油等,有些油品的基础油精制深度不足、或者加入了各种添加剂等,会造成单一抗泡剂效果不佳。
针对这些情况,有必要采用复合抗泡剂,融合两类抗泡剂的优缺点,结合油品
的实际情况,科学进行配比,实现良好的抗泡效果。
一般情况下,硅型抗泡剂的效果较好,用量极少,但是使用中会影响空气释放值,使得空气释放值与油品的分散性变差,长时间储存还会造成析出现象。
非硅型抗泡剂效果较差,外加剂用量较大,对于空气释放值的影响较小,因此,两类抗泡剂的联合使用可以实现良好的应用效果。
3 结束语
润滑油抗泡剂的使用需要结合油品种类、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抗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加强实际油品的试验研究,研发多效添加剂,提高油品的经济社会效益,减少诸多不确定因素对油品稳定性等性能的不利影响,提升技术水准。
参考文献:
[1]卞森,费逸伟,姚婷.润滑油添加剂—抗泡剂[J].当代化工,2016,45(1):115-117.
[2]宗营,姜旭峰,冯丹.石油基航空润滑油抗氧剂种类和抗氧化机理[J].化工时刊,2016,30(9):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