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律诗写作九忌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禁忌写格律诗,有⼋⼤禁忌:⼀忌孤平;⼆忌尾三连平(或者尾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忌新旧韵乱⽤。
现分别阐述如下:⼀忌孤平:关于孤平已经在前⾯做了解释,⼤家只要按照格律诗的基本格式和衍⽣的基本格式去做,就不会出现这类问题。
⼆忌尾三连平(或者尾三连仄):所谓尾三连平,也叫尾三平,即句⼦中末尾的三个字同时为平声字。
同理尾三连仄⼤家就很好理解了。
三尾平和三尾仄都是作诗的⼤忌,格律诗在节律设置上早已经克服了这种忌讳,但有些作者在写作时由于疏忽等原因,还是容易出现这类问题,⼤家⼀定要注意。
三忌换韵:就是在⼀⾸格律诗中只能依照⼀个韵部来写作,不能出现两个韵部的字。
但邻韵是个例外。
四忌失粘:格律诗中的粘是指在格律诗中,第⼆句和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和第七句这种相邻的句⼦之间平仄基本要相同。
我们以七绝平起仄收基本格式的第⼆句和第三句为例来看这个问题,如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句和第三句的第⼀、第⼆、第三、第四和第六个字的平仄都是对应⼀样的,但第五个字和第七个字平仄对应却相反,这不是失粘的问题。
这是考虑了整⾸诗押韵和避免三尾平(或三尾仄)等忌讳的需要。
因此粘主要是对⼆、四、六字⽽⾔的,因为这是词节上的关键字,⼀般不能失粘,只有救拗句中可以失粘,但救回来了,就不失粘了。
从这⾥我们同样可以反证明,为什么格律诗的衍⽣基本格式可以存在的合理性了。
现在有⼈会问,在格律诗衍⽣基本格式中,如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什么第⼀、第三个字都可以变换,第五个字就不能随意变换的问题了。
考虑⼀下三尾平(或三尾仄)的问题,⼤家就明⽩中间的原因了。
五忌合掌:合掌就是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诗病的⼀种。
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
⼀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
此为诗家⼤忌。
⽰例《《端午吊屈原》》:汨⽔悠悠载恨深,龙⾈碧粽祭忠魂。
格律诗创作中的一些禁忌

格律诗创作中的一些禁忌聂笑民格律诗创作中,除我们已经知道的平仄、押韵、对仗等基本格律规则要求外,还有一些声韵、构思及表达等方面的细节问题需要忌讳。
一、忌孤平与三平尾、三仄尾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涵盖于基本格律规则之中的部分。
孤平是个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
就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王、启”二家而言,“王力说”的孤平不包括仄脚句,只针对平脚句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句式而言,“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
“启功说”的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这个不分平脚句还是仄脚句,也不管是五言七言,只要两仄夹一平就算。
只是不同位置处宽严有别:越近韵脚处越严格,七言句首第二字处可以不论。
当今诗界广泛认可后者理论。
这里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除外(不忌),但不宜反复出现。
格律诗形成后准确是何时最早提出来“三平尾”之忌讳也确实无从查考说法不一,早期空海的《文镜秘府论·调声》中是可不避的,言三仄尾可救可不救,若救须采用三平尾:“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在当代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中有言“三字脚如果全平或全仄也是非律的”。
即格律诗(律句)的尾三字是忌讳三连平或三连仄的。
二、忌撞韵、挤韵、连韵后人关于声韵的忌讳基本是由沈约的“四声八病”部分摒弃后进一步演绎出来的。
撞韵是指不用韵的那一句(亦称仄脚句)最后一个字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挤韵是指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特别是近韵脚处使用尤为明显。
连韵是指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脚。
今人对“撞挤韵”定义是以相同“韵母”的字为该处“韵”的界定。
但原则上旧韵就不能说“相同韵母”了,这个“韵”只能是就“同韵部的字”而言,按韵部划分,同一韵部的算“同韵”。
有的虽属不同韵部,但今音属同韵母,笔者以为这类情况也该自行判断,按“同韵”避之。
因毕竟所谓的回避“撞挤连韵”的目的都是为了读起来声韵的和谐协调与优美,当以今人读起来不感觉“撞挤连”方为妥当。
格律诗禁忌

10 / 24
