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学者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统计分析_周辉

合集下载

《自然》杂志中国特辑:分析中国科研轨迹

《自然》杂志中国特辑:分析中国科研轨迹

《自然》杂志中国特辑:分析中国科研轨迹
佚名
【期刊名称】《国际人才交流》
【年(卷),期】2016(0)7
【摘要】英国《自然》杂志6月23日推出中国特辑,用大量的数字、图表、评论和分析文章,聚焦中国科学的飞速进步,为读者描绘了中国科研的现状和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轨迹.
【总页数】1页(P9-9)
【关键词】《自然》杂志;中国;科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1
【相关文献】
1.从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看中国科研竞争力——中国学者《自然》和《科学》发文分析 [J], 周海花;华薇娜
2.从《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引文分析看中国医学科研管理人员利用文献状况[J], 杨励;傅冬红;方伟岗;姚树印
3.英国《自然》杂志近出中文增刊谈中国科研的成就、不足与改进建议 [J], 菲利普·坎贝尔
4.花木盆景杂志增刊《第六届中国盆景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盆景精品(沭阳)邀请展特辑》出版 [J], 刘启华;
5.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中国高质量科研总体贡献全球第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翻译学二十年文献计量研究——基于CiteSpace_(6.1.R6)数据可视化分析

生态翻译学二十年文献计量研究——基于CiteSpace_(6.1.R6)数据可视化分析

088《名家名作》·翻译生态翻译学是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的,是中国本土原创的翻译理论体系并在国际译界形成了一定影响力。

胡庚申教授在专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中指出之所以能够将自然科学范畴与人文科学范畴中的生态与翻译结合起来,是因两者均为同构;同时试图运用自然学科理论来诠释人文社科的问题。

生态翻译学是中国学者积极传播中国翻译学术思想的产物,是东方传统智慧和西方自然科学研究范式融合的产物。

因此,本文基于CiteSpace (6.1.R6)的数据可视化分析,通过文献计量法,对2001—2022年在国内刊物上发表的以生态翻译学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全方位分析了二十年来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变迁,从而拓宽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畴。

一、研究设计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全部由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提供。

首先,通过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一栏中将“主题”检索命令设置为“生态翻译学”,以达到初步模糊检索效果,检索的文字语言要求均为中文,最后确定检索文字时间范围为2008年11月15日至2022年12月28日。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度,经过人工甄别后剔除了不在上述范围内的文字、导语等无效数据,共得到论文2047篇,最后为了提升论文的准确度,通过对CiteSpace(6.1.R6)软件对所收集论文去重之后,获得论文2037篇,并结合《中国生态翻译学十五年文献计量研究》一文中所提供的2001—2007年论文数据,将生态翻译学二十年的论文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最终获得符合黄钰灵生态翻译学二十年文献计量研究——基于CiteSpace (6.1.R6)数据可视化分析[摘 要]生态翻译学经过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学术框架、话语体系与学术流派。

基于CiteSpace (6.1.R6)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对2001—2022年中国知网所收录的以生态翻译学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进行逐一分析,通过文献计量法从论文发表数量、研究主题、学术关键词、突现关键词等方面指出生态翻译学二十年来的发展情况、特点与变化趋势,旨在为生态翻译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并指明方向。

中国团队历时30年发Science,终结一场跨世纪争论

中国团队历时30年发Science,终结一场跨世纪争论

中国团队历时30年发Science,终结一场跨世纪争论文|《中国科学报》记者沈春蕾1991年,侯先光首次在云南澄江帽天山发现了云南虫化石。

当时,他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

通过化石研究,中国学者推测,云南虫可能是最早的脊椎动物。

随后,这一观点在国际学术界掀起了一场跨世纪的质疑和争论。

如今,这个跨世纪争论终于可以盖棺定论。

我国科研团队研究发现,5.18亿前的寒武纪澄江动物群产出的云南虫,其咽弓具有脊椎动物独有的细胞软骨结构,进而确认了云南虫是脊椎动物的最原始类群。

相关研究成果7月8日发表于Science。

该成果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朱茂炎团队和南京大学教授姜宝玉课题组合作完成。

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赵方臣和姜宝玉为论文通讯作者,二人共同指导的博士生田庆羿为第一作者,这也是田庆羿的第一篇Science。

