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知识手册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最新版】目录一、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三、中医养生的方法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正文一、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我国,中医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因此,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因此,中医养生要求人们在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要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

2.顺应四时:中医养生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要顺应四季的变化,调整生活方式。

如春天注重养肝,夏天注重养心,秋天注重养肺,冬天注重养肾。

3.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滋养身体,预防疾病。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油腻、辛辣食物。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1.起居有常: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2.适度运动:中医认为,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运动应以适度为原则,避免过度劳累。

3.情志调养: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4.针灸、按摩等:中医养生方法还包括针灸、按摩等,这些方法可以调整身体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1.养生应因人而异:不同的人,体质和需求不同,养生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2.养生贵在坚持:中医养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养生应注重实效:在选择养生方法时,应注重其实际效果,避免盲目跟风。

总之,中医养生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是一本宣传中医养生健康知识的小册子,旨在向大众普及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以及与之相关的健康常识。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宣传手册中的内容:
1. 中医养生理论: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包括“阴阳平衡”、“五脏六腑”和“气血调和”等概念。

2. 中医养生方法:介绍中医养生的常见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草药、食疗和气功等,以及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3. 调养常识:介绍中医中关于饮食调养、起居调养、心理调养和运动调养的相关知识,如何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的调养方法。

4. 睡眠和休息:讲解中医关于良好的睡眠和休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供一些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如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保持一个宜人的睡眠环境等。

5. 预防疾病:介绍中医养生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疾病,讲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等。

6.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治疗: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治疗方法,如感冒、便秘、失眠和焦虑等。

7. 其他注意事项:包括对一些常见养生误区的解释和纠正,提醒读者要适度、均衡地进行养生,避免极端行为。

最后,手册还可以提供一些中医养生的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以及相关书籍和资源推荐,方便读者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医养生。

这样的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可以通过印刷、分发、网络发布等形式进行传播,提高大众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

中医养生全指南

中医养生全指南

中医养生全指南导言:中医养生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预防保健和自我调理。

本文将为您提供中医养生的全面指南,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心理平衡等方面的内容,帮助您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一、合理饮食中医饮食调理讲究五谷为养,以“饮食有节、五谷为基、粗细搭配”为原则,下面是几个方面的指导:1.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

2. 合理搭配:食物应包含五味和谐(酸、甘、苦、辣、咸),荤素搭配,维持酸碱平衡。

3. 重视五谷:稳定血糖、补充能量的主要来源,合理选择米、面、杂粮等。

4.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增强免疫力。

二、运动保健中医强调运动与养生的紧密关系,以下是几个值得注意的运动指南:1. 适度运动: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坚持长期锻炼。

2. 调整运动强度:运动前后必须做好热身与拉伸运动,防止运动损伤。

3. 合理休息:根据体力消耗合理安排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三、心理平衡中医强调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相互关联,以下是几个提升心理平衡的建议:1. 调整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倾诉和宣泄,合理处理压力与烦恼。

2. 心理调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饮食规律、社交圈子等。

3. 外在调理:环境舒适、通风,布置温馨的家居环境,以及适时进行放松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阅读等。

四、中医养生常识以下是一些中医养生常识,供您参考:1. 气候饮食调理:根据气候变化适时调整饮食,如夏季多食清凉、多汁水果;冬季则可适量选择暖身食物。

2. 穴位按摩:根据自身需求,学会按摩一些经络穴位,例如合谷穴、风池穴等,以达到促进气血循环的效果。

3. 中药调养:对于一些常见病症,可以选择中药进行调理,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

4. 注意节气养生:依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合理调整生活作息、饮食习惯和运动方式。

结束语:以上便是中医养生的全面指南,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心理平衡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养生知识全面整理

中医养生知识全面整理

中医养生知识全面整理一、中医养生的概述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治未病”,旨在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二、五脏六腑与养生1. 肝脏:肝主疏泄,宜保持情绪稳定,远离愤怒等负面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

2. 心脏:心主血脉,平时需保持心情宽松,避免过度悲喜和过度劳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脾脏:脾主运化,宜保持适度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寒凉食物和生冷食物。

4. 肺脏:肺主呼吸,平时需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5. 肾脏: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宜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性生活过度。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1. 饮食调养:合理搭配食物,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食材和烹饪方法,避免暴饮暴食和生冷食物。

2. 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3. 调理情绪: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悲喜和压力过大,学会放松自己,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4. 运动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以及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从而保持健康。

5. 中草药保健: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合理使用中草药进行保健,如养心安神、健脾养胃等。

四、中医保健养生常见误区1. 盲目使用中草药:中医草药具有一定的药性,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避免误服或过量服用。