加两字不行,七绝减两字不可,这样才符合要求。 (二)可多可少 诗中如果一意分成四句表述,或者四句仍然归于一个意思,说多了 少了都可以。这样的就不算是好的绝句。 (三)可彼可此 就是说特点没说出,诗句放哪里都行。咏梅的句子可以拿来咏菊; 咏山水的诗,可以咏风月。共性是挺强,好像放哪都行,但缺乏个 性,这样的绝句不是好诗。 (四)可上可下 是指在写绝句时是起承转合中,要求起句的“开始”的特点与合句 的“结束”的特点一定要突出,虽然这种绝句格式“起句”与“合 句”的平仄一样,但因句子章法具有特点不同而不能互相换位。因 为七绝仄起押韵的句子,与第四句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诗句 分不出层次,这两句位置可以互换,就是犯了'可上可下"的忌 讳。 八、格律诗的四声八病 四声和八病是两个永明声律说的主要内容,除了具体内容之外,二者 的本质也有所差异,此差异影响了二者价值意义上的深浅程度。 八病说是诗歌界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来源与实践,是对
1 / 24
下联上句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③失 替:要求一句内 2、4、6 字平仄交替。没有交替,就是失替。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 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 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 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七忌直白:格律是要偏于雅致文言,太过直白,就不是格律诗了。 二、七个尽量避免 一避免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本句句 式中除外。不过也有许多好的格律诗诗也有重字,尽可能避免。 二避免挤韵:也称犯韵、冒韵,是指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 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 三避免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 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四避免重韵:一首诗中,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这个是几个避免中的 较为重要的,切记。 五避免七律的三同头(含三平头、三仄头): 六避免七律的三仄尾
格律诗的用韵规则与戒忌

格律诗的用韵规则与戒忌韵是在所有文体中最抽象的一种文体。
但只要说到韵,大凡喜欢诗词歌赋的人,都会知道只有韵律流畅的词曲才会觉得朗朗上口,才有一种诵唱自如的感觉,才能达到一种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境界。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几乎没有不讲韵的,就是民间歌谣也是要讲韵的。
北宋美学家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这样描述韵:“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之其美。
”这话不难理解,也就是说,凡是最美的事物必定有韵,正所谓“韵者,美之极。
”大千世界,一种韵之美,无处不在。
一首诗,一首词,一首歌,都是美好字句的有序排列。
而要把这些美好的字句做到最佳排列,正确把握用韵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不少新诗,就连当前流行的歌曲、小品、相声、戏曲等各类文学艺术当中,都离不开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所不同的仅在于对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而已。
因此,掌握韵,是学诗的前提。
既然我们知道了用韵的重要性,为了便于喜好诗词歌赋、而对用韵欲探其究的诗友之需,笔者就用韵上的规则以及在用韵上的一些忌讳,加以浅谈概述,以共商榷。
在简述中,笔者力求通俗易懂,以简驭繁。
简明实用,避免玄虚。
但若力不能逮,语焉不详,还望各位诗词爱好者不吝赐教,敬请雅正。
一、几个常用术语的基本概念及作用:其实要弄清楚韵的概念与运用,首先就要弄清楚何为韵?何谓押韵?何谓韵律?何谓韵脚和白脚?以及何为平仄等五个基本概念,只要弄清楚了这些常用术语的基本概念与区别,其它的慢慢就会循序渐进地掌握了。
(一)、韵:1、韵的基本定义:在《新华字典》中,韵,被定义为: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
2、韵在韵文中的定义: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的汉字,按照一定的间隔规律,放缀在不同句子的最末一个字的位置,以造成和谐、顺口、流畅的朗诵效果,这就构成了“韵”。
刘勰于【文心雕龙】说:“同声相应谓之韵”。
换句话说,韵,即为“同一收音”称之为韵。
诗词创作十忌

诗词创作十忌
1、忌自造字
作者或为了平仄的需要或语句的优美自造除了他自己谁都不懂的词。
2、忌生僻字:
过于生僻的字应尽量避免,否则会影响作品的欣赏。
3、忌时间错乱
分明写夏天,却出现冬天的景物。
或时在春天而作品的题目是《秋雨》。
有些作品譬如离国庆节还有十天半月就写得某一庆祝场面活灵活现,读者只有一个字的评价:假。
4、忌次序颠倒
花开花落是一种自然规律,把桃花与菊花弄到一起开,或先赏梅后看菊,毕竟不是自然规律。
5、忌拆换成语
多数是为了平仄问题,作者将成语调整,如老当益壮改益当老壮,缘木求鱼改求鱼缘木等等。
