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试卷11精品.doc
分析化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分析化学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在分析过程中,以下情况将引起何种〔系统、随机〕误差。
使用没有校正的砝码引起系统误差;用局部风化的H2C2O4·H2O标定NaOH引起系统误差;滴定管读数最后一位不一致为随机。
2.万分之一天平的每次称量误差为,其相对误差为%100001.0⨯±m假设要求称量的相对误差为0.2%,称量时至少要称取质量0.1 g。
3.配制标准溶液的方法有直接配制法和间接配制法。
4.用溶液滴定和H3BO3混合溶液时,在滴定曲线上出现 1 个突跃。
〔H3BO3的p Ka1〕5.写出NH4Ac在水溶液中的质子条件:[HAc]+[H+]=[OH—]+[NH3]6.乙酸钠〔p Ka〕的pH=8.87 。
7.3·H2O和4Cl水溶液的pH= 。
8.六次甲基四胺的p K b ,用它配制缓冲溶液时的pH范围是5.15±19.某一弱酸型的指示剂和离解常数为K HIn=1.0×10-5,该指示剂的理论变色范围是pH=5±1 。
10.用3滴定同浓度的NaOH的pH突跃范围为。
假设HNO3和NaOH的浓度均减小10倍,那么pH突跃范围为8.7~5.3 。
11.用KMnO4滴定-242OC时,红色的消失由慢到快是属于自动催化反响。
12.于2+(1mol/L H2SO4)溶液中分别滴入和20.028mL Ce4+溶液,平衡时,体系的电位分别0.86 为和 1.26 ;化学计量点的电位为 1.06〔VVFeFeCeCe68.0;44.1'0/'0/2334==++++ϕϕ〕。
13.某有色物的浓度为1.0×10-4mol/L,以1cm吸收池在最大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度为,在此波长下该有色物的ε= 4.8×103L·mol-1·cm-1,T%= 0.33=33%。
二、选择题〔在此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分析化学》试卷(附答案)

《分析化学》试卷(附答案)分析化学试卷(答案)⼀、填空(共15分每空1分)1.⽤⽆⽔Na2CO3标定HCl溶液时,选⽤甲基橙作指⽰剂。
若Na2CO3吸⽔,则测定结果偏⾼。
2.标定EDTA时,若选⽤铬⿊T作指⽰剂,则应控制pH=10。
若选⽤⼆甲酚橙作指⽰剂,则应控制pH=5。
3.测定⽔的总硬度时⽤三⼄醇胺掩蔽Fe3+、Al3+等少量共存离⼦。
4.50ml滴定管的最⼩分度值是0。
1ml,如果放出约20ml溶液时,记录数据为位有效数字。
在滴定操作中左⼿控制滴定管,右⼿握锥形瓶。
5.铝合⾦中铝含量的测定中,在⽤Zn2+返滴定过量的EDTA后,加⼊过量的NH4F,使AlY-与F-发⽣置换反应,反应式为AlY-+6F-+2H+== AlF63-+H2Y2-6.⽤移液管吸取溶液时,右⼿拿移液管,左⼿拿吸⽿球,溶液上升⾄标线以上,迅速⽤⾷指按紧上⼝。
7.在定量转移中,当溶液由烧杯沿玻璃棒转移主容量瓶内,溶液流完后,将烧杯沿玻璃棒稍向上提。
⼆、选择(共10分每题1分)1.⽤SO42-使Ba2+形成BaSO4沉淀时,加⼊适当过量的SO42-,可以使Ba2+沉淀的更完全,这是利⽤何种效应?( E )A.盐效应;B.酸效应;C.络合效应;D.溶剂化效应;E.同离⼦效应.2.⽤重铬酸钾法测定铁矿⽯中铁的含量时选⽤下列哪种还原剂?( A )A.⼆氯化锡;B.双氧⽔;C.铝;D.四氯化锡.3.⽤下列哪⼀标准溶液滴定可以定量测定碘?(D )A.Na2S;B.Na2SO3;C.Na2SO4;D.Na2S2O3.4.⽤含有微量杂质的草酸标定⾼锰酸钾浓度时,得到的⾼锰酸钾的浓度将是产⽣什么结果?( B )A.偏⾼;B.偏低;C.正确;D.与草酸中杂质的含量成正⽐.5.不含其它⼲扰性杂质的碱试样,⽤0.1000MHCl滴定⾄酚酞变⾊时,⽤去HCl20.00ml,加⼊甲基橙后,继续滴定⾄终点⼜⽤去HCl10.00ml,此试样为下列哪种组成?( A )A.NaOH, Na2CO3 ;B.Na2CO3 ;C.Na2CO3 , NaHCO3 ;D.NaHCO3 , NaOH .6.EDTA在PH<1的酸性溶液中相当于⼏元酸?( E )A.3;B.5;C.4;D.2;E.6.7.如果要求分析结果达到0.1%的准确度,滴定时所⽤滴定剂溶液的体积⾄少应为多少ml?(D )A.10ml;B.10.00ml;C.18ml;D.20ml.11.配制0.1M的NaS2O3标准液,取⼀定量的Na2S2O3晶体后,下列哪步正确?( B )A.溶于沸腾的蒸馏⽔中,加0.1gNa2CO3放⼊棕⾊瓶中保存;B.溶于沸腾后冷却的蒸馏⽔中,加0.1gNa2CO3放⼊棕⾊瓶中保存;C.溶于沸腾后冷却的蒸馏⽔中,加0.1gNa2CO3放⼊玻璃瓶中保存.8.使⽤碱式滴定管滴定的正确操作⽅法应是下⾯哪种?(B )A.左⼿捏于稍⾼于玻璃近旁;B.右⼿捏于稍⾼于玻璃球的近旁;C.左⼿捏于稍低于玻璃球的近旁.9.欲取50ml某溶液进⾏滴定,要求容器量取的相对误差≤0.1%,下列容器中应选哪种?( D )A.50ml滴定管;B.50ml容量瓶;C.50ml量筒;D.50ml移液管.10.需配0.1MHCl溶液,请选最合适的仪器量取浓酸.( A )A.量筒;B.容量瓶;C.移液管;D.酸式滴定管.三、简答(共30分每⼩题5分)1.⽤草酸钠标定KMnO4溶液时,适宜的温度范围为多少?过⾼或过低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开始滴⼊的KMnO4紫⾊消失缓慢,后来却消失很快?写出该标定反应的化学⽅程式。
大学《分析化学》试题及答案(十一)

大学《分析化学》试题及答案Chap3 络合测定法1 在总浓度为0.10mol/L的银-硫代硫酸络合物的溶液中,当Ag(S2O3)35-型体的浓度等于Ag(S2O3)-型体浓度的1000倍时,溶液中游离S2O32-和Ag(S2O3)-型体的浓度各为多少? (已知 Ag+-S2O32-形成逐级络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β1=109.0, β2=1013.0, β3=1014.0)解: [Ag(S2O3)35-] [Ag(S2O3)-]β3= ────────β1= ────────[Ag+][S2O32-]3 [Ag+][S2O32-]β3 [Ag(S2O3)35-]即── = ────────────β1 [Ag(S2O3)-][S2O32-]2[S2O32-] = √ 109.0-14.0+3.0 = 0.10 (mol/L)[Ag(S2O3)-] = cx110-1.0+9.0=0.10×──────────────1+10-1.0+9.0+10-2.0+13.0+10-3.0+14.0=10-4.3=5×10-5 (mol/L)2 用0.0200 mol/L EDTA滴定pH=10.0每升含有0.020 mol游离氨的溶液中的Cu2+ [c(Cu2+)=0.0200 mol/L], 计算滴定至化学计量点和化学计量点前后0.1% 时的pCu'和pCu值。
[lg K(CuY)=18.8;pH=10.0时lgαY(H)=0.5, lgαCu(OH)=0.8; Cu-NH3络合物的各级累积常数lgβ1~lgβ4: 4.13、7.61、10.48、12.59]α =1+10-2.00+4.13+10-4.00+7.61 +10-6.00+10.48 +10-8.00+12.59 =104.9解:)Cu(NH3αCu=104.9+100.8-1=104.9lg K'(CuY)=18.8-4.9-0.5=13.4化学计量点 pCu' = (13.4+2.0)/2 = 7.7 pCu = 7.7+4.9 = 12.60.020×0.1%化学计量点前0.1% [Cu']= ─────── =10-5.0 (mol/L)2 →体积增大一倍pCu=5.0+4.9=9.9[CuY] 103 1化学计量点后0.1% [Cu']= ────── = ──×───=10-10.4 (mol/L)[Y'] K '(CuY) 1 1013.4 pCu=10.4+4.9=15.33 在一定条件下用0.010 mol/L EDTA 滴定50.00 mL 同浓度金属离子M 2+, 在加入49.95 mL 到50.05 mL EDTA 时pM 值改变 1 单位, 计算 K '(MY)。
