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
1.2熔化和凝固

62
熔 化 图 像
温 度 ℃
60
56 52 48
44
40 36
时间/分
海波的熔化图像(图1)
蜂蜡的熔化图像(图2)
• 实验数据
冰
0 0.5 1 1.5 2 2.5 3
烛蜡
3.5 4 4.5 5
时间/min
温度/℃
冰 状态
-5
-2
-1
0
0
0
0
0
1
2
5
------固态
31 38 44 48
固 液 共 存
气态
工厂中浇铸零件
蜡烛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 态过程中温度是否 发生变化?不同物质 变化规律是否相同? 吸热还是放热?
提出问题:不同固体(如:海波和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水浴法”:
缓慢加热,延长实验时间,便于观察。
实验装置
温度计
铁架台
试 管
烧 杯
海波 石蜡
石棉网
酒精灯
从表格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练习:
1、能用锡锅熔化铝吗?不能
2、查表确定下列几种物质在下列温度时的状态?
液态 。 固态 47º C的海波_______ 。 -38º C的水银_______
液态 。 固态 -15º C的水________ 。1536º C的纯铁_______
固态、液态、固液共存都有可能 48º C的海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熔化图像
T /℃ T /℃
D
固液共存
48
液态
C
B
固态
A
九年级物理熔化凝固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熔化凝固知识点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的两种基本性质,也是九年级物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它们的概念与过程。
一、熔化的过程熔化是指物质从固体状态变为液体状态的过程。
我们常见的例子就是冰块熔化成水。
熔化的过程中,物质内部的分子或离子能量增加,使得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减弱,从而使固态结构解除,转变为液态。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热,温度不变。
这是因为物质在熔化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其具备足够的能量以摆脱原有的固体排列结构。
这个热量被称为潜热,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潜热是不同的。
例如水的潜热为334焦耳/克,而铁的潜热仅为24.8焦耳/克。
二、凝固的过程凝固,顾名思义,就是物质从液体状态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
当液体受到外界条件变化(例如降温)的影响时,其分子或离子的内能减小,相互作用力增加,从而使原本具有流动性的液体排列成有序的固体结构。
与熔化过程类似,凝固的过程中也会有潜热释放。
潜热的释放导致温度的提高,这是因为物质在凝固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之和保持平衡。
凝固的温度称为凝固点或凝固温度,不同物质的凝固点也是不同的。
三、熔点与凝固点的关系熔点和凝固点是同一个物质的两种状态下的温度,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对于纯物质来说,熔点与凝固点相等,且这个温度是恒定的。
例如水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0℃,铅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327℃。
然而,对于某些物质而言,它们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都存在着温度范围,而非一个单一的温度点。
这是因为物质在固液相变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熔化和凝固,因此液体与固体同时共存的时间会有一定的区间。
四、应用与实际问题熔化和凝固的性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冰淇淋制作中,我们需要将液态的牛奶或果汁冷冻,使其凝固成为固体冰淇淋。
而在热水袋使用中,我们需要将固态的氯化钠或硫酸铵加热,使其熔化成液体,从而产生热能。
在工业生产中,物质的熔化与凝固属性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熔化和凝固

继续吸收热量, 温度保持不变。
认识晶体熔化曲线:
B
D C
(1)AB段物质处
于固态,表示晶体 吸热升温过程。 A
时间/min
(2)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表示晶体熔化过程,吸
收热量,温度不变。
(3)CD段物质处于液态,表示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4)B点表示物质达到熔化温度,但没有开始熔化,物质 完全处于固态;C点表示晶体刚好完全熔化,物质处于液 态。
1、上科学复习课时,老师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
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
水温不升”。对联包含的物质变化是
和
,
反映凝一固个共性熔是化
。
温度不变
2、如图:某种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在
图像的AB、BC、CD、DE、EF、FG段中。
晶体处于固态的是 AB和FG 段
温 度
℃
处于液态的是 CD和DE 段,
像蜡这样在熔化时没有固定的温度的固体 叫做非晶体
自然界中的沥青、玻璃;松香、蜡等都是非晶体。
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
非晶体熔化特点:
温度/℃
继续吸收热量, 温度持续上升。
认识晶体熔化曲线:
时间/min
表示非晶体没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过程是吸引热 量,温度持续上升。
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曲线入手,得 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 的熔点. 这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
A. 温 度 t/℃
B. 温 度 t/℃
0
C. 温 度 t/℃
0
时 间 t/m in 0
D. 温 度 t/℃
八上物理熔化和凝固讲解

八上物理熔化和凝固讲解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的两种状态转变过程。
本文将以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中关于熔化和凝固的内容为基础,进行解释和讲解。
熔化是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得到克服,使得物质的排列结构发生改变。
当物质受热后,分子或离子的动能增加,振动幅度加大,相互之间的距离变大,相互作用力减弱,最终使得物质的固态结构解体,转变为流动的液态。
熔化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固态物质都转变为液态为止。
凝固是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与熔化相反,凝固过程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得到增强,使得物质从流动的液态转变为固态。
当物质受冷后,分子或离子的动能减小,振动幅度减小,相互之间的距离变小,相互作用力增强。
当物质的固态结构重新形成时,凝固过程完成。
凝固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液态物质都转变为固态为止。
熔化和凝固是相互对应、互为逆过程的,它们发生在相同的温度下,称为熔点和凝固点。
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各不相同,这是由于物质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差异所导致的。
例如,氧气的熔点为-218.4℃,凝固点为-218.4℃;水的熔点为0℃,凝固点为0℃。
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现象也非常重要。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并转化为分子或离子的动能,使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
这是因为在熔化过程中,物质的相变需要克服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所以需要吸收热量。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并转化为分子或离子的势能,使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
这是因为凝固过程中,物质的相变伴随着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所以会释放热量。
熔化和凝固是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变化状态的重要过程。
