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检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同步检测卷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检测卷答案 B5.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
”这反映出()A.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B.苏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C.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D.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答案 D6.1930年6月李立三说:“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中国共产党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D.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答案 B7.中央红军未能打破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被迫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党军队实力强大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基础薄弱C.红军的武器装备落后D.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指挥答案 D8.《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封锁线》中唱道:“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
”这里的“迷雾”是指()A.右倾机会主义B.“左”倾错误C.蒋介石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答案 B9.“万里征途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
□□□□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
”与诗中空格部分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A.南昌起义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三大答案 C10.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①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共产党走向成熟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转危为安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D11.1927年9月17日,毛泽东下令各团向浏阳文家市撤退。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练(有答案)

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标语口号对特定时期的革命斗争起了促进作用。
“打倒反革命的新军阀蒋介石,打倒假革命反革命的汪精卫,继续完成国民革命”。
上述口号所鼓动的革命事件是A.中共一大B.国民革命军北伐C.南昌起义D.红军长征2.南昌起义前夕,中共宣言称:孙中山之光荣的旗帜永久是在革命的民众、工农兵小资产阶级广大的群众方面,决非反动的妥协的伪国民党所能盗窃的。
中国几万万的民众始终要认得真正革命的国民党的旗帜,始终知道中国共产党永久站在国民革命的最前线。
这反映出中共A.明确放弃了革命领导权B.希望争取更多的国民党革命者C.希望再次与蒋介石合作D.没有认识到国民党的反动面目3.南昌起义之后,有的战士说出“什么革命?大家不过跟着走到汕头,好有出路”,“这是叶挺、贺龙想做军长、总指挥罢了”之类的话。
这反映出A.中共对起义的宣传不足B.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动力不足C.南昌起义失败的必然性D.中共内部革命策略存在分歧4.中国共产党的某一次会议通过的《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利用今年秋收时期农村中阶级斗争剧烈的关键”,来发动和组织农民举行秋收暴动。
这次会议是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瓦窑堡会议D.洛川会议5.有一首山歌唱道:“朱毛红军到古田,工农当家掌政权……朱毛红军到古田,一人分到十担田。
”与这首山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井冈山的斗争C.南昌起义D.八七会议6.观察下列地图,地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是A.中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B.打倒列强、除军阀C.革命军队的创建和发展D.红军战略转移7.毛泽东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办法。
我们到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到那儿去当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要走A.统一战线道路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C.城市中心道路D.国共合作道路8.20世纪30年代,在中共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府”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这个“埃”在客家话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自我小测: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附答案)

自我小测1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开始于……()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八七会议”D.北伐战争2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
下面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洋务运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3“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5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
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C.遵义会议的召开D.长征胜利完成6“红日照遵义,长征排万难。
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
转危为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主席!”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④工作重心转向农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7“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A.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B.遵义会议后红军获得了新生C.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D.红军到达陕北后开始抗战8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是()A.1934年10月B.1935年10月C.1936年10月D.1937年10月9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十五)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题跟踪检测(十五)国共的十年对峙(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它用国民革命左派政府名义,南下广东,想依赖外援,攻打大城市,而没有直接到农村去发动和武装农民,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村根据地,这是基本政策的错误。
”周恩来总结的是()A.武昌起义的教训B.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C.南昌起义的教训D.秋收起义的教训解析:选C由“南下广东”“没有直接到农村去发动和武装农民”可知该历史事件是南昌起义。
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犯了不少错误,但都能够在紧要关头召开会议,纠正错误,指明新的出路,其中八七会议就是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会议。
以下关于这次会议内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清算一些领导人的“左”倾错误B.决定开展土地革命C.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D.决定组织秋收起义解析:选A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答案为A。
3.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还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B.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存在分歧C.重视农民革命和城市暴动的结合D.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依然存在解析:选B材料体现的是“左”倾冒险主义,是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A、D两项错误;材料中的观点强调城市中心论,表明党内存在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不支持的态度,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与史实不相符。
4.民主革命时期,位于赣南山区的兴国县全县23万人口中,有8万多人参加了革命军队,其中5万多人为革命牺牲。
兴国人民参军的高峰时期集中在()A.1924~1927年B.1928~1934年C.1937~1945年D.1945~1949年解析:选B材料中“位于赣南山区的兴国县”位于中共开辟的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随着土地革命战争的展开,兴国人民参军的高峰时期集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1928~1934年,答案选B项,A、C、D三项时间不符。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检测

【检测反馈】1.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A.中央革命根据地B.川陕革命根据地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2.观察下图,下列对图中建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今江西省的瑞金市B.反映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成就C.见证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D.体现了农村根据地的成长壮大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4.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错误B.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巩固提升】1.以下两幅图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历史教训是的()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B.要以夺取大城市为中心任务C.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D.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2.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武装反抗的策略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D.井冈山道路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此后中共进一步成熟,表现在()A.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依据中国社会性质提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C.反“围剿”失利后,排除“左”倾错误的干扰开始长征D.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4.某大学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沿途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
下列按当年红军长征历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排序第二的应是()A B C D5.毛泽东在《七律》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高中历史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含解析)