分析化学试卷11及答案

一、选择题( 共9题18分)1. 2 分在pH为的氨性溶液中, 已计算出Zn(NH3)=, Zn(OH)=, Y(H)=。
则在此条件下lg K'(ZnY)为-------- ( )[已知lg K(ZnY)=](A) (B) (C) (D)2. 2 分每100 mL人体血浆中,平均含K+和Cl-365 mg。
已知M(K+)= g/mol, M(Cl-) = g/mol。
血浆的密度为g/mL。
则血浆中K+和Cl-的浓度为---------------------( )(A) ×10-1和mol/L (B) ×10-3和×10-1 mol/L(C) ×10-3和×10-1 mol/L (D) ×10-6和×10-4 mol/L3. 2 分欲配制pH=的缓冲溶液,最好选择-------------------------( )(A) 一氯乙酸(p K a = (B) 氨水(p K b =(C) 六次甲基四胺(p K b = (D) 甲酸(p K a =4. 2 分用间接碘量法测定BaCl2的纯度时, 先将Ba2+沉淀为Ba(IO3)2, 洗涤后溶解并酸化, 加入过量的KI, 然后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 此处BaCl2与Na2S2O3的计量关系[n(BaCl2):n(Na2S2O3)]为---------------------( )(A) 1:2 (B) 1:3 (C) 1:6 (D) 1:125. 2 分某病人吞服10g NH4Cl 1小时后, 他血液的pH = 。
已知H2CO3的p K a1 = , p K a2= 。
此时他血液中[HCO3-]/[H2CO3]之比为------------------------( )(A) 1/10 (B) 10 (C) 1/2 (D) 26. 2 分反应2A++ 3B4+→2A4++3B2+到达化学计量点时电位是--------------------------( )7. 2 分配制含锰mL的KMnO4溶液,需取L KMnO4溶液(在酸性溶液中作氧化剂)的体积为----------------------( )[M r(KMnO4)=,A r(Mn)=](A) (B) (C) (D)8. 2 分用铈量法测定铁时, 滴定至50% 时的电位是----------------( )(A) V (B) V (C) V (D) V9. 2 分用50 mL滴定管滴定,终点时正好消耗20 mL滴定剂,正确的记录应为----()(A)20 mL (B)mL (C)mL (D)二、填空题( 共12题27分)1. 2 分有一铁矿试样,测得含水%, 铁的质量分数为%。
分析化学11-色谱法

十一、色谱法(456题)一、选择题( 共197题)1. 2 分(1028)物质A 和B 在长2m的柱上,保留时间为16.40 min 和17.63 min,不保留物质通过该柱的时间为1.30 min,峰底宽度是1.11 min 和 1.21 min,该柱的分离度为:( )(1) 0.265 (2) 0.53 (3) 1.03 (4) 1.062. 2 分(1029)在液相色谱中,梯度洗脱最宜于分离( )(1) 几何异构体(2) 沸点相近,官能团相同的试样(3) 沸点相差大的试样(4) 分配比变化范围宽的试样3. 2 分(1030)如果试样比较复杂,相邻两峰间距离太近或操作条件不易控制稳定,要准确测量保留值有一定困难时,宜采用的定性方法为( )(1) 利用相对保留值定性(2) 加入已知物增加峰高的办法定性(3) 利用文献保留值数据定性(4) 与化学方法配合进行定性4. 2 分(1031)比保留体积的定义为:0℃时,单位质量固定液所具有的( )(1)相对保留体积(2)校正保留体积(3)净保留体积(4)调整保留体积5. 2 分(1032)在法庭上,涉及到审定一种非法的药品,起诉表明该非法药品经气相色谱分析测得的保留时间在相同条件下,刚好与已知非法药品的保留时间相一致,而辨护证明有几个无毒的化合物与该非法药品具有相同的保留值,最宜采用的定性方法为( )(1) 用加入已知物增加峰高的方法(2) 利用相对保留值定性(3) 用保留值双柱法定性(4) 利用保留值定性6. 2 分(1033)气相色谱分析时,第一次进样后得到4 个组分峰,而第二次进样后变成5 个组分峰,其原因可能是( )(1) 进样量太多(2) 记录纸走速太快(3) 衰减不够(4) 气化室温度太高7. 2 分(1034)涉及色谱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因素的是( )(1) 保留值(2) 分离度(3) 相对保留值(4) 峰面积8. 2 分(1035)涉及色谱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因素的是( )(1) 保留值(2) 分离度(3) 理论塔板数(4) 颗粒大小9. 2 分(1036)在以下因素中,属热力学因素的是( )(1) 分配系数(2) 扩散速度(3) 柱长(4) 理论塔板数10. 2 分(1037)在以下因素中,不属动力学因素的是( )(1) 液膜厚度(2) 分配系数(3) 扩散速度(4) 载体粒度11. 2 分(1038)(1) 减小填料粒度(2) 适当升高柱温(3) 降低流动相的流速(4) 降低流动相的粘度12. 2 分(1039)在气相色谱法中,适于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析的组分是( )(1) 二硫化碳(2) 二氧化碳(3) 甲烷(4) 氨气13. 2 分(1040)下列因素中,对色谱分离效率最有影响的是( )(1) 柱温(2) 载气的种类(3) 柱压(4) 固定液膜厚度14. 2 分(1041)下列因素中,对气相色谱分离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1) 进样量(2) 柱温(3) 载体粒度(4) 气化室温度15. 2 分(1042)根据以下数据─────┬───────┬────物质│t R- t0/min │I─────┼───────┼────正己烷│ 3.43 │600─────┼───────┼────苯│ 4.72 │?─────┼───────┼────正庚烷│ 6.96 │700─────┴───────┴────计算苯在100℃的角鲨烷色谱柱上的保留指数是( )(1) 531 (2) 645 (3) 731 (4) 74516. 2 分(1043)分析甜菜萃取液中痕量的含氯农药宜采用()(1) 热导池检测器(2)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3) 电子捕获检测器(4)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17. 2 分(1044)测定有机溶剂中的微量水,下列四种检测器宜采用( )(1) 热导池检测器(2)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3) 电子捕获检测器(4)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18. 2 分(1045)将纯苯与组分i 配成混合液,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测得当纯苯注入量为0.435μg时的峰面积为4.00 cm2,组分i 注入量为0.653μg 时的峰面积为 6.50 cm2,当组分i 以纯苯为标准时,相对定量校正因子是( )(1) 2.44 (2) 1.08 (3) 0.924 (4) 0.46219. 2 分(1046)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为使检测器有较高的灵敏度,应选用的载气是( )(1) N2(2) H2(3) Ar (4) N2-H2混合气20. 2 分(1047)下列气相色谱操作条件,正确的是( )(1) 载气的导热系数尽可能与被测组分的热导系数接近(2) 使最难分离的物质对能很好分离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柱温(3) 载体的粒度愈细愈好(4) 气化温度高好21. 