通过控制温度,可以使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相互转变,这对于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熔化和凝固是金属冶炼和铸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
在冶炼过程中,通过加热金属矿石使其熔化,然后通过凝固使金属重新形成,得到所需的金属制品。
熔化凝固知识点

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吸热)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放热)3、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4、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要点诠释: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2、晶体凝固的条件是:(1)达到凝固点(3)继续放热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1)相同点:都是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
(2)不同点: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同。
4、晶体熔化凝固图象: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t1~t2;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间t3~t4。
5、凝固放热的考例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 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 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 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热)6、熔化吸热的考例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因为冰熔化吸热 冷空气下沉 )。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因为雪熔化吸热) 。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 )。
7、熔点与凝固点的考例①萘的熔点为80.℃当温度为79℃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时 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 为了加快雪熔化 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
(因为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熔化与凝固ppt课件

熔化过程需要外界热量输入, 常见的熔化现象有冰融化成水 、雪融化成水等。
凝固的定义
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 的过程,需要释放热量。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不断 下降,直到完全凝固成固态。
凝固过程需要向外释放热量,常 见的凝固现象有水结冰、热巧克
力冷却凝固等。
熔化与凝固的物理意义
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状态转变的重要过 程,是物质热力学性质的重要体现。
筑物的结构和装修。
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物理研究
熔化与凝固是物理学中热力学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物质 的状态变化、相变过程以及热力学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
化学研究
化学反应过程中,有时会涉及到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这些 过程对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学研究
生物学中,一些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如骨骼的发育 和牙齿的生成,涉及到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了解这些过程 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体的生长规律和机制。
05 熔化与凝固的实验研究
熔化实验
总结词:熔化过程观察 总结词:熔点测量 总结词:熔化热测量
详细描述:通过实验观察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转变过程 ,记录物质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相态变化以及伴 随的物理和化学现象。
详细描述:在实验中测量物质的熔点,了解不同物质熔 点的差异以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详细描述:测量物质熔化所需的热量,理解熔化热对物 质能量状态的影响。
实验结果分析
总结词
数据整理与对比分析
详细描述
整理实验数据,将熔化和凝固 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究 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共性与特性 。
总结词
理论解释与验证
详细描述
结合熔化和凝固的理论知识,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验证, 深入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的机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认识熔化与凝固一、考点突破[来源:Z。
xx。
k ]1. 明白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能够转化的,明白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能够区分生活、生产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
3. 明白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 明白物质的状态与熔点(凝固点)的关系。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能够辨别熔化与凝固现象及相伴着的吸、放热过程。
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异同点。
三、考点精讲一、熔化和凝固(重点)1.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如冰变为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2.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如水结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归纳·整理】熔化和凝固是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物态变化过程,判定物态变化是否属于熔化和凝固,关键是看物质是由固态变液体,依旧由液态变固态。
熔化和凝固是两个相反的物态变化过程。
【课堂练习】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A. 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B. 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花附着的露水C. 秋天清晨,覆盖大地的雾D. 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思路分析:要判定物态变化是否属于熔化,关键要看物质是不是从固态变为液态。
选项A冰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选项B 露水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的;选项C雾也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的;选项D 雪是固态,不是液态,因此本题应选A。
答案:A二、晶体和非晶体1.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1)晶体: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发觉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
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我们把这类固体叫做晶体。
晶体分子的排列是整齐的、有规则的,冰、食盐、石墨、金属等差不多上晶体。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这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我们把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非晶体分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