饱受争议的起源问题演化生物学家通常根据现生头索动物文昌鱼的特征,推测脊椎动物的祖先是一类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的后口动物。

然而,这一假想始终没有得到化石证据的支撑。

1909年,国外科研人员发现了距今约5.05亿年的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随后那里产出了头索动物皮卡鱼和基干脊椎动物后斯普里格鱼。

1991年以来,在距今约5.18亿年的中国云南澄江动物群,南京古生物所科研人员发现了多种脊索动物,包括基干脊椎动物昆明鱼和分类位置存疑的云南虫。

这些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脊索动物,为揭开脊椎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之谜提供了珍贵材料。

“脊索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赵方臣告诉《中国科学报》,“不同于具有典型脊椎动物特征的昆明鱼,云南虫形态更接近头索动物文昌鱼,它在脊椎动物起源和后口动物系统树上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议。

”云南虫化石最早是1991年,由侯先光在云南澄江帽天山发现的。

1995年,根据新采集的云南虫化石,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陈均远等人在Nature上发表论文,首次将云南虫解读为脊索动物的最早祖先。

Nature杂志刊登南京古生物所重大成果

Nature杂志刊登南京古生物所重大成果

Nature杂志刊登南京古生物所重大成果
佚名
【期刊名称】《生命科学》
【年(卷),期】2007(19)2
【总页数】1页(P219-2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
【相关文献】
1.架起地层古生物研究领域的信息高速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樊隽轩团队成果 [J], 樊隽轩
2.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化石标本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刊登 [J], 张兴辽
3.古生物爱好者俱乐部成立啦——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古生物爱好者俱乐部成立大会纪实 [J], 徐阳
4.《科学》周刊全文刊登王中林教授在纳米研究中的重大成果 [J],
5.马铃薯基因组研究喜获重大成果——作为Nature封面文章发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辉

周辉
自识别学习分析系统
•特点
无创、准确、高效
健康VOC图谱 疾病VOC图谱
2014.05.18 德国·慕尼黑
项目简介
•以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为首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正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 的一个显著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 迄今为止,全世界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已超过2600万人,帕金森病患者超过500万 ,其中一半以上在中国 • 60岁以上人群中阿尔兹海默病发病率约5%,帕金森病约为2%,即100个人中将 有高达7个人患病 • 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细胞因为异常代谢, 产生的VOCs异于健康人 早期发现 高危人群实时监控
22.0%
企业人数
5
10
2017 1000
2500 1585 55.6%
20
2018 1500
3750 2170 59.7%
40
2019 2000
5000 2730 62.4%
60
2017年 达到量产 毛利可稳定于55%以上 实现盈利
2019年 预计销售2000台以上 如以五年投资2000万元计算 实现投资回报率100%的局面
个人照片
纳米传感器无创呼吸 分析检测系统
周辉 团队
2014.05.18 德国·慕尼黑
项目申报人介绍
周辉,博士,研究员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百人计划”人才引
• 南进京大学
生物物理专业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
环境健康研究所
• 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
成本合计
300
75
375 560 750
100 100 100 100
575 1585 2170 2730

