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炼字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语言篇:炼字、诗眼》导学案

高三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语言篇:炼字、诗眼》导学案

语文科《古诗鉴赏——语言篇:炼字、诗眼》导学案一、方法指导第一节炼字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炼动词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

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炼形容词请简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阔”字的作用。

答案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3.炼色彩词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

4.炼虚词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

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

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

第三步:点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哲理。

【例题展示】1.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句中“悦”“空”二字的妙处。

(6分)请思考〖答案示例〗“悦”,愉悦,高兴。

“空”,空明,清静。

二字都是使动用法,作“使……愉悦”“使……空明”讲。

(步骤一)(2分)在焕发着日照光彩的青山中,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人行走在清清的水潭边,身影倒映在水中,湛然清明,心中也杂念全消,一片空明。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词鉴赏炼字、诗眼》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词鉴赏炼字、诗眼》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三、方法归纳:
炼字: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
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眼:
1.指出该字的基本含义。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考虑该字对主旨表达以及在诗的结构上起到的作用。(线索,呼应,铺垫)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答案范例:
①苦是凄苦,痛苦的意思,②作者借此感慨时光流逝、朝代更替、故乡难回、友人命运等。③感情凄苦,为全文感情所在,可谓点睛之笔。
诗词鉴赏炼字、诗眼
课题
诗词鉴赏炼字、诗眼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了解炼字类和诗眼类题的答题区别
能通过自主探究分析其答题思路。
教学重难点
同上
教学参考
授课方法
点拨式、讨论式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旧知回顾:
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分析情感。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是夜越吟苦”中苦的妙用。
学生了解考题类型
自主探究,归纳答题方法。
讨论完成巩固练习
纠错,整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及训练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及训练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及训练题一、课前演练:例:1《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2红杏枝头春意闹3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4僧敲月下门5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二:炼字的常考语法: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三:炼字的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修辞要强调修辞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翻译(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忍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诗眼提问方式:1、请找出诗歌的诗眼,并赏析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1、构成全诗的线索、2、全诗的感情基调、3、全诗的思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1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之炼字(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之炼字(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之炼字(含答案)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一、明其义诗义的理解,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要理解和把握诗义,须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犹如剥笋般,在递进中直达诗歌的真义。

具体来说,解诗句之义,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解诗题,得理解之线索;寻诗眼,定理解之基调;析结构,解意象,得全篇真义。

(一)解诗题,得理解之线索――整体把握的基础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题则是诗歌的眼睛。

从这“眼睛”中,我们或可以、摸索到诗歌的大概目的,或可体会到诗歌的思想感觉,或可抓住描写的事物,或可明白在什么情境下写的诗等,而这些内容是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基础,以细致分析诗歌垫定了基础。

1、从题目可以推导出诗歌大概的目的。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看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是写给张丞相的,写给张丞相干什么呢?原来是求得功名。

书生“上”书丞相,目的可能是求得重用、提出治国之策略、表达不想出山的想法等,这些猜想内容,都是由“上”而得,然而继续诗,与“欲济无舟楫”联系,就知道“上张丞相”的目的了――想求得重用,希望丞相引荐。

2、从题目可以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3、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题中的“喜”字揭示了全诗的思想感情。

诗歌正文没有“喜”字,但是却处处见“喜”: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

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

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

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3、从题目知描写对象例4、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高考诗歌炼字专题

高考诗歌炼字专题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 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 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 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 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 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卜算子(张元干)
风露湿行云,
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
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
……
(推敲字词)
高考题型展示
1、(15年湖北)劳停驿。欧阳修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2、《人日思归》薛道衡 试对前两句中的虚词才和已作简要赏析 3、《江南春》杜牧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
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莺啼绿 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因此,他主张将“千里”改为“十里”。要不要将 “千里”改为“十里”?为什么?请结合诗题和全 诗内容作 简要说明。
炼字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 2、结合诗歌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
述的景象。 3、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词、
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 4、适当展开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
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巩固练习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背绿痕皴段,
“炼字”题设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从某联中或整首诗中找出诗眼是什么?P155第4题 ④某句中的某个字能不能换成另一个字,为什么?
1.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活用词语 2.独到的数量词、色彩词 3.恰当的副词 4.别致的叠词
早发(罗邺)
(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也是写江 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 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答出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语言题之炼字(诗眼) (2)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语言题之炼字(诗眼) (2)

古诗词阅读语言题之炼句炼句[题型例释]赏析之要,赏句为妙。

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

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所以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例2](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许道宁画①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自主尝试][解析]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

理解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用尽心力创造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需要结合前六句中对许道宁画作的描述以及诗人的主观感受,来分析概括尾联中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

全诗前四句描述画作中的山水,“满眼”“苍然”赞美画家描摹物象的功力,“何郡山”之问,比直接正面说画山似真山更婉曲有致,“万里意”赞美画作意境空灵,画外有画,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画面中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第五、六句描述画作中的树木与浮云,树木“含晚”,浮云“不还”,表达了诗人观画时独特的主观感受,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

尾联用衬托的手法,以诗人竭尽心力写出的诗句的平庸来衬托画作蕴含的诗意的高妙,对许道宁的画作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诗眼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诗眼