2. 忽略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需求不同,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养生计划,不可盲目模仿他人。

3. 不重视心理调节:心理健康对身体的影响不可忽视,需要注重情绪调节和精神休养。

4. 不注重环境卫生:良好的环境卫生能够避免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要重视居住环境的整洁与通风。

五、中医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1. 中医养生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2. 中医养生在疾病康复和康复期保健中的应用。

3. 中医养生在亚健康状态调理中的作用。

4. 中医养生在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中的意义。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引言你是否经常感到疲劳不堪,身体亚健康状态?你是否想要提升自己的免疫力,预防常见疾病?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医养生知识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手册旨在为你提供全面而详细的中医养生知识,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并提高生活质量。

什么是中医养生?H2 传统医学的智慧中医养生是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套保健方法和理念。

中医养生依据中医理论,强调身体的整体平衡和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它与西方医学不同之处在于它注重预防、平衡与调理,而非仅仅治疗疾病。

在中医养生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被视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身体、心理和环境等因素。

通过调整和平衡这些因素,人们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H2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中医养生认为,身体的健康与人体内部的生命能量流动密切相关。

这种生命能量被称为“气”,它在体内按照特定的路径流动,维持着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中医养生的目标是保持这种生命能量的平衡和流畅,从而达到修复、养护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平衡: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作用的力量组成的。

人体也是如此,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在阴阳的调和下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2.五行相生相克:中医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和水。

这五行之间相互关联,相生相克。

通过调整与平衡五行的关系,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和谐。

3.经络穴位调理:中医认为,人体内有许多经络和穴位,它们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经络和穴位,可以调理身体的气血,促进身体的健康。

中医养生成分H2 饮食养生饮食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中医理论,饮食可以直接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脏功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饮食养生方法:1.节制饮食:中医强调适量饮食,不过量也不暴饮暴食。

合理控制饮食量和摄入热量可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2.食物相克:中医认为,某些食物之间会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摘要:一、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实践四、中医养生的现代意义正文: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中医养生指南。

本手册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实践以及中医养生的现代意义。

一、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中医养生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养生不仅仅是关注个体的健康,更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医养生强调预防为主,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阴阳平衡: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

养生的关键在于维持阴阳平衡,使之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2.五行协调: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人体的五脏六腑。

养生要求五脏六腑功能协调、相互制约,避免过旺或过衰。

3.气血调和: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调和则脏腑功能正常,百病不生。

4.精神内守:养生要求保持心情愉快、精神愉悦,避免情志过度波动,耗伤精气。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实践1.饮食养生:合理搭配饮食,摄取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避免偏食、暴饮暴食,以养脾胃。

2.起居养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适度午休,以养精气。

3.运动养生: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强身健体、舒筋活络。

4.经络养生:通过针灸、拔罐、刮痧等方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5.药物养生: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中药,以调理身体机能。

四、中医养生的现代意义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

中医养生学所倡导的预防为主、调和阴阳、五行协调等理念,对于指导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中医养生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健康长寿。

本手册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希望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知识。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医养生的相关内容,包括饮食调理、穴位按摩、气功运动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来保持身体健康。

一、饮食调理在中医养生中,饮食调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医强调食物的性味对人体的影响,认为不同性味的食物能够对应不同的脏腑,起到调理和滋补的作用。

例如,苦味食物有利于肝脏的功能调节,可以选择苦瓜、黄鳝等食材;酸味食物则有助于收敛和涩肠,如柠檬、酸枣等。

此外,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中医还提倡合理搭配食物,例如春季宜多食用蔬菜和新鲜水果,夏季注意清热解暑,冬季则多吃温补食物。

二、穴位按摩中医养生中常使用穴位按摩来调理身体,使气血运行更加畅通。

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上有数百个穴位,每个穴位对应着不同的器官和经络。

通过按摩穴位,可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从而提高免疫力和促进健康。

例如,太冲穴位于足底心俞穴前方,按摩太冲穴可以舒缓压力和促进睡眠;涌泉穴位于足底隆起物的前凹陷处,按摩涌泉穴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疲劳。

三、气功运动气功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结合来调理身体。

气功分为静功和动功两种形式。

静功主要包括坐禅、养心和调息等,可以帮助人们舒缓压力、调整呼吸和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动功则主要包括太极拳、五禽戏等,通过柔和的运动来加强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抗病能力。

气功运动既可以作为养生保健的方法,也可以治疗疾病和调理身体。

四、中草药养生中医强调中草药在养生中的作用。

中草药有温补、清热、解毒、活血等不同的功效,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求来选择适合的中草药。