千岛湖片段化景观中蜘蛛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千岛湖片段化景观中蜘蛛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第 39 卷第 6 期 2019 年 3 月
生态学报 ACTA ECr.,2019
DOI: 10.5846 / stxb201803190538
周文婕, 仲 磊, 黄 杰 灵, 谢 央 央, 罗 媛 媛. 千 岛 湖 片 段 化 景 观 中 蜘 蛛 群 落 物 种 多 样 性 和 功 能 群 结 构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生 态 学 报, 2019, 39 ( 6 ) : 2226⁃ 2236. Zhou W J, Zhong L, Huang J L, Xie Y Y, Luo Y Y. Species diversity, functional group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ider community in fragmented landscape of Thousand Island Lake.Acta Ecologica Sinica,2019,39(6) :2226⁃ 2236.
Key Words: habitat fragmentation; land⁃bridge island; spider; functional group; island area
生境片段化( 或生境破碎化) 是指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生境变成空间上相对隔离的多个片段化小生境[1] 。 近几十年来,因人类活动的影响,生境片段化现象日益严重[2] 。 人为活动所造成的生境片段化是生物多样性 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3] 。 生境片段化形成的片段的面积大小和隔离度等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当前 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4⁃5] 。
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境内,是 1959 年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水面面积 573 km2,岛 屿面积 409 km2,水位最高(108 m 高程) 时面积大于 2500 m2的岛屿有 1078 个[16] 。 千岛湖库区内的岛屿和周 边湖水形成的景观就是全球生境片段化的缩影,原有连续山脉的一座座山峰因水库大坝建设形成千余个岛屿 ( 片段) ,组成了独一无二的片段化景观,故从生物遗传、个体、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等各个层次,千岛湖库区 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已成为全球生境片段化研究八个重要平台之一[17] 。 目前,已在千岛湖地区进行 了不少研究,但主要是关于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研究[18⁃20] ,对节肢动物也进行了部分研究,多集中于昆虫,对蜘 蛛的研究仅可见于 Wu 等[21] ,该文研究的是蜘蛛的 beta 多样性,并且与本研究采取的取样方法不同,在功能 群的划分上也有所不同。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0届高三三诊模拟理科综合试题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0届高三三诊模拟理科综合试题

2020年4月绵阳南山中学2020年绵阳三诊模拟考试理综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l 35.5 As75 Ni59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生理活动能在人体细胞中发生的是A.H2O分解产生CO2和NADPHB.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和20种氨基酸C.蔗糖在细胞质基质中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D.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化成维生素D2. 盐酸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试剂,也广泛用于生物学实验,以下涉及盐酸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A.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稀盐酸的作用是刺激胰腺产生促胰液素B.“探究酶活性受PH的影响”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用于控制无关变量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8%的盐酸可以起水解的作用D.“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可尽量延长用盐酸和酒精处理时间使解离更充分3. 如图为生物学中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关系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Ⅰ为人体内环境,并且有的关系,则Ⅲ是血浆B.若Ⅰ为可遗传变异,Ⅳ是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原理,则Ⅳ是基因重组C.若Ⅰ为构成免疫的三道防线,Ⅱ和Ⅲ人人生来就有,则Ⅳ是特异性免疫D.若Ⅰ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由Ⅱ和Ⅲ构成营养结构,则Ⅳ是分解者4. 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6,XY型,X染色体长于Y染色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后期的示意图如右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该细胞正在发生基因重组,即将发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C.该细胞含有3个四分体,6条染色体,12个核DNA分子D.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基因型为aBX、aBX A、AbY、bY5. 科学家从发绿色荧光的海蜇体内获得一段DNA片段,并将其导入到小鼠的受精卵中,培育出了发绿色荧光的小鼠。

北京大学2001年SCI收录论文统计与分析

北京大学2001年SCI收录论文统计与分析

北京大学2001年SCI收录论文统计与分析
张光红;周辉;吴锜
【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2(38)6
【摘要】20 0 1年以北京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被SCI扩展版收录的论文 12 4 0篇 ,居高校首位。

