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 女性的声音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剪不断的生命脐带(附学案)

剪不断的生命脐带
群文议题:剪不断的生命纽带学案
3.讨论1
以上几篇文本的父母之爱,你有没有不认可的地方?为什么呢?生活中,你的父母有这样的时候吗?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思考题:
本议题中不同的父亲母亲形象,对你而言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结合文本和自身经历,分析缘由。
四、拓展阅读
1.《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2.《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
3.《父亲的手提箱》奥尔罕·帕慕克
4.《父爱之舟》吴冠中
5.《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汪明
6.《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鲁迅。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导学案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12长恨歌

12.《长恨歌》围炉夜话十里洋场的旧上海的女性是怎样生活的?旧上海的弄堂作为一个城市的特色又起着什么作用?王安忆的《长恨歌》中的主人公王琦瑶的故事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旧上海兴衰史,她会告诉你一切。
王安忆认为最基本、最朴实的东西往往是最真切地凝聚着真实感受的东西,所以在选材时她选择的都是最生活化的东西,收集日常生活的种种情景细节,织就的是柴米油盐交响曲。
阅读节选部分,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利用生活细节表现大主题、大背景的。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读小学,初中毕业后1970年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
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
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王安忆的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等,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著)等,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等,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
我并没有一心要为城市画像,把它画得像不像不是我的责任——我并没有考虑写上海,也不考虑如何写它写得真实。
但我是一个写实主义的作家,很重视小说场景的可观性,以及它的合理性。
上海提供给我的,是小说的舞台,我只能以自己生活过的地方作为背景,而上海是唯一。
最初我想写的其实只是有关80年代的故事,就是王琦瑶和老克腊,和长脚,一老一少的感情关系。
49年以前的部分,我只打算写成引子,但写着写着,发觉要交代的太多了。
于是她成了曾经的上海小姐,她也要有一段初恋……这么多条件,仅仅作为引子是写不了了,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后来,一些文学评论家,却认为第一章弄堂写得最好,其实是没有预先设计的。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12长恨歌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围炉夜话教学目标:1、了解《长恨歌》故事梗概(课前预习完成)。
2、通过了解王琦瑶等人的日常生活,理解他们的人生状态。
3、初步理解王安忆小说用日常生活构筑历史的写法。
4、初步了解小说“纯叙述性的语言”和“陌生化语言”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文章“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内涵,领悟其复杂的人生状态。
2、鉴赏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文本细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当代文坛的海派女作家大家会立即想到X爱玲和王安忆。
王安忆写过一个好看的“某某故事”——《长恨歌》。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节选《围炉夜话》,走进1957年的某某的一个叫“平安里”的弄堂,了解一群失落的人聚集在一起所过的日常生活。
二、推进新课:(一)介绍作者及作品: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某某同安,1954年生于某某。
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某某。
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她的著作颇丰,有小说集、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集、论著,有些中短篇小说还获得过全国优秀奖。
1995年《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2000年《长恨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曾将“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授予王安忆,致辞给予《长恨歌》较高的评价。
(二)整体感知:1.选文中出现哪些人?明确:王琦瑶、萨沙、毛毛娘舅、严师母。
2.文中围绕这些人讲述了什么事?明确:他们聊吃和穿;做美食—用小磨磨糯米粉,石臼春芝麻,剥着糖炒栗子的壳,炒夏天晒干的西瓜子;还围炉子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
他们的日常生活用文中的话来评价是精雕细作的、螺丝壳里的、井底之蛙式的。
(三)研析文本:1、讨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一个外来者的萨沙”体味到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文章中哪些细节描写能够让你体会到这种“螺丝壳”里的精雕细作的人生?(1)吃的方面:炒栗子的甜糯,瓜子的香,白果的苦是一笔带过。
他们还说糯米圆子的细滑,酒酿的醇厚,还有酒酿汤里的嫩鸡蛋。
2019-2020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第9课呼兰河传学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9课《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作品导读《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的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
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呼兰河传》是萧红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下写完的,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
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了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河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
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的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
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前自主学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lián_yī)虔.诚(qián) 拯.救(zhěnɡ)涟漪..窗棂.(línɡ) 阙.如(quē) 感喟.(kuì)(ɡē_da)荒谬.(miù)悲怆.(chuànɡ)疙瘩..2.多音字二、根据拼音写汉字三、词语积累1.成语辨析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回顾过去五年,诸多矛盾交织叠加,各种风险挑战络绎不绝,国内外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碰到过的,我国改革发展成就实属来之不易。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6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两个地方相继发生森林火灾。
武警的战斗,内蒙古森林总队闻讯出动,全力扑救。