石蜡、松香、玻璃、沥青等差不多上非晶体。
八上物理第7讲:熔化与凝固

第七讲熔化与凝固考点1、熔化与凝固1.熔化:物质从__固___态变成__液___态的过程,该过程是吸热的2.凝固:物质从___液___态变成___固___态的过程,改过程是放热的3、海波熔化实验丁结论:①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处于___固液共存___态。
②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___吸热___(选填“吸热”或“放热”),但温度__不变____;熔化前和完全熔化后温度不断__升高____。
③石蜡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___吸热___(选填“吸热”或“放热”),温度__升高____,它在熔化时的现象:____由硬变软,最后变为液体________考点2、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
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金属、奈、明矾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
常见的非晶体有蜂蜡、松香、玻璃、沥青、橡胶等。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
思维深化:1、熔化实验中,用“水浴法”对试管进行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的原因?答:水浴法加热能使物质受热均匀且温度平稳变化2、晶体的熔点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答:晶体的熔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压强和杂质的影响。
熔化时体积增大的物质,加压后熔点升高;熔化后体积减小的物质,加压后熔点降低。
一般情况下,当物质含有其他杂质时,熔点降低。
3、判断正误(1)将白糖投入白水中,白糖慢慢消失了,这是熔化现象。
(×)(2)铜,水银,石墨都是晶体。
(×)(3)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5)海波的熔点是48℃,那么48℃的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 × )(6)晶体的熔点是固定不变. ( × )例1(实验曲线)、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3)丙图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内能(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熔化和凝固————————————————————————————————作者:————————————————————————————————日期:ﻩ第2节熔化和凝固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2.了解有无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教学难点】1.对熔化、凝固的理解及晶体与非晶体性质的理解.2.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图象的区别.【教具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实验报告等.【教学课时】1.5课时教学设计【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冰、雪、雨、霜的图片,以及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题目.思考题:(1)刚才播放的冰、雪、霜是什么物态?(2)雨水是什么物态?(3)水蒸气是什么物态?学生回答:(1)冰、雪、霜是固态.(2)雨水是液态.(3)水蒸气是气态.师:物质的聚集状态叫做物态,物态通常有三种: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新课】知识点1物态变化教师给学生出示“物态变化循环图”(如图),引导学生了解6个物态变化过程:①固态→液态;②液态→固态;③液态→气态;④气态→液态;⑤气态→固态;⑥固态→气态.师:我们知道大自然中有三种物态,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那么请同学们思考物态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分组讨论后,积极发言,有的回答与体积有关,有的回答与温度有关……教师进行总结并板书.(此处不需具体说明温度如何影响物态变化,只需让学生知道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不需做详细解释)板书: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质的温度有关.例题1(多媒体展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关的物质状态.(选填“固”、“液”或“气”)(1)用铁水铸造成铁锅:____态变成_____态.(2)钢锭变为钢水:_____态变成_____态.(3)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了:_______态变成_____态.答案:(1)液固;(2)固液;(2)固气课堂演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本课时课堂作业部分.知识点2 熔化和凝固师: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生: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等,这些都是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师: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成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固态和液态之间相互变化的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初、末状态相反,它们是互逆的两个过程.板书: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3.熔化和凝固是互逆的两个过程.例题2(多媒体展示)夏天,久放在冰箱里的西瓜会变得很硬,甚至刀都切不动,则西瓜在冰箱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溶化C.凝固D.融化解析:西瓜虽是固体,但里面含的水分是液体,水在低温状态下凝固成了冰,所以是凝固现象.答案:C教师总结:(1)熔化、溶化和融化三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可以混淆.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吸热转变成水;溶化是指固态物质在液体中分散开来,最后变成液态的现象,如糖在水中溶化;融化是冰、雪等变成水.(2)判断物质的物态变化不能只看最终形成的物质状态,而必须分析变成这种状态的初始状态是什么.熔化的初态是固态,末态是液态;凝固的初态是液态,末态是固态.课堂演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本课时课堂作业部分.知识点3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和非晶体1.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在熔化过程中,物质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是不是每一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都相同?学生提出假设与猜想:(1)在熔化过程中物质温度应该不断上升.(2)每一种物质熔化时温度应该不同.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论证.(为了让学生发挥团结协作且更好地完成探究实验,教师将整个班级的同学分成6个科学研究组,每个小组推举一个小组长) 组长组织讨论:(1)怎样设计实验,实验中需要哪些实验装置?(2)怎样组装这些实验装置,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3)实验过程中如何分工使实验有条不紊?小组讨论并汇总,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组装实验装置的过程,讲述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①温度计要完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实验时为了让物体受热均匀要不断搅拌;③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④实验过程中分工要求一人报时,一人报温度值,一人搅拌,一人报物质状态,一人记录,一人照顾仪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海波与蜂蜡熔化时温度变化情况.(实验参照示例,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并讲解)实验探究海波与蜂蜡熔化时温度变化情况(实验参照示例)A.设计并进行实验:①我们利用海波和蜂蜡进行实验研究.