2 分(1048)镇静剂药的气相色谱图在3.50min 时显示一个色谱峰,峰底宽度相当于0.90min,在1.5m 的色谱柱中理论塔板数是( )(1) 62 (2) 124 (3) 242 (4) 48422. 2 分(1049)气-液色谱中,对溶质的保留体积几乎没有影响的因素是( )(1) 改变载气流速(2) 增加柱温(3) 改变固定液的化学性质(4) 增加固定液的量,从5% 到10% 23. 2 分(1050)气-液色谱中,与二个溶质的分离度无关的因素是( )(1) 增加柱长(2) 改用更灵敏的检测器(3) 改变固定液的化学性质(4) 改变载气性质24. 2 分(1051)若在一个1m 长的色谱柱上测得两组分的分离度为0.68,若要使它们完全分离,则柱长(m) 至少应为( )(1) 0.5 (2) 2 (3) 5 (4) 925. 2 分(1052)假如一个溶质的分配比为0.1,它分配在色谱柱的流动相中的质量分数是( )(1) 0.10 (2) 0.90 (3) 0.91 (4) 0.9926. 2 分(1053)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间距离决定于相应两组分在两相间的( )(1) 载体粒度(2) 分配系数(3) 扩散速度(4) 理论塔板数27. 2 分(1054)气-液色谱中,保留值实际上反映下列那种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 组分和载气(2) 载气和固定液(3) 组分和固定液(4) 组分和载气、固定液28. 1 分(1055)某组分在色谱柱中分配到固定相中的量为m A(g),分配到流动相中的量为m B(g),而该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浓度为ρA(g/mL),在流动相中的质量浓度为ρB(g/mL),则此组分的分配系数为( )(1) m A/ m B(2) m A/ (m A+m B) (3) c A/ c B(4) c B/ c A29. 2 分(1057)在其它色谱条件不变时,若使理论塔板数增加 3 倍,对两个十分接近峰的分离度是( )(1) 增加1 倍(2) 增加3 倍(3) 增加4 倍(4) 增加1.7 倍30. 1 分(1058)使用气相色谱仪时,有下列步骤:(1) 打开桥电流开关(2) 打开记录仪开关(3) 通载气(4) 升箱柱温度及检测室温度(5) 启动色谱仪开关下面哪个次序是正确的?( )(1) 1 →2 →3 →4 →5 (2) 2 →3 →4 →5 →1(3) 3 →5 →4 →1 →2 (4) 5 →1 →4 →3 →231. 2 分(1059)检测器相比,应用新的检测器后使某一有机物的检测限是( )(1) 减少为原来的1/4 (2) 减少为原来的1/2(3) 基本不变(4) 增加原来的1/432. 2 分(1060)在气相色谱法中,调整保留值实际上反映了下列那种物质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 组分与载气(2) 组分与固定相(3) 组分与组分(4) 载气与固定相33. 2 分(1061)在色谱法中,任何组分的分配系数都比1小的是( )(1) 气-固色谱(2) 气-液色谱(3) 空间排阻色谱(4) 离子交换色谱34. 2 分(1062)相对保留值α( )(1) 与柱温无关(2) 与所用固定相有关(3) 同气化温度有关(4) 与柱填充状况及流速有关35. 2 分(1063)在气相色谱仪中,采用双柱双气路的主要目的是( )(1) 专门为热导池检测器设计(2) 专门为程序升温而设计(3) 专门为比较流动相速度而设计(4) 专门为控制压力而设计36. 2 分(1064)根据范弟姆特方程式,在高流速情况下,影响柱效的因素主要是( )(1) 传质阻力(2) 纵向扩散(3) 涡流扩散(4) 柱弯曲因子37. 2 分(1065)分离有机胺时,最好选用的色谱柱为( )(1) 非极性固定液柱(2) 低沸点固定液柱(3) 空间排阻色谱柱(4) 氢键型固定液柱38. 2 分(1066)在气相色谱中,实验室之间最能通用的定性参数是( )(1) 保留指数(2) 调整保留体积(3) 保留体积(4) 相对保留值39. 5 分(1067)为了测定热导池检测器的灵敏度,注入0.5μL 苯进入色谱仪,记录纸速度为5mm/min,苯的峰高为 2.5mV,半峰宽为 2.5mm,柱出口处载气流量为30mL/min,忽略温度与压力的校正,(苯的相对密度为0.88)则热导池检测器灵敏度为( )(1) 85 mV·mL/mg (2) 85×10-3 mV·mL/g(3) 170 mV·mL/mg (4) 17 mV·mL/g40. 2 分(1108)一般气相色谱法适用于( )(1) 任何气体的测定(2) 任何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分离、测定(3) 无腐蚀性气体与在气化温度下可以气化的液体的分离与测定(4) 任何无腐蚀性气体与易挥发的液体、固体的分离与鉴定41. 2 分(1109)为测定某组分的保留指数,气相色谱法一般采取的基准物是:( )(1) 苯(2) 正庚烷(3) 正构烷烃(4) 正丁烷和丁二烯42. 2 分(1110)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时,与相对校正因子有关的因素是( )(1) 固定液的极性(2) 载气的种类(3) 载气的流速(4) 标准物的选用在色谱分析中通常可通过下列何种方式来提高理论塔板数?( )(1) 加长色谱柱(2) 在高流速区操作(3) 增大色谱柱的直径(4) 进样量增加44. 2 分(1185)对于一对较难分离的组分现分离不理想,为了提高它们的色谱分离效率,最好采用的措施为( )(1) 改变载气速度(2) 改变固定液(3) 改变载体(4) 改变载气性质45. 2 分(1207)在高固定液含量色谱柱的情况下,为了使柱效能提高,可选用( )(1) 适当提高柱温(2) 增加固定液含量(3) 增大载体颗粒直径(4) 增加柱长46. 2 分(1211)在色谱分析中,柱长从1m 增加到4m ,其它条件不变,则分离度增加( )(1) 4 倍(2) 1 倍(3) 2 倍(4) 10 倍47. 2 分(1212)在色谱定量分析中,若A 组分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为1.20,就可以推算出它的相对质量灵敏度为:( )(1) 2 ×1.20 (2) 0.833(3) 1.20×A 的相对分子质量(4) 1.20÷A 的相对分子质量48. 2 分(1213)在柱温一定时,要使相对保留值增加,可以采取( )(1) 更细的载体(2) 最佳线速(3) 高选择性固定相(4) 增加柱长49. 2 分(1214)欲使色谱峰宽减小,可以采取( )(1) 降低柱温(2) 减少固定液含量(3) 增加柱长(4) 增加载体粒度50. 2 分(1215)在气相色谱分析中,要使分配比增加,可以采取( )(1) 增加柱长(2) 减小流动相速度(3) 降低柱温(4) 增加柱温51. 2 分(1390)气相色谱的分离原理是利用不同组分在两相间具有不同的( )(1)保留值(2)柱效(3)分配系数(4)分离度52. 2 分(1391)在液相色谱中, 为了提高分离效率, 缩短分析时间, 应采用的装置是( )(1)高压泵(2)梯度淋洗(3)贮液器(4)加温53. 2 分(1392)经典填充柱, 在固定液含量较高, 中等线速时, 塔板高度的主要控制因素是( )(1)涡流扩散项(2)分子扩散项(3)气相传质阻力项(4)液相传质阻力项54. 2 分(1393)欲使流速分布比较均匀, 柱效也较高, 应控制柱前压力与出口压力的比值(p1/p0)为( )(1)1 (2)1.5 (3)2 (4)4目前人们公认的色谱法的创始人是( )(1)法拉第(2)海洛夫斯基(3)瓦尔士(4)茨维特56. 1 分(1395)1941年建立了液-液分配色谱法, 对气相色谱法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因此于1952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是( )(1)茨维特(2)康斯登马丁(3)范特姆特(4)马丁和辛格57. 