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日风光的古诗欣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合集下载

小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注释、译文及赏析

小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注释、译文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赏析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

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

赞美夏天景色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doc

赞美夏天景色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doc

赞美夏天景色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赞美夏天景色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赞美夏天景色的古诗,希望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小学频道。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赏析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查看全文...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align=left>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

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都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的诗豪放自然,富有情趣。

他做官期间关心人民疾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过激措施,因此屡次被贬。

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著名文学家,合称三苏。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的六月二十七日。

当时苏轼正在杭州做官。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五代时修建,在杭州西湖边上。

醉书:在喝醉时写的诗。

黑云翻墨:墨黑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

白雨跳珠:雨点像跳跃的白色珍珠。

〖解读〗
这首诗描写了夏季西湖阵雨的情景。

人们常说六月天,孩儿脸,形容夏日天气的阴晴不定、变化无常。

诗人坐在望湖楼上饮酒,恰好看到了阴晴变化的整个过程。

晴朗的天空忽然之间就乌云滚滚,电闪雷鸣。

诗人使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翻滚的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群山在乌云间若隐若现,乱跳的雨点像白色的珍珠,乱纷纷地跳进船里。

一阵大风吹过,满天乌云散开,雨过天晴,风平浪静,水天一色。

形象的比喻,生动的笔触,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赏析+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赏析+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赏析+教案篇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今译】夏季的天气瞬息万变,刹那间乌云翻滚,像泼墨一样迅速扩散开来。

远处还没有遮盖整个山顶,眼前却已经是大雨倾盆,又密又大的雨点像无数颗白色的珍珠在船上欢蹦乱跳。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了。

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赏析】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被后人合称为“三苏”。

苏轼二十岁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但曾在官场上几经沉浮。

他在散文、诗、词、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感情奔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作品抓住云黑、雨亮、风猛等夏天特有的景象,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流露了诗人对望湖楼下西湖景色的喜悦之情怀。

“黑云翻墨未遮山”。

诗人起笔先从云写起。

“黑云翻墨”,写出了乌云的浓厚,像泼洒的浓墨一样,奔腾,翻滚,迅速地四散开来,头上骤然黑云密布,令人战栗,令人恐慌,大雨就要来了。

“未遮山”,写乌云的范围,是在告诉读者乌云乍起,尚且没有完全遮盖住整个山头。

作品抓住乌云浓黑、蔓延迅速的特点,以泼洒翻腾的墨汁作比,形象,贴切。

“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雨跳珠”,突出了雨点之大,色泽之晶亮,有如千万颗晶莹闪亮的珍珠从天上倾泻下来;“乱入船”,没有规律,也没有次序,天空中落下的,湖水中溅起的,一股脑的窜上船舱,欢蹦乱跳,四处飞溅。

“白雨跳珠”这一形象的比喻,有力地烘托了诗人望湖楼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卷地风来忽吹散”。

“卷地”,突出了风来的突然,来得猛烈,风势又特别的大,呼天扯地地不知从何处席卷而来;“忽吹散”,猛然间,湖面上雨消云散了。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内涵也十分丰富,既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也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赏析: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由苏轼所创作的,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赏析】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夏日风光的古诗欣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宋)
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
黑云翻墨未遮山,
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
白雨跳珠乱入船。

juǎn dì fēng lái hū chuī sàn
卷地风来忽吹散,
nwàg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
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词释义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

五代时越王所建。

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