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全诗

一枝红杏出墙来全诗导读: 一枝红杏出墙来全诗《游园不值》作者:叶绍翁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1.游园不值: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
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2.应:应该。
4.屐齿: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
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3.怜:爱惜,怜惜:这个词在此不是“可怜”,怜悯,是爱的意思。
5.苍苔:青色的苔藓。
6.小扣:轻轻地敲。
7.柴扉:柴门。
诗意: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赏析:此诗所写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
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
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
诗人猜想,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
他在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从诗意看,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
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
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
陆游《马上作》云:“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用“杨柳”的金黄、嫩绿来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
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
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
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叶绍翁(生卒年不祥)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号靖逸,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徙居处州龙泉(今属浙江)。
其学出于叶商之,与真德秀交厚,属江湖派诗人。
他曾长期隐居于钱塘西湖之滨,常与葛天民相互酬唱。
著有《靖逸小集》、《四朝见闻录》等.其中一首七言绝句《游园不值》历来为世人所传诵。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小诗,可以说是人见人爱啦!因为她构思新颖别致,韵味隽永含蓄。
既清秀俊丽,又富有理趣。
这是叶绍翁最有名的一首诗了,被长年选作小学课文。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必要认真地、慎重地来对待她,以免误导学生、误人子弟啊!一般地,后面两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了,人们的异议主要集中在前两句。
前面两句按照常规的解释是这样说的:园主人大概是怕游人的屐齿踩坏了院内的苍苔吧!为什么敲了许久、等了许久,仍不见有人来开门?这样的解释初听起来还挺风趣幽默的,然而却经不起人们深入细致地揣摩和推敲。
因为这种解释的所谓风趣幽默远远阻挡不了读者对该诗作者内心世界的刻薄尖酸、自私无聊的推测及想象!它总让读者感觉到诗人叶绍翁幽默得过了头儿,很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这种解释颇适合该诗的另一种版本:“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扉九不开。
”而这种版本是很不多见的,并且最终是被淘汰掉了的。
对此,我有一个这样的推测:此种版本可能是作者的初稿或者说草稿吧。
作者一时兴致,只想着说笑、调侃,竟有点忘乎所以了!等冷静下来仔细琢磨一番,才觉得不太对劲,因为过于刻薄尖酸地猜度他人时,难免会引火烧身、招惹来众人的非议的!所以便及时修订成今天流行的这种版本作为定稿。
作者思想认识上的这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再不然,就是当时或后世的某些浅薄者多事,企图按照自己想当然的错误理解,欲把这首诗修改得更“浅显易懂”一些。
殊不知愈改愈乱,早已不是诗人叶绍翁睿智豁达、风雅脱俗的本意了!那么,这首小诗究竟怎样去理解才能让人们觉得更加合情合理、更加真实可信一些呢?这得先谈谈解诗的一般原则。
8首春色古诗词: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8⾸春⾊古诗词:春⾊满园关不住,⼀枝红杏出墙来1、《偈颂七⾸其⼀》释亮者僧问处绝谣讹,就便⽜来付与它。
嫩绿枝头红⼀点,动⼈春⾊不须多。
在新绿的枝头有⼀朵红花,就使⼈感受到动⼈的春⾊。
⽐喻好的东西不在于多,⽽在于少⽽精。
2、《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扣柴扉久不开。
春⾊满园关不住,⼀枝红杏出墙来。
“春⾊”和“红杏”,“满园”和“⼀枝”,“关不住”和“出墙来”,差互为对,⾃然天成,构成了⼀幅极美的图画,⽽且画外有⾳,使⼈想到:⼀切有⽣命⼒的新鲜事物,都是不可以禁锢住的。
3、《次北固⼭下》王湾客路青⼭外,⾏⾈绿⽔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残夜将尽,⼀轮红⽇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春⾊已来到江上。
4、《登楼》杜甫花近⾼楼伤客⼼,万⽅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来天地,⽟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暮聊为《梁⽗吟》。
锦江的春⾊从天地的边际到来;⽟垒⼭的浮云从古到今在变幻着。
5、《除夜》朱淑真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
⼀夜腊寒随漏尽,⼗分春⾊破朝来。
桃符⾃写新翻句,⽟律谁吹定等灰。
且是作诗⼈未⽼,换年添岁莫相催。
漏是古代滴⽔计时的仪器,如铜壶滴漏。
也借指时刻。
漏尽:即零点。
腊⽉的寒冷已随午夜⽽去,早晨已是春天的景象。
形容⼀夜之间发⽣了季节的变化。
6、《春晴》王驾⾬前初见花间蕊,⾬后全⽆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在邻家。
这⾸诗,是写⾬后残春的景象。
不曾落⾬以前,起初看见花的中间,还有含苞的嫩蕊,等到落⾬以后,连那叶底的花,⼀朵也没有了。
那时蜜蜂和蝴蝶,纷纷不绝地飞过墙去,我却起了疑⼼,还道这⾥的春⾊,搬到邻舍⼈家去了。
7、《雪梅·其⼀》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雪却输梅⼀段⾹。
梅花和雪,两下⾥争着春⾊,彼此不肯降服,惹得那些风雅的诗⼈,⼀齐搁着笔,很费⼼思去评论这件事体。
我倒有⼀句公平的话:梅花的颜⾊,必须让雪三分的⽩;雪⾊虽是⽩,却是不⾹,也该输那梅花⼀段的⾹呢。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意思和翻译_名人故事诗句出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意思翻译:这满园的春色哪里能关得住啊,你瞧,不就有一枝红杏已经悄悄地探头出墙了吗?意蕴解释: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
,作者将春色和红杏拟人化,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引起读者联想:春色是关不住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我们现在引用这句名言,多用来赞颂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住的,它必能冲破束缚,蓬勃发展。
篇二:题目b882e44733687e21af45a9c8 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南宋中期诗人叶绍翁的诗句

