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及Still(修改稿)

合集下载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状态,常见于多种疾病。

在医学实践中,对于患者的发热症状,医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与诊断,以找出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般情况下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

一、详细的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首先,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热情况,包括发热的时间、频率、伴随的症状,如头痛、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还要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

接下来,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情况,并对各个系统进行仔细观察。

二、常见病因的排查基于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的结果,医生首先要排除一些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等。

针对这些情况,医生可以进一步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液分析、血培养等,以明确病因。

三、涉及系统的特殊检查对于一些明确的系统相关病因,医生需要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特殊检查。

例如,对于心脏病引起的发热,可以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发热,可以进行胃镜、肠镜等检查。

四、血液学与免疫学检查在发热时,血液学检查可以提供很多有益的信息。

例如,全血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的类型(白细胞升高表示细菌感染,白细胞降低表示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和血沉可以反映炎症的程度,肝功能与肾功能的检查则能协助评估器官功能。

免疫学检查对于一些特殊的发热疾病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结核病的诊断可通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或结核抗体血清学检查;类风湿关节炎可通过ANA(抗核抗体)等的检查来辅助诊断。

五、影像学检查在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协助诊断。

例如,对于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可以进行胸部X线或CT扫描检查;对于疑似腹部疾病的患者,可以进行腹部超声或CT扫描。

六、其他辅助检查根据具体病例需要,医生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细胞学检查等,以帮助明确病因。

综上所述,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生全面、细致地进行各项检查,以确保查找到正确的病因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案。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
药物和有毒物质 接触史 药物热
可能疾病
蜱接触史
动物接触史 肌痛 头痛 神智异常 心血管异常
间歇热、莱姆病
鹦鹉热、钩体病、布鲁菌病、弓形虫病、猫抓热、Q病、兔咬热 旋毛虫病、亚急性心内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 炎 间歇热、兔咬热、慢性脑膜炎/脑炎、疟疾、布鲁菌病、中枢神经系统脑瘤 类肉瘤性脑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 亚急性心内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一过性动脉炎、化脓性颈静脉炎
临床诊断步骤(3)
—— 全 面 反 复 的 体 格 检 查

皮疹出现与消失时间短暂,随体温升降有所
改变——Still病;

淋巴结、肝、脾进行性肿大——恶性组织细
胞病与淋巴瘤;


脉络膜结核结节——粟粒性结核;
心脏杂音改变——感染性心内膜炎。
临床诊断步骤(3)
请神经内科会诊建议行头颅MRI示:双侧侧脑室 前角旁及额叶皮层下白质区多发腔梗,脑萎缩;考 虑患者意识障碍与患者重度低钠、低氯血症可能有 关,建议继纠正电解质紊乱;
进一步追问患者病史患者自2014年4月2日至 2014年4月17日均一直在补高渗盐纠正电解质紊乱, 每日10%氯化钠60-90ml,但重度低钠、低氯仍未纠 正; 后因患者24小时尿钠排泄明显增高,请内分泌 会诊考虑不除外肾上腺素危象可能,建议给予激 素治疗;

10.艾滋病:艾滋病的机会性感染或其本身所引起的
长期发热已明显增加。

11.其他各种感染:包括病毒、L型细菌、螺旋体、立
克次体、衣原体、真菌感染等
肿瘤

淋巴瘤

以发热为主要症状或首发症状者占16%~30% 周期热最具特征,Pel—Ebstein型热 病程较长,最长可达3~4年 可无特异性症状,浅表淋巴结肿大亦可以不明显。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和合理治疗讲诉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和合理治疗讲诉

