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所:生活方式类创业的三大误区
孙陶然:关于创业的三个错误观念

孙陶然:关于创业的三个错误观念关于创业的三个错误观念不要把上市当做创业目标现在很多创业者把上市当做创业目标,甚至把何时上市当做创业目标,这固然有社会浮躁的一面,也是因为资本的介入把回报的贪婪传染给了创业者的缘故。
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上市绝不是创业的目标,甚至很多企业根本不适合上市,能够上市的企业只是极少的一部分,99%的企业是上不了市的。
中国上市公司A股和中小板加创业板一共不到4 000家,全世界的企业在美国各级市场上市的也只有6万多家,而中国和全世界的企业数量万倍于此。
不要为了就业而创业创业比打工难百倍。
打工只要专才就可以了,而创业需要的是全才。
打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创业是在社会的最底层行走。
打工是当孩子,创业是当家长。
当孩子是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生存,有父母为自己铺垫好方方面面的环境;当家长,没有人照顾你,你必须照顾别人,再苦再累也得忍着,再大的问题也得去想办法,天塌下来也不能躲,必须站在那里撑起一片天。
因此,将“创业”当做“就业”,实在是错得离谱!对大多数人而言,选个适合自己的职位打工是本分。
对于打工者而言公司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公司有前途个人没前途,第二种是公司没前途个人也没前途,第三种是公司没前途个人有前途,第四种是公司有前途个人有前途。
第四种公司充满活力,个人能力也可以尽情施展,是最佳的打工选择。
如果你想过很舒服的日子,最好不要创业。
在第三种和第四种中选择一家公司去打工可以收入稳定,生活体面。
不要为了那些美丽的大道理去创业经常听到有人大讲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创业,为了给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而创业,我认为这些人如果不是唱高调就是走火入魔了。
这些都是创业成功之后的“果”,绝非创业的“因”。
如果你不是一个天生喜欢创业生活方式的人,如果你没有创业梦想,千万不要创业。
一旦开始创业,就意味着你要开始承担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公司一开门你就对员工、对合作伙伴、对投资人、对企业涉及的方方面面的人有了责任。
关于创业的3大谬误和3个真相

关于创业的3大谬误和3个真相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便是如今最成功的一些创业公司也是如此。
几乎每一个公司都需要经过不断的试错和纠偏以及重新尝试,最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道路。
很多人在创业成功后,会总结一些经验。
口耳相传后,这些经验可能会变形,也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过时。
今天这篇文章,分析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10个谬误,以及与之相对的真相。
一.谬论:想要创业顺利,就需要外部资金真相:其实,你不一定需要投资用户的需求和投资人的需求,你会选哪个?在没有融资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赚钱来支撑初创公司的发展,能为一家公司带来最有价值的东西——自由。
只要公司可以持续运转,你就能够专注于做你喜欢的事情——做改善消费者生活的产品。
公司的成长基于消费者的需求。
只要公司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价值,就能获得长远的收获。
当你从别人那里获得投资时,你会出于感激,或者是出于他们对你施加的压力,而去追求他们的目标,而不是你自己的。
但不要忘记你刚开始创业时的初心。
也别为了打造一款受欢迎的产品,就忘了初心。
你的自由创造的价值,比你得到的金钱更有价值。
二.谬论:创业公司的融资过程只关乎钱真相:优秀的投资机构对创业者的帮助很大成功的融资过程显然能为你的公司筹集资金,但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也是你应该争取的。
例如,优秀的投资人可以扩展你的人脉,帮助你招聘人才、争取客户。
优秀的投资人也可以成为情报来源,能让你更好地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换句话说,理想的投资人其实相当于你的联合创始人。
这就是为什么手上已经有很多钱的创业者们,依然会从有经验的投资人处寻求融资,因为他们知道,和他们的合作,带来的不仅仅是钱。
不过,很多投资人实际上给创业公司增加了“负价值”。
所以,一个不增加价值(傻给钱的)但不干预运营过程的投资人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在理想情况下,你要找到一个能够主动增加价值(聪明地给钱)的投资人。
那你怎么知道投资人是否会给公司增加价值呢?在融资的过程中,你就要注意他们是否有深谋远虑。
创业过程中需要避免的陷阱

创业过程中需要避免的陷阱创业是一条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道路,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挑战和陷阱。
在创业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陷阱,以确保企业能够稳步发展。
以下是创业过程中需要避免的陷阱:第一,创业者往往容易陷入“盲目乐观”的陷阱中。
热情和信心是创业者成功的重要因素,但过度乐观可能导致对现实情况的忽视和低估风险。
