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读书笔记四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精选5篇)

《吕⽒春秋》读书笔记(精选5篇) 当赏读完⼀本名著后,想必你⼀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得,现在就让我们写⼀篇⾛⼼的读书笔记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吕⽒春秋》读书笔记(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吕⽒春秋》读书笔记1 《吕⽒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着作,⽬的是为建⽴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六国前夜。
读《吕⽒春秋》这本书前查资料中对吕不韦这个⼈物很感兴趣,很想了解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能够组织编撰出《吕⽒春秋》这本流传千古的书籍。
当然资料中有些事民间传闻,有些是史料记载,但对吕不韦还是有了⼀个⼤致的了解。
我认为吕不韦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商⼈,做事追求利益的最⼤化,凡事不讲情⾯只计较利益,为此可以不择⼿段。
如前期发现质于赵国的秦贵族⼦楚“奇货可居”。
于是决⼼进⾏政治投机,出谋出资⽀持这位“秦诸庶孽孙”取得王位继承权。
⼦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任丞相,封为⽂信侯,⾷洛阳10万户,其政治投资获得回报。
3年后,秦庄襄王去世,太⼦嬴政⽴为王,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
虽然史书上的记载只有短短⼏句话,但我感觉可以根据吕不韦的出⾝、性格等因素想象出他在取得这些“成绩”的过程中的做法和所⽤的⼿段,不过尽管⼿段毒辣,但在当时吕不韦在秦国专权12年期间,对外采⽤了“远交近攻”策略,对内则⼤⼒发展商业,⼤⼤增强了秦国国⼒,使秦国的贸易繁荣,并使秦国军威⼤振,统⼀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
应当说,秦实现统⼀,在吕不韦专权时⼤势已定。
后来⼤⼀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建⽴,吕不韦是当之⽆愧的奠基者之⼀。
不过正是因为他的厉害,给⾃⼰埋下了祸患,他很清楚,新皇登基的时候就是他的死期,所以他也不得不反。
当然他本⼈也有当皇帝的野⼼。
吕不韦相当皇帝的野⼼我觉得很多地⽅都能体现出来,⽐如他为相期间,门下⾷客三千⼈,家仆万⼈,这么⼤肆的招揽门客不是有异⼼么!还有民间关于秦始皇⾎统的传说,传闻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我觉得吕不韦就是想借此丑化秦始皇,还有就是提⾼他⾃⼰的地位,其⼼思昭然若揭。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年代有些久远,我们边读原文边查阅笔记吧。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吕氏春秋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篇一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内容吸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等比较进步的思想。
有儒家的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墨家公正的观念、名家的思辨思维、法家的治国技巧、兵家的权谋变化等各家的思想。
笔者共用了15天时间,把这部著作读完,并主观自己摘抄笔记一万两千余字,由于摘抄文字零散不规整,因此笔者用现在的所学的知识给他划分成了几个模块,心理学模块、管理学模块、为人模块、做事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划分的较为粗略,以自己的理解为上。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篇二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不韦先前是一个商人,后因功居位秦国相国,能在得志后还注意创造些文化贡献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部书内容比较杂,涉及诸多方面似乎无章法可循,然事实上却蕴藏着古人的逻辑认识,由于知识所限不敢对此枉发议论,姑且对所读部分发表一些感想。
出于是学生的缘故,当然将来也会成为教师,因而对于有关教育的部分特别在意。
吕氏春秋的孟夏纪就是专门论述学习教育的,为什么安排在这一章呢?夏季可能在古人看来正是万物极尽能力生长的季节,因而对于人的成长教育也就特别的在意,借以表达对人才的殷切渴望,这也许可以称得上就是触景生情了吧。
这样的说法需要进一步考证,但作为一个假设我想应该可以有存在的余地吧。
该季四篇分别为劝学尊师诬徒用众,其间思想有联系纷杂,经过概括为如下方面。
首先是对于学习的认识,“不知义理,生于不学”,义理在此处原意是指忠孝,即不忠不孝之徒始于缺少学习。
基于此处有两点思考,一是我们当今的学习教育是否起到了知义理的作用,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不是缺失了最为重要的东西。
且看发生在校园里的悲剧,马加爵,药家鑫,近来还有河南校园里女生被残害的事件,让我们不禁不寒而栗,大学本应该是一群高素质人才聚落,应该是一片阳光照耀的地方,如何频频成了凶杀恐怖的角落,归根到底不是我们的人才素质不高,而是突出的同时遗漏了灵魂。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吕氏春秋》,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恨的书啊!说起读这本书的缘由,还得从一次偶然的逛书店说起。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在书店里闲逛,目光随意地扫过书架。
就在那一瞬间,《吕氏春秋》四个字映入了我的眼帘。
不知怎的,心里突然就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好奇心,想着要把它带回家好好读一读。
刚开始读的时候,真的感觉有些吃力。
里面的文字不像现在的白话文那么通俗易懂,得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琢磨意思。
但慢慢读进去之后,发现其中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
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故事,都让我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比如说“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这句话,让我明白了观察自己就能了解别人,观察当下就能了解过去。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参加了一个户外活动。
活动中有一个团队合作的游戏,需要我们分组完成一项任务。
我们这组一开始就忙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行动,结果却乱成了一锅粥。
我当时特别着急,觉得大家怎么都不配合,都不按照一个统一的方法来做。
可后来我静下心来,反思了一下自己,发现我自己也没有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有认真去倾听别人的意见。
这不就是没有“察己”吗?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调整了自己的态度和方法,先认真倾听了队友们的想法,然后综合大家的意见,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方案。
没想到,这次大家都很配合,任务也顺利完成了。