2 分(1396)色谱法作为分析方法之一, 其最大的特点是( )(1)分离有机化合物(2)依据保留值作定性分析(3)分离与分析兼有(4)依据峰面积作定量分析58. 2 分(1397)在气-液色谱法中, 首先流出色谱柱的组分是( )(1)吸附能力小(2)吸附能力大(3)溶解能力大(4)溶解能力小59. 2 分(1398)色谱柱的长度一定时, 色谱峰的宽度主要取决于组分在柱中的( )(1)分配系数K (2)分子扩散速度(3)分子扩散和传质速率(4)保留值60. 2 分(1399)采用极性固定液制成色谱柱, 用于分离极性组分时, 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 )(1)色散力(2)诱导力(3)库仑力( 定向力) (4)色散力和诱导力61. 2 分(1400)非极性的色谱柱, 用于分离非极性组分时, 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 )(1)库仑力(2)诱导力(3)色散力(4)化学键62. 2 分(1401)用极性色谱柱分离非极性组分时, 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 )(1)诱导力(2)色散力(3)氢键力(4)定向力63. 2 分(1402)气-液色谱柱的老化处理的目的是( )(1)去活性(2)除去表面吸附的水分(3)活化(4)除去残余的溶剂和其它易挥发杂质64. 2 分(1403)下列条件中对气相色谱柱分离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1)载气种类(2)载气的流速(3)色谱柱的载体性质(4)色谱柱柱温65. 2 分(1404)在GC和LC中, 影响柱选择性的不同的因素是( )(1)固定相的种类(2)柱温(3)流动相的种类(4)分配比66. 2 分(1405)在GC分析中, 使被测物质保留时间缩短的措施是( )(1)增大载气的相对分子质量(2)升高柱温(3)理论塔板数增加(4)增加固定液的用量67. 2 分(1406)应用GC法定量分析试样中各组分含量时, 它们之间的分离度至少应为( )(1)0.50 (2)0.75 (3)1.0 (4)1.5在色谱流出曲线上, 两峰间距离决定于相应两组分在两相间的( )(1)保留值(2)分配系数(3)扩散速度(4)传质速率69. 1 分(1408)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创立的色谱法, 应该是属于( )(1)气-液色谱(2)气-固色谱(3)液-液色谱(4)液-固色谱70. 2 分(1409)浓度型检测器, 其响应值是正比于( )(1)载气中组分的浓度(2)单位时间进入检测器的质量(3)固定相中组分的质量(4)单位时间进入检测器的浓度71. 2 分(1410)在GC中, 保留值实际上所反映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是( )(1)组分和载气(2)载气和固定液(3)组分和组分(4)组分和固定液72. 2 分(1411)应用GC方法来测定痕量硝基化合物, 宜选用的检测器为( )(1)热导池检测器(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3)电子捕获检测器(4)火焰光度检测器73. 2 分(1412)应用GC法来检测啤酒中微量硫化物的含量, 宜选用的检测器为( )(1)热导池检测器(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3)电子捕获检测器(4)火焰光度检测器74. 2 分(1413)在GC分析中, 两个组分之间的分离度不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1)增加柱长(2)使用更灵敏的检测器(3)进样速度较慢(4)改变固定液的性质75. 2 分(1414)在GC法中, 组分与载体间发生相互作用, 结果常会导致( )(1)峰变窄(2)涡流扩散作用增大(3)产生拖尾峰(4)检测器灵敏度降低76. 2 分(1415)相对响应值s'或校正因子f'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1)基准物(2)检测器类型(3)被测试样(4)载气流速77. 2 分(1416)如果试样中各组分无法全部出峰或只要定量测定试样中某几个组分, 那么应采用下列定量分析方法中哪一种为宜?( )(1)归一化法(2)外标法(3)内标法(4)标准工作曲线法78. 2 分(1417)下列几个检测器中那一个是作为高效液相色谱中的通用型的浓度检测器( )(1)紫外可见光度检测器(2)热导池检测器(3)荧光检测器(4)示差折光检测器79. 2 分(1418)利用气相色谱法来测定某有机混合物, 已知各组分在色谱条件下均可出峰, 那么定量分析各组分含量时应采用( )(1)外标法(2)内标法(3)归一化法(4)工作曲线法如果试样比较复杂,相邻两峰间距离太近或操作条件不易控制稳定, 要准确测量保留值有一定困难时, 应采用下列哪种方法定性?( )(1)内标法(2)加入已知物增加峰高(3)利用文献保留数据(4)利用检测器的选择性81. 2 分(1420)检测器的响应时间是进入检测器的某一组分的输出信号( )(1)达到最高柱效所需的时间(2)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3)达到其真值50%所需的时间(4)达到其真值63%所需的时间82. 2 分(1421)在LC中, 提高色谱柱的柱效率最有效的途径是( )(1)减小载体粒度(2)适当升高柱温(3)降低流动相的速度(4)降低流动相的粘度83. 2 分(1422)在GC中, 程序升温适用于分离( )(1)几何异构体(2)沸点不同官能团相同的试样(3)沸点相近官能团相似的试样(4)沸点范围很宽的复杂试样84. 2 分(1423)理论塔板数反映了( )(1)分离度(2)分配系数(3)保留值(4)柱的效能85. 2 分(1424)气相色谱法能分析性质极为相近的物质如同位素、烃类异构体等. 这是由于该方法具有( )(1)高灵敏度(2)高柱效(3)速度高(4)分析高选择性,高柱效86. 2 分(1425)检测器的"线性"范围是指( )(1)标准曲线是直线部分的范围(2)检测器响应呈线性时最大和最小进样量之比(3)检测器响应呈线性时最大和最小进样量之差(4)最大允许进样量与最小检测量之差87. 2 分(1426)气相色谱中, 用静电力、诱导力、色散力、氢键作用力四种力来说明( )(1)被测分子间的作用力(2)被测分子与流动相分子间的作用力(3)被测分子与固定液分子间的作用力(4)流动相分子与固定液分子间的作用力88. 2 分(1427)GC的分离原理是基于分配系数K的大小, 对于气-固色谱法而言, 各组分之间的分离是依据于( )(1)溶解能力大小(2)沸点的高低(3)熔点的高低(4)吸附能力大小89. 2 分(1428)空心毛细管柱的涡流扩散项等于( )(1)A(2)2 d p(3)B/u(4)090. 2 分(1429)当载气线速越小, 范式方程中, 分子扩散项B越大, 所以应选下列气体中哪一种作载气(1)H2(2)He (3)Ar (4)N291. 2 分(1430)使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载气最合适?( )(1)H2(2)He (3)Ar (4)N292. 2 分(1431)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 应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载气, 其效果最好?( )(1)H2(2)He (3)Ar (4)N293. 2 分(1432)在下列气体中不能用作气相色谱载气的是( )(1)H2(2)O2(3)N2(4)Ar94. 1 分(1433)超临界流体色谱常用的流动相是( )(1)氢气(2)二氧化碳(3)一氧化碳(4)氧气95. 2 分(1434)在液相色谱中, 某组分的保留值大小实际反映了哪些部分的分子间作用力?()(1)组分与流动相(2)组分与固定相(3)组分与流动相和固定相(4)组分与组分96. 2 分(1435)程序升温气相色谱采用双柱双气路的作用是( )(1)使基线漂移得到补偿(2)使色谱柱加热均匀(3)防止固定液流失(4)使载气流量稳定97. 