例:红杏枝头春意闹 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
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析:“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
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析:“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
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 【炼形容词】
答案:同意。“悲”字是点睛之笔,四联分别写眼前景 象的悲凉,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慨,流落他乡的悲 苦,国破家亡的悲愁。四联均暗含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悲 痛心情。可见“悲”是全诗的关键。
(2007·︱四高川中总卷复)习阅︱一读轮下·语面文一首宋诗,然 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昏惨暗淡,清寂冷落,以景托情,漂泊烦乱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虚写在梦境,怀乡,点明“乱”部分原因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感慨国运,也是引发心绪烦乱原因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以景衬托旅人心烦意乱。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形容词不仅可从形色声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特点,
还能传递出作者的感情,绘景摹形,化抽象为具 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物象具体生动直观形象。
绿净春深好染衣 暮春时节,芳菲凋尽,万紫千红之色褪去,只留绿茵 浓密,一片纯净的绿,是染衣的天然好染料,既写出了绿 意浓密纯粹,又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解题指津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设问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方式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第一步,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解题 第二步,结合诗句梳理全诗围绕该词写了哪些内容。 步骤 第三步,点明该词在奠定基调、营造意境、表达情感上所起的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诗眼终极版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诗眼终极版

炼字类型
1.炼动词。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 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能给作主语 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 的动词。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炼字类型
2.炼形容词。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 主观化的表现。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 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 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提问】 “夜归”是本诗的关键,它是 怎样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开篇
参考
直接点明“夜归”,刻画出归客倚杖蹒跚 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
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 凄凉, 烘托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衬托归 客急切归家的心境。
最后
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场面结束。 与先前的凄凉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 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二)省略句 这是由诗歌的凝练所致。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省略了谓语动词“像”,理解应是浮云飘忽不定, 游子的心情就像它一样,夕阳傍山缓落,依依不 舍,犹如老朋友惜别之情。
Hale Waihona Puke 考查方式1、以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的方式考查(炼字) 2、以鉴赏“诗眼”的方式考查 3、以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怎样统领全篇的方式考查 4、以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的方式考查 5、以赏析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的方式考查
一、以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的方式考查

问 方
A、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高三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炼字)《考试说明》是对诗歌语言鉴赏的要求: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和形象化的语言,读者通过语言媒介才能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强烈反响,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考中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向主要有: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3.品评某一字眼的艺术效果,即分析诗眼或炼字。

什么叫“诗眼”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

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

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为一着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寻找诗眼的方法:(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江楼感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思的原因是独上江楼物思念思思的环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在惆怅思的对象是去年同来的望月人人落寞思的结果是风景依稀似去年非凄清(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三)抓诗中巧妙的修辞A、“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道:“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B、“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和生命,同时,"弄"字化静为动,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充满生机与情趣。

(四)抓词类活用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B、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

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

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

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C、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着色的思绪”。

(五)抓典型词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chén)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的主旨——抒写愤懑之情。

↑扼腕本来是一个动作,指用一只手用力握住另一只手腕,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表示振奋、惋惜、愤慨等。

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郑谷将“数”“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用以翻出新意。

如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恨”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

2、借以增添情趣。

如韩驹改曾吉甫“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为“深”、“里”为“冷”,改动两个字,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与“水晶宫”,转眼显得雍容高华,超凡脱俗。

3、靠它加强形象性。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韩愈帮贾岛斟定“僧敲月下门”,是取“敲”字的声音(上句为“鸟宿池边树”,已是关上闩的时候,“推”是推不开的,只好“敲”了);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4、关于诗意的精确。

如齐已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

有的诗眼、词眼还有助于铸就诗词的意境。

洪瑹《阮郎归》词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

”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进的春天。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ráo]:纵使。

分付:交付。

【注释】①望江东:黄庭坚创调。

词中有“望不见、江东路”,取以为调名。

②江东路:指爱人所在的地方。

此句说,住在江水的西头,由于相隔遥远,望不见江东的爱人。

③秋将暮:临近秋末。

以上两句说,即使能找到鸿雁传个信儿,可是已经到了秋末,时间太短了。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①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蒿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你认为诗中哪个字最妙试作分析。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标题中的“怨”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上是如何营造意境的七、找出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的诗眼并略作分析。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玉泉溪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你认为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精炼传神试简单分析。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找出诗中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字,并对其加以简单分析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试析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杂诗无名氏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有人认为诗中“一溪月”应改为“一轮月”,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试分析“忽”字的表达效果。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试结合全诗分析诗眼表达效果。

一、找出诗眼:“诗眼”分别是“咽”、“冷”。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并描述景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点明改字作用:“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二、(1)隔,字典意“阻隔,隔断”。

双重意蕴: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以抚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情感阻隔。

三、(1)交情。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四、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农家的繁忙景象,村姑们忙着做这做那,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用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农家的繁忙景象,村姑们忙着做这做那,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闲着独自赏雨。

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山河阻隔,归途遥远,还乡无期六、“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绪)的意境。

七、“愁”字,就是全阙的诗眼。

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以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

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八、“醉”和“弹”。

两字都是拟人手法。

“醉”字既写出了秋色的浓艳,又将不可触摸的秋色写得真切可感。

“弹”字不但赋予溪水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而且写出溪流声富有音乐性,以动写静,将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静谧。

白沙县抵龙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九、“秋”字。

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愁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心”上有“秋”谓之“愁”。

所以“秋”还是双关语。

十、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看,“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华竞丽的美好景象;从情景关系上看,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下文“堪悲”之情。

十一、不好。

“一轮月”只写到月,与“一树梨花”一样,是静态的。

“一溪月”既写了月,又写了“溪”,把不可触摸的月色写的捧手可掬,生动形象。

十二、“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字义)。

登翠楼时兴冲冲,而闯入眼帘的柳色却使她不经意间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效果)。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感情)。

十三、“满”和“压”就是诗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