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合集下载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质的作用 1.地质作用的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团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坦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 判断某种现象和作用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看其是否属于自然界的原因,二是看其能量来源是来自地球内部,还是来自地球外部。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概念上地幔上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为熔融状态的岩浆,岩浆在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分 类 侵入活动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喷出活动 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影响 形成了各种岩浆岩,也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2.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的类型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抬升或者下沉对地貌的影响 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举例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形成 台湾海峡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升降变化互相关系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相伴发生,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2)褶皱概念 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称为褶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外力作用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外力作用
一、外力作用
表现过程 :风化作用 、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外力的类型:流水、风、冰川、海水
太阳辐射
1.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
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对地貌的影响: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风化壳)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干旱地区
(风化壳)
化学风化
温暖湿润地区
风力搬运 风力沉积
风力沉积地貌

风力堆积作用
在沙漠地区,在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沙粒 往往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1、比较沙丘迎风坡和 背风坡的坡度?
2、流沙有哪些危害, 如何治理?
答案:1、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2、淹没农田村舍,破坏交通 植树种草
风力沉积地貌
沙垄
风力沉积地貌
峡湾
冰川堆积地貌
海蚀柱
海水侵蚀地貌
海蚀崖 海蚀拱桥
海蚀
海蚀洞
• 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
度逐渐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
形成沙滩。
海浪堆积作用
总结: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 • (1)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 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 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 • 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
风力沉积地貌
风源(沙分源 选性风)源沙分源 布规律
戈壁 戈壁
沙丘
沙丘 黄土
风力沉积具有分选性
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 流水搬运 流水沉积
水蚀地貌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水蚀地貌
水蚀地貌
水蚀地貌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风力作用
风力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风力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侵蚀 作用 风蚀、风积地貌 地貌。 风蚀、风积地貌。
风蚀蘑菇
沙丘
风蚀柱
风积水蚀(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V型谷
山前冲积扇
冲积平原
地上河----黄河 地上河 黄河
河口三角洲
石钟乳石笋
天坑
冰川作用
主要是冰川的侵蚀作用。 主要是冰川的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
风化作用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流水侵蚀作用-峡谷:三峡、瀑布、岩溶地貌( 桂 流水侵蚀作用 峡谷:三峡、瀑布、岩溶地貌( 峡谷 林山水)、黄土高原支离破碎的地表,红色沙漠。 )、黄土高原支离破碎的地表 林山水)、黄土高原支离破碎的地表,红色沙漠。 流水沉积作用-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 流水沉积作用 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洪 冲积平原 积平原、江心沙洲。 积平原、江心沙洲。 流水搬运作用-黄河水 流水搬运作用 黄河水 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雅丹地貌。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 风力沉积作用-黄土高原 沙丘、 黄土高原、 风力沉积作用 黄土高原、沙丘、沙垄 冰川侵蚀作用-峡湾 冰蚀湖(北美五大湖) 峡湾、 冰川侵蚀作用 峡湾、冰蚀湖(北美五大湖)。 海浪侵蚀作用-海蚀崖 海蚀柱。 海蚀崖、 海浪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蚀柱。
断 层
地堑
中间凹
面 两 侧 同 一 岩 层 位 置 比 , 对
来 确 定 岩 层 的 上 升 降 。 下