南宋中期诗人叶绍翁的诗句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夜书所见》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夜书所见》4.十载京尘染布衣,烟雨与心违。
——叶绍翁《赠陈宗之其二》5.插羽满浮寒食酒,倚栏同忆故山薇。
——叶绍翁《敬陪直院右已后一日西斋之集》6.历遍贵游无此味,韭和春雨笋和糟。
——叶绍翁《访隐者》7.儿向草间寻落果,妻从墙角过香醪。
——叶绍翁《访隐者》8.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梢啼。
——叶绍翁《西溪》9.竹枝歌罢篷窗掩,到此相思倍黯然。
——叶绍翁《送冯济川归蜀》扩展阅读:叶绍翁的成就叶绍翁是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揄之能事。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
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扩展阅读:叶绍翁的作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嘉兴界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田家三咏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
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
敬陪直院右已后一日西斋之集清时天上诏书稀,曲水从游许布衣。
插羽满浮寒食酒,倚栏同忆故山薇。
碧桃绕观春风静,柔栌摇汀夕照微。
慨想兰亭如昨日,沙鸥飞下钓钱矶。
田家三咏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汉武帝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无人世团圞乐,枉认蓬莱作帝乡。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宋朝诗人叶绍翁的古诗作品《游园不值》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1、值:遇2、小扣:轻轻地敲3、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柴门【翻译】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赏析】此诗所写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
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
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
诗人猜想,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
他在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从诗意看,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
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
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
陆游《马上作》云:“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用“杨柳”的金黄、嫩绿来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
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
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
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
其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
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
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
成语故事春色满园

“春色满园”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小园不值》这首诗。
诗中写道:“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形象生动,富有理趣。
诗中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一波三折,真是又惊又喜。
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既是景中含情的描写,也是景中寓理的表达,能引起读者的许多联想,启示人们懂得新生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篇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意思和翻译_名人故事诗句出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意思翻译:这满园的春色哪里能关得住啊,你瞧,不就有一枝红杏已经悄悄地探头出墙了吗?意蕴解释: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
,作者将春色和红杏拟人化,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引起读者联想:春色是关不住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我们现在引用这句名言,多用来赞颂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住的,它必能冲破束缚,蓬勃发展。
篇二:题目b882e44733687e21af45a9c8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出自《游园不值》的名句
全诗:
《游园不值》
作者:叶绍翁【宋代】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赏析】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方留下践踏的痕迹,因此“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方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同样,一切新生的完美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就应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
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
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
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而久久不见打开。
“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
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
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
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重。
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
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游人的情趣,这就不仅仅是游人怜屐,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也来怜屐了。
从某些语句上看,此诗点化了陆游的《立刻作》一诗:“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但是
陆游此作未免平展,有点立刻观花,不及叶绍翁之作那么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
可见名家之诗不必须都能省心地成为名作,非名家一旦对生命与诗进行精诚开发,也可能出现奇迹。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到达。
但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
他想,这可能是正因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吧。
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
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
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