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含解析)(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1997年,江泽民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时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他题词的依据是南昌起义( ) A.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D.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序幕解析:从题中“军旗升起的地方”可作出判断。
A项是秋收起义部队的旗号;B项是南昌起义的意义,但与题干不符;D项是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开始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序幕。
答案:C2.朱德曾赋诗道:“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
”它所反映的历史大事是( )A.南昌起义B.三湾改编C.秋收起义D.井冈山会师解析:抓住材料中的“红军荟萃井冈山”,就是指红军到井冈山会合,即井冈山会师。
答案:D3.观察下图,下列对图中建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A.位于今江西省的瑞金市B.见证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C.反映了国共合作的成就D.体现了农村根据地的成长壮大解析:图示中的机构成立于1931年,而国共合作在1927年就破裂,故C项叙述错误。
答案:C4.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B.领导工人运动C.农村包围城市D.国共两党合作解析:中国独特的革命道路是相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而言的,俄国走的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中国走的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答案:C5.有人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分成前14年和后14年,因为在此中间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指( ) A.遵义会议B.中共二大C.八七会议D.中共一大解析:根据题干“前14年(即1935年之前)”“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
高中历史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1)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以前)。
一、南昌起义1.原因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中共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的敌人力量比较薄弱。
2.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占领南昌城。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1)概况: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2)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土地革命(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1)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军民进行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3)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三、红军长征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1)开始:1934年10月。
(2)遵义会议: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①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3.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单项选择题:1.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得到的最重要的认识是A.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C.建立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2.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多次发动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在城市拥有强大的革命力量B.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C.受王明“左”倾错误影响D.还未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动力3.1927年,毛泽东写过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A.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B.奠定了新型的人民军队的基础C.标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D.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5.下列不属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前提条件是A.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C.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D.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6.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充分体现这一原则的是下面哪项措施?A.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B.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C.根据地经济建设 D.开辟井冈山根据地7.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的最基本的条件。
”这句话说明了A.土地国有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B.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必须占有地盘C.无产阶级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D.中国革命必须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B.东北沦陷、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9.遵义会议就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且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多数与会者认为是由于A.敌我力量比较悬殊 B.红军尚无作战方针C.军事指挥严重失误 D.敌军采用碉堡战术10.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从根本上讲是指A.从王明统治到毛泽东的领导B.从共产国际的领导到中共独立领导C.从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到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D.使中国革命从失败转向胜利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伍修权同志曾回忆起当年开会时的情景:“……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据材料一分析八七会议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回答中共政策的转变。
提示:(1)材料一表明八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中共主张武装推翻国民党反革命政权,
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2)材料二表明在民族危机之下,中共摒弃前嫌,主张与国民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共赴国难,胜利完成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1)开始:1934 年 10 月。 (2)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 年 1 月。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 )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 )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 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 ①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②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3.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材料一 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是党在付出了
大量血的代价后换得的正确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简本)(胡绳主编)
材料二 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
同的,是立足中国国情开创的新的革命道路。
考点二
红军长征
命题角度
1.考查红军长征的原因和意义 2.考查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典题例析]
[例 2] 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
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昌起义受挫 B.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D
错误
革命中的主导作用
[答案] B
[题组冲关]
1.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下列图片,历史老师要求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
的教训,你认为最突出的应该是( )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解析:选 C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是攻打中心城市,走“城市中心”道路,但起义 的失败表明“城市中心”道路并不适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
(4)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的道路,发展革命势力,才
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对点训练]
1.在 20 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这条道路是( )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日军全面侵华 D.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词是“金沙江”
“雪山”等。
铁索桥 金沙江雪山、草地―→长征―→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Error!→长征→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答案] B
[题组冲关]
3.下图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 )
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时间:25 分钟 满分:5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32 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意义的是( )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B.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解析:选 D A 项是指八七会议,B 项是指遵义会议,C 项是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 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 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下图反映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
[归纳总结]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
(1)大革命失败到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 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先进的共产党人,
面对失败奋起抗争,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等,开始纠正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工作重心转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创建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拉开转变危机的序
幕,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到 1930 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标志着危机过去,
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
路 ③第一次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④根据矛盾的变化
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C.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确立( )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解析:选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由图中的“井冈山”“瑞金”等信息,可
以判断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某班级在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的课题时,下列事件不宜作为直接利用的
(3)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 )“工农武装割据”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主题一 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探究]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对信息的
理解。
选项
史论分析
判断
材料强调“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要和“城市的革命高潮”结合起来,才
A
错误
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1)据材料一分析,湘赣边秋收起义后为什么要改为向井冈山进军? (2)材料二中的“边界红旗子”指什么? 提示:(1)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而井冈山地区敌人防御力量薄弱。 (2)工农武装割据(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拓展升华] 中共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原因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
1.考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2.考查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的原因
[典题例析]
[例 1] (新课标全国卷Ⅰ)1928 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
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
“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在
对外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实现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和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
之下,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
而应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所明白认识的。——《( )选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A.选举( )作为工农红军的总政委
B.选举( )作为中共中央书记
C.肯定( )进攻贵州的正确主张
D.事实上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解析:选 D 遵义会议肯定了( )的正确军事主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
治,事实上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 C 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年)党的重要成就。①的提出是在
1922 年中共二大上,排除。②是新的革命道路;③是遵义会议;④是这一时期共产党依据
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
考点一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命题角度
材料一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 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
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秋收起义》 材料二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7 年到 1930 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十几块,红军
达到十万人。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中国共产党学习俄国的革命道路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
解析:选 C 题干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与俄国坚持在城市斗争是不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第 15 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检测试 题及答案
第 15 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以前)。
一、南昌起义 1.原因 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中共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的敌人力量比较 薄弱。 2.经过 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占领南昌城。 3.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 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1)概况:( )领导工农革命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2)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 (1)经济建设:( )领导军民进行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武装斗争:( )、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3)政权建设:1931 年 11 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三、红军长征 1.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