分析表明 ,北京大学的科研论文在数量在稳步增加的同时 ,高水平论文数量明显增加 ,影响因子超过3 0的论文达 145篇 ,总平均影响因子为 1 3。

在职教师和博士生是发表论文的主体 ,博士后是人均发表论文最多的群体。

文章最后指出 ,北京大学要提高国际影响力。

【总页数】6页(P867-872)
【关键词】科技论文;SCI;北京大学;科学引文索引;科学研究;现状;统计分析
【作者】张光红;周辉;吴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4;G350
【相关文献】
1.纺织类高校SCI收录论文统计分析——以武汉纺织大学2011-2015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J], 何志俊
2.SCI-E收录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科研论文统计与分析 [J], 耿民建;乔艳芳;李晓霞;单艳华
3.SCI收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J], 黄明杰;苗鸿才;李惠芳;谢囡;魏玉萍
4.纺织类高校SCI收录论文统计分析——以武汉纺织大学2011—2015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J], 何志俊;
5.北京大学2005年SCI收录论文之统计分析 [J], 刘小鹏;周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内地学者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统计分析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 周 辉 张光红 贺 飞 朱 星摘 要 近年来内地学者在世界著名期刊Nature和Science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1994 2002年内地学者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83篇,其中以地球科学居多,研究地史时期生命演化的古生物学论文达41篇;在纳米科技和生物基因工程两大主流研究领域,内地学者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6篇,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统计分析还表明少数优秀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国际合作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论文统计 内地学者 Nature Sci ence在具国际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之一[1,2]。

一个国家或一所研究机构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可以近似地由发表论文的情况所反映,尤其是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常被作为定量判断标志[3,4]。

Nature和Science是国际上有特殊影响力的两种期刊,刊登富有创新性和高影响力的论文,其发行量和读者的广泛性独一无二。

近代科学的许多重要科学发现,例如X射线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分别发表在1896年[5]和1953年[6]的N ature上,这些重要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为定量分析内地学者科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对内地学者在Nat 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

由于1994年以前内地学者发表文章总量少,因此研究中主要分析1994 2002年的资料。

在美国科技信息所(ISI)的扩展数据库(SCI E)上进行检索,文章类型(DocT y pe)选取Na ture中的Rev iew Art icles、Art icles、Lett ers t o Nature、Brief Communications,以及Science中的Review、Re search Art icle、Report s、Brevia,并对照出版物一一校验。

一、数据统计1.总体情况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研究机构或大学在Nat ur e 和Science发表论文已成为其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志之一。

表1是1994 2002年我国内地学者在Na t ure和S c i ence上发表文章统计数据。

可以看出,自1999年起,内地学者发表的文章数量有明显的增加,反映出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1994 2002年内地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文章总数为83篇,仅占Nat ur e和Science刊登相应论文总数17590篇的0.47%,而这其中有近一半(41篇)是古生物方面的论文,这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的差距。

2.学科情况表2是1994 2002年内地学者发表文章的学科分布数据。

可以看出,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其中包括古生物学、地质学(含地球物理)、考古、环境在内的地球科学共54篇,占总数83篇的66%。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地史时期生命演化的古生物学,由于在胚胎生物、脊椎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起源与演化方表1 1994 2002年Nature和Science发表文章统计数据期刊发表情况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合计Nature 论文总数91392687392393710121275113210179008中国内地作者论文数89446149181890内地第一作者论文数24202105101348S cience 论文总数98410161064101910118688658319248582中国内地作者论文数87106810152017101内地第一作者论文数23423249635表2 1994 2002年内地学者发表文章的学科分布学科古生物学地质学考古环境物理天文化学生物管理总计Nature29431311648 S cience1241836135小计41832111412183比例49%10%4%2%13%1%5%14%1%100%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共发表论文41篇,占总数83篇的近50%。

纳米科技和生物基因工程是当今世界热门研究领域,内地学者也占有一席之地,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论文16篇:纳米科技论文8篇(以 Nano 为检索词),其中独立完成的有6篇;生物基因科技论文8篇(以 Gene 为检索词),其中仅有1篇是独立完成。

这也反映出我国在这两个重要科技领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3.作者情况共有54位内地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其中发表两篇(含)以上的作者有8人,均为古生物学家:徐星7篇、舒德干6篇、陈均远5篇、朱敏4篇、季强4篇、侯连海3篇、孙革2篇、周忠和2篇,累计33篇,占总数的40%;此外,以指导者身份发表2篇的有4人:物理学家解思深2篇、范守善2篇、闵乃本2篇、化学学家钱逸泰2篇,累计8篇,占总数83篇的10%。

以上12人共发表41篇,占总数83篇的49%,反映了少数优秀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