2 分(1436)两组分在同一固定相上分离的可能性与哪个因素无关?( )(1)检测器灵敏度的高低(2)选择性的大小(3)分配次数的多少(4)分配系数之差的大小98. 2 分(1437)在液相色谱中, 通用型检测器是( )(1)示差折光检测器(2)极谱检测器(3)荧光检测器(4)电化学检测器99. 1 分(1438)用比移值(R f)来衡量各组分相互分离情况的方法是( )(1)薄层色谱(2)化学键合相色谱(3)离子交换色谱(4)空间排阻色谱100. 1 分(1439)在液相色谱中, 为了获得较高柱效能, 常用的色谱柱是( )(1)直形填充柱(2)毛细管柱(3)U形柱(4)螺旋形柱101. 1 分(1440)纸色谱的分离原理, 与下列哪种方法相似?( )(1)毛细管扩散作用(2)萃取分离(3)液-液离子交换(4)液-固吸附102. 2 分(1441)在液相色谱中, 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 选用下列哪种溶剂作流动相最合适()(1)在波长190nm以下有吸收峰(2)在波长为254nm处有吸收峰(3)在波长为365nm处有吸收峰(4)在波长为190nm以上有吸收峰103. 2 分(1442)(1)电化学检测器(2)荧光检测器(3)示差折光检测器(4)紫外吸收检测器104. 2 分(1445)组分与固定液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有( )(1)静电力和诱导力(2)色散力(3)氢键力(4) (1),(2)和(3)105. 2 分(1446)热导池检测器是一种( )(1)浓度型检测器(2)质量型检测器(3)只对含碳、氢的有机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4)只对含硫、磷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106. 2 分(1447)色谱体系的最小检测量是指恰能产生与噪声相鉴别的信号时( )(1)进入单独一个检测器的最小物质量(2)进入色谱柱的最小物质量(3)组分在气相中的最小物质量(4)组分在液相中的最小物质量107. 2 分(1448)与质量型检测器灵敏度有关的参数为( )(1) 记录仪的有关参数(2) 色谱流出曲线面积(3) 进样量(4) (1)、(2)和(3)108. 2 分(1449)与浓度型检测器的灵敏度有关的参数为( )(1) 记录仪的有关参数(2) 色谱流出曲线面积(3) 进样量与载气流速(4) (1)、(2)和(3)109. 2 分(1450)硅藻土型载体, 常用的处理方法有( )(1)酸洗(2)碱洗(3)硅烷化(4) (1)、(2)和(3)110. 2 分(1451)硅藻土型载体, 使用前处理的目的是( )(1)增大表面积(2)使粒度细小、均匀(3)除去表面吸附中心和催化中心(4)增加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111. 2 分(1452)良好的气-液色谱固定液为( )(1)蒸气压低、稳定性好(2)化学性质稳定(3)溶解度大, 对相邻两组分有一定的分离能力(4) (1)、(2)和(3)112. 2 分(1453)在气-液色谱分析中, 良好的载体为( )(1)粒度适宜、均匀, 表面积大(2)表面没有吸附中心和催化中心(3)化学惰性、热稳定性好, 有一定的机械强度(4) (1)、(2)和(3)速率理论常用于( )(1)塔板数计算(2)塔板高度计算(3)色谱流出曲线形状的解释(4)解释色谱流出曲线的宽度与哪些因素有关114. 2 分(1455)塔板理论不能用于( )(1)塔板数计算(2)塔板高度计算(3)解释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4)解释色谱流出曲线的宽度与哪些因素有关115. 2 分(1456)在气-液色谱分析中, 色谱柱中的固定相为( )(1)一般固体物质(2)固体吸附剂(3)载体(4)载体+固定液116. 2 分(1457)在气-固色谱分析中, 色谱柱内装入的固定相为( )(1)一般固体物质(2)载体(3)载体+固定液(4)固体吸附剂117. 2 分(1458)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相邻两组分的分离度与下列哪些参数无关? ( )(1)塔板高度(2)塔板数(3)固定相量(4)检测器灵敏度118. 2 分(1459)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色谱流出曲线的宽度与色谱过程的哪些因素无关? ( )(1)热力学因素(2)色谱柱长度(3)动力学因素(4)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119. 2 分(1460)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相邻两组分的分离度与下述哪些参数有关?()(1)保留指数(2) 相邻两组分保留值之差(3)相邻两组分峰底宽之和(4) (2)和(3)120. 2 分(1461)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性分析的参数是( )(1)保留值(2)峰面积(3)分离度(4)半峰宽121. 2 分(1462)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量分析的参数是( )(1)保留时间(2)保留体积(3)半峰宽(4)峰面积122. 2 分(1463)在气-液色谱分析中, 正确的说法是( )(1)柱温只影响组分的气化与冷凝(2)柱温只影响动力学因素(3)柱温只影响热力学因素(4)柱温影响动力学因素和热力学因素123. 2 分(1464)在气-液色谱分析中, 组分与固定相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下述哪种过程?()(1)吸附-脱附(2)溶解-挥发(3)离子交换(4)空间排阻124. 2 分(1465)对于具有宽沸程组分的试样, 为了保证分离度和缩短分析时间, 色谱柱柱温的升温速度应采用( )(1)快速升温(2)慢速升温(3)程序升温(4)控制在某一固定温度125. 2 分(1466)当载气流速远小于最佳流速时, 为了提高柱效, 合适的载气为( )(1)摩尔质量大的气体(2)摩尔质量小的气体(3)中等摩尔质量的气体(4)任何气体均可126. 2 分(1467)当载气流速远大于最佳流速时, 为了提高柱效, 合适的载气为( )(1)摩尔质量大的气体(2)摩尔质量小的气体(3)中等摩尔质量的气体(4)任何气体均可127. 2 分(1468)当载气流速u处于最佳流速时, 则u与哪些因素有关( )(1) A与C(2) B与A(3) B与C(4) A、B与C128. 2 分(1469)分配比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 组分在气─液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1)分配在液相中的质量与分配在气相中的质量之比(2)组分在液相中与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比(3)气相所占据的体积与液相所占据的体积比(4)组分在气相中的停留时间与组分在液相中的停留时间之比129. 2 分(147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中, 常用的载气是( )(1)He (2)N2(3)Ar (4)CO2130. 2 分(1471)在气相色谱中, 毛细管柱的最小板高是( )(1)2(C/B)1/2(2)2(B/C)1/2(3)2(BC)1/2(4)A+2(BC)1/2131. 2 分(1472)分析挥发性宽沸程试样时, 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1)离子交换色谱法(2)空间排阻色谱法(3)梯度洗脱液相色谱法(4)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132. 