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课后检测修改
警察与赞美诗训练 解

• 在苏比听到赞美诗,心灵发生转变时,作者也用了 景物描写,请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 “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 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 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 看着皎洁的月光,宁静的街道,听着教堂悠扬的 乐声,苏比感到一切显得古朴、亲切、可爱,在这 宁静而空灵的气氛中,他回想起儿时得到母爱和纯 真,唤醒了他的雄心和自尊,唤起了他对纯洁生活 的回忆,他顿然醒悟,决心重新做人,通过景物描 写,展示人物内心,紧扣小说的主题。也就是景物 描写是为人物和小说的进一步发展而服务的。这与 课文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一致的。
为非作歹竟无人过问, 有心从善却关进牢门。
疑难突破: 5.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 1.故事开端:(苏贝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 —一个知趣的地方法官来安排),苏贝为逃脱严冬的 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贝离开长凳——他们却把他当作一 贯正确的帝王),苏贝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 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最后,苏贝走到一条通向东区的路 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贝伫立于教堂 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贝被判入狱 三个月。
点拨提升
苏贝六次进监不成,每次描写都是尖锐揭露,讨论分析一下揭 露了什么?
第一次:揭露了美国贫富悬殊,等级森严。
第二次:揭露美国警察武断愚蠢,是非不分。
第三次:揭露美国弱肉强食,势力至上。 第四次:揭露美国妇女卖身求生的现实。 第五次:揭露“扰乱治安罪”如同虚设,警察不作为。 第六次:揭露了美国盗贼遍地。 社会制度腐朽,道德虚伪,贫困悬殊。列宁曾经说;“美国成 为贫富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我们从中看到美国生活的百科全 书”。
高中语文_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本次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主要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的警察与赞美诗教学内容。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1. 学生特点: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的思维逐渐成熟,对于社会问题和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然而,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也存在差异。
2. 学习背景: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对于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警察与赞美诗这一特定主题的文学作品可能缺乏相关知识和理解。
3.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我们的主要目标是:- 帮助学生了解赞美诗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通过警察与赞美诗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警察形象的塑造和赞美诗的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4. 学习内容:本次教学将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赞美诗的定义和特点: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将了解赞美诗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特点和表达方式。
- 警察形象的塑造: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文学作品,学生将理解警察形象在文学中的塑造方式,探讨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 赞美诗与社会问题:通过分析警察与赞美诗的关系,学生将思考赞美诗如何反映社会问题,以及警察形象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将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
5. 学习活动设计:为了达到上述学习目标,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 教师讲解和示范: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教师将向学生介绍赞美诗的定义、特点和功能,并分析警察形象的塑造方式。
- 文学作品阅读:学生将阅读相关的警察与赞美诗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深入探讨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语文 自读文本 警察和赞美诗精练精析(带详细解析)鲁人版必修4.doc

警察和赞美诗【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课文39~47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部分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部分文字描绘了灯光、乐音、月光、街道、赞美诗等。
2.这部分文字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为人物内心服务,突出苏比灵魂净化的过程。
3.如何理解“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这句话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苏比几次碰壁之后,听到了风琴师为了练弹星期天的赞美诗发出的管风琴的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他彻底醒悟了,准备重新做人。
他要如风琴声一样,高尚、圣洁。
4.当苏比决心重新做人时,作者却安排苏比被警察宣判入狱。
这样的结尾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样的结尾震撼人心,反映了社会冷酷的现实,具有真实感。
这样安排结尾,可以使情节曲折,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5.从苏比的经历中,你想到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想到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许多青年满怀成功的希望,跨入社会的大门,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希望破灭,才智损害,以至和苏比一样堕落地生活。
二、仿照下列示例的句式特点,另选一物,写一组句子,要求与例句主旨相同。
示例:云在告别,去向天涯,舍弃了苍穹的自在与舒展,才有装饰天际的绚烂和神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答案】 C2、阅读《壶口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通过视频展示壶口瀑布的气势,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大气磅礴,创设了情境。
营造了氛围B.这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壶口瀑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这段教学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人手,宏观透视,重视“第一印象”“首感效应”的教学观念D.在这段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答案】 B3、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根据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要以“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吸取作者语言的长处,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
留心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B.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重点在由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红楼梦》这一名著C.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迁移、变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D.教材是个例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正确处理教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既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这个“例子”【答案】 B4、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
A.教学的结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拓展式课堂结束语,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拉到课外.教会了学生举一反三B.拓展式结束语,由课文学习到类文的对比.增加了课堂的蕴味C.教师从内容到结构,从语言到人物进行对比结课.异中求同,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D.教学是基础,拓展是延伸,拓展式教学深化了教学的内容,弥补了课文教学内容狭隘的缺陷【答案】 C5、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讲到古人作诗常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能够欣赏小说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
(2)认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小说基本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社会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小说基本情节。
(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2)学生通过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小说主题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发表对作品价值的评价。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梳理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选取一个角度,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价值观的树立。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016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1课《警察与赞美诗》练习卷