例如,人参有滋补气血、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黄连有清热解毒和抗菌的功效。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中草药的副作用和禁忌,最好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总之,中医养生知识是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通过饮食调理、穴位按摩、气功运动和中草药等多种方法,人们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1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1

湘东区中医药学会宣一、中医养生口决一贯知足,二目远眺,三餐有节,四季不懒,五谷皆食,六欲不张,七分忍让,八方交往,酒薄烟断,十分坦荡。

二、中医名家养生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

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

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

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

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

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

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

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

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

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医养生口决一贯知足,二目远眺,三餐有节,四季不懒,五谷皆食,六欲不张,七分忍让,八方交往,酒薄烟断,十分坦荡。

二、中医名家养生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

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着——《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的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

可以通上下颚,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

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

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

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

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

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

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

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

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

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功法。

膝常扭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

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脚常搓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

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

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三、四季话养生春: “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就是阳气萌动推陈出新的意思。

此时万物向荣,天地间逐渐有了生气,我们应该比冬天的时候晚点睡,早点起,以适应春天阳气的升发;早上起床后被发缓行,广步于庭院,使身心入春天的气息。

中医认为:肝属木,春气内应于肝,肝主情志,情喜条达而恶抑郁,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情绪开朗。

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如果不注意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导致肝气郁结,则容易致病。

春天气机升发,植物都长出了嫩芽,此时人也一样,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春天我们可服一些补养肝血、<内经>说:疏调气机的中药,如生地、白芍、当归、枸杞、柴胡、麦芽等中药组成的方剂。

另一方面,由于春天气温渐热,肝气升发,肝开窍天目又主藏血,所以春天我们还易患一此一与肝气有关的疾病,如:俗称“红眼病”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等,由于血热所致的湿疹、牛皮癣在这个时候也常常发作加重。

老人们经常会在春天时提醒我们“春捂秋冻”这句谚语,这是因为在冬天的时候,气血都在体内运行,毛孔处于闭合状态,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阳气升发,气血渐行于外,毛孔渐开,在欲开未开之时,由于“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这个时候只有捂着点,才能有利于毛孔的自然开放,从而保持肝气气血的舒畅,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说的通俗点就是,我们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当春天来临时,气温虽有所提高,但乎冷乎热,加上进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病菌乘虚侵袭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另外,虽然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温度还是比较低的。

另外,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进入室内,还是比较凉爽了。

因此,如果春季不“捂”,遇热就脱棉衣,就有可能不完全适应早、晚与室内室外的温度。

因此别过早地脱棉衣,宜多“捂”些时候,这对春季养生保健有利。

夏:“夏三月,此谓蕃秀”。

夏天阳热已盛,万物繁茂。

这时我们最好晚睡早起,以应天地旺盛之阳气,但也不要太晚,11点半以前就应该睡了,早上6-7点起来。

中午可休息一下。

中医认为夏天内应于心,心主血脉,其液为汗。

夏天我们的气血都走到了体表,毛孔开张,因而汗出较多,以利暑热的排出,若所爱在外。

这时千万不可过于贪图凉快,使毛孔闭塞,汗液不畅,暑热内闭不能外泄,轻则感冒不适,重则暑热内迫心包,致神昏谵语,变证多端。

我认为夏天开空调温度最好保持在26-28度为好, 以不热为度,并且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

炎热的天气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夏天气血都运行于外,内里相对不足,阳气亢于外,人比较容易烦躁,易怒,工作学习精力不集中。

稍微有点小事就容易和别人发生一些口角。

这时我们要争取做到“吃好,睡好,汗少”以使阳气不过亢而致耗。

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要保持情结的平稳,不要使情志过激,以保持心神的饱满。

如果暑热过盛,汗出过多,容易损伤心气,导致胸闷,心慌等心气不足症状。

可服用生脉饮,方用人参、麦冬、五味子。

人参补养心气、麦冬清心养阴、五味子固摄心气,以益气养心,生津止渴。

亦可用黄芪、生石膏为方,黄芪补气升阳,生石膏清热解暑生津。

以补气清暑。

夏天一定要多喝水,要主动喝水,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做到这点,因为这可是性命尤关的大事,研究表明,老年人体内的水分本来就比年轻人要少,在夏季就更容易身体“脱水”,脱水会使血液粘稠,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无异于“火上烧油”,发生中风的概率自然要增高。