在创业过程中,需要保持理性思考,客观评估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避免盲目乐观导致的错误决策。
第二,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往往会陷入“单打独斗”的陷阱。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创业需要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
创业者应该学会善用团队资源,吸取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寻求合作伙伴和专业顾问的支持,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第三,创业者往往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的陷阱中。
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成功需要耐心和毅力。
创业者不应该急于求成,应该制定长期发展规划,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迈进。
第四,创业者往往会陷入“扩张过快”的陷阱。
初期的成功往往会带来商机和机会,但盲目扩张可能导致资源过分分散,企业运作效率下降,最终导致企业失败。
创业者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谨慎选择扩张时机和方式,避免过快过度扩张。
第五,创业者往往容易陷入“忽视财务管理”的陷阱。
良好的财务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基础,创业者需要重视财务规划和监控,防范潜在的财务风险。
创业者可以寻求专业财务顾问的支持,制定合理的财务计划,确保企业财务健康稳定。
第六,创业者往往会陷入“市场定位不清”的陷阱。
市场定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清晰的市场定位有助于企业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创业者应该深入了解目标市场,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体,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避免市场定位不清导致的失败。
第七,创业者往往容易陷入“忽视品牌建设”的陷阱。
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于提升客户忠诚度和市场认可度。
创业者应该注重品牌建设,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树立企业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大学生创业需要了解哪些误区

大学生创业需要了解哪些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认为自己年轻输得起很多大学生创业的想法一般都是我不想朝九晚五的上班,趁着自己年轻能折腾,也能输得起,那就开始创业吧。
其实,每个人的激情都是有限的,大多数的人在失败一次后,都不愿意再次尝试。
年轻是本钱,但也不能无止境的挥霍,趁着年轻就该多勇敢尝试。
第二个误区是太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有理论知识的指导才能够更好的实践,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理论知识远远胜于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踩坑。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需要去调研市场,根据理论知识,我们要先制定目标,然后收集现有资料,再通过各种调研方式(街头访问、电话访问等)进行调研,最后进行收集整理;但是在实践中,每一步都可能出现各种突发问题,或者可以省略某些步骤等。
我们需要重视理论知识,但是不能盲目套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三个误区是选择错误非法的渠道很多大学生想创业,却选择了不适合的平台,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创业项目需要较大资金,但是自己没有那么多资金,这就涉及到如何筹措资金了。
有些大学生选择向家里借、通过普通渠道贷款,但是有些大学生却通过一些非法的贷款APP借钱,最后还没等到盈利就要开始还高额的贷款,哪还有心思去经营自己的事业,甚至有人身安全的危险!第四个误区是太过于冒失过于激进每个人创业都想要尽快获得收益,但是对于经验不足的大学创业者,这方面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急于得到资金,给小钱转让大股份,或者贱卖技术。
资金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说,确实至关重要,但是完全还没有到贱卖自己的程度。
而在转让出大股份或者贱卖技术以后,很多创业者都会后悔甚至毁约,但这样的后果会让其在业界臭名昭著。
二、只求拿到融资,忽略投资方风险。
要知道,投资商在投资以后,他们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公司后面的发展,比如:公司价值的评估、公司发展方向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在选择投资商时,宁可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也要选择哪些具有真正实力、与自己观念一样的投资者,这才能帮助自己走的更远。
