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蚌埠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安徽卷(附答案解析)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 答选择题(第I 卷1~6题,第II 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 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 他答案标号。
3. 答非选择题(第I 卷7~14题,第II 卷18~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 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 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 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 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详细答案分析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语文

2013年江淮十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命题:宣城中学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第I卷1 ~ 6题,第II卷15 ~ 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I卷7 ~ 14题,第II卷18 ~ 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提出的著名思想主张,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虽然这一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辩证分析,其合理内涵在当今时代也有积极意义。
②‚民胞物与‛的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
张载在《西铭》中写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他认为,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一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同伴,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
这就叫做‚民胞物与‛。
③‚民胞物与‛思想对后世思想家影响甚大。
例如,清代名臣曾国藩就将其视为‚完人‛的两个重要条件之一,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思想其实是一种阶级调和论,因为它并不要求取消封建等级制度,并不主张阶级平等,而是建立在封建宗法关系的基础上,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从上而下的怜悯而已。
虽如此,对这个思想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辩证分析。
高2014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附答案)(DOC)

高2014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Ⅰ卷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第Ⅱ卷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单选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跻.(jī)身敷.(fū)衍媲.(pì)美饿殍.(piǎo)遍野B.娉.(pīng)婷寒碜.(chen) 谙.(ān)熟提纲挈.(xié)领C.震慑.(shè) 服膺.(yīng) 鞭挞.(tà) 踽踽..(yǔ)独行D.炫.(xuàn)耀逮.(děi)捕缜.(zhěn)密栉.(zhì)风沐雨【答案】A【解析】B “挈”应读qiè ;C.“踽”应读jǔ;D.“逮”应读dài。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读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美滋滋常年累月大展鸿图不温不火B. 拉拉队融会贯通到处传诵牙牙学语C. 照像机委曲求全要言不烦纷至踏来D. 金钢钻世外桃源以逸待劳出奇致胜【答案】B【解析】A项“常年累月”应为“长年累月”;C项“照像机”应为“照相机”,“纷至踏来”应为“纷至沓来”;D项“金钢钻”应为“金刚钻”。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领导的作风急需改变,因为他们对取得的成绩宣传不遗余力,对存在的缺点却讳莫如深....,不愿意深入检查反思。
B.想象是一双美丽的翅膀:音乐无形,却能使人荡气回肠;话语无色,却能给人姹紫嫣红....的风光。
C.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种一掷千金的“豪爽”也是我们应该唾弃的。
安徽省蚌埠二中2014届高三11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

蚌埠二中201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11月) 语文参考答案 1.选 D 原文“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说的是因“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而赢得了公众,“在节目中指点新人”与此抵牾。
2.选 D A项应为“让普通人成为音乐人”;B项应为“都相当接近”;C项应为“很像一个音乐职场节目” 3.选 B 偷梁换柱,是对选秀节目更为苛刻的要求。
4.选 C 应为用囚车。
5.选 B B项两个均为代词,意思为“他”;A项前为动词,意思为“担任”,后为介词,意思为“因为”;C 项均为连词,前为顺承,后为修饰;D项前为连词,意思为“来”,后为介词,意思为“率领”。
6.选 B 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存活。
7.(1)于仲文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
( “为”“且”“十七八”各1分,整体句意 1分,共 4分。