通过这件事,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察己”的重要性。
还有书中提到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是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的学习生活。
以前我总是习惯用一种固定的学习方法,结果时间长了,就觉得学习变得越来越枯燥,效果也不好。
后来我尝试着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比如有时候采用背诵的方式,有时候通过做练习题来巩固知识,有时候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
就像那流动的水和转动的门轴一样,不断变化,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
在《吕氏春秋》中,还有很多关于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道理。
吕氏春秋集释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本书关键字ຫໍສະໝຸດ 析思维导图先秦篇章
吕氏春秋
文化
注释
方面
非常
吕氏春 秋
吕氏春秋 集释
著作
内容
讲解
进行
思想
读者
重要
门客
理解
共同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共同编撰的一部重要典籍,是先秦学术的集 大成者。它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伦理、道德、哲学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综合性的 著作。
目录分析
《吕氏春秋集释》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编纂的一部大书,分为十二 纪、八览、六论,是研究先秦思想史重要的参考资料。许维遹先生曾任西南联 大教授,学养深厚。他的这部《集释》,汇集了民国初年以前历代学者研治 《吕氏春秋》的成果,资料丰富,体例严谨,繁简适中,在当时即获得学界的 好评。
《吕氏春秋》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价值的著作,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主题。其 中,该书对于公私关系、人才选拔、思想统一等问题的探讨,不仅具有历史价 值,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吕氏春秋》还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因素。在书中,作者对于天地万物的变化 以及人类社会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表现出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刻。这种不 仅体现在对于自然界的观察上,更体现在对于人类社会的剖析上。这种深入的 分析和探究,使得《吕氏春秋》成为了一部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史料价值的 著作。
《吕氏春秋集释》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研读的作品。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战国 末年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智慧的 哲学著作。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思想观念,为自己 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吕氏春秋》中所蕴含的批判精神、包容态度 和唯物主义因素等,也为我们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空间和视野。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说起这《吕氏春秋》啊,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随着深入其中,嘿,还真发现了不少有趣的东西。
这书里的内容那叫一个丰富,涵盖了各种方面,从治国方略到为人处世,从天文地理到生活常识。
就拿其中关于治国的部分来说吧,它不是那种生硬刻板地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来阐述观点。
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说有一个国家,国君特别喜欢新衣服,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于是乎,下面的大臣们为了讨好他,纷纷四处寻找最新、最华丽的布料和款式。
结果呢,国家的政务没人管了,军队的训练也荒废了。
周边的国家一看,哟呵,这是个好机会啊!就派兵来攻打。
可这国君呢,还穿着他的新衣服在那臭美,根本没意识到危险的临近。
等到敌军都打到城下了,他才慌了神,可这时候再想抵抗已经来不及了,最后国家就这么亡了。
你说这国君傻不傻?为了几件新衣服,把自己的国家都给弄丢了。
但仔细想想,这事儿在咱们生活中也不是没有类似的情况。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小小的喜好或者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
就像我自己,之前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玩手机游戏,每天放学回家就抱着手机不撒手。
作业也不认真写了,复习功课更是抛到了九霄云外。
结果呢,考试成绩一出来,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我这才如梦初醒,赶紧把游戏给戒了,专心学习。
再说说这书中关于为人处世的智慧。
它提到,与人交往要真诚,不能虚情假意。
这让我想起了我和我好朋友之间的一件事儿。
有一次,我俩一起参加学校的活动,需要合作完成一个任务。
可是在过程中,因为意见不合,我俩吵了起来。
我当时心里特别生气,觉得他不理解我,就故意说了一些伤人的话。
结果,他被我气得不再理我了,任务也没完成好。
后来我冷静下来想想,其实我俩都没有坏心,只是表达方式有问题。
于是我主动找他道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都跟他说了。
他听了之后,也原谅了我,我们又和好如初。
从那以后,我就记住了,和朋友相处一定要真诚,有啥说啥,不能藏着掖着,更不能为了一时的面子而伤害了彼此的感情。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一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一
孟春纪第一——【我的积累】
【原文节选】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
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译文】
这个月乐正到学宫去教公卿的子弟学习乐舞。
准备祭祀典礼,还下令要祭祀山林川河,祭品不要用雌畜,禁止砍伐树木;不要打翻鸟窝,不要杀死幼小的虫子和雏鸟,不要杀小鹿和孵卵的鸟;不要聚集民众,不要修建城墙,要把暴露在外的尸体掩埋。
这个月不可以大举兴兵,发动战争就一定会发生天灾人祸。
不要兴起战争,不可以从我这里发起战争。
发布政令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不要费绝土地的常理,不要把作为人的纲纪弄混乱。
孟春—【我的感悟】
春天是万物萌生的季节,是生命萌动的季节,是生长的季节。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是古人的告诫,更是现代人必须做到的。
我们是万物之灵,更应该成为万物的保护者,不乱砍乱伐,不肆意捕杀,不劳命伤财,扰民害民,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国家社会的稳定。