创业中常见的误区与解决方法

创业中常见的误区与解决方法创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会的过程,但也容易出现许多误区,限制创业者的发展。
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的创业误区,并提出解决方法,以帮助创业者实现自己的梦想。
误区一:创业是一项孤独的任务许多创业者认为他们需要独自完成所有的任务,并且在失败时为自己的失败负责。
这种观点可能产生自我矛盾,限制了创业者的发展。
解决方法:与他人建立联系。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或与其他创业者建立联系可以帮助创业者更快地学习和解决问题,也可以为创业者提供一种支持系统和提供创新思路的方式。
误区二:需要一大笔资金才能创业许多人认为,要开始一项新的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虽然这的确是一个挑战,但这不是开始创业的必要条件。
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是从无到有,通过最小的可行性产品,或者与潜在客户的合作来实现的。
解决方法:开始小,快速学习。
创业者应该关注他们最初的目标,尝试使用最少的资金来验证他们的想法,并快速从失败中学习。
误区三:创业需要完美的想法许多创业者认为,他们需要有一个完美的想法,并且必须有清晰的路线图来规划每个步骤。
然而,这种想法往往会限制创业者的进步,因为世界在不断变化,新的机会并不总是出现在完美的时机或完美的想法下。
解决方法:专注于先行动起来。
创业者应该在短期内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测试想法,并根据结果调整他们的策略。
他们应该专注于行动起来,并持续进行尝试和实验,以发现新的机会和现实的需求。
误区四:创业是一个短期的解决方案有些人认为创业是快速致富的方法,或仅仅是为了赢得意识形态上的胜利。
这样的想法可能会让创业者感到灰心丧气,让他们在困难时期放弃,而不是实现他们的目标。
解决方法:将创业作为一项长期计划。
创业者应该将创业视为一项重大的长期决策,必须准备面对困难和挑战,而不是仅仅是为了赢得一些短暂的成功或成就而进行。
误区五:成功取决于运气某些人可能认为创业成功是因为他们运气好或者是处于正确的时间和地点。
这可能不是一个正确的想法,因为成功取决于创业者学习的能力、执行力、市场敏感性、领导力和品牌知名度等多个要素。
中国创业存在三大误区 创业经验

中国创业存在三大误区创业禀赋决定论不可取。
创业不仅需要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创业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企业家精神与创业活动已经成为新时代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一股强劲的创业浪潮已在全球范围内掀起。
在我国,民营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创业活动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视,解决就业、大学生创业、创新型国家建设等现实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对创业问题的关注,打造创业型经济、构造创业型社会成为一种响亮的口号。
总体来看,我国创业活动活跃、生存型创业占主导,创业动机强、创业技能低,创业环境逐渐好转但仍需改善,“三大误区”应该成为我国创业环境建设以及制订创业政策时考虑的重点。
误区一:重视投资环境,轻视创业环境改革开放初期,各地为了吸引外资,纷纷重视投资环境的建设,对创业环境建设重视不够。
后来因为看到民营经济和私营企业的贡献而开始重视并设法鼓励创业活动。
为了吸引创业者来本地或留在本地创业,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成立企业孵化中心,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等等,采取的主要措施集中在降低创业成本上,甚至可以说是“给予”,是“馈赠”,如免费提供办公条件,减免税收等。
可惜这样的政策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成效。
一个地区的土地价格便宜,劳动力廉价,政府不收税,但没有服务,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低,创业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有好的发展前景。
另外,这样的政策容易被模仿,你给优惠,我可以给更多优惠,容易引发类似于企业之间的价格战,不具有竞争优势。
这样的创业环境也许会加大生存型创业的比例,但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企业。
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更加关注的是成长潜力和发展机会。
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很高的情况下,香港的中小企业发展得很好,其中很关键的原因在于香港政府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发展、科技支援、品质支援、环境支援、信息公开、开拓市场和融资八大方面为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我国南方土地、工人工资甚至包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要高于北方,但南方的创业活动仍然比北方活跃得多。
在创业中最容易犯的三个错误!

