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9.3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教案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种人的故乡》教案

2024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种人的故乡》教案一. 教材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点,以及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动植物资源等知识,培养学生对非洲大陆的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非洲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宽视野,增加对非洲大陆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动植物资源等基本地理知识。
2.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点,包括人口、民族、宗教等。
3.认识非洲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动植物资源的分布。
2.非洲的人文地理特点,包括人口、民族、宗教等。
3.非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及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非洲地理、人文、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国家或地区为例,分析非洲的特点和问题。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非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非洲地图、气候类型图、动植物资源分布图等。
2.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非洲的人文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非洲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非洲大陆。
2.呈现(10分钟)展示非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
介绍非洲的气候类型、动植物资源,让学生掌握非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国家或地区为例,分析非洲的人文地理特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

阅读:第二自然段,了解非洲历史。
1、15世纪,殖民国家入侵非洲,先是掠夺黄金、象牙等物品,接着从事奴隶贸易,将大批黑人当做商品运往美洲等地。
2、19世纪70年代,西各国又开始了对非洲的瓜分。
3、二战后,各国纷纷独立,现有50多个独立国家。
了解非洲被侵略的历史,并为下一阶段非洲经济发展落后的状况找到原因。
活
动
三
讲述:同学们阅读信息传递,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东
阅读:信息传递,回答问题:
1、东非大裂谷是世
知道本区又一重
活
动
三
非大裂谷的了解。
界陆地上最长的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口,弱至红海沿岸)
要的地理事物。
教
学
活
动
三
讲述:联系我们在描述亚洲气候特征时,以此为例,试描述本区气候的特点:
1、请同学们观察巴马科气候类型图,试回答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
板
书
设
计
9.2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
三、黑种人的故乡:1、经济发展现状
1、人口、人种及文化2、解决措施
2、非洲历史五、人口、粮食、环境和发展:
四、发展中的民族经济:1、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作业布置
1、《地理填充图册》23页第四、五题。
2、《地理导学方案》47页基础自测;49页巩固训练。
讲述: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1、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人口和经济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现状?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1、本区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经济落后,人口负担,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聚焦区,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了解本区的经济现状,为下一活动做好铺垫。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黑人的故乡》说课稿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的故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称为“黑人的故乡”,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区。
本节说课稿以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为依据,通过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经济发展等方面,使学生对该地区有更全面的了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对非洲这个遥远的大陆可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局限于表面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逐步深入地掌握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经济发展等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资料分析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非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经济发展。
2.难点:非洲地理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经济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非洲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和范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非洲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非洲经济发展状况。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9.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9.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
2.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特点。
3.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民族和宗教信仰。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自然资源和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非洲大陆各民族和文化的丰富性。
2.理解非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面临的挑战。
1.引入(5分钟)老师在黑板上写出题目“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并提问:“你们对黑种人有什么了解?黑种人的故乡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他们对主题的好奇心。
2.导入(10分钟)让学生打开课本,观看第九单元《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的主题视频,通过视频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并感受一下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丰富性。
3.学习(30分钟)(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教师通过地图展示,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及非洲的气候和自然资源。
学生可以自行查看地图,同时老师会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2)非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老师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非洲的经济特点和时代变化,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进行对比。
学生还将研究非洲社会面临的挑战,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4.讨论(2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非洲的个人看法。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在视频中或在教材中了解到的信息,并提出更多的问题。
教师和其他的学生将提供帮助和反馈,以促进更深入的讨论。
5.总结(10分钟)让学生总结他们今天学到的关于非洲的信息,提醒他们注意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特点,并检查他们是否明白非洲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丰富性。
同时,老师将通过问题让学生再次回顾今天的主题,以巩固所学知识和理解。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3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说课稿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3 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
本节课的教材从地理位置、人文特点、经济状况等多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与社会现象。
教材以丰富的地图、图片、数据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全球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可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有一定的了解,比如知道这里是黑种人的故乡,有一定的贫困和疾病问题。
但他们对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特点、经济状况等细节内容可能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数据等资料,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人文特点、经济状况等基本知识;学会阅读和分析地图、图片、数据等资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全球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关注,增强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差异,培养他们的平等、包容和尊重多元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地理位置: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人文特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宗教、语言等人文现象。
3.经济状况: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现状及其发展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地图、图片、数据等资料,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
2.新课导入: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特点,如文化、宗教、语言等。
3.案例分析: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状况,引导学生了解其发展问题。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3 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教学设计4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3 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9.3 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黑种人在该地区的生活情况。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非洲大陆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非洲大陆的基本概况,对非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人口问题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引导为主,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人口问题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关注,增强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黑种人的生活情况。
2.难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人口问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非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非洲的经济发展、人口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讨论法:学生就非洲的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非洲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非洲地图、图片、视频、案例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白板、黑板等。
3.教学用品:粉笔、教案、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非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撒哈拉以南非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9.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的故乡