) (2)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来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
( “恃”“薄”“结”“去”“设伏”各 1分,整体句意1分,共 6分。
) 8.其一表达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情感。
久戍不归的征人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传入耳际的缕缕笛声勾起征人无限的思乡、思亲之情。
(2分) 其五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大漠之中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战士们顶着狂风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中途听到了前方传来的大捷的消息,战士们因失去了一次杀敌的机会而遗 憾。
(2分) 9.其一中“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 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使全诗更富有意蕴。
(2 分) 其五中“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两句,避免了正面写夜战过程,从侧面写前军夜战的战 果辉煌,让读者去体会联想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使诗歌更深沉、含蓄。
安徽省蚌埠市2014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试卷及答案-打印版

安徽省蚌埠市2014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试卷及答案蚌埠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日期:2014年5月8日上午)WORD版转换及整理:程道流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所有客观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上,所有主观题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时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科学怎么看“谣言”徐贲①“谣言”属于那种大多数人觉得不需要定义便知道是什么的概念。
人们一般以为,谣言是指人与人之间流传的未经核实的消息,即“传言”。
其实,就连传媒专家们对“什么是谣言”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他们大多数只是用“谣言”来指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的信息。
这是因为许多被当成“谣言”的传言,后来都被证实或部分证实,而那些未能证实的传言也不等于就是无中生有地“造谣”,只是因为缺乏确实信息才无法证实而已。
②也有专家把谣言视为“宣传”的一个品种,而宣传,按社会科学泰斗哈罗德·拉斯韦尔的定义,是一种控制舆论的手段。
还有的专家则建议,讨论谣言应区分只是“不准确的信息”和故意欺骗的“误导信息”,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更不能把所有不利的言论都归为“故意欺骗的信息”。
③对于传媒研究来说,如何定义谣言或传言其实并不是重点,因为研究谣言并不是要找到一个可以用来当作罪名的定义(如“欺骗”、“污蔑”、“破坏”),而是为了搞清楚传言的社会生成机制,它传播的究竟是怎样一种信息或知识。
④最早关心谣言社会机制的心理学家威廉·斯登发现,当人们在口耳相传一个故事的时候,越到信息链的末端,故事就越简短,最后成了一句概括语。
斯登的学生戈登·奥尔波特,在与另一位心理学家约瑟夫·波兹曼合著的《谣言心理学》一书中,用实验证实了斯登的看法,在经过五到六次的口耳相传后,70%的最初叙述细节会被丢失。
安徽名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名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考试日期:2013年11月16日上午)命题、审题单位:合肥168中学滁州中学安庆一中全椒中学淮北一中蚌埠二中芜湖市一中池州一中铜陵一中宿松程集中学太和中学合肥八中淮南一中太和一中太湖中学安师大附中绩溪中学阜阳三中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
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处于狩猎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作者,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花卉的环境里,但他们着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
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的形象,但它们都是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
周秦以后,山川草木开始作为人的生活背景获得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
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提法,和《荀子》一书中所记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观点,都可看成代表。
这种用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观点,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历史的进步。
《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作为抒发情意的借用物。
《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表明“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
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直到今天还影响人们对这类自然物的欣赏。
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蚌埠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吊丝”一词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自我标注。