那是一场含辛茹苦....总队3000多名官兵在火场鏖战了4个昼夜.(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在茶绿的海洋中,茶农们一唱一和一问一答,不时传出阵阵情意绵绵的采茶欢声笑语,仿佛穿越到了古时的阿哥阿妹温情脉脉....情景。
备战2022高考语文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11呼兰河传教案3中国小说欣赏

备战2022高考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11 呼兰河传教案3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新人教版呼兰河传【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2、把握《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的根本内容与主要特色;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方法】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生已对作品及作者,节选局部内容有了初步认识。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一、初步感知,提升兴趣:课文题目是小团圆媳妇之死,那么,小团圆媳妇是怎么死的?学生:捉弄“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教师:那么,同学们能从这一句话中找出哪些问题?找出关键词后同学们猜测一下。
学生:1、“好好的孩子〞表现在哪里?2、“他们〞是谁?3、“他们〞是如何捉弄的?4、“他们〞为什么要捉弄一个“好好的孩子〞呢?很好,那我们现在逐一解决这些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内含:1、好好的孩子表达在哪里?〔学生阐述〕明确:她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十二岁,但长得有十五六岁那么高。
“黑忽忽的,笑呵呵的;照碗碟,弹玻璃球〞“她说着的时候,好似说着别人的一样〞等等。
——这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
2、他们是谁?主要指婆婆和看热闹的人。
〔这一问题比拟简单〕3、他们是如何捉弄的?要求:——男同学划出描写婆婆言行的句子。
——女同学划出看热闹人在小团圆媳妇洗澡过程中的语言行动的句子。
——分别请同学代表说自己的看法。
明确:总的说来,他们是用滚烫的热水给她洗澡,共三次。
因为小团圆媳妇“病〞了,这是跳大神的所出的治病偏方招数。
文中还有很多他们捉弄的方法,由学生代表来答复。
2019-2020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第10课长恨歌学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10课《长恨歌》——围炉夜话作品导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是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作者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基于平民立场和女性视角,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与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课前自主学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糯.米(nuò)掰.开(bāi)俯瞰.(kàn)命运多舛.(chuǎn)咫.尺(zhǐ)煤屑.(xiè)狩.猎(shòu)哀恸.(tònɡ)霓.裳(ní)湮.灭(yān) 尸骸.(hái)泥淖.(nào)2.多音字模错误!裳错误!解错误!薄错误!二、根据拼音写汉字错误!错误!错误!三、词语积累1.成语辨析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联邦参议员、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以立场强硬著称,在共和党内也经常脱颖而出,与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很多问....题上立场相左.(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灾害的情况。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堪称壮(3)一群高层建筑在昔日的荒滩上拔地而起,美轮美奂....观。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脱颖而出: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不合语境,“脱颖而出"与“经常"不搭配,可改为“锋芒毕露”。
(2)×如数家珍: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1女性的声音《呼兰河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 11.《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方小城有着怎样的风土人情?老百姓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呼兰河传》的节选部分《小团圆媳妇之死》将向你展示这一切。
阅读这部分文字,要注意探究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的根源,进而把握作品的主题,另外小说中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以及独特的叙事“视角”也须注意赏析。
萧红(1911—1942),中国知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
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
最后在一所临时医院里逝世。
继《生死场》之后,1938年萧红在重庆开笔创作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由于颠沛流离,直到1940年底才在她寓居的香港完稿成书。
这个时刻,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离家乡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1堆砌.· 蒙.·昧 帖妥帖.· 蒙.·古 字帖.· 蚂 蚂.·蚱 请帖.· 蚂.·蜂 2.词语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wǎn 约jué起 wǎn 惜挖jué wān 蜒mó写 jué强mó挲 3.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
偏方:民间流传不见于古典医学著作的中药方。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4.辨用法(1)擦脂抹粉 浓妆艳抹①_____________,手里提着花手巾,很是好看,穿了满身花洋布的衣裳,打扮成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11.《呼兰河传》》2

3、通过看客的“看”,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
独立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看客的“看”,解读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和作者情感。
案例名称
《小团圆媳妇之死》
授课者
金雅蕾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中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级
课时
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小团圆媳妇之死》是高中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的第一篇。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的第五章。文本充分展示了女性视角探究女性命运的深入和女性文笔的细腻。
按照传统的小说观念,《呼兰河传》不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独特,没有贯穿全篇的人物和故事线索,没有波澜起伏的冲突,作者萧红以儿童的视角,散文化的笔调抒写了家乡呼兰河城,描写了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老百姓平凡、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通过导学案预习完成,课堂内不再展示。
学生自主预习
,培养自学能力
讲授新课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所谓看客,重点自然在于一个“看”,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人在看?他们“看”什么?