凹 中间
渭河谷地和华山西峰
火山、 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天池(火口湖) 天池(火口湖) 地震裂缝
火山结构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判断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背斜挖隧道的原因: ①天然拱形,结构稳定;②无地下水; 向斜修水库的原因: ①地下岩层坚硬而稳定;②有水
2、断层
地垒
地堑
2、断层
构造 类型 形态特 地表形 产生原因 征 态
两侧岩块 块状山 相对下降、 地 中间相对 上升 中部岩块 相对下降,谷地、 两侧相对 平原 上升
(1)流水侵蚀作用: 沟壑(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峡谷
(如长江三峡)、瀑布(如黄果树瀑布)
1、流水作用
溶 洞
溶洞等喀斯特地貌(石灰岩) 丹霞地貌:流水侵蚀红色砂岩 溶蚀: (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如福建泰宁) 瑶琳仙境)
广西桂林山水
1、流水作用 (2)流水沉积作用:
冲积扇(山口处)、河口三角洲(河口处,如黄河三角洲)、冲 积平原(河流中下游,如恒河平原)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等 如我国西北的雅丹地貌
2、风力作用
(2)风力沉积作用:沙丘、沙垄 如: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塔克拉玛干沙漠
注意:①判断风向:迎风坡为缓坡
②风力地貌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
冰川侵蚀作用: U型谷、角峰、
U型谷
角 峰
冰斗 冰蚀平原冰
蚀洼地 如: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 芬兰千湖之国
向斜
1、褶 皱
喜马拉雅山
1、褶 皱
(二)地壳运动
结构 地貌形 特征 态 地形倒置
实践意义
产生 构造类型 原因 背斜
岩层 常形成 山岭 上拱 岩层受 褶 挤压力 皱 向斜 弯曲变 岩层 谷地或 下弯 盆地 形
褶皱山脉例如:喜 马拉雅山、阿尔卑 斯山、恒山
背斜顶部受 石油、天 张力,易被 然气埋藏 侵蚀成谷地 区;修隧 道 向斜槽部受 挤压力,物 地下水; 质坚实,不 修水库 易被侵蚀反 而成山岭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图Ⅰ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 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 解析 根据岩层形态可以直接判定①、②、③处的地质构 造分别是背斜、向斜与断层,故C项正确。 答案 C
基础自主梳理
(2)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 地质构造是不一定准确的。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误区警示
(1)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 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 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 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 作用是外力作用。 (2)“V”型谷分布在流水侵蚀强烈的河流上游的山 区、“U”型谷分布在冰川侵蚀强烈的山区、“宽谷”分布在 地势平坦、流速较慢的河流下游。


波浪遇倾斜海岸, 速度减慢
沙滩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 冰 川 融化,其中夹杂的
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融会贯通】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判断 (1)干旱、半干旱的地区以_风__力__作用为主,多_风__力__侵__蚀__地 貌和_风__力__沉__积__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_流__水__作用显著,多_流__水__侵__蚀__地貌和 _流__水__沉__积__地貌。 (3)高山地区多_冰__川__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 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_海__浪__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河滩等 地貌。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3、板块间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较活跃的地带。 两大火山地震带
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
边界类型 地貌
生长边界
海洋、海岭 裂谷、断层
陆—陆 山脉、高原
消亡
边界
海岸山脉、
陆—洋 岛屿、海沟
举例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大西洋(非洲板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形成) 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喜马拉雅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抬升)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抬升) 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抬升) 亚洲东部的岛屿及海沟(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抬升)
岩浆岩
重冷 融却 再凝 生固
岩浆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岩
课堂小测
A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流水沉积——冲积扇
流水沉积——三角洲
A
流水侵蚀 (溶蚀,石灰岩,云贵高原)
B
冰川侵蚀 (高山、高纬)
地质作用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 称为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内力 地球内部 作用 外力 太阳辐射能 作用 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
结果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使地表变得
变质作用等
高低不平
风化、侵蚀、搬运、 使地表起伏状
沉积、固结成岩
况趋于平缓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
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活动,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与断层 构造地貌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1)褶曲和褶皱:
返回
背斜 新
老 向斜
褶皱
地垒
地堑
东非大裂谷形成原因示意图
2、地壳运动
(1)结果 背斜 褶皱 地 质 构 造 向斜 褶皱山脉 昆仑山脉 喜马拉雅 秦岭 …… 华山、庐山、泰山等 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地垒
断层
地堑
4、地震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
大部分的地震பைடு நூலகம்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世界的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 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Seismicity in China (1900-2008)
Mongolia
Beijing
Lhasa
Shanghai
Taipei
5.0-5.9
6.0-6.9 7.0-7.9 > 8.0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 蚀、搬运、 沉积
同时进 行,以 内力作 用为主
重力能
总结: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 平,差异加大;外力作用则可夷平 地表,使地表差异减小。
(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是:A ;B ;D 。 (2)在地貌上A处为山谷,其成因是: ; B处为山岭,其成因是: 。 (3)图中A、B、D、E与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相同的是 (填 字母)。 (1)背斜 向斜 地堑 (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 侵蚀成谷;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3)D
冰 斗
4、沉积作用
流水、风、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 堆积的作用。(沉积具有天然的分选作用。颗粒大 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流水的沉积作用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3)泰处一致;地 E 处。
(4)图中五个部位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 _ C ,良好的储油构造是 D 。
【例2】读右图,回 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的地形是 盆地 ,判断理由是 等高线周高中低 _______________。
(2)A、B、C三地中, 在 A 地有可能找到 岩溶风景区,理由是有可溶性石灰岩分布 。 (3)在A、B、C三地中,在 C 地可能找到 有色金属矿。 (4)A、B、C三地中, C B 在 地与 地之间可能有变质岩存在。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
变质作用---变质岩
地 壳 运 动 形成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沟 水平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垂直运动:
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岩浆是地下深处地慢、地壳部分熔融产物, 是富有气体、含有晶体、以硅酸盐为主的 高温熔融体。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岩浆活动。岩浆冲破地壳喷溢地表,或气 体爆炸使岩浆与岩石碎成碎屑堆积地表而 成的山,称为火山。
知识结构 地 内力作用 质 作 用 外力作用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地貌
地质构造
构造地貌
【例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 是 D 。
(2)从地形上看,C处是 山岭 ,形成原因 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坚实,不易 。 被侵蚀。
【例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断层构造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形态特征 褶 皱 构 造 地 貌 背 岩层向 常成山岭,但因顶部受 斜 上拱起 到张力有被侵蚀成谷 常成山谷,但因槽部受 向 岩层向 挤坚实反而成山岭 斜 下弯曲 地 中间岩 块状山地或高地 垒 块上升 (庐山、泰山) 地 中间岩 谷地或低地(东非大裂谷、 堑 块下沉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陡 一侧上升另 悬崖陡壁(华山北坡大陡 崖) 崖 一侧下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目标:1、让学生区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