它是和各种“二代”比时的自称,也是和小伙伴们的互称,同时还可能被用在自谦上,被夸赞时怯怯地说一句“我就是一枚吊丝”。
不论男女,不论是小有成就还是慵懒颓废,都有意无意地争领这一称号——仿佛不自领就是脱离群众。
②有人给吊丝画了像,比如在长相、卫生、内在、情怀、经济条件、生活方式、恋人伴侣等方面符合标准,便是入伙了。
以这个词命名的亚文化流行,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
但对其中隐含的自我矮化,则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它对青年精神的破坏力不可不察。
③当然这种自我矮化,动机很复杂,不是一句“爱谁谁”就可以收尾的。
有人以此为吐槽工具,标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有人把贴标签当成一种个性,真正有别于他人的奇异;也有人用这一标签自我麻醉,降低标准,用一种自我设障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缓压力;有人则用这一标签进行掩饰,认为这是互联网世界中幂可或缺的:在众人都自认草根的虚拟空间中,有了“吊丝”的外膜便有了自我保护的可能;还有些人自以为很谦虚谨慎,领了称号便是不张扬,也是不把自我与他人刻意割裂的策略选择。
④这里边有个常识:社会很少会把一种称谓强加于人,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我”认定,然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集体有意识的认同,进而扩散成“像者为之,不像者亦为之”的格局。
拿“吊丝”这个词来说,一类是表面上把自己矮化、心里却未必这么想;一类是内外皆把自己矮化并真心认同;第三类是内外皆矮化并对认同与否无感。
第一类是在降低姿态,第二类是矮化心态,而后一类则是麻痹状态。
不管是哪一类,吊丝文化的存在,即使是主观意图彰显对抗主流的勇气,或是当成接地气的互联网精神,从客观效果看,这也并没有让年轻人更特立独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
安徽省蚌埠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含答案

蚌埠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日期:2014年1月23日)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客观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上,所有主观题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时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教育的“文化之痛”崔树强①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播音系的倪妮,因参演《金陵十三钗》而一夜走红,这再一次刺激了很多学生一夜成名的梦想。
而在一些家长看来,参加“艺考”,就读艺术院校,是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报考各类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
2010年安徽省艺术考生报考人数为3万人,2012年增加到4万左右。
作为“艺考”大省,山东的情况更为可观,2012年山东全省共有89594人报考艺术类专业。
从1998年到2011年,13年间,中国艺术类招生人数整整扩大了60倍。
而提供艺考机会的院校,也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拓展到数百所大学,甚至东北、河南的一些农业大学也开设表演系,且一届就招收300名本科生。
②但考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可以招收到更多高素质的学生。
在一次艺术高考的面试考场里,当怀揣明星梦想的考生被问及“四大发明有哪些”、“五星红旗的意义是什么”、“听说过巴金没有”等问题时,常常是一问三不知。
而同样在一次艺术类研究生面试中,当被问及关于八大山人的艺术时,一考生竞以“不知道八大山人是哪八个人”作答,弄得考官哭笑不得。
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明星秀”的影响下,娱乐无标准,炒作无底线,“一夜成名”成为了很多艺考生的成功梦想。
他们通过“文化课百日冲刺”等速成的培训方式应付考试,其结果是,连中国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不在少数。
可以说,在目前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生源的文化素养状况堪忧。
很多艺术类考生竟然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于是通过突击和速成,转过来报考艺术专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蚌埠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客观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上,所有主观题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时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教育的“文化之痛”崔树强①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播音系的倪妮,因参演《金陵十三钗》而一夜走红,这再一次刺激了很多学生一夜成名的梦想。
而在一些家长看来,参加“艺考”,就读艺术院校,是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报考各类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
2010年安徽省艺术考生报考人数为3万人,2012年增加到4万左右。
作为“艺考”大省,山东的情况更为可观,2012年山东全省共有89594人报考艺术类专业。
从1998年到2011年,13年间,中国艺术类招生人数整整扩大了60倍。
而提供艺考机会的院校,也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拓展到数百所大学,甚至东北、河南的一些农业大学也开设表演系,且一届就招收300名本科生。
②但考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可以招收到更多高素质的学生。
在一次艺术高考的面试考场里,当怀揣明星梦想的考生被问及“四大发明有哪些”、“五星红旗的意义是什么”、“听说过巴金没有”等问题时,常常是一问三不知。
而同样在一次艺术类研究生面试中,当被问及关于八大山人的艺术时,一考生竞以“不知道八大山人是哪八个人”作答,弄得考官哭笑不得。