6、忌冷僻典故
为追求高雅深奥,使用绝大多数读者都不懂的典故,让人望典兴叹。
7、忌闭门造车
一首好的作品必定来源于生活,必须身临其境,勤观察、细琢磨、多推敲。
8、忌为写而写
有些作者,天天有作品,甚至一天多首,多而欠精,本来一首题材、构思都很好的作品,因为未加推敲、斟酌就匆匆发表了,必显毛糙。
9、忌自以为是
一个好的诗人首先应虚心,听得进方方面面的批评与建议,准备发表或出版的作品应该仔细检查、推敲,最好听听诗友吟长的看法。
10、忌不要格律,不讲语法
写诗词要遵循一定的格式与规律,即格律,要按照一定的语言法则,即语法。
?格律诗创作“十忌”

格律诗创作“十忌”展开全文董闻是律诗要遵循既定的规则。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相对格律诗而言也是如此。
诗之所以称其为诗,就因为它有着不同于其他体裁的独特之处,有自己的特点。
诗的整体和局部的配合,总的来说就是景+情+意,然后通过起承转合的铺排,来构成诗的全部。
一句话,诗的整体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完整、协调、统一,形神兼备。
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一个词,那就是意境。
那么这意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意是诗不可缺失的东西,如果说文字是构成诗的骨架、外形,那么意就是诗的灵魂。
诗要有灵魂,这是诗者之共识。
诗要有所表达,不能为诗而诗。
意,是诗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是诗者思想的主要体现;意,可明可暗,有内有外。
一部作品可以描写外在的景致,但是通过对情景的描写,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愫,这就是意的蕴含。
诗如果无意,就像人缺少了思想和灵魂,这是要不得的!因此诗有诗的原则,主题就是诗的灵魂,文字是你再现思维意识的一种媒介。
关于格律诗的规则及技法,前人的论述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去论述,现在我们只说一下简单的十忌,也就是在诗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忌失态所谓不失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平八稳,要尊重事实。
不失态,简单的说就是在写诗的时候,要尊重最基本的事实。
比如,我们写山,就要有山的姿势,写水要有水姿。
尊重事物本来的面貌,写山或峭拔俊秀,或者巍峨壮观,以及其他对关山势的描写。
但是绝不能把山写成像水一样的流动,或者长条腿跑了。
一句话,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任何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它虽然高于生活,但是不能脱离生活的实质,包括玄幻都要遵循思维的最基本的逻辑,这是第一个不失态——不脱离原态。
2、忌繁杂诗的特点篇幅短小精炼,体裁决定不能有太多的铺垫,所以写的时候要去粗取精,与内容不相干的东西千万不要装进去,更不要凑数!有时候,写的时候词穷了,就将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塞进去,这是不行的。
如果这样下去,到最后恐怕连你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了。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和写作技巧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和写作技巧写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今天说说格律诗的写作技巧一、律诗8个句子中,每个句子的第一个字的平仄选取技巧。
律诗有8句,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加在一起就是8个字。
这8个字的平仄以“4平4仄交叉选用”“3平5仄或5平3仄交叉选用”为佳,不到万不得已时,尽量避免“2平6仄或者6平2仄交叉选用最好不要选用“1平7仄或7平1仄”更不能“8个都是平或者8个都是仄”。
理由是为了格律的和谐。
二、非韵句的四声递用技巧非韵句是指律诗中尾字不押韵的句子。
以律诗的四种格式来分,首句为最后字仄的格式中非韵句有4个,即第1、3、5、7句;四声递用的意思是,非韵句中最后一个字(肯定是仄声字),在选用上、去、入的仄声时,相邻的仄声字,最好不要在同一个声部里。
比如第一句最后一个字选用了去声,那么第三句最后一个字最好不要再选用去声字,你可以选用上声字或者去声字。
同理,凡是相邻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在选声部时都要交错开选用。
一首诗中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仄声部的选用最好是按照上、去、入声部这样递进选用。
即使达不到最佳,也要交错开来.三、对仗句的词性位置技巧一首诗中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仄声部的选用最好是按照上、去、入声部这样递进选用这个技巧就是:要注意,诗写时尽量不使用词组。
结合主题,可以在名词(一个字)前,加形容词来增加力度。
另外:颌联和颈联相对应来看,同一位置的字的词性,要避免重复。
举例:颌联:X名词XXX动词X,XXXXXXX。