警察与赞美诗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计分__________一、基础题1、下列选项中字音全对的一项就是( )A、引吭.高歌(háng) 游弋.(yì) 柏.油(bǎi)B、入寐.(mèi) 棕榈.(lǚ) 荟萃.(cuì)C、肇.事(zhào) 冬蛰.(zhé) 绯.色(fěi)D、勾.当(gōu) 大氅.(chǎng) 忿忿.(fèn)2、下列选项中字形全对的一项就是( )A、迫在眉捷熙熙攘攘缄默B、醍醐灌顶细枝末节悖谬C、近在咫尺莫明其妙奥丧D、色彩斑斓胜券在握轻挑3、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就是( )A、绯色的梦:美梦肇事:引起事故,闹事B、烜赫一时:形容名声很大,气势很盛大氅:鸟类羽毛中较大的翎毛C、荟萃:聚会潜移默化:思想或品性受环境等的影响,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D、素昧平生:向来就互相认识识相:认识别人的相貌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就是( )A、趁着在家无聊,我这个捣蛋鬼又有新点子咯!别以为我又要恶作剧,这次啊,我准备亲自下厨露一手——做一道家常小菜——炒土豆丝。
B、对于袁野小朋友来说,人工鸟巢本身就像巨大的问号在吸引着她:小鸟会住进去不?都有什么样的鸟,有多少鸟会住进去,住起来舒服不?C、室外环境污染,包括建筑物外墙(最典型的就是玻璃幕墙)的反射光、夜间过亮的城市灯光(如广告牌、霓虹灯、景观灯的光)产生的光污染。
D、“小美人鱼”就是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的核心展品。
“她很小,”哥本哈根旅游中心的彼得·勒默尔·汉森说,“但她想去瞧瞧外面世界的渴望却令人惊叹。
”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就是( )A、几个小时前发生的那一幕,就像就是一场梦,让人不可思议....。
B、音乐厅门前一早就门庭若市....,市民携老带幼,翘首等待即将到来的花船。
C、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警察与赞美诗 分析》

《警察与赞美诗分析》第一篇:警察与赞美诗分析小说的结构,一般按故事的几个阶段安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1)故事开端(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
”警察说)。
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苏比在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后,做出了6次恶行,以求落入法网,每次的结果如何。
行为/打算/结果1.走进豪华饭店/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2.用石头砸橱窗/想借此被捕/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3.饱餐一顿不给钱/想借此被捕/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
4.扮演一个小流氓/调戏年轻女子/反被女子纠缠,他撒腿走开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想以“扰乱罪”被捕/警察没有理睬6.苏比跨进烟店拿伞/要被偷者喊警察/捡者把伞让给了他第二篇:警察与赞美诗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张东升《警察与赞美诗》教学案教学三维目标: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
3、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学习这篇小说的情节艺术。
教学难点: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个教案一、课前预习单:1、字词:转辗反侧游弋冬狩素昧平生近在咫尺冬蛰轻佻啁啾摇曳醍醐灌顶煊赫娴静文雅天翻地覆2、作者简介:作者欧亨利,19世纪美国批判形式主义作家,著名短篇小说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警察与赞美诗练习题