预防措施:不渴也要常饮水,家属要时常留意老年人的状况,一般来说头昏头痛、半身麻木酸软、频频打哈欠等现象都是中风前兆,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暑天要防热,更要防“冷”,您别纳闷,我们要防的是这些冰凉的冰棍、汽水,一些孩子在大量运动后喜欢喝冰汽水,图一时痛快,您瞧,不一会就出现咳嗽、气喘胃痛和腹部疼,大便溏泻的症状,长期有这样的习惯会导致慢性咳嗽和胃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有病不利于小孩以后的身体发育。

所以运动后要先喝一些常温的白开水或淡盐水,尽量少吃或不吃冷饮。

夏天经常见到有人得“空调病“或”冷饮病“,由于吹空调而引发的疾病症状主要有三种。

腹痛胃痛:很多人晚上睡觉喜欢开着空调,空调的凉气再加上凉席,真可谓凉快!可是早晨起床胃部和腹部开始疼痛,伴有大便溏泻的症状,这是因为昨天晚上着了凉。

这个时候喝一些姜汤,能驱散脾胃中的寒气,效果非常好。

而对一些平常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喝点姜枣汤(即姜和大枣熬的汤),有暖胃养胃的作用。

因为生姜温胃止恶,大枣侧重是补益,二者搭配服用可以和胃降逆止呕,对治疗由寒凉引起的胃病非常有效。

四肢酸痛:空调房里呆久了,四肢关节和腰部最容易受风寒的侵袭,导致酸痛,这个时候,可以煮一些浓浓的热姜汤,用毛巾浸水热敷患处。

如果症状严重,可以先内服一些姜汤,同时外用热姜汤洗手或者泡脚,这样能达到散风趋寒、舒筋活血的作用,最大程度上的缓解疼痛。

伤风感冒:外面酷暑难耐,室内凉风习习,长时间吹空调加之室内外温差过大,很容易引起风寒感冒。

主要体现在恶寒、头疼、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这个时候喝上一碗姜汤,你会发现感冒症状好了许多。

如果想预防“空调病”,可以在上班之前带一些生姜丝,用生姜丝泡水喝,这样就不用担心“空调病”的侵袭了。

要想防治冷饮病,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不吃或少吃冷饮,在得了冷饮病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生姜来解问题。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是中医学家和民间长期以来的实践总结。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姜中含有多种芳香性的挥发油;还有姜辣素、树脂、淀粉和纤维等。

所以,姜在炎热时节有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等作用;可缓解疲劳、乏力、厌食、失眠、腹胀、腹痛等症状;生姜还有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夏令气候炎热,唾液、胃液的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人的食欲,如果在吃饭时食用几片生姜,会增进食欲;中医说“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过用空调、过服寒凉之品,寒则凝滞,不利于气机的流畅,易生疾病同。

生姜温通表里,温中发表,可使表里通畅,暑热易透发。

重养神:天热情结易烦躁,首先应保持平静乐观、神清气和的心态、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很有道理。

,西瓜能消利尿、生津、止渴,有利消暑热为首选,绿豆能解毒、利湿、消暑可常吃。

也可吃点苦瓜,秋:“秋三月,此谓容平”。

秋天,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宜「早睡早起」,收敛阳气,以使意志安宁清净,收神气敛,同时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秋天主燥内应于肺,肺主清肃,此时,天气逐渐转冷,树叶开始凋落,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这时候人类的五脏里面最重要的脏器就是肺,肺气与秋气相通,肺气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宣发与肃降主皮毛,它就可以使得你的气血顺利的从外面向里面走,这个过程跟肺气直接相关而一定要少穿一点,因为秋天的时候是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的时候,毛孔是从张开向闭合走的时候,这时候你穿的太多了,它不利于毛孔从开放向闭合状态运行,所以这时候要少穿一点。

另一方面凉爽刺激,有助于提高的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这就是“春捂秋冻”的秋冻。

但要恰如其分地掌握冷热。

适宜冷到极点才加棉衣,应逐渐加厚,不应一次就加很多,加到刚好不冷就行了。

老年人抵抗力差,容易受凉,当秋季冷风吹来,应适当加一些衣服,抵御寒凉的侵袭。

尤其是晚上睡眠时关闭窗户,以防邪风侵入体内。

秋高气爽,湿气减少,气候变燥。

树木因此枯黄落叶,保持津液养护自身,等待冬天的到来。

人体也要将津精收敛,以养内脏。

此时适宜吃些养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

老年人津液不足,容易出现肺燥伤津、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等表现,应在饮食方面进行调节,多食用滋润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贝母粥等。

百合,麦冬,黄精,玉竹到秋天的时候我劝大家吃点秋梨膏,秋梨膏它有什么作用呢,大家都知道梨可生津止渴,梨得秋气最重,入肺经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它可以有助于你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

,所以我建议大家秋天的时候,要用一点秋梨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