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注音练习题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练习题(含答案)第23课、马说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奴隶(lì)槽枥(cáo)食不饱(shí)B.祗辱于(rǔ)尽粟(sù)一石(shí)C.骈死(pián)其真无马邪(yé)不以千里称也(chèn)D.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jiàn)策之不以其道(cè)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 _ )食之不能尽其材( _ )(2)执策而临之( _ )策之不以其道( _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___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___D.安求其能千里也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执策而临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骈死于槽枥之间5. 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认真观察下面的这幅题为《伯乐收了好处费》的漫画,完成后面两题。
伯乐收了好处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漫画的内容。
(不超过30个字)看了上面的漫画,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家母"都是谦称。
8、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口语交际·语言运用素养)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一个开场白,要求其中至少要引用一句含有“马"字的古诗,或者两个含有“马”字的成语。
马说练习题

《马说》练习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骈.死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祇.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故.虽有名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3、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4、解释下列多义词(1)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翻译下列句子(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文学常识或用原文语句回答①《马说》选自,作者,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世称,被列为之首。
与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②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③《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④《马说》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⑤《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⑥《马说》中活画统治者愚昧蛮横丑态的句子是:,。
⑦《马说》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⑧《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⑨人们常用文中的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这两句话是:,。
⑩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这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研究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第23课《马说》习题(AB卷,含答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23 马说01 基础知识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3)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2.填空。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2)《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2)才美..不外见卓著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3)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4)故虽.有名马即使(5)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6)或.尽粟一石有时4.联系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指千里马(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动词)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B.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只有。
C.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D.食马者:“食”通“饲”,喂。
(解析:B.“材”通“才”,才能)6.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23课《马说》练习语文八年级下册

23 马说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相马(xiàng)骈死(pián)尽粟一石(dàn)食不饱(shí)B.兹土(zī)郁郁(yù)屠狗者(tú)董邵南(shào)C.呜呼(wū)马厩(jiù)无马邪(xié)荆轲(kē)D.祗(zhǐ)槽枥(lì)不外见(xiàn)韩愈(yù)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北冥有鱼》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哲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B.《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
C.《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D.《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3.下列对《马说》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作者在文中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了“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5.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识别人才的人。
B.贯串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课 马说 课时练习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3)

(2)请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人们使用“马上体”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述四则材料中,画线的四个句子中有两句有语病,请写出序号并提出修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象形字“马”。
请你认真探究“马”字的演变过程,按照要求写出探究的结论。
①从汉字的起源探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汉字的发展探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马也是: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吃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以:按照11.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真无马邪B.安求其.能千里也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D.复前行,欲穷其.林12.说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名校同步训练习题(含答案)

马说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zhǐ) 骈.死(pián) 槽枥.(lì)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2处)(2)才美/不外见(限标1处)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仅奴隶人:奴仆(3)骈死..之间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槽枥:马槽..于槽枥(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次或:有时(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6)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7)执策而临.之临:面对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5.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②执策.而临之(马鞭)(2)其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代指“千里马”)②其.真无马邪(表示诘问,岂、难道)③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3)之①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4)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5)而①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6.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可以吃光一石粮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让它)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7.填空(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习题(含答案)

23 马说01 基础知识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3)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2.填空。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2)《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2)才美..不外见卓著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3)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4)故虽.有名马即使(5)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6)或.尽粟一石有时4.联系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指千里马(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动词)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B.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只有。
C.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D.食马者:“食”通“饲”,喂。
(解析:B.“材”通“才”,才能)6.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一、积累与运用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骈.(pián)死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B. 槽枥.(lì)食.(shí)马者C. 才美不外见.(xiàn)尽粟.(sù)一石D. 槽.(cáo)枥不以千里称.(chēng)也2.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食之不/能尽其材B. 才美/不外见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 安求/其能千里也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之不能尽其材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不以千里称.也(著称)B.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才能)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策.之不以其道(马鞭)D. 执策而临.之(面对)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5.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执策而临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骈死于槽枥之.间6.文言虚词“其”在本课中有下列几种用法:A.作代词,相当于“它”或“它的”。
B.作副词,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C.作副词,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可能”“恐怕”。
辨析下面的句子各属于哪种情况,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1)其真无马邪() (2)其真不知马也()(3)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策之不以其道() (6)食之不能尽其材()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注音练习题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 一食或尽粟一石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 才美不外见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② 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通___含义:__________ _____通____ 含义:_____ ③ 其真无马邪 __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安求其能千里也?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 一食或尽粟一石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 食不饱,力不足。
④ 食之不能尽其材。
9.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10.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11.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C、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D执策而临之临:靠近14、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16、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一组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17、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18、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
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的抽打它…… 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
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19、《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20、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2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2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2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24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25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26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7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28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29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0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31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2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3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4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5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
38.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39.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40.第二段说明了什么?4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42.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43.如果你是伯乐,你会怎样多发现人才,并人尽其才?44、如果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你怎么办?☆23* 马说5、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你也写个对联:,。
18.分别概括123的层次:第一层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总结全文。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一、1.piáncáolì sù xiànsì zhǐ2.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 3.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二、5.①有时②它,代千里马③等同,一样6.①见现显露②材才才能食饲喂③邪耶吗,表疑问7.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③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④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8.①shí吃②sì喂sì喂③shí吃④sì喂9.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10.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11.其真不知马也。
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参考答案: 1、①材cái:同“才”②石:dàn 十斗为一石;③见:xiàn 同“现”;④称:chēng 称号⑤邪:yé同“耶”;⑥祗:zhǐ同“只”;⑦骈:pián两马并驾,2、①或:有时②等:等同,一样③道:方法④安:怎么3、《昌黎先生集》唐文学家哲学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记叙议论说明一个道理5、其真不知马6、D、B8、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9、日行千里的良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10、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 不能尽其材 11、①此、这②同“饲”,喂养③鞭打④有时12、C13、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14、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马说》练习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1.在文中给”食”注音:2.填空《马说》选自,作者,著名的文学家,世称,有文之称,被列为之首。
与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二、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⑴故虽有名马: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⑶骈死于槽枥之间:⑷ 一食或尽粟一石: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⑹才美不外见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道:⑼食之不能尽其材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⑾执策而临之:⑿其真无马邪:⒀其真不知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3、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4、解释下列多义词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能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而不能尽其材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5、翻译下列句子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6、本文的主旨是: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七、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八、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九、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十、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
试举两例。
十一、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下联:《马说》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称,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