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两个分别盛有海波和蜂蜡的试管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这样可以使试管均匀受热.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注意观察海波和蜂蜡的变化情况,并仔细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③待被测物质的温度升到40℃时,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固体完全熔化,再过3min后,停止加热.④设计一个记录表格,将测温时间和测得的温度记录在表格中.⑤如图所示,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用纵坐标表示所测温度.将所记录的各组数据分别用点标在方格纸上,然后再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海波和蜂蜡熔化的两个图象.提示: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保证海波受热均匀,注意采取以下措施:(1)试管应选择较细的,从而增大海波的受热面积;(2)海波不宜太多;(3)加热应缓慢,使试管内外温差保持在2℃~3℃.B.分析论证:①从描绘出的图象容易看出,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如AB段图象,此过程中海波仍是固态);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保持不变(如BC段图象,此过程中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当海波完全熔化完后,温度继续上升.(如CD段图象,此时海波处于液态)②蜂蜡的熔化过程则不同,由图象可以看出,随着不断加热蜂蜡的温度不断上升.在此过程中,蜂蜡由硬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如蜂蜡熔化图象中AB 段所示)C.探究归纳:①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②不同物质的熔化情况不一样,有些物质具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③有些物质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2.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和非晶体师:同学们通过实验知道有的固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如海波、萘等;有的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这两类熔化温度变化不同的物质,我们可以用晶体和非晶体来区别.板书:1.晶体:具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晶体不同,熔点一般也不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4.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晶体和非晶体”,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情况.晶体和非晶体(多媒体课件)(1)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比较:(2)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3)晶体温度刚好在熔点时,若不继续吸热则仍呈固态;晶体温度达到熔点时,若能吸热,晶体开始熔化,此时晶体呈固液共存状态;当晶体全部熔化完毕,此时若不吸热,晶体呈液态且温度不变,仍处于熔点.(即晶体熔化过程: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4)非晶体的熔化是一个渐变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物体由硬到软,由稠变稀不断变化.(即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固态→软→稀→液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6页《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并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加以解释:如钨的熔点是3140℃,说明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140℃不变.教师引导学生做下列思考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萘在70℃是_____态.(2)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_态.(3)水银在-40℃时是_____态.(4)酒精在-100℃时是______态.学生回答:(1)固(2)固(3)固(4)液例题3(多媒体展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固态水银的熔点为-38.8℃,固态酒精的熔点为-117℃.在我国北方的寒冷地区,要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是由于( )A.固态酒精比固态水银的熔点高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高C.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解析:目前我们使用的温度计大多数是液体温度计.根据所充液体的不同,液体温度计分为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甲苯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等多种.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是靠其中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感觉温度变化的.也就是说,液体温度计中的工作物质一定要保持液态.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固态水银的熔点为-38.8℃,液态水银的凝固点也为-38.8℃;同理,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也是-117℃.在我国北方的寒冷地区,冬天气温常常要达到-40℃以下,水银在这个温度下就要凝固,所以在我国北方的寒冷地区,不宜使用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管中的酒精,凝固点是-117℃,在较低的温度下还能保持液态,所以在我国北方的寒冷地区,使用较多的是酒精温度计,选项C正确.答案:C课堂演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本课时课堂作业部分.知识点4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海波的自白: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学生讨论:48℃既是海波的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板书:1.晶体的熔化条件是:①温度达到熔点;②能够继续吸热.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2.液体凝固为晶体的条件:①温度达到凝固点;②能够继续放热.液体凝固为晶体的特点:液体凝固为晶体时要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3.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也吸热或放热,但是温度改变.教师总结: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探究性学科来讲,不仅要求同学们对于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求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真正体现“生活——科学——社会”三者的统一.比如:利用这节课的知识同学们应该能够解释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量,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课堂演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本课时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熔化和凝固”,知道了熔化和凝固现象,以及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还成功地完成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实验,探究出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成才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节课就到这,谢谢!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练习册中本课时课后作业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