2、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如背斜、向斜等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

课时:1教学重点、难点:难点: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形倒置的形成及成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小组讨论法。

板书设计: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褶皱(背斜和向斜)2、断层(地垒和地堑)二、外力作用及其影响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2、流水作用及地貌3、风力作用及地貌4、冰川作用及地貌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引入新课: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所以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地壳在运动时会形成一些遗迹。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示意图。

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讲授新课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往往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见证。

1、定义: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称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做构造地貌。

常见的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

那么什么是褶皱和断层呢?下来我们具体的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等。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

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褶皱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背斜和向斜)]展示岩层由于水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有的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

请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岩层是指连续的岩层,是一个整体。

[教师提问]:那么在地貌上,背斜和向斜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呢?[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图片参照/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F1%DE%D6%E5%B5%D8%C3%B2&in=9085&cl=2&lm=-1&st=&pn=0&rn=1&di=31827 787395&ln=1991&fr=&fm=&fmq=1331216459156_R&ic=&s=&se=&sme=0&tab=&wid 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31827787395&objURLhttp%3A%2F% %2Fuploads%2Fallimg%2F100508%2F1-10050P64P8.jpg&fromUR Lhttp%3A%2F%%2Fdltp%2F12991.html&W690&H449&T8172&S66&T Pjpg[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时候,背斜都形成山岭或山地,向斜都形成谷地呢?请大家看一幅图片(地形倒置示意图)。

[展示“地形倒置”示意图,教师提问]/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5%D8%D0%CE%B5%B9%D6%C3&in=26951&cl=2&lm=-1&st=&pn=8&rn=1&di=6384 4596825&ln=1044&fr=&fm=hao123&fmq=1331217097031_R&ic=&s=&se=&sme=0&t 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8&-1&di63844596825&objURLhttp %3A%2F%%2Fwzym%2F0137%2Fg10137%2Fg1dlu909.files%2Fimag e017.jpg&fromURLhttp%3A%2F%%2Fwzym%2F0137%2Fg10137%2Fg 1dlu909.htm&W253&H196&T8646&S8&TPjpg图中所示山地和谷地对应的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呢?请解释成因。