2 分(1473)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000的试样,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1)空间排阻色谱法(2)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3)填充柱气相色谱法(4)离子交换色谱法133. 2 分(1474)欲使分配比减小, 采用的方法是( )(1)减小流动相速度(2)增加固定相量(3)增加柱温(4)增加柱长134. 2 分(1475)用超临界流体色谱分析分配比变化范围宽的复杂试样时, 采用下列哪种方法?()(1)程序升温(2)程序升压(3)梯度洗脱(4)混合固定相135. 2 分(1476)当进样量一定时, 测得某检测器的峰高在一定范围内与载气的流速呈正比, 而峰面积与流速无关, 这种检测器是( )(1)质量型检测器(2)浓度型检测器(3)热导池检测器(4)电子捕获检测器136. 2 分(1477)在一定的柱温下, 下列哪个参数的变化不会使比保留体积(V g)发生改变?()(1)改变检测器性质(2)改变固定液种类(3)改变固定液用量(4)增加载气流速P148137. 2 分(1478)用色谱法对复杂未知物进行定性分析的最有效方法是( )(1)利用检测器的选择性定性(2)利用已知物对照法定性(3)利用文献保留数据定性(4)利用色谱-质谱联用定性138. 2 分(1479)根据分离原理, 指出纸色谱是属于哪种分离方法?( )(1)液-液分配(2)液-固吸附(3)离子交换(4)毛细管扩散139. 2 分(1480)在液相色谱中, 空间排阻色谱的分离机理是根据被测组分在多孔凝胶中对孔的()(1)渗透或被孔的排斥不同而分离的(2)离子交换或亲合能力不同而分离的(3)吸附或被孔的解吸不同而分离的(4)毛细管扩散或被孔溶解不同而分离的140. 2 分(1481)用离子交换色谱分析阳离子时, 保留时间的顺序为( )(1)Na+>Ca2+>Ce3+>Th4+(2)Th4+>Ce3+>Ca2+>Na+(3)Th4+>Ca2+>Ce3+>Na+(4)Ce3+>Ca2+>Na+>Th4+141. 2 分(1482)用离子交换色谱分析阴离子时, 保留时间的顺序为( )(1)F->Cl->NO3->SO42- (2)SO42->NO3->Cl->F-(3) Cl->F->SO42->NO3- (4) NO3->F->Cl->SO42-142. 2 分(1483)利用峰高乘半峰宽法来测量色谱峰面积的绝对值, 其计算公式应是( )(1) h×W(2) 0.939h×W(3)(1/0.939)h×W(4)(1/2)h×W143. 2 分(1484)标准偏差σ与峰底宽度W之间关系式为( )(1)W b=2(2)W b=4(3)W b=(21/2)×2σ(4)W=(21/2/2)σ144. 2 分(1485)在液-固色谱法中, 以硅胶为固定相, 对以下四组分, 最后流出色谱柱的组分可能是( )(1)苯酚(2)苯胺(3)邻羟基苯胺(4)对羟基苯胺145. 2 分(1486)下列诸式中哪一个式子不能用来表示相对保留值α2,1?( )(1) t'(2) /t'(1)(2) V'(2) /V'(1)(3) k'(2) /k'(1)(4) t(2)/ t(1)146. 2 分(1488)下列式子中哪一个式子不能用来计算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 )(1) (t R /σ)2(2) 16(t R/W b)2(3) 5.54(t'R/W1/2)2(4) 16(t'R/W b)2[(k+1)/k]2147. 2 分(1491)当进样量一定时, 测得某检测器的峰高在一定范围内与载气的流速无关, 而峰面积则与流速成反比, 这种检测器是( )(1)质量型检测器(2)浓度型检测器(3)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4)火焰光度检测器148. 2 分(1630)试指出下列说法中, 哪一个不正确? 气相色谱法常用的载气是( )(1) 氢气(2) 氮气(3) 氧气(4) 氦气149. 2 分(1631)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研究植物色素成分时, 所采用的色谱方法是( )(1) 液-液色谱法(2) 液-固色谱法(3) 空间排阻色谱法(4) 离子交换色谱法150. 2 分(1632)当用硅胶-十八烷为固定相, 甲醇和水(75:25)为流动相, 对下列哪一种化合物时, 保留时间最长? ( )(1) 苯(2) 甲苯(3) 萘(4) 蒽151. 2 分(1633)试指出下述哪个条件的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的变化? ( )(1) 缩短柱长(2) 改变固定相(3) 加大载气流速(4) 加大液膜厚度152. 2 分(1634)色谱图上两峰间的距离的大小, 与哪个因素无关? ( )(1) 极性差异(2) 沸点差异(3) 热力学性质差异(4) 动力学性质差异153. 2 分(1635)在气-液色谱中, 若用热导池检测器检测时, 宜用下述哪种物质测定死时间?( )(1) 空气(2) 甲烷(3) 苯(4) 庚烷154. 2 分(1636)在气-液色谱中, 若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时, 宜用下述哪种物质测定死时间?( )(1) 空气(2) 甲烷(3) 苯(4) 乙醇155. 2 分(1637)若测定空气中N2和O2的含量, 宜采用下述哪一种分离方法? ( )(1) 气-液色谱法(2) 气-固色谱法(3) 液-液色谱法(4) 空间排阻色谱法156. 2 分(1638)在气-液色谱中, 色谱柱使用的上限温度取决于( )(1) 试样中沸点最高组分的沸点(2) 试样中各组分沸点的平均值(3) 固定液的沸点(4) 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157. 2 分(1639)对聚苯乙烯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分级分析, 应采用下述哪一种色谱方法? ( )(1) 离子交换色谱法(2) 液-固色谱法(3) 空间排阻色谱法(4) 液-液色谱法158. 2 分(1640)在液相色谱中, 范氏方程中的哪一项对柱效能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 )(1) 涡流扩散项(2) 分子扩散项(3) 固定相传质阻力项(4) 流动相中的传质阻力159. 2 分(1641)试指出下述说法中, 哪一种是错误的? ( )(1) 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分析化学测试题(附答案)

分析化学测试题(附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消除随机误差的方法是()。
A、做多次平行测定,取平均值B、把所使用的所有仪器进行严格校正C、使用分析纯的试剂D、非常认真细致地操作正确答案:A2、若试样的分析结果精密度很好,但准确度不好,可能原因是()。
A、试样不均匀B、使用试剂含有影响测定的杂质C、有过失操作D、使用校正过的容量仪器正确答案:B3、浓度和体积相同的两份KHC2O4·H2C2O4溶液,一份可与VmL0.1500mol/LNaOH溶液完全中和,另一份加H2SO4后,用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也需要VmLKMnO4溶液。
该KMnO4溶液的浓度为()mol/L。
A、0.1000B、0.04000C、0.02000D、0.1500正确答案:B4、在pH=9的氨性缓冲溶液中,lG.Zn(NH3)=5.49,用0.02mol/L的EDTA 滴定同浓度的Zn2+,化学计量点pZn.计为()。
A、9.2B、5.8C、11.6D、6.5正确答案:B5、分析实验所用的仪器①滴定管、②移液管、③容量瓶、④锥形瓶中,使用时需要用操作液漂洗的是()。
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②正确答案:D6、滴定分析要求相对误差≤.0.2%,若称取试样的绝对误差为.0.2mg,则至少称取试样()。
