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求谏拓展课:察言慎行鉴古今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1《求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1《求谏》
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 也。”
唐太宗君臣对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一 个成语概括。
• 防微杜渐
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 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 呢?
• 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 会苦谏。
• 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 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因为人 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 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
③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 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 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 欲公等纵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
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 人?”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 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 • 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 年间唐太宗XXX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 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 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 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 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 治上颇为敏锐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 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 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 起施政的榜样。《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 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 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合作探究 经典启示
THREE
《求谏》所反应的谏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 义?
• 唐太宗总结历史教训任贤纳谏,《求谏》从 不同角度表现了他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
张。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减少了 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6 求谏3-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6 求谏3-人教版
教师引导,暗示信息,自由发言、热烈积极。
设计
意图
巩固微课所学成果——求谏的结构层次分析。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环节2
教学
过程
整体把握
教师
活动
1、从明君贤臣典范——唐太宗魏征谈及。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是如何求谏的,贞观年间的求谏之风体现在哪些方面
3、身为君王的唐太宗为何能够做到虚心纳谏,那是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六、学前准备
1、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布置学生自主完成相关导学内容。
3、布置学生学习微课视频《求谏》(二)。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教学
过程
导入
教师
活动
1、微课小结,大屏幕出示词语:求。引领学生重温微课内容,巩固知识。
2、提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出处吗?
预设学生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自由发言,合作讨论探究。
借助预习导学,学生应当能够自主完成。
必要时,给予学生暗示性信息,联系前文所学知识。
设计
意图
让学生总结出相关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下一环节问题探究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3
教学环节4
教学
过程
技法鉴赏
教师
活动
提问: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提示: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文,给出暗示信息。
预设学生行为
自由发言,合作讨论探究。
教师给出提示,引导诱发思维,引导学生得出结果。
设计
意图
这一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更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教学
过程

《求谏》课件47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求谏》课件47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尧设谏鼓,禹拜昌言 • 齐威王——邹忌 • 鲁庄公——曹刿 • 秦孝公——商鞅 • 刘邦——樊哙和张良 • 朱元璋——朱升
(二)止谤
思考:历史上有哪些闭目塞听的例子?
• 夏桀——关龙逢 • 商纣王——比干 • 周厉王——邵公 • 蔡桓公——扁鹊 • 楚怀王——屈原 • 吴王夫差——伍子胥 • 项羽——范增 • 隋炀帝
(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
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 行为,唯恐出了差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求谏》拓展课
察言慎行鉴古今
魏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一、君王的求谏与止谤——政治文化
(一)求谏
思考:历史上有哪些从善如流的佳例?
庇护
受谏,安能谏人?”
怎么
问: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臣子规谏的必要性——帝王“任情喜怒”,国家动荡 二、纳谏的广泛意义——人人都得虚心纳谏,方能谏人
节选第四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
自我
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
常常 对上
被动

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

dǐ hē
芜词 诋诃
qiān zuǎn
愆过 纂组
shè
怖慑
qìng gǔ
罄其狂瞽
节选第一段
庄重严肃
•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

举止
• 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
改换脸色,表现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希望
直言规谏
• 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

【同步】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讲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同步】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讲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求谏后世史学家的榜样——吴兢吴兢(约669-749),唐朝史学家。

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

仕历大部分时间是在京城做史官。

武则天当政时,吴兢以“有史才”之名,被荐入史馆修国史。

他除能秉笔直书,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政事。

吴兢从事修史工作长达40余年。

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纪传体《唐书》、编年体《唐春秋》。

吴兢后因与刘知几撰写《武后实录》时,不替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而被贬官荆州司马,后在天宝年间才得以返朝。

晚年还执著于修史工作。

吴兢修史有两大特色:一为尚简,即简明扼要;二为直笔,努力保留历史真相。

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后来成了各朝皇帝推崇和必修的功课。

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学习的榜样。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

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

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

《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珍视。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贞观政要》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

该书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

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

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求谏》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的广开言路、虚己纳谏和任贤用能的品质。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6.1求谏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6.1求谏

-6-
6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首 页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聆听作家故事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 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 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 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虽记载 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 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 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意 义的历史著作。
-10-
6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首 页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聆听作家故事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妥当、恰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7)当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方,值)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时候) 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 幸诸公数相匡救(动词,幸亏) 以兹避祸,幸获两全(动词,希望) (8)幸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动词,宠幸)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副词,表示敬意,即对方 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副词,幸亏)
-4-
经典原文 6 求谏
-5-
6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首 页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聆听作家故事
吴兢(约669—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史学家。 他所撰写的《武后实录》记述了张宗昌诱张说陷害魏元忠的史实, 后来张说当了丞相,几次要求修改文字,都被吴兢严词拒绝,时人称 之为当代董狐。吴兢一生修史,取得很大成就,修编有《唐史》 《唐书》《唐春秋》《武后实录》《中宗实录》《高宗后修实录》 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并流传下来的《贞观政要》,被后人称为 中国第一帝王学。

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6求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6求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6求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篇: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6求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求谏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2、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们知道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二、介绍“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

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

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

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

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

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

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求谏》拓展课:察言慎行鉴古今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求谏》拓展课:察言慎行鉴古今