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明星秀”的影响下,娱乐无标准,炒作无底线,“一夜成名”成为了很多艺考生的成功梦想。
他们通过“文化课百日冲刺”等速成的培训方式应付考试,其结果是,连中国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不在少数。
可以说,在目前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生源的文化素养状况堪忧。
很多艺术类考生竟然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于是通过突击和速成,转过来报考艺术专业的。
艺考成了他们高考的捷径,这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
一个最需要文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了文化缺乏者的避难所。
这无疑成为艺术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瓶颈。
,③我们知道艺术作品是人造产品,所以,艺术创作需要技巧,它和技艺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是一种神精神产品,它是人的精神灌溉的结果,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而创造出来的。
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种伟大的精神,都有一颗伟大的心。
孔子一开始就有意识地以音乐为人生修养之资,以完善人格境界为目的加以追求;庄子虽然在他思想起步之初无心艺术,也没有以某种具体艺术为追求对象,然而他所向往的人生境界,却不期然地回归艺术的精神。
他提出的“心斋”、“坐忘”的修养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正是中国伟大的艺术家所必需的修养功夫。
所以,艺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技之锤炼,更是涵养性灵的绝好方式。
在中国,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作为技巧的根本。
有没有这个根本,就是士画和匠画、文人画和画工画、书法家和写字匠的大分水岭所在。
④今天,由西方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而来的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统治了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过程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蜕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
而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观念是自然。
中国艺术家认为,技巧不是艺术的全部,“技进乎道”,“进”并不是超过或提升,而是否定和消解。
只有否定了“技”,才能进入到本真的自然状态,即“道”的状态:当中国传统艺术虚静空明、平淡天真的精神,不知不觉中涵融了自然,并且当主体精神和客体自然互相融合升华为浑融一体的世界时,这对现代人的偏激乖戾的心灵,正是一种极好的救赎。
而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恰恰是在陶冶性情、潜移默化中实现理想人格。
⑤今天的中国艺术教育,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在对与人类生命有密切关联的自然的思考方面有更好的作为,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不是装腔作势、怪僻虚伪,而是平正平实、雅淡素朴。
然而,我们注意到,当今的艺术教育一开始就以艺术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那个背后的“心”的培养以及一种精神的熏陶,导致学生过多地以艺术技巧为对象来加以考察和体认。
尤其是受到商业诱惑和市场刺激,艺术的学习日益沦为技巧的卖弄和精巧的制作,这样就逐渐偏离了“诗言志,歌咏言”、“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这种艺术根植人心的传统。
现在,要想在艺术教育中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贵的精神,我们或许可以重新去认识古典文化和艺术,把我们的灵魂从单一的物质和技术申解脱出来,让学生们更多地去触摸人类历史中曾经达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智慧资源。
中国的艺术要求平衡、壮大、健康、充实,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要求,被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人格,也自然是完满的、充实的。
⑥在今天的艺术教育中,我们尤其要努力避免由于机械工业合理化、社团组织规范化以及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等带来的人的精神自由空间的丧失以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等所有可能对艺术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因为艺术创造的最后动力,一定是来自人的内心深处,来自于人的自由感和充实感。
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因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欣赏,而艺术是美的最高形式。
艺术为什么能让人快乐?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创造的、充实的、圆满的。
艺术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完善人的人格,陶冶人的情操,颐养人的生命,它使人成为一个活得有意思的人、一个有活力的人、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人、一个人性得到和谐发展的人,总之,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正的人。
⑦艺术教育的过程,本应该是真正的“文而化之”的过程。
然而,目前艺术类学生普遍的文化素养,却成为了艺术教育的“文化之痛”。