A、0.1gB、0.3gC、0.4gD、0.2g正确答案:A7、用高锰酸钾法测定(滴定)H2O2时,应该()。
A、在HAc介质中进行B、加热至75~85.CC、在氨性介质中进行D、不用另加指示剂正确答案:D8、涂好油的酸式滴定管,转动其旋塞时,发现有纹路,说明()。
A、油涂得太少了B、油涂得太多了C、油的质量很好D、油堵住了塞孔正确答案:A9、称取仅含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0.4120g,溶于适量水中,然后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0.2000mol/LHCl溶液滴定至终点时消耗HCl溶液45.00mL。
分析化学每章试题及答案

分析化学每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分光光度法中,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的关系符合()。
A. A = kclB. A = kcC. A = kc^2D. A = k/c答案:B2. 酸碱滴定中,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
A. 与滴定终点一致B. 与滴定终点接近C. 与滴定终点无关D. 与滴定终点相反答案:B3. 原子吸收光谱法中,样品的原子化方式是()。
A. 电热原子化B. 化学原子化C. 火焰原子化D. 以上都是答案:D4. 电位滴定法中,电位突跃点表示的是()。
A. 滴定终点B. 滴定开始点C. 滴定中点D. 滴定结束点答案:A5. 气相色谱分析中,固定相的作用是()。
A. 吸附样品B. 溶解样品C. 与样品发生化学反应D. 以上都不是答案:B6. 液相色谱分析中,色谱柱的作用是()。
A. 吸附样品B. 溶解样品C. 与样品发生化学反应D. 分离样品答案:D7. 质谱分析中,分子离子峰表示的是()。
A. 分子失去一个电子B. 分子失去一个质子C. 分子失去一个中子D. 分子失去一个原子答案:A8. 红外光谱分析中,化学键的振动频率与()有关。
A. 化学键的强度B. 化学键的类型C. 化学键的长度D. 以上都是答案:D9. 核磁共振氢谱中,化学位移与()有关。
A. 氢原子的电子云密度B. 氢原子的核磁矩C. 氢原子的自旋量子数D. 氢原子的磁矩答案:A10.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中,最大吸收波长与()有关。
A. 分子的共轭结构B. 分子的极性C. 分子的对称性D. 分子的分子量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在酸碱滴定中,当溶液的pH值接近7时,滴定终点的pH变化速率是_______。
答案:最快2. 原子吸收光谱法中,样品的原子化温度应该_______。
答案:高于样品的沸点3. 在电位滴定法中,电位突跃点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
答案:最显著4. 气相色谱分析中,固定相的选择应该根据_______。
2011分析化学试题

2011分析化学练习题一、填空题(共10分每题2分)1.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的铜含量时,临近终点前应向溶液中加入KSCN,使沉淀转化,减少沉淀对I2的吸附。
2.根据有效数字计算规则计算:0.01+25.64+1.06=__26.71____。
0.0121×25.6×1.06=0.3283.标定NaOH溶液常用的基准物是__邻苯二甲酸氢钾,测定水的硬度的基准物是碳酸钙4.某标准样品的w = 13.0%,三次分析结果为12.6%,13.0%,12.8%。
则测定结果的绝对误差为-0.2% ,相对误差为-1.6% 。
5.已知NH3的Kb=1.8×10-5,由NH3- NH4Cl组成的缓冲溶液pH缓冲范围是____8.26-10.26______。
二、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1.可以用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物质是( C )A、氢氧化钠B、高锰酸钾C、重铬酸钾D、硫酸2.用莫尔法测定NH4Cl中的氯离子时,pH应控制在( B )A、6.5~10.0B、6.5~7.2C、7.2~10.0D、小于6.53.能用HCl标准溶液直接滴定的碱是(D )A、NaF (HF, pKa=3.46)B、NaAc (HAc, pKa=4.74)C、苯甲酸钠(pKa=4.21)D、苯酚钠(pKa=9.95)4. 用H 2 C 2 O 4 ? 2H 2 O 标定KMnO 4 溶液时,溶液的温度一般不超过( D ),以防H 2 C 2 O 4 的分解。
A、60 °CB、75 °CC、40 °CD、85 °C5.示差分光光度法适用于(B )。
A、低含量组分测定B、高含量组分测定C、干扰组分测定D、高酸度条件下组分测定6. 电极电位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性质很有用,但它不能判断(B )。
A、氧化还原反应的完全程度B、氧化还原反应速率C、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D、氧化还原能力的大小7.欲配制(1+5)HCl溶液,应在10mL试剂盐酸溶液中加水(C )A、20mLB、30mLC、50mLD、60mL8. 以下物质必须用间接法制备标准滴定溶液的是(D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化学》课程试卷(11)
一、填空题(除标明的外,每空1分,共32分)
1、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时,作参比的不是另外的参比溶液,而是—。
这不仅避免了因试液与参比溶液或两吸收池之间的差异所引起的误差,
而且还可以提高选择性。
2、采用方法,可将沉淀表面上的抗衡离子部分除去。
3、通常以作为判断弱酸能否被直接进行准确滴定的界限
4、欲配制缓冲溶液1.0升,需加NH4C1 克才能使350mL浓氨水
(15mol • L")的pH=10.0o
5、标定KMnO4标准溶液常用的基准物质是o
6、用0.10 mol/ L 的NaOH 滴定0.10 mol/L, pKa = 4.0 的弱峻,其pH 突跃范围是
7.0〜9.7o用同浓度的NaOH滴定p Ka = 3.0的弱酸,其pH突跃范围是O
7、(6分)用HC1滴定硼砂(Na2B4O7• 10H2O)的反应式为,其化学计量点[H。
计算式为o若硼砂浓度为0.050 mol /L , HC1浓度为0.10 mol/L ,其化学计量点pH 等于o (pKa (H3BO3) =9.24 )
8、常用的银量法有:、、;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右一 :、、 O
9、多组分分光光度法可用解联立方程的方法求得各组分的含量,这是基于
1()、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二苯硫原的CC14溶液吸收黄光,它显色。
11、(2分)含磷O.35mg/mL的标准液显色后,测得吸光度为0.45。
,同条件下测得含磷未知液吸光度为0.540,则未知液中磷的浓度为mg/mLo
12、定量分析过程主要包括:、、、-
13、某酸碱指示剂的Ka为1.0X10—5,其变色点pH为,理论变色范围
为o
14、为降低某电对的电极电位,可加入能与态形成稳定络合物的络
合剂;若要增加电极电位,可加入能与态形成稳定络合物的络合剂。
15、(2 分)EDTA 的pKai——pK% 分别是0.9、1.6、2.0、2.67、6.16 和10.26。
EDTA二钠盐(NazHzY)水溶液的pH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二、选择题(除标明的外,每个正确答案2分,共41分)
1、待测组分在试样中的相对含量在范围内的分析为()
A.pCu z =] gK z cuvC.