详细采集病史的重要性
热型
热程与 热度
伴随症 状 病史线 索
是否发热
表1 发热待查的病史线索
药物或毒物接触史 蜱接触史 动物接触史 肌痛 头痛 神志异常 心血管异常 药物热、烟雾热 间歇热、落基山斑点热、莱姆病 鹦鹉热、钩体病、布氏杆菌病、弓形虫比病、猫抓热、Q热、兔咬热 旋毛虫病、亚急性心内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关、家族性地中海热、多 发性肌炎 间歇热、兔咬热、慢性脑膜炎/脑炎、疟疾、布氏杆菌病、CNS肿瘤、落基山斑 点热 类肉瘤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肿瘤性脑膜炎、CNS肿瘤、 布氏杆菌病、伤寒、HIV 亚急性心内膜炎、Takayasu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落基山斑点热
二、肿瘤
恶性组织细胞病 白血病 肝肿瘤和其他实体性肿瘤
三、结缔组织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90%以上的病例可出现发热 部分病例缺乏典型皮疹,较易误诊为感染性疾病。 80%~95%以上的SLE病例抗核抗体试验阳性 抗双链DNA抗体、Sm抗体为SLE标志性抗体
三、结缔组织疾病
一、感染性疾病

胆道感染:上升性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积
脓。


慢性尿路感染:可缺少症状,尿常规可正常。
艾滋病:艾滋病的机会性感染或其本身所引起的长期
发热已明显增加。

其他各种感染:包括病毒、L型细菌、螺旋体、立克
次体、衣原体、真菌感染等
二、肿瘤
淋巴瘤

以发热为主要症状或首发症状者占16%~30% 周期热最具特征,Pel—Ebstein型热 病程较长,最长可达3~4年 可无特异性症状,浅表淋巴结肿大亦可以不明显。
延误诊断

发热原因待查诊断思路

发热原因待查诊断思路
5、发热的机理
*
产热器官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散热器官
直接导致 发 热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体温调节中枢
*
下丘脑
后 部
少数冷觉感受器
散热反应
产热反应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位
前 部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刺 激
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咽炎(所谓 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表现)
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单核细胞增加
恶心、呕吐、腹泻
结 核 病
*
近年来,国内外结核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且
结核病是FUO 中最常见的全身性感染之一
不典型结核常见 粟粒性结核并非少见,且结素试验常可阴性 肺外结核约 50% 胸部放射学检查正常
(2) 皮疹、粘膜疹
*
玫瑰疹(roseola) 、巴氏线(Pastia lines.可以同时有杨梅舌和口周苍白,呈皮折红线 )、柯氏斑(Koplik氏斑) 、搔抓状出血点 慢性移行性红斑:莱姆病 淡紫色眼睑Gotton 征:皮肌炎 皮下结节:结节性脂膜炎
(3)淋巴结肿大
*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可见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兔热病、弓形虫病、HIV感染,以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等
局部淋巴结肿大可见于: 局限性感染、恶性淋巴瘤、恶性肿瘤的转移等
6、辅助检查及化验
*
血、尿、粪常规,胸片、B 超、血沉等
感染病
血、中段尿、粪、骨髓及痰等病原体培养;冷凝集试验、嗜异凝集反应、肥达反应、外斐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C反应蛋白;咽拭子、痰、尿、粪涂片查真菌;痰、粪涂片查寄生虫卵;影像学检查感染病灶等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和合理治疗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和合理治疗
布氏杆菌病、亚急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一过性动脉炎、化脓性颈静脉炎
体格检查常是诊断的关键
应全面而细致-甲床、各淋巴结区、 外阴、肛门 等均不要遗漏
要重视新出现的尤其是一过性的症状 和体征
面部疼痛 鼻窦炎
牙龈脓肿
淋巴结肿大 淋巴瘤 TB CMV
静脉插管 败血症
恶液质 TB、CA
HIV 系统性血管炎
淋巴瘤
以发热为主要症状或首发症状者占16%~30% 周期热最具特征,Pel—Ebstein型热 病程较长,最长可达3~4年 可无特异性症状,浅表淋巴结肿大亦可以不明显。
二、肿瘤
恶性组织细胞病 白血病 肝肿瘤和其他实体性肿瘤
三、结缔组织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90%以上的病例可出现发热 部分病例缺乏典型皮疹,较易误诊为感染性疾病。 80%~95%以上的SLE病例抗核抗体试验阳性 抗双链DNA抗体、Sm抗体为SLE标志性抗体
结节性动脉炎、类风湿性 Still病,颞动脉炎(老年人) 关节炎(老年)、系统性
红斑狼疮
血管炎(如Takayasu 动脉炎,高敏性血 管炎),Felty综合症,假性痛风、风湿 热、Sjogren综合症、白塞病、家族性地
中海热
药物热、硬化病、酒精性肝病
肉芽肿性肝病、肺栓塞 (多发性、复发性)
地区性肠炎、Whipple病、Fabry病、甲 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嗜 镉细胞瘤、addison病、亚急性甲状腺炎、 颗粒细胞缺乏、多发性肌炎、Wegener肉 芽肿、隐匿性血肿、Weber-Christian病、 类肉瘤病、下丘脑功能损害、习惯性过 高热、功能性发热、肝脏巨大血管瘤、 肠系膜纤维瘤病、假性淋巴瘤、原发性
物热
真菌感染、 肛周感染、 细菌感染、 药物热、 基础疾病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