谨记:“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三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三重己——【我的积累】【原文节选】1、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2、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
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
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
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
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
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
寿长至常亦然。
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
此论不可不熟。
【译文】1、如今我的生命属于我所有,而给我带来的利益也是极大的。
以它的贵贱而论,即使贵为夫子,也不足以同它相比,以它的轻重而论,即使富有天下,也不能同它交换;以它的安危而论,一旦失掉它,终身不可再得到。
正是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有道之人对生命特别小心谨慎。
2、对生命不知小心爱惜的人,他们对死生,存亡、可与不可从来没有分辨清过。
那些分辨不清死生、存亡、可与不可的人,他们认为正确的从来不是正确的,他们认为错误的从来不是错误的。
他们把错误的东西当作是正确的,把正确的东西当作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叫作“大惑”。
象这种人,正是天降祸的对象。
持这种态度修身,必定死亡,必定遭祸’持这种态度治理国家,国家必定残破,必定灭亡。
死亡、灾祸、残破、灭亡,这些东西都不是自己找上来的,而是惑乱所招致的。
长寿的得来也常是这样。
所以,有道之人不去考察招致的结果,而考察招致它们的原囡,那么,结果的实现就是不可制止的了。
这个道理不可不深知。
重己—【我的感悟】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生活中没有完全相同的生命个体。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重视和尊重的,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有,健康疾病,轻重安危,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永远值得珍视善待。
那些对生命不知小心爱惜的人,那些分辨不清死生、存亡、可与不可的人,他们把错误的东西当作是正确的,把正确的东西当作是错误的,于是挥霍生命,践踏生命,弃生命如草芥,大惑大乱。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3500字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吕氏春秋读书笔记3500字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吕氏春秋读书笔记3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尽管是集体编写,但还是完美体现了吕不韦的政治理想和认知水平。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应天时,察人情,观地利,结合吕不韦及其门客丰富的从政经验和为官心得,博采诸子百家成一家之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和处世哲学。
推崇《吕氏春秋》的认为它集各家所长自成一派又青出于蓝。
而反对的则认为不过是杂货铺,不足以成一家之言。
吕不韦是具有“立君建国”和以理一统天下的理想的伟大政治家;《吕氏春秋》也是以“理”为标准,兼容并蓄,融合各家学派之长的不朽著作,是先秦百家争鸣的完美收官之作。
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强速贯习,不足以成也。
石之坚、丹之赤,本乎天然,“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并不是石和赤本身之选择。
而人则不同,“豪士之自好者”,就看个人的志向和气节了。
韩非指出,君主不要显示自己的欲望,若君主显示出欲望,臣下将千方百计满足君主的欲望以献媚;君主不要暴露心意,若君主暴露心意,臣下将显示其异能以投其所好。
所以君主能隐蔽好恶之情,臣下就能现出本质。
君主要避免臣下伺察君主的欲望和好恶,投君主所好,设诱饵以钓君主。
这样,君主才能根据臣下的秉性委任不同的官职。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坚与赤,性之有也。
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四
贵公—【我的积累】
【原文节选】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公则天下平矣。
平得於公。
尝试观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凡主之立也,生於公。
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偏无颇,遵王之义。
无或作好,遵王之道。
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周公曰:“利而勿利也。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
”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故老聃则至公矣。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
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译文】
从前,先代圣主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
做到公正无私,天下就安定了。
天下获得安定是由于公正无私。
试考察一下古代的记载,曾经取得天下的人是相当多的了。
如果说他们取得天下是由于公正无私,那么他们丧失天下必定是由于偏颇有私。
大凡立君的本意,都是出于公正无私。
所以《鸿范》中说;
“不要偏私,不要结党,王道多么乎坦宽广。
不要偏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的法则。
不要滥逞个人偏好,遵循先王的正道。
不要滥逞个人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
”
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阴阳相和,不只生长一种物类。
甘露时雨,不偏私一物。
万民之主,不偏粗一人。
伯禽将去鲁国,临行前请示治理鲁国的方法。
周公说。
“施利给人民而不要谋取私利。
”有个荆人丢了弓,却不肯去寻找,他说,“荆人丢了它,反正还被荆人得到,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到选件事,说;他的话中去掉那个‘荆’字就合适了。
”老聃听到以后说:“再去掉那个‘人’字就合适了。
”象老聃选样的人,算是达到公的最高境界了。
天地是多么伟大啊,生育人民而不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子孙,成就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万物都承受它的恩泽,得到它的好处,然而却没有哪一个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
这也正是三皇五帝的品德。
贵公—【我的感悟】
公平治天下,天下为公!
谨记:公则天下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