在创业中最容易犯的三个错误!创业的过程是个什么样的过程?为财富增长、生存问题的过程?为证明自我的过程?为创造价值的过程?为投资价值的过程?这是一个创业者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正如一辆汽车一样,如果只有油门没有刹车,缺乏制衡,注定是一场车毁人亡的惨剧。
在创业中停下来思考,比加油更重要。
如果我们创业追求的是财富,我们需要思考财富的本源,一条狗会对着肉骨头而不是一沓钞票流口水(尽管一张钞票可以换取一堆肉骨头),金钱与财富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而非物质性的存在。
试想实现货币交换的早期,拿出自己辛苦生产的货品去换取一张纸片或一小块金属,需要何等大的信念。
可见财富中所充满的,并不是物质。
财富是信仰、道德、信用、契约等一系列人类密集的精神产物的构成体。
所以思考创业的意义,远甚过创业本身。
对自己的洞察,远远重要于对市场的洞察。
汉字中的“财”,由“贝”与“才”组成,前者指货币,后者指向的是一个人独特的才干、天赋、恩赐的发挥。
在犹太文化中,talent是货币的总称。
可见,财富永远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
著名作家艾茵?兰德的名言说:“金钱不会听命于配不上它的大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金钱是被铸造出来的自由。
”可见在创业之前,思考原点精神的重要性。
因为原点精神中融合了你的天赋与信念,你对于世界的看法与观点,你对财富的承载能力取决于此。
没有原点精神,就没有财富的承载能力,最终仍然是被财富所压垮。
创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财富性质树立正确的理解,因为它决定了创造财富的形式。
财富的形成离不开勤劳、节俭,但别忘记,在根本上财富是观念的产物,是人的信仰与思考能力的结晶。
创业的点线面原则我们在创业过程最容易犯的三个错误:1、把大市场看成大机会,而缺乏小的切入点发现大市场并不难,好比一头狼发现羊群并不难,而难在什么时机避开牧羊犬以最小代价有所斩获。
没有小的切入点会陷入三大困境,其一,面目不清,无法识别:没有差异化生存的空间,极易陷入恶性竞争;其二,扎不下去,随波逐浪:没有有效的竞争壁垒,极易中途流产或被对手轧压;其三,没有族群,缺乏积累:无法找到原点人群的典型场景及痛点,样样都有,样样稀松,最后激情的理想沦为平庸的现实。
创业的六大误区及如何避免

创业的六大误区及如何避免创业是一条具有挑战与机遇并存之路,对于初入创业圈的人来说,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本文将介绍创业过程中常见的六大误区,并提供如何避免这些误区的建议,希望能帮助创业者们在创业道路上少走弯路。
误区一:缺乏市场调研许多创业者对市场进行不充分的调研,只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去判断市场需求,这将增加创业风险。
要避免这个误区,创业者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潜在的目标客户,消费习惯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定位自己的产品或服务。
误区二:缺乏资金规划创业过程中,资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资源。
许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没有做好充分的资金规划,导致资金紧张或者无法支持业务的正常运转。
为了避免这个误区,创业者应提前制定详细的资金规划,包括启动资金、日常运营资金和应急资金等,以确保企业能够正常运营。
误区三:过分追求完美有些创业者追求完美主义,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产品或服务的细节上,导致错过市场的机会。
要避免这个误区,创业者应注重产品或服务的核心功能和最低可行性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通过快速迭代和用户反馈进行优化,更快地推出市场。
误区四:孤军奋战许多创业者往往选择独自承担所有工作和责任,无法有效地分配任务和资源。
这会增加工作强度,降低工作效率。
为了避免这个误区,创业者应该建立合适的团队,将工作任务合理分配给团队成员,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误区五:忽视品牌建设品牌是企业的形象和价值所在,但许多创业者忽视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他们可能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产品或服务的开发上,忽视了品牌塑造和宣传。
要避免这个误区,创业者应该重视品牌建设,在产品或服务推出之前,做好品牌定位、品牌故事、标志设计等工作,提升品牌价值。
误区六:缺乏适应能力创业过程中,市场环境和需求都可能发生变化,但有些创业者缺乏适应能力,坚持自己的初衷而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策略。
这种刚性思维可能使他们无法及时应对市场的变化,导致业务无法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交所:生活方式类创业的三大误区
如果你在微信上关注过像玲珑、一人食、杜绍斐这样的订阅号,也时不时通过手机App 逛华丽志、刷清单、淘ENJOY软交所(),那想必你对生活方式一定有独特的追求。
以消费升级为驱动力,生活方式类的创业项目数不胜数,在立项之初,以下的这三个误区可能会左右产品的未来。
微信还是App?