4.单位情况共有31个单位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了论文,其中高校11所发表27篇,占总数33%;中科院14个单位发表47篇,占总数56%;其他6个单位发表9篇,占总数11%。

发表2篇(含)以上的单位有15个,其中高校7所:西北大学6篇、中国科技大学4篇、清华大学3篇、南京大学3篇、北京大学2篇、复旦大学2篇、中国地质大学2篇;中科院系统6个单位: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20篇,南京古生物研究所8篇、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4篇、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3篇、物理研究所2篇、金属研究所2篇;此外有地质博物馆3篇、中国地质科学院2篇。

统计表明有27篇文章由内地学者独立完成,其余56篇是内地学者跟国外学者合作完成的,说明国际合作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文章类型众所周知,N ature的 Art icles 和Science的 Research Art icle 栏目每期一般只刊登1 2篇学术论文,可见其发表难度大。

据统计,83篇内地第一作者论文中以 Art icles 和 Research Article 形式发表的仅9篇(Nature的Art icles7篇,Science的Re search Art icle2篇),其中由内地学者独立发表的只有1篇;而其余74篇以L et ters to Nature、Brief Communications、Reports、Brevia等形式发表。

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科技论文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需努力提高。

二、讨 论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增长人类的知识,而知识进步的基本体现形式之一是要在高度国际化的期刊上发表论文[3,4],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世,让人们分享、交流和评价。

诚然,在高度国际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一定就是优秀的研究成果,如Nature和Sci ence就曾刊登过美国贝尔实验室Sch n的造假文章。

但科学计量学的总体研究表明,研究人员所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与作者的科学影响力基本呈正相关关系[7]。

中国科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令人乐观的进步,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S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在2002年已达40758篇,仅次于美、英、日、德、法居世界第6位[8]。

但是,中国优秀论文总量仍然很低,每年内地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总数在20篇以下,而且其中多数是古生物学等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当今科学主流领域 生命科学方面,内地学者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数较少,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海外华人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生命科学文章。

中国在著名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科学整体水平还不高;而国外少数科学家的偏见和部分中国学者有限的英文水平,目前都不是决定因素。

在相当长时间,中国学者需要努力提高研究水平,把优秀论文投到著名期刊发表,以提高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9]。

一个国家或一所大规模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状况可以近似地由发表论文的情况所反映,如哈佛大学的知名度当数世界大学第一,1994 2002年度在Nat ure上发表学术论文507篇、在Science上发表523篇(含非第一作者),共计1030篇,其数量之多,远非其他大学或研究机构所能比。

相应地,中国学者在同期仅发表论文191篇。

近几十年来,将优秀论文在著名期刊发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科技发展的竞争态势。

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21世纪,科学工作者应当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努力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高水平刊物上多发表高质量论文。

参考文献[1]Ren S L,Liang P,Zu G A.Scientific publications The challenge for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s.S cience,1999,286:1683 [2]Ren S L,Zu G G,Wang H F.Stati stics hide i m pact of non Englishjournals.Nature,2002,415:732[3]National Science Board.Science an d Engi neering Indicators2002.[ww /sbe/srs/seind02][4]任胜利(编译).世界科学研究与发展:基于论文和专利的分析.中国科学基金,2003,17(1):62 63[5]Rontgen W C.On a new kind of rays.Nature,1896,53:274 276[6]Watson J D,Crick F H C.M 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Astructure of Deoxyri bose nucleic acid.Nature,1953,171:738 740[7]Garfield E.Random thoughts on citationology:Its theory and practice.Scientometrics,1999,43:69 76[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2003年12月[9]周 辉,张光红,蔡 晖等.原创性研究成果的SCI引用分析.中国科学基金,2002,16(2):85 87S t at is t i c Anal y s i s on t he P aper s i n Nat ure and S c i enc e B y C hi nes e Inl and Aut hor sZho u Hui,Zha ng G uangho ng,He Fei,Zhu X ingD epar tment o f Science R ese arch,Peking U niv ersity,Beijing1008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