非 感 染 性 发 热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实体肿瘤
理化损伤
神经源性发热 其 他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


沈硕果,男,21岁,陇县人。北京某大学学生。2014 年寒假后返宝途中骤发高热,体温39~40℃,呈稽留热, 2天后出现性格行为异常,谵妄,来我院急诊。无头痛、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无皮疹及咳嗽、咯痰,十余小 时未小便。查体:T 39.8℃,谵妄,应答不切题,查体不 配合,有癔症表现,全身无皮疹,中上腹压痛,伴肌卫及 反跳痛,膀胱充盈,余无特殊。
Willie Sutton
“为什么?那个地方有钱啊。”
•询问病史和查体时,也要带有这样明确的目的性。
“我希望发现什么?那里可能有什么线索会帮助我
明确诊断?”

重肝患者,每日午后 高热,伴菌血症表现, 血像明显升高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有局灶感染
未发现病灶
两次 B 超检查
腹腔感染可能性大
病人顽固呃逆,且随体位变动而加剧
(二)病毒感染
特 点: •畏寒、寒战等症状常较轻或无 •血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 热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除外) •自然病程较短,一般不超过2周
•临床确诊仍依赖血清学检测或病原体分离
二、结缔组织病及过敏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结节性多动 脉炎、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混合结缔组织病等
FUO
据统计,美国 FUO 中:
○ 最常见的肿瘤性疾病为淋巴瘤 ○ 最常见的实体瘤是肾细胞癌 ○ 最常见的全身性细菌感染是结核病

发热原因待查诊断思路

发热原因待查诊断思路

发热原因待查诊断思路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或内部异常情况的一种生理反应。

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体温范围介于36.1℃和37.2℃之间,超过此范围即可被视为发热。

当出现发热症状时,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和诊断来确定可能的发热原因。

以下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发热诊断思路。

1.全面了解病史:首先,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特殊暴露风险、用药史、旅行史等信息,以排除感染性疾病或其他潜在原因。

2.体格检查:医生需要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包括检查心肺听诊、腹部触诊、淋巴结肿大、皮肤疹和其他特殊体征等,以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病理变化。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血沉等)、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可以提供关键的信息。

特定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的特异性检测(如血液培养、病毒检测、抗体测定等)也可能需要进行。

4.影像学检查:根据临床需要,可以进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发现可能的异常情况。

5.其他特异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免疫学检测、基因检测等,以排除或确定潜在疾病。

基于上述诊断思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发热病因:1.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病毒感染(如流感、登革热等)、真菌感染等。

2.免疫系统相关疾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相关疾病等。

4.恶性肿瘤:一些肿瘤,特别是血液系统肿瘤,常伴有发热。

5.药物反应:一些药物使用可能导致发热,例如抗生素、非甾体消炎药等。

6.结缔组织病:例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

在对患者进行发热原因的待查诊断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逐步缩小可能的病因范围,进一步进行特异性检查以确定最终诊断。