看客:“我”;祖父;姑娘媳妇们;东家的婶子;西家的大娘……
看:小团圆媳妇洗澡(洗澡有什么可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女性小说的发展概貌和主要特点。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赏析所选片断的场景描写、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简要导入,认知目标。
五四时代,新文化人刘半农发明了“她”字,女性因此获得了区别于男性的身份标识,因为在此之前女性是湮没在男性“他”里面的。
也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舞台上,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像冰心、丁玲、萧红、庐隐、凌叔华、张爱玲等。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女性作家的作品,会与男性作家的作品有何不同呢?请看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单元介绍,自主探究问题。
1、探究:以你的感知、经验和思考,女性作家的小说会与男性作家的小说有何不同呢?(先独立思考,再自由讨论,然后作出总结。
)
2、读单元介绍,筛选出女性小说特色的信息。
(参考:女性的意识及审美角度,表现女性的生活,文笔细腻、温婉,故事安静、小巧。
)
3、<呼兰河传>及<长恨歌>的内容与主题如何?
三、大致了解<呼兰河传>,整体感知<小团圆媳妇之死>。
1、学生读<呼兰河传>的内容简介。
2、教师补充介绍作者萧红及<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作品通过这些生活画面,展示了呼兰河小城的风俗人情,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与愿望,也反映了他们的迷信、愚昧以及冷漠、麻木。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
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
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不幸的遭遇。
3、学生速读<小团圆媳妇之死>,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我”在文中是怎样的角色,有什么作用?
(2)、你认为小团圆媳妇有病吗?
(3)、大致说说小团圆媳妇是怎样死去的?(洗澡而死――被众人折磨而死――为愚味所杀)
四、课堂小结,延伸思考。
我们对于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当然很同情,我们怜惜她,我们为她叫屈,同时我们也憎恨。
憎恨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憎恨周围的麻木无聊的人们,更憎恨这些国民的愚味。
萧红笔下的小团圆媳妇是死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祝福声中也死了。
课下请同学们探讨一下,这两位女性的死因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
五、布置作业。
完成新学案中积累整合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温故知新。
1、检查作业,新学案中积累整合部分。
2、听写:涟漪虔诚窗棂欺侮蓦然
霓裳
二、质疑释疑,探究文本。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是啊,让我们再读文章,讨论小团圆媳妇生命消逝的原因及经过,看上面爬满了哪些虱子。
1、学生再读文本。
2、探究问题一: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是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的?
(结合课文乃至全篇小说,抓住关键语言作简要叙述和评点)
3、探究问题二: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以及她周围的人留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4、探究问题三:婆婆为什么这样对待小团圆媳妇,而且还那么理直气壮?周围的人在小团圆媳妇之死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你又怎么评价他们?(人人都如此,所以她也这样,她做了大家极认可又极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有落后愚昧的民风民俗作支撑;这样残忍的态度,这种冷漠的眼光,还源于对生命的毫不怜惜;这种天经地义的语气,还源于文化的认同:媳妇的
地位,媳妇的生存价值不值一提,而婆婆拥有管教的权利;这里还有世俗人心的期待,大家在枯寂的日子里期待着有戏看,哪怕这戏是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人生百无聊赖,精神贫穷,才使得人性淡失。
)
5、探究问题四:你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感觉到作者叙述时的心境了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你能从原文中找出佐证吗?(荒寒、冷寂。
觉得心灵落到了一个没有一点人性一点温暖的非人间。
以当众洗澡段落为例。
)
6、探究问题五:探讨本文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
三、扩展阅读,达标练习。
完成<新学案>143页“拓展应用”部分第一题。
四、作业
写一篇小论文,以祥林嫂、翠翠、梅、鸣凤、田小蛾、小团圆媳妇为例探讨中国女性的悲哀,一千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