lg[Cu,]=pK?cuY B.pCu z =-pK,CUY D.
lg[Cu9]=lgK5C uY
A.痕量组分分析
B.微量组分分析
C.微量分析
D.半微量分析
2、(4分)请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有效数字位数
A. 1 位;
B. 2 位;
C. 3 位;
D. 4 位
1)[H+]= 0.0003 mol/L ;()
2)pH= 10.50 ;
3)WM g o = 20.55%
4) 4(X)0
3、当两电对的电子转移数均为2时,为使反应完全度达到99.9%,两电对
的条件电位至少相差()
A. 0.09 V ;
B. 0.18V ;
C. 0.27 V ;
D. 0.36 V
4、在 pH = 9. 0 时,0.00100 mol・L' EDTA 标准溶液滴定50. 00 mL 0. 00100
mol*L *Cu2\加入100. OmL滴定剂时,下面式子错误的是()
5、碘量法测定铜的过程中,加入KI的作用是()
A.氧化剂、络合剂、掩蔽剂
B.沉淀剂、指示剂、催化剂
C.还原剂、沉淀剂、络合剂
D.缓冲剂、络合掩蔽剂、预处理剂
6、在下列多元峻或混合峻中,用NaOH溶液滴定时出现两个突跃的是()
A.H2S (Ka】=1.3X10—7 , Ka2= 7.1 X 10-15)
B.H2C2O4( Kai =5.9Xl(p2 , Ka2=6.4X10-5)
C.H3PO4 ( Kai=7.6X10-3 , Ka2=6.3X10-8 , Ka3 = 4.4X 10-13)
D.HC1 + —氯乙酸(一•氯乙酸的Ka2= 1.4X 10-3)
7、(3分)在分析过程中,下列情况造成什么性质的误差:
A.系统误差;
B.随机误差;
C.过失误差
1)在重量分析中沉淀溶解损失;()
2)称量时读错砥码;()
3)滴定管读数小数点后第二位不确定。
()
8、己知H3A S O4的pKa】=2.2, pKa2=6.9, pKa3=11.5,则在pH=7.0 时,溶液
11» [H3A S O4]/[A S O43-]等于()
A. 1004;
B. IO-04;
C. IO-52;
D. [Of
9、用0.02 mol / L KMnO4溶液滴定0.1 mol / L F/溶液和用0.002 mol / L KMnO4溶液滴定0.01 mol/LFe2+溶液两种情况下滴定突跃的大小将()
A.相同;
B.浓度大突跃就大;
C.浓度小的突跃大;
D.无法判断
10、在沉淀形成过程中,与待测离子半径相近的杂质常与待测离子一•道与构晶离子形成()
A.吸留;B,混晶;C.包藏;D,继沉淀
11、(2分)下列现象各是什么反应?
1)Ag2+存在时•,Mi?+氧化成MnO4 ; ()
2)PbSO4沉淀随H2SO4浓度增大溶解度增加()
A,催化反应; B.自动催化反应;
C.副反应;
D.诱导反应
12、-有色溶液对某波长光的吸收遵守吸收定律。
当选用2.0cm的比色皿时,
测得透光率T,若改用1.0cm的吸收池,则透光率应为()
A. 2T ;
B. T,/2;
C. T2 :
D. 1/2 T
13、用EDTA 直接滴定有色金属离子,终点所呈现的颜色是()
A.指示剂一金属离子络合物的颜色;
B.游离指示剂的颜色;
C.EDTA一金属离子络合物的颜色;
D.上述B与C的混合颜色
14、下列各组组分中不属于共轴酸碱对的是()
A.. H2CO3和CO32 ;
B. NH3 和NH4+;
C. HC1 和C厂;D, HSO厂和SO4?
15、用NaOH滴定同浓度的某弱酸HA,当滴定至50%W溶液pH=5.00;
当滴定至100%口寸溶液pH=5.00;当滴定至200%W溶液pH= 12.00,则该酸的pKa 值为()
A. 5.00 ;
B. 8.00 ;
C. 12.00 ;
D. 7.00
16、若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Fe%溶液中的HC]时,
Fe'+将产生干扰。
为消除Fe3+的干扰,直接测定HC1,应加入的试剂是()
A. KCN ;B,三乙醇胺;
C. EDTA 二钠盐(预先调节pH=4.0);
D. Zn2+—EDTA(预先调节pH=4.0)
17、在非缓冲溶液中用EDTA滴定金属离子时溶液的pH将()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与金属离子价态有关
18、当定向速度大于聚集速度时,形成()
A.晶形沉淀;
B.无定形沉淀;
C.凝乳状沉淀
19、有色络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与下列因数有关的是()
A.比色皿;B,有色络合物的浓度;
C,入射光的波长;D.络合物的稳定性
三、计算题(共27分)
1、(10分)计算KI浓度为lmol/L时,Cu2+/ Cu+电对的条件电势(忽略离子强度的影响),并说明何以能发生下述反应:
2 Cu2+ + 5V = 2 Cui I + I3~
(已知E°Cu2+/Cu+=0.16 V, E°i3-/r =0.545 V, K SP(Cui) =1.1X1O~12)
2、(9分)在100ml含金200|ig的标准溶液中,分取20.0ml用结晶紫萃取光度法测定金,以 5.0ml的苯萃取(萃取率R100%)后,萃取液用Icm比色皿在波长600nm下测得T=50%,求吸光度和摩尔吸光系数各为多少? [ Ar(Au)= 197.0]
3、(8 分)用0.020 mol/L EDTA 滴定0.020 mol/L La,+和0.020 mol/L Mg2+?E 合液中的La3+,设△ pLa'= 0.2pM .单位,欲要求Et W0.3%时,则适宜酸度范围为多少?若指示剂不与Mg2+显色,则适宜酸度范围又为多少?
(己知log KMgY= 8.7, log KLaY=l5.5, La (OH) 3 的K SP=10~188)
附:EDTA 的log a
pH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log a Y(H)8.858.658.448.248.047.847.647.447.24 PH 4.77.8 4.9 5.0 5.1 5.2 5.3 5.4 5.5 log a Y(H)7.04 6.84 6.65 6.45 6.26 6.07 5.88 5.69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