需要强调的是,发热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可能有多种潜在原因,因此在进行诊断时应综合考虑其他临床表现,以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从而确定诊断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bdse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bdse

分析举例
反复出现一过性畏寒、寒战,继之高热
菌血症
局部感染灶
询问、寻找“定位”线索
如牙龈红肿、溢脓、皮肤疖肿;心脏杂音、肺部呼吸音改变及罗音、腹部压痛等
采集病史与体格检查
病 例
重肝患者,每日午后高热,伴菌血症表现,血像明显升高
有局灶感染
腹腔感染可能性大
未发现病灶
两次 B 超检查
病人顽固呃逆,且随体位变动而加剧
WBC 2.8×109/L,N 0.62,E 0/L。血、尿淀粉酶升高
病 例
确诊:甲型副伤寒,伴胰腺炎
肥达反应O 1:160,A 1:320,骨髓培养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四、鉴别发热总体上应把握的两个要点
1. 即使是疑难病人,非特征性表现的常见病仍较罕见 病常见。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非特征表现
6岁以下患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特别是 原发性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或全身感染;6~14岁——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和小肠炎症性疾 病为最常见的病因;14岁以上的成人——感染性疾病仍占首位,但肿瘤 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FUO
美国FUO中最常见的疾病分类
2.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定义:指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几度超过38.5 ℃,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实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
FUO 病因
感 染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最终诊断不明者
> 80%
5~10%
FUO
不同年龄组 FUO 的病因具有各自不同的规律:
FUO
据统计,美国 FUO 中: ○ 最常见的肿瘤性疾病为淋巴瘤 ○ 最常见的实体瘤是肾细胞癌 ○ 最常见的全身性细菌感染是结核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及成人Still’s病诊治进展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李志军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表现,短期发热通常与病毒、细菌等病原生物感染和常见的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以及体质、环境等因素有关,经过适当的处理患者常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康复,或经过1周左右深入细致的检查能明确诊断。

尽管医学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许多先进的诊断与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或称“发热待查,(fever of undetermined origin, FOU)”仍是目前临床医师经常面对的问题。

一、FUO的概念1961年,Petersdorf和Beeson首次提出了FUO的概念,经典的FUO 是指:发热3周以上,体温多次(肛温)超过38.3℃(101°F),入院后1周仍无法明确诊断者。

1992年,考虑到住院费用昂贵,且现今的许多诊断性检查可在门诊进行,1992年Petersdorf将“入院后1周仍无法明确诊断”修改为“经1周详细的检查仍无法明确诊断”。

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上将FUO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国外对特殊人群的FUO有着特别的定义,下列情况亦可认为是FUO: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者:体温>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患者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的。

⑵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500×106/L,体温>38.3℃超过3天且有关标本细菌培养阴性2天以上。

⑶老年患者:除患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的FUO。

⑷住院患者:因非感染性疾病而入院的患者,发热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⑸儿童患者:儿童FUO 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有作者认为考虑到儿童疾病的特点,可将体温>37.5℃,热程超过2周归入FUO ;但不少学者认为还是经典的FUO 定义最为实用。

二、FUO 的病因有超过200种以上的疾病可以引起FUO ,临床上通常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

近年我国报道的引起FUO 的病因构成见表1。

㈠感染性发热自FUO 的概念提出以来,感染性疾病一直是FUO 最主要的病因。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以及蠕虫等病原生物感染均可成为FUO 的病因,但以细菌引起的占多数,病毒次之。