颈联:X非名XXX非动X,XXXXXXX。
其它位置也同理。
如果相同的位置上使用的词性也相同,就犯了“四言一法”的毛病。
这种要求,是为了诗句生动,不至于句式呆板。
所以请大家在读唐诗时注意一下。
这个技巧在五律中更应该值得注意.在对仗句中要避免“合掌”“正对”.先说“合掌”“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便是合掌。
律诗写作九大忌

律诗写作九大忌律诗写作九大忌律诗与绝句均属于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是从诗体上区分,并非时代概念。
近体诗滥觞于南齐永明年间,史称“永明体”。
近体诗大兴于唐,对于字数、押韵、对仗、平仄均有严格规定,讲究格律,故又称格律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
律诗定型于初唐时期,盛唐以后,大盛于世。
《全唐诗》有4.89万余首,仅七言律诗就有9000余首,约占总数1/5。
律诗是一种十分精致的文学架构,它有中国式的平衡对称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和谐。
整体架构又具有整齐中见差异,参差中见整齐的美。
它利用音、形、义的配合,构成了多维性的对称和变化。
正如胡应麟所说:律诗是“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羽,互合以成声。
”(《诗薮》)我们学习写作律诗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
徐增道:“八句诗,何以名律也一为法律之律,有一定之法,不可不遵也;一为律吕之律,有一定之音,不可不合也。
”(《而庵说唐诗》)故而,写律诗要遵守基本规则,勿违犯禁忌。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
王夫之:“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姜村诗话》)诗歌立意贵集中、创新、深远、真挚。
古人云:“意多乱文”。
一首诗意绪纷乱,等于无意。
比如宋《西昆酬唱集)中的《泪》“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词藻典故。
此篇将八种不同的悲苦之泪并列排出——思妇、弃妇、征夫、纤夫、皇后、壮士、悲秋、伤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犹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
虽然诗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
在当前律诗创作中,也有注意了诗歌的形象性,忽略立意的现象,如一首写农村的诗歌:“街宽路净早脱贫,院绿楼红景物新。
万木冲天分左右,千花铺地扮冬春。
九龙照壁招商驻,四座牌坊待客临。
合作医疗民受惠,儿童无有辍学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写作九忌律诗与绝句均属于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是从诗体上区分,并非时代概念。
近体诗滥觞于南齐永明年间,史称“永明体”。
近体诗大兴于唐,对于字数、押韵、对仗、平仄均有严格规定,讲究格律,故又称格律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
律诗定型于初唐时期,盛唐以后,大盛于世。
《全唐诗》有4.89万余首,仅七言律诗就有9000余首,约占总数1/5。
律诗是一种十分精致的文学架构,它有中国式的平衡对称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和谐。
整体架构又具有整齐中见差异,参差中见整齐的美。
它利用音、形、义的配合,构成了多维性的对称和变化。
正如胡应麟所说:律诗是“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羽,互合以成声。
”(《诗薮》)我们学习写作律诗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
徐增道:“八句诗,何以名律也?一为法律之律,有一定之法,不可不遵也;一为律吕之律,有一定之音,不可不合也。
”(《而庵说唐诗》)故而,写律诗要遵守基本规则,勿违犯禁忌。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
王夫之:“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姜村诗话》)诗歌立意贵集中、创新、深远、真挚。
古人云:“意多乱文”。
一首诗意绪纷乱,等于无意。
比如宋《西昆酬唱集)中的《泪》“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词藻典故。
此篇将八种不同的悲苦之泪并列排出——思妇、弃妇、征夫、纤夫、皇后、壮士、悲秋、伤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犹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
虽然诗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
在当前律诗创作中,也有注意了诗歌的形象性,忽略立意的现象,如一首写农村的诗歌:“街宽路净早脱贫,院绿楼红景物新。
万木冲天分左右,千花铺地扮冬春。
九龙照壁招商驻,四座牌坊待客临。
合作医疗民受惠,儿童无有辍学人。