不久前,“为啥你创业非得做个App”的文章在朋友圈疯转。
有人说做App可以拿到更多投资,也有人觉得不做App非创业。
毫不夸张地讲,在整个生活方式类的创业项目中,先微信后App的策略是非常稳妥且常见的。
玲珑和清单是两个很明显的例子,这两款产品皆是从微信订阅号起家,原因有三,首先微信订阅号相比App试错成本低,其次基于生活方式类的创业项目大多以媒体内容属性为前提,订阅号是再适合不过的媒体传播工具,第三,订阅号的性价比高,入门门槛低,适合单兵作战。
很多订阅号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粉丝后,会通过广告或是电商两种方式赚钱,前者多为推荐位的“招商引资”,按条收费。
后者则根据垂直的内容分类(男装、化妆品、配饰等)进行与媒体内容配套的产品导购。
作为固定收入,广告是订阅号最持续的收入来源之一,有不少“大V”的单条位置可以卖到6位数。
对于满足广告收入的订阅号来说,App与他们的距离相差甚远,甚至叫压根不沾边。
而引入电商后的生活方式类项目在初期完全可以借助微信实现整套流程,但是稍显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随着品类的增加、业务的扩张,整个产品需要新的标签属性,内容需要新的表现形式,这些都是订阅号目前实现不了的。
谁是你的用户?
18~35岁,这是目前一二线城市消费升级的主力人群。
这些人有以下几点特质:年龄跨度较大,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对品牌很敏感,有与众不同的价值观,敢于彰显自己的特性,愿意与身边人分享。
格知和良仓是两个典型,二者都在App中引入了电商模式,前者偏时尚格调,后者走文艺路线。
但由于两款App在电商中销售的产品单价较高,这导致它们的用户群也更为垂直固定,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消费升级金字塔的塔尖。
清单是另外一套玩法,用户也更下沉。
它会根据一个话题介绍与之相关的同类产品,这样的推荐玩法多,覆盖也更广。
再比如一款针对男性服饰搭配的订阅号,这个产品要做的是尽量避开社区的属性、加强内容的分享传播。
对于男性群体来说,他们更愿意将这些充满调性,提高审美的内容拿出来分享到社交平台,但对女性群体来说,社区则是最好的搭建平台,她们更愿意收藏对自己有切身帮助的内容,并不太愿意分享出来。
《定位》一书曾提到过,定位是如何让你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基于性别、年龄、喜好等大尺度范围的聚焦,是先于产品前的必修。
情怀还是现实?
公司最大的瓶颈在于创始人的格局。
这话一点不假。
在我接触的创业团队中,不乏透着文艺青年调性的创始人。
当然,他们的产品多少也有股同样的腔调。
有些生活方式类的项目除了广告,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收入
来源。
“自产内容+电商导购”和“技术驱动+内容外包”,这是目前生活方式类创业项目流行的两种组成形式。
引入电商的前者相对离钱更近,重要的是在客单价几乎固定的前提下拉高月流水就能挣到钱。
后者需要一个相对持续的过程,但在消费升级的生活方式观念还未能在国内“深入民心”之前,这或许并不是一套“有趣”的玩法。
更有趣的是,当下依旧是一个可以拿“情怀”换钱的时代。
转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