近年来引起FUO 的感染性疾病有所减少,在西方发达国家感染引起的FUO 已降至30%左右。

表1近年我国不同地区引起FUO 的主要病因构成作者地区发表杂志前5位病因及构成比(%)沈建良等北京海军总医院学报,2004,14(1) 感染性疾病(47.0) 肿瘤性疾病(16.0) 结缔组织病(16.0) 药物热等(12.0)原因不明(9.0) 薄兰君等 上海同济大学学报,2003,24(5) 感染性疾病(62.1) 变态反应性疾病(15.0) 肿瘤性疾病(18.6)原因不明(3.9) 卓超等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报,2001,26(3) 感染性疾病(59.2) 肿瘤性疾病(13.6) 结缔组织病 (8.0) 药物热等 (2.4)原因不明 (16.8) 谢建萍等 湖南中国医师杂志,2005,7(6) 感染性疾病(53.3) 肿瘤性疾病(20.6) 自身免疫性疾病(17.8)原因不明(7.5) 李一辉等 云南医学文选,2003,22(1) 感染性疾病(66.1) 肿瘤性疾病(15.4) 结缔组织病(15.4)原因不明(3.1) 詹爱琴等 新疆农垦医学2002,24(4) 感染性疾病(80.2) 结缔组织病(6.0) 肿瘤性疾病(5.3)原因不明(7.5) 王秀凤等 山东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10) 感染性疾病(58.3) 结缔组织病(19.2) 肿瘤性疾病 (9.2) 血液病(13.3)王心祥 安徽淮海医药,2000,18(3)感染性疾病(64.3)肿瘤性疾病(14.1)结缔组织病 (7.5)药物热等 (1.2)原因不明 (12.9)但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该病仍是引起FUO最常见的病因。

在经济欠发达的我国西部以及广大的农村,半数以上的FUO是感染性疾病所致。

根据感染涉及的部位可分为全身感染和局限性感染。

常见的病原生物有:结核分枝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铜绿假单孢菌、伤寒与副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以及某些病毒、真菌,偶见由支原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等引起的FUO。

此外,细菌L型引起的全身或局部感染在近年报道的FUO病例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多,有报道L型细菌感染占感染引起的FUO的20%以上,对该型细菌感染认识的不足和未用高渗培养基对相关标本进行L型菌培养是导致L型菌感染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

引起FUO最常见的病毒是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据国外报道有1/4的CMV感染者发热超过3周。

临床表现类似于单核细胞增多症,约有半数左右的患者可出现咽喉痛、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四种表现之一。

非洲淋巴瘤病毒(EBV)和HIV可致类似症状,但持续发热应考虑CMV感染。

CMV感染均有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中度血清转氨酶升高,通过特异性抗体(CMV-IgM)或血液中分离出CMV可确定诊断。

真菌感染:在FUO中病因中所占比例不大,但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和HIV感染者的增多,由真菌引起的FUO亦有增多的趋势,应予注意。

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和曲菌病常发生于免疫功能受损的宿主,故发生于免疫缺陷患者的FUO应排除上列疾病。

荚膜组织胞浆菌和球孢子菌属可以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者中造成广泛的感染,在寻找FUO的病因时亦应在考虑之列。

㈡非感染性发热近年来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由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在FUO的病因中所占的比例较前增高,约占30%~40%。

肿瘤和风湿性疾病以及与免疫异常有关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为非感染性发热的主要病因。

⒈肿瘤:肿瘤引起的FUO以淋巴瘤、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较为常见,肝癌、肺癌、胃肠道、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恶性肿瘤亦可引起。

肿瘤引起的发热被延误诊治的主要原因是原发灶的表现不典型和经治医生的经验不足。

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检和及时进行有关辅助检查可减少此类误诊。

⒉风湿性疾病:国外和国内大城市的文献均报道FUO的病因中风湿性疾病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与患者保健意识增强以及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水平提高和有关诊断试验的广泛开展有关。

但对于基层医院,特别是风湿病学专业队伍尚未建立的地区,FUO的病因中风湿性疾病仍占10%~20%左右,常延误诊治的风湿性疾病主要: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Still’s 病、结节性多动脉炎、颞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结节性脂膜炎、白塞病、Wagener’s肉芽肿等。

发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⑴有关风湿性疾病的诊治常识普及不够;⑵诊治经验不足,不认早期患者或非典型病例;⑶无必要的实验诊断条件;⑷不正规治疗的干扰;⑸对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特异性与敏感度认识存在偏差;单凭某一试验的阳性与否妄下结论;⑹受并发症或合并症的影响。