”此诗并列八种现象——街路宽、院楼新、万木冲天、千花铺地、照壁招商、牌坊待客、合作医疗,儿童上学。
这种种景观犹如珠,并排并列,不分主次,形成“意多而散”而不足。
二忌,少形象、缺意象、多政治术语。
诗是形象的语言艺术,它不同于政论,必须有诗味,有意境。
林纾说:“意境者,文之母也。
”(《春觉斋论文•应知八则》)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有情有景产生意象。
意境,则是比意象高越一级的美学范畴。
只讲道理,有了“意”,但没有“象”,就谈不上诗味,更难表现“意境”了。
如一位诗友写永葆先进的诗:“军休干部党性坚,理想信念志不偏。
三个代表知行践,两个务必永承传。
遵章守纪廉政倡,求真务实伟业镌。
老骥壮心葆先进,盛世修身谱新篇。
”此诗内容健康,有真情,但缺少诗“象”,因此,虽然押了韵,仍少诗味。
三忌,失粘、失对、出律。
律诗的平仄格律,是运用汉语中的四声交换、对应规律,在音调上起到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的作用。
律诗应严守平仄格律的粘对规律。
有些诗友写诗注意内容,忽视格律要求,造成失粘失对,多处出律,应特别注意。
四忌,对仗不工,偏枯。
对仗(对偶)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
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它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
诗友们写律诗时,对仗不工不严的情况较多:①词性不同。
如:“烈士热血征途洒,三山倾覆九州红。
”“热血”与“倾覆”一是名词一是动词词性不同,不符合对仗要求。
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
”“逛”是动词,“不”是副词词性不同。
“超市”名词,“惜钞”动宾词组,词性不同。
②平仄未相反。
如:“披荆斩棘奔四化,国强民富业绩宏。
”(新声)此联上句“披荆斩棘”是平平仄仄,下句“国强民富”是平平平仄,未能相反。
“奔”是双音字。
③对仗出现偏枯。
何谓偏枯?指对偶句中的两物对一物,或以一意对两意,或种事物对属事物,显得不工整。
如“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
”(杜甫)“骏骨”为一物,“熊罴”为两物。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橘柚”为两物,“梧桐”为一物。
“往昔悲唱阳关曲。
今日欢歌西部篇”“阳关”是属类,“西部”是种类,“西部”包括“阳关”,故是偏枯。
五忌,合掌、四平头。
1、何谓合掌: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
律诗字少意丰,必须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
故“合掌”乃作诗之大忌。
合掌有三种情况:其一,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
冒春荣《葚原诗说》云:“对法不可合掌。
如李宗嗣‘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
”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
如:“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其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
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忆昔贤”合掌。
“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遗址破,旧城残”合掌。
“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沙丘、瀚海”合掌。
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
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
梅圣俞《和王禹玉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
”纪昀曰:“二句亦合掌”。
(《瀛奎律髓))今人犯“事异义同”的“合掌”颇多,如:“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
”“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
”“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2、何谓四平头?即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字起头。
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间二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纪昀曰:“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
”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
”(《唐诗别裁集》)如:赵昌父《梅花》中间两联:“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