板书 一、地理位置
师:出示非洲位置图,课本32页图9.25,请同学们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生:学生读图回答。
总结:半球位置,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海陆位置,撒哈拉沙漠以南,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东北临红海,约占非洲面积的五分之四。
师:有人称非洲为“高原大陆”为什么?
课题:第九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种人的故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
2、掌பைடு நூலகம்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地势和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
2、通过读图,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
师:(1)埃塞俄比亚高原,非洲最高处,有非洲屋脊之称。
(2)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
(3)红海: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
(4)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5)维多利亚湖: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
(6)索马里半岛:非洲之角。
活动一:填图(详见课件)
活动二:填地形图
(2)热带草原气候
(3)关于赤道,南北对称分布
播放课件,热带草原的干季和湿季的图片
师:热带草原气候有什么特点?
总结: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全年高温。
活动三:读非洲气候类型图,完成填空。(详见课件)
活动四: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布置
完成填充图册相应习题。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3 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说课稿4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3 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黑种人在该地区的生活状况。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非洲大陆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黑种人在该地区的重要地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非洲大陆的美丽和多样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非洲大陆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黑种人在该地区的生活状况的了解还较为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非洲大陆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黑种人在该地区的重要地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掌握非洲大陆的主要地理位置、国家分布、人口状况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地图、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非洲大陆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非洲大陆的主要地理位置、国家分布、人口状况等基本知识。
2.难点:理解非洲大陆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黑种人在该地区的重要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文字资料等,生动形象地展示非洲大陆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非洲大陆的图片或歌曲引起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和面积。
2.探究非洲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分析非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 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种人的故乡》教案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和图片,了解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3.知道本区是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
4.了解发展中的民族经济。
5.通过具体实例及图片,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重点:1.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发展中的民族经济
3.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难点:1.发展中的民族经济。
2.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一、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1.撒哈拉以南非洲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介于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占非洲总面积的4/5。
2.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从东南向西北倾斜。
自北向南依次是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
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刚果盆地,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地跨南北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候炎热。
气候类型多样,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特点。
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其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明显的分为干、湿两季。
(马里-巴马科)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河流:主要有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还有刚果河,自东向西注入几内亚湾。
5.世界之最:
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东岸,东到红海之滨)。
②世界上流程最长的河流: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流,流入地中海,全长约6 600千米)。
③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刚过盆地。
④世界陆地上最长的裂谷带:东非大裂谷。
⑤世界上铝土矿储量最多的国家:几内亚。
⑥世界最著名的天然动物园: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⑦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非洲(现在有54个独立国家)。
⑧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
二、丰富的资源
①丰富的矿产资源(黄金、金刚石、铜、铀、钴、钒、磷酸盐等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②丰富的植物资源(森林和草原)(檀木、花梨木)。
③丰富的动物资源(大猩猩、河马、非洲象、角马、斑马、长颈鹿)。
赞比亚有世界“铜矿之国”的称号。
南非的黄金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三、黑种人的故乡
撒哈拉以南非洲大约有6亿人口,其中90%以上是黑人,这里是黑种人的故乡。
四、发展中的民族经济
单一的经济结构——开采一种或几种矿产,种植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低价出口初级产品,高价进口工业制成品,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五、人口、粮食、环境和发展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展存在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本区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人口增长过快、过多→粮食短缺→开垦草原、毁林开荒扩大耕地→土地沙化→粮食减产,形成了恶性循环。
探究一认识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海域:A ,B ,C ;
②海岬:E ,岛屿:F 岛,运河:G 运河,海峡:H 海峡;
③地形区:a 高原,b 盆地,c (山峰);④河流:d 河,e
沙漠。
(2)非洲地形以为主,它的地势特点是。
(3)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特点,以哪种气候为主?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征。
答案:(1)①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②好望角马达加斯加苏伊士直布罗陀③南非刚果乞力马扎罗山④尼罗撒哈拉
(2)高原从东南向西北倾斜
(3)气候类型多样,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
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其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明显的分为干、湿两季。
探究二阅读课本36、37页及图9.29、9.30完成
什么是单一经济结构?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结构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应该怎样扭转这种局面?
答案:①许多国家开采一种或几种矿产,种植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作为本国的经济支柱,这种经济结构我们把它叫单一经济结构。
②殖民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方面将非洲变成他们的原料产地,一方面又将非洲变成他们商品的倾销市场。
③本区的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收入少,而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和粮食的支出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人民生活贫困。
④发展多样性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加强邻国间或区域性经济合作,努力发展民族经济。
探究三阅读课本37~39页,完成
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协调发展措施
答案: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
答案:
A.应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B.应当发展多种农业
C.加强民族团结,减少部族冲突
D.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E.改进粮食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F.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
1.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布最广的气候是( C )
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羚羊在狂奔,长颈鹿伸着脖子吃树梢上的嫩枝绿叶,成群的斑马向水草地迁移,凶猛的狮子和豹紧追其后,赶上落后的斑马,饱餐一顿。
这种景观出现在撒哈拉的南非洲的( B )
A.热带沙漠中
B.热带草原上
C.热带雨林中
D.温带草原上
3.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是( B )
A.能源供应不足
B.粮食供应不足
C.油料供应不足
D.肉类供应不足
4.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是白种人的故乡
B.地形以平原为主
C.单一经济结构
D.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