除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外,⒊其他原因:近年报道药物热在FUO的病因中可占10%左右,较以前显著增高。

伴有皮疹的药物热一般比较容易诊断,但有1/3左右的药物病人无皮疹出现,很容易误诊为其它疾病。

亚急性甲状腺炎可引起低、中度发热,常有颈部疼痛、甲状腺肿大与触痛等表现,对于30~50岁低、中度发热的女性患者尤应注意排除本病。

当临床症状与已知疾病不相符时还应考虑到伪热的可能。

若患者体温升高不符合所患疾病的变化规律;心率和脉搏无相应增快;退热迅速,且不伴有出汗;临床无明确体征;无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异常以及患者有精神异常或社会背景应注意排除伪热。

测试肛温后可以明确。

在诊断FUO时还需注意排除环境因素如暖气片、热水袋等引起的体温表异常升高。

三、FUO的诊断思路详细询问病史和系统而又有重点的体格检查正确诊断思路的前提:Akpede等分析近年儿童FUO延误诊治的原因时发现问诊不详细和查体不全面是最常见的原因。

因此,FUO的诊断必须建立在详细询问病史,系统而又有重点的体格检查与必要的辅助检查之基础上。

根据病史和体检中发现的线索,抓住发热的主要表现和次要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室及相关辅助检查,才能从现象到本质,从共性到个性,综合分析、判断,查出FUO的真正原因。

为使FUO患者的病因能够尽早明确,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⑴起病较急、病程进展较快、病程相对较短的患者应首先排除感染。

谢建萍等分析该院2001年1月至2004年4月收治的107例FUO患者临床资料时分为≤2周组和>2周组,结果发现≤2周组69.7%是感染性疾病引起,而>2周组只有33.3%的是感染导致。

⑵儿童发热应首先考虑感染,其次是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肿瘤。

张斌等报道上海新华医院1999年2月~2004年11月收治的100例儿童FUO 中感染性疾病占61%,其中年龄在5岁以下的患儿感染性疾病占该组FUO 病因的80.5%。

⑶老年FUO患者要注意是否有夹杂症与合并症,尤应注意排除肿瘤。

薄兰君等报道40岁以上的中老年FUO患者20%以上是肿瘤引起,而同期收治的40岁以下的青少年FUO患者只有1.1%是肿瘤引起。

⑷育龄女性患者发生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可能性较大,要注意进行相关自身抗体测定。

育龄女性FUO患者1/3以上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其中多数是以SLE、SS为代表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⑸有感染征象而普通细菌培养阴性者应考虑到L型细菌感染或结核分枝杆菌、厌氧菌以及其它较少见的病原生物感染的可能性。

L型细菌感染的主要临床特征有:①发热起伏较大,不易控制,可长达数月,半年或数年;②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高,但呼吸道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③周围血白细胞升高较少见,但常有中性粒细胞的升高,并可见中毒性颗粒;④全身中毒症状通常不明显;⑤较常见到皮肤出血点,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者可有猩红热样皮疹;⑥脾肿大较常见;⑦多有原发病或基础病,如结缔组织病、肿瘤、结核病、血液病等;⑧可并发心肌病变、浆膜炎、间质性肾炎等。

⑹要注意发热发生的季节性、地区性。

由于传播途径及传播媒介的不同,不同季节有不同疾病发生。

不同的地区可有不同疾病发生。

如发生在牧区,或有接触病畜或来自疫区的毛皮等个人史,发热呈波状型或弛张型,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应考虑布鲁菌病。

马金翠等报道新疆疾病控制中心2004年和2005年诊治的82例FUO中有27例是布鲁菌病,11例是黑热病。

因为现在人口的流动性较大,在FUO的病史询问过程中个人史一定不能忽视。

⑺要了解发热的伴随症状,特别注意有无相关疾病的特征性症状、体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