作 业
• 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 求谏之难在于忤逆一己和短期的利益;纳 谏之明在于避免因为损害百姓的利益而导致 失去长治久安的局面。谗言则是满足君王一 பைடு நூலகம்和短期的利益,而损害了百姓和长远的利 益。请以“采纳谏言与听信谗言”为题写一 篇读后感。
(宋)卢梅坡
补充: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 怀疑一切人和相信一切人的错误都是一 样的。
——塞纳克
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听取意见是一种 气度;相信自己不意味固执己见,听取意见 也不代表亦步亦趋。我们要把自己的判断建 立在充分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意 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 这样,我们听取他人的意见才是有价值的。 不听取他人意见,只顾走自己的路,是 一意孤行;一味听取他人意见,踏别人的路, 是邯郸学步!一意孤行是昏庸,邯郸学步是 愚蠢。思而不听则滞,听而不思则乱!让我 们在思想上保持独立与兼容并存,做一个睿 智、豁达的人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一、君王的求谏与止谤——政治文化
(一)求谏 思考:历史上有哪些从善如流的佳例? • • • • • • 尧设谏鼓,禹拜昌言 齐威王——邹忌 鲁庄公——曹刿 秦孝公——商鞅 刘邦——樊哙和张良 朱元璋——朱升
(二)止谤
思考:历史上有哪些闭目塞听的例子? • • • • • • • • 夏桀——关龙逢 商纣王——比干 周厉王——邵公 蔡桓公——扁鹊 楚怀王——屈原 吴王夫差——伍子胥 项羽——范增 隋炀帝
根据典型事例练笔
• 尧设“ 敢谏鼓 ” • 齐威王——邹忌 • 鲁庄公——曹刿 • 秦孝公——商鞅 • 刘邦——樊哙和张良 • 朱元璋——朱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精品教案

《求谏》教案济源六中赵功平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到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积累文中的“藉、寻、刍荛”等文言词汇。

教学过程一、《求谏》产生的文化背景。

1.谏官制度中国古代,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批阅百官奏章疏报,直接决定国事,然后交付有司执行办理。

其信息来自呈奏章的官员,但决策仅仅由皇帝本人进行。

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制,由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门下省掌出纳帝命,拥有对中书省的草诏的审核权;尚书省负责具体贯彻政令。

但皇帝独断的决策方式从未废弃。

明太祖朱元璋时,甚至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自己亲自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进行决策。

两千年间,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

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

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的谏官。

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

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

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系统行使监督职能之路的畅通。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今的有识之士都从各个方面论证过纳谏之益,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

吴兢曾上疏玄宗极言“夫帝王之德,莫盛于纳谏”,一方面说“自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己过,故尧设谏鼓,禹拜昌言”,另一方面说“不肖之主,自谓圣智,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逢而灭于汤,纣杀王子比干而灭于周,此其验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味听从?
一概拒绝? 还是……?
补充: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 “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静静聆听。” •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波兰谚 语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魏征
• “要仔细听取别人提出的缺点,不要随便指责 向你提出意见的人。” —— 达· 芬 奇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一、君王的求谏与止谤——政治文化
(一)求谏 思考:历史上有哪些从善如流的佳例? • • • • • • 尧设谏鼓,禹拜昌言 齐威王——邹忌 鲁庄公——曹刿 秦孝公——商鞅 刘邦——樊哙和张良 朱元璋——朱升
(二)止谤
思考:历史上有哪些闭目塞听的例子? • • • • • • • • 夏桀——关龙逢 商纣王——比干 周厉王——邵公 蔡桓公——扁鹊 楚怀王——屈原 吴王夫差——伍子胥 项羽——范增 隋炀帝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求谏》拓展课
察言慎行鉴古今
• 文章中唐太宗是怎样虚己求谏的?
1.“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2.“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 忤”。 3.“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 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4.“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但思正人匡谏, 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三)辩证思考 诤 言 —— 谗 言
• 楚怀王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唐玄宗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导致“安史之乱”
• 宋仁宗听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桧谗言而妄杀忠良 • …… ……
• 辨别是非的能力、察纳雅言的睿智、明 辨忠奸的眼光以及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等
二、人与人相处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
——现实意义
对于他人的意见: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根据典型事例练笔
• 尧设“ 敢谏鼓 ” • 齐威王——邹忌 • 鲁庄公——曹刿 • 秦孝公——商鞅 • 刘邦——樊哙和张良 • 朱元璋——朱升
• 夏桀——关龙逢 • 商纣王——比干 • 周厉王——召公 • 蔡桓公——扁鹊 • 楚怀王——屈原 • 夫差——伍子胥 • 项羽——范增 • 隋炀帝
如果 句式: 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 又哪能 假如 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又哪能 ? 假如 当初商纣王听从比干的良言, 又哪能 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
(宋)卢梅坡
补充: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 怀疑一切人和相信一切人的错误都是一 样的。
——塞纳克
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听取意见是一种 气度;相信自己不意味固执己见,听取意见 也不代表亦步亦趋。我们要把自己的判断建 立在充分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意 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 这样,我们听取他人的意见才是有价值的。 不听取他人意见,只顾走自己的路,是 一意孤行;一味听取他人意见,踏别人的路, 是邯郸学步!一意孤行是昏庸,邯郸学步是 愚蠢。思而不听则滞,听而不思则乱!让我 们在思想上保持独立与兼容并存,做一个睿 智、豁达的人 。
作 业
• 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 求谏之难在于忤逆一己和短期的利益;纳 谏之明在于避免因为损害百姓的利益而导致 失去长治久安的局面。谗言则是满足君王一 己和短期的利益,而损害了百姓和长远的利 益。请以“采纳谏言与听信谗言”为题写一 篇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