这样,就很容易使艺术教育蜕变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而这些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南低,又在总体上决定了未来整个国家艺术品位和艺术素养的高低。
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艺术教育遭遇“文化之痛”原因的一项是(3分)A.在目前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门槛的降低,导致生源文化素养状况堪忧。
B.当今的艺术教育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那个背后的“心”的培养和精神的熏陶。
C.社会的急剧变化导致人的精神自由空间的丧失以及生活的枯燥单调、竞争激烈等对艺术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D.艺术教育至关重要,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总体上决定了未来整个国家艺术品位和艺术素养的高低。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②段指出当前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考成了考生高考的一条捷径,导致当前艺术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遭遇瓶颈。
B.③段由艺术作品的内在特点人手,指出艺术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学习绝不是一技之锤炼,应该是涵养性灵的绝好方式。
C.④⑤段先指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观念是自然,“技近乎道”,进而强调当前的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心”的培养和精神的熏陶。
D.⑥⑦段紧承第⑤段,先明确艺术能让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真正的人,最后表达了对当前艺术教育遭遇“文化之痛”的担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倪妮的一夜走红,再次刺激了很多学生“一夜成名”的梦想;一些家长也认为参加艺考,就读艺术类院校,是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一条有效途径。
B.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种伟大的精神、一颗伟大的心。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作为技巧的根本。
C.中国艺术家认为,技巧不是艺术的全部,“技进乎道”,“进”就是否定和消解,只要否定了“技”,就能进入到本真的自然状态,即“道”的状态。
D.要想在艺术教育中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贵的精神,让学生们更多地去触摸人类历史中曾经达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智慧资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乞人张氏传清•刘大樾楚之南,天地之气,不钟于人而钟于石;流沙之西,天地之气,不钟于人而钟于鸿雁;近世以来,天地之气,不钟于士大夫,而钟于穷饿行乞之人。
合肥张美之,家在域北八十里之元潭。
有女年十五,而同邑马彦章来赘。
张氏年二十八,而父母皆已死,生二女亦死。
其舅马青芝妻早死,有三子、二女。
三子彦章为长,彦章年四十余又死。
彦章死而青芝之二子皆幼,赖张氏以养;其二女赖张氏以嫁。
其后,合肥岁连不登。
张氏奉其舅青芝及二叔南走池州乞食,而二叔又皆死。
张氏复奉其舅自池州之桐城,依左氏之庑下,乞食、挑野菜以养。
当是时,桐之民有欲娶张氏者,而张氏以其舅老穷无归,相依至死,不忍去,青芝死,而张氏年早已六十余,犹间至余家行乞也。
古者妇事舅姑①,鸡初鸣而盥漱,其礼旷千载不行矣。
然吾以为民秉之彝②,不尽绝于人心。
缙绅大夫之家必有隆礼守义善事其舅姑,与孝子之事父母无异者,而往往求之不可得。
夫缙绅者,衣食奉养之物备具也;然勃谿诟谇③,禁之而不止.穷饿至于行乞,苟可以依人而得食,不能禁其改适也;然至死不去,而养其舅以终身,岂非其天性之笃挚有过人哉?惜乎,其为女子且穷而行乞也!设使斯人为丈夫而登于朝堂,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出其至性,必有建树非常者。
夫天地之气不能无所钟也。
明之亡也,金陵之乞人闻之而赴水以死。
丈夫不能,而女子能之;富贵者不能,而乞人能之,亦可慨也夫!(选自《明清八大家文选》,有删改)【注】①舅姑:公婆。
②彝:法度,规则。
③勃谿诟谇:争吵、辱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钟于人而钟于石钟:聚集B.合肥岁连不登登:丰收C.犹间至余家行乞也间:断晰续续D.不能禁其改适也适:适当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依左氏之庑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桐之民有欲娶张氏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不尽绝于人心乃设九宾礼于庭D.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则或咎其欲出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以一组排比句,由天地灵秀之气,引出人间浩然之气,从而点出文章主旨.。
B.张氏在桐城漂泊乞食时,有人想娶她,但公公反对,张氏放弃改嫁机会,奉养公公终生。
C.作者以质朴的文字,简练真切地记叙了张氏历尽坎坷的人生际遇,赞美她的美好心灵。
D.文章用“缙绅大夫之家”的表现作为反衬,突显张氏的为人品格,深化文章的主题、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然至死不去,而养其舅以终身,岂非其天性之笃挚有过人哉?(5分)(2)设使斯人为丈夫而登于朝堂,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出其至性,必有建树非常者。
(5分)李益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鹧鸪词李涉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
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①虚垂泪,三闾枉自沉。
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注】①二女:舜帝二妃娥皇、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