[实验]把一根木棍放在桌面上,然后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其发现木棍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

得出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容易破裂的事实。

[多媒体动画演示]:展示地形倒置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背斜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岩石松懈,易被侵蚀成谷地。

而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教师总结]:这进一步说明了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当岩层受力挤压时,会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有时背斜也会成谷,向斜也会成山。

但是背斜和向斜处连续岩层的弯曲方向不变,这是大家在判断背斜和向斜时要注意的地方。

岩层受力弯曲变形会形成褶皱,那么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回答]:岩体会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现象,我们称之为断层。

图片参照/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6%CF%B2%E3%B5%D8%C3%B2&in=25280&cl=2&lm=-1&st=&pn=5&rn=1&di=1508 766510&ln=1970&fr=&fm=hao123&fmq=1331216526218_R&ic=&s=&se=&sme=0&ta 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5&-1&di1508766510&objURLhttp%3 A%2F%%2Fuploads%2Fallimg%2F101003%2F15223562N-3.gif&fr omURLhttp%3A%2F%%2Fdlsk%2F21168_3.html&W265&H177&T8054 &S12&TPgif[多媒体动画演示—断层]展示断层的形成,岩块的上升、下沉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貌。

[引导学生总结]指导学生总结,并提示他们把课本打开到《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第一段的相关内容划出来。

在地貌上,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等。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我们称之为地垒,如我国陕西的华山、江西的庐山、山东的泰山等。

断层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我们称之为地堑,如我国陕西的渭河平原、山西的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如断层处有喷泉流出或地下水出露的现象)。

[学生归纳]褶皱:背斜是良好的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地质构造(因为石油较轻,在水的上面,而天然气比油更轻,所以天然气在油的上面)。

且背斜是打隧道的良好选址,因为其天然拱形且不易储存地下水。

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因为向斜中间低两侧高,水由两侧流向中间,有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

断层:断层附近容易形成泉;在工程建设中如要通过断层,则必须采取相应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二、外力作用及其影响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2、流水作用(1)流水的侵蚀作用:使地表支离破碎、沟谷发育。

(例如: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流水侵蚀在河流上游形成V型谷等)(2)流水的沉积作用: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泥沙等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平原等地貌。

(例如: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流水在下游由于堆积形成U型谷等)我们可以根据河流在不同河段形成的地貌来判断河流的流向及上中下游等。

图片参照/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 6%CF%B2%E3%B5%D8%C3%B2&in=25280&cl=2&lm=-1&st=&pn=5&rn=1&di=15087665 10&ln=1970&fr=&fm=hao123&fmq=1331216526218_R&ic=&s=&se=&sme=0&tab=&w idth=&height=&face=&is=&istype=#pn5&-1&di1508766510&objURLhttp%3A%2F %%2Fuploads%2Fallimg%2F101003%2F15223562N-3.gif&fromUR Lhttp%3A%2F%%2Fdlsk%2F21168_3.html&W265&H177&T8054&S12 &TPgif3、风力作用(1) 风力的侵蚀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强,风扬起砂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后,又形成戈壁和裸岩荒漠。

(2) 风力的沉积作用: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受阻时,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或黄土高原等。

图片参照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 7%E7%C1%A6%D7%F7%D3%C3%D3%EB%B5%D8%C3%B2&in=3027&cl=2&lm=-1&st=&pn=0&rn=1&di=107918693130&ln=1966&fr=&fm=hao123&fmq=1331216331203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107918693130&objURLhttp%3A%2F%%2Fdl%2Fupfiles%2Ffile%2F201012%2F20101217143343500.jpg&fromURLhttp%3A%2F%%2Fdl%2Fsoft_show.asp%3Fid%3D3&W312&H199&T9679&S24&TPjpg4、冰川作用:在高纬度的,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往往形成峡湾和平原(如西欧的峡湾和平原、北美五大湖平原等),在山区由于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型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