[美]欧•亨利
练习题
一、基础题
1.下列选项中字音全对的一项是(
A.引吭高歌(háng) 游弋(yì)
B.入寐(mèi)
棕榈(lǚ)
C.肇事(zhào)
冬蛰(zhé)
D.勾当(gōu)
大氅(chǎng)
) 柏油(bǎi) 荟萃(cuì) 绯色(fěi) 忿忿(fèn)
答案:1、A 解析: B项LǗ C项FĒI D项GÒ U
2020/5/28
7、A
B项“坐落”缺主语;C项“人流”与“络绎不绝” 主谓搭配不当; D项句式杂糅,经……的救护∕在……的救护下。 北斗七星构成勺形,属于大熊座,北极星属于小 熊座。
2020/5/28
8.与“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大画家没有画过森林, 没有画过林中的秋天和秋天的落叶”这句话意思 相同的一句是( )
都有什么样的鸟?有多少鸟会住进去?(连续问, 都用问号。)
2020/5/28
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是(
)
A.几个小时前发生的那一幕,就像是一场梦,让人不可思议。
B.音乐厅门前一早就门庭若市,市民携老带幼,翘首等待即将 到来的花船。
C.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 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2020/5/28
前仆后继:
前仆后继:仆:倒下;继:接着,跟上。前面的 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2020/5/28
6.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是(
)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花”已经不能仅凭劳动力和气候来__________收益了。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 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__________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 法带来产业的快速__________。而要获得更大的产业效益,则与科技进步、资金投入、法制保 障等因素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察与赞美诗考点链接补充(第104页)
1. “黑色幽默”是幽默的,但包含着阴沉的东西;它是绝望的,但从中又会令人发笑。
请选出以下句子不属于“黑色幽默”的一项。
(B)
A.毁坏窗子的人绝对不会留在现场与法律的宠臣攀谈,早就溜之大吉啦。
B.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察的宽脸盘。
C.他立刻捞到了“扰乱治安”这根救命稻草。
D.因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网,而他们则偏偏把他当成永不出错的国王。
2. 你对文题“警察与赞美诗”是如何理解的?(6分)
2答案:标题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
“警察”:实现了。
因为他一开始就想进监狱过冬,用尽了种种办法,最后这个愿望实现了。
警察与赞美诗课后检测修改(第104-105页)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第一题替换
A.膝.头(qī)透露.(lù)
盟.誓(ménɡ) 皎.洁肃穆(jiǎo)
B.游弋.(yì) 罪孽.(niè)
嘈.杂(cáo) 怏.怏不乐(yānɡ)
C.别墅.(shù) 偎.依(wēi)
憎.恶(zènɡ) 衣冠.楚楚(ɡuān)
D.沙.锅(shā) 吆喝.(he)
胳臂.(bei) 近在咫.尺(zh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第二题替换A.严冬暗算馅饼世外桃源
B.寓所雪茄娴净挤眉弄眼
C.侵袭拐角摇曳生活坠落
D.布施胃口赚疑照章办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第三题
A.徐明鹏从不放过学习中的任何一个盲点,即使它是微不足道的,也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
B.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
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
C.小李平时就喜欢舞文弄墨
....,加上这几年工作之余坚持不懈的练笔、投稿,成了全县有名的笔杆子。
D.战士武文斌在抗震救灾一线因劳累过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年逾60岁的父亲武中林老人对儿子的牺牲痛心疾首
....,几度晕厥,但他仍表示最大的心愿是“留下来,把儿子没有干完的活儿干完”。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B) 第四题替换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D.⑤④③⑥②①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 第七题替换A.在具有购买力的人数有限和大脑所能接收的信息量达到饱和的情况下,导致人们在商品方面注意力的稀缺变成严峻的现实。
B.我国的民营企业和制造业到了应该重视品牌、研究品牌的时候了,祝愿中国20年后有更多的著名国际品牌。
C.达赖出逃国外50年,凭借历世达赖喇嘛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一直把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信教群众的藏传佛教,当成了分裂祖国的工具。
D.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行为品格,应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建立这一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