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
”两联各句开头“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偏正词组的副词语,亦为“四平头”。
如一诗中间两联:“冬日炉前能取暖,夏天树下可乘凉。
春来花绽院中艳,秋至果熟树上香。
”两联中各句开头“冬日、夏天、春来、秋至”均以季节词开头,是为“四平头”:总之,变化多可以扩展诗意,丰富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
六忌,音步应谐不谐,应变不变。
何谓音步:指词或词组间因表达语意而拖长语音形成的间隔。
它具有节奏美。
齐梁以后,随诗歌律化的深入,音乐感的加强,五言诗与七言诗音步均有甲式与乙式。
五言(甲)二I一I二,(乙)二,I二I一。
七言(甲)二I二I一I二I,(乙)二I二I二I一I。
要求二联之内音步相同,两联的音步上下要相异。
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I松间I照,清泉I石上I流。
竹喧I归I浣女,莲动I下I渔舟。
”杜甫《蜀相》:“映阶I碧草I自I春色,隔叶I黄鹂I空I好音。
三顾I频烦I天下I计,两朝I开济I老臣I心。
”对于音步问题,写诗者时有忽略,出现应同不同,应异不异的现象。
如:“奥运I圆I夕梦,神州I百业I盈。
”“披荆I斩棘I奔I四化,国强I民富I业绩I宏。
”“时逢I端午I 日,晓发I木兰I舟。
白莲I千秋I涌,沧波I一脉I流。
”后两联均为2、2、1音步。
七忌,出韵。
诗歌押韵,早在先秦以前就已存在,基本定式是偶句句尾押韵,称韵脚。
此与外国诗歌不同,日本、古希腊诗歌不押韵,欧洲十七世纪以后,诗歌创作才盛行押韵。
押韵不仅产生音乐美,而且对诗的内涵也产生积极影响。
袁枚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
”(《随园诗话》)唐以后写律诗,用《平水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用同一韵部的韵,首句如为平收时,必须入韵,可押邻韵。
(编者按:如用新声韵,则不再押邻韵。
因古韵部分得细,新韵已归纳为14韵,故不宜再押邻韵。
)今人写律诗,中华诗词学会提倡用新声新韵,也可用平水韵,允许双轨制。
但一首诗中不能混用。
用新声韵写律诗,也必须在二、四、六、八句句尾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首句如为平声收,亦应押平声韵。
有些诗友写律诗,忽略这些要求,造成“出韵”现象。
如有首《庆祝建党85周年》的诗,其中第二、四、六、八句是:“创立巩固新政权,开放引资促发展。
独立自主办航天,和谐创新永向前。
”“权、天、前”是平声,“展”是仄声,出韵了。
八忌,诗中词语多处犯复,或犯题。
梁章钜《退庵随笔》云:“作近体诗前后复字须避”。
诗要求词语精炼而意丰,诗友们写诗时往往忽略。
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
高档商品来买俏,大把银钱尽情销。
”“不惜钞”与“大把银钱尽情销”意思重复。
如:《甘肃行》:“驼铃阵阵走祁连,座座碉搂立漠间。
旧日阳关沙场在。
今朝烽燧已无烟。
雄关远望昆仑雪,石窟仍偎半月泉。
大漠流沙难锁住,春风已度玉门关。
”此诗立意不错,但犯复多处,“阳关、雄关、玉门关”“立漠、大漠、流沙”等。
诗中犯题的亦常见,如诗题《登峨眉山》首句写“峨眉峰耸入霄端”,诗题《月牙泉》,首句写“鸣沙山下月牙泉”,诗题《紫云游》第三句写“紫云岭上游”,诗题《晚耘轩内唱新歌》,末句写“晚耘轩内唱新歌”。
(编者按:所谓犯题宜注意。
古人用首句或诗中句作题甚多,仅为有别于它诗,似与题意无关。
)九忌,章法欠周。
何谓章法?亦称结构。
律诗的结构,有两方面涵义:(1)外在结构,指诗之材料安排的规范,比如开头、结尾,中间两联对仗。
它按句式的规划排列,属于结构的外部要求。
(2)内在结构,指感情的萌发、深化、结束,有人把它的进展过程,简称为起、承、转、合。
在创作中处理结构问题,就是如何把外部范式和内在的感情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主旨,起承转合是诗歌抒情的进展过程(内部结构)常与律诗的外部结构一致,因此将章法简括为“起承转合”是有道理的,但不能死定为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这一模式,因为诗人创作时,抒情进展过程并不一定与外部结构一致。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主旨是寄托高洁情怀,抒发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联,起,就题而起,写出山居的季节、时间、特点。
颔联,承,紧承首联写山中秋季新雨后的夜景——清新、幽静、明净,景中有情,寄托了高洁情怀。
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颈联,承上,依然写景。
但两联对仗有变化。
其一,颔联,是自然,静景;颈联侧重写人与自然的活动,是动景。
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两联又互为补充,清泉、苍松、翠竹、青莲、明月,都是诗人高洁情怀的写照。
其二,音步有变化,颔联是二、二、一式,颈联是二、一、二式,形成节奏旋律美,没有“截腰”之病,为尾联的转合作好铺垫。
尾联,亦转亦合。
化《楚辞。
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典,反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