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_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评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评课记录本节课是人教版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通过对概念的学习,了解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是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是自然界与生产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质变化形式,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可更好地服务于生产与生活。
教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启发为主,讲练结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实验探究,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这一重点,由小活动引入变化,再从学生身边实例出发,接着分析比较,各种物质变化中发生变化的现象,如颜色、状态等,进而寻找各种变化中有没有其它物质生成,从而得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
因为这两个概念是构建本节知识的支架,是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本质区别的基础,是学习物理性质与学生性质的前提,进行有效的练习能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也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安排学生分组实验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并尝试实验现象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学生学习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后练习题附加答案(选择题)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等现象B.化学变化一定有其它物质生成。
C.化学变化一定比物理变化剧烈。
D.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2、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A、汽油挥发B、粉碎矿石C、水变成冰D、木材燃烧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食物腐败B、钢铁生锈C、瓦斯爆炸D、锅炉爆炸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灯泡发光B、空气液化C、光合作用D、海水晒盐5、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A、产生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固体,该变化的类型是, 你依据的理由是现象。
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A、气体生成B、沉淀生成C、新物质生成D、颜色改变7.在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煤气燃烧B、瓷碗摔碎C、食物腐烂D、面粉发酵8.化学变化的特征是()A、有发光、发热现象B、物质的状态或颜色发生变化C、有气体放出或沉淀生成D、有其它物质生成9.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火药爆炸B、煤的燃烧C、矿石粉碎D、钢铁生锈10.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融化成水B、钢铁生锈C、钢锭轧成钢条D、蜡烛熔化11.下列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A、从矿山上开采矿石,再将矿石粉碎B、酒精挥发成酒精蒸气,酒精蒸气在空气中燃烧C、钢锭轧成钢条,钢条又拉成钢丝D、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12.下列变化可能属于化学变化,也可能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燃烧B、爆炸C、熔化D、冷凝13.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A、蒸发水B、干冰升华C、水变成冰D、煤炭燃烧14.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产生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固体D、镁带消失15.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光照条件下,以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为原料合成淀粉、葡萄糖等有机物;动物的呼吸作用是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有机物,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含实验视频)

实验2 胆矾的研碎
实验3 胆矾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 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实验记录
实验 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 的现象
液态水沸腾,产生水蒸
1
液态的水 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
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
2
块状的胆矾
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为 粉末
蓝色的硫酸铜 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
3
溶液等 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随堂训练
3.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 变化的是( C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随堂训练 4.我国古代的下列制作或技术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
A.粮食酿酒 B.雕刻石像 C.水车灌溉
变化前:纸 变化后: 纸
将纸张点燃
变化前:纸 变化后: 二氧化碳和水等
变化后没有新物质生成
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 变化
化学 变化
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 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反 应发生需要的条件。 变化时: 发生的现象(如有发光、发热 等现象)。 变化后: 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实验1 水的沸腾
颗粒状石灰石 有气泡放出,澄清 4 (或大理石)等 石灰水变浑浊
变化后的物 质
变化后有 无新物质
生成
液态的水 无
粉末状的胆 矾
无
蓝色的氢氧 化铜沉淀等
有
二氧化碳气 有 体等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例2 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胆矾和研碎的胆矾 溶于水,并和氢氧 化钠反应
第十一页,共48页。
【实验1-4】课本实验(4)
操作:
1.把少量石灰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 2.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 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 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
石灰石与稀盐酸 的反应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A、冰融化成水 B、钢铁生锈
C、钢锭轧成钢条 D、蜡烛熔化
第二十三页,共48页。
4、下列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
学变化的是
( )B
A、从矿山上开采矿石,再将矿石粉碎 B、酒精挥发成酒精蒸气,酒精蒸气在空 气中燃烧
C、钢锭轧成钢条,钢条又拉成钢丝 D、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常见现象: 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 气体、生成沉淀;并且常伴随能量变化
第十四页,共48页。
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改变,发光,放热,吸热:
第十五页,共48页。
电灯通电发光是什么变化?
× 甲同学:有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是化学变化。 √ 乙同学: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
此类现象可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仔细观察、准确记录、深入分析:
实验 序号
实验 1-1 实验 1-2
变化前的 变化时发生 变化后产 有无新物
物质
的现象 生的物质 质生成
液态的水
产生气泡,遇 冷凝结成水珠
水
无
块状的胆矾 变为蓝色粉末 胆矾
无
填入课本7页实验记录表格(1)、(2)
水的沸腾: 液 态 胆矾的研碎: 块 状
气态
液 态 (状态改变)
第四十二页,共48页。
2020-2021下半学年初中化学八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一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

(2)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吗?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总结)
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物
质生成
1-1 液态的水
有水蒸气放出遇冷 变液体
液态的水
无
1-2 蓝色块状的胆矾 由块状变粉末
蓝色粉末的 胆矾
无
1-3 蓝色的胆矾溶液 有蓝色沉淀生成
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 . 两种变化的联系 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联系:化学变化中 一定 有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uSO4 + 2NaOH = Na2SO4 +Cu(OH)2↓
实验四: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那少量的石灰石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产生气体 通入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
现象:石灰石逐渐减少, 表面有气泡产生, 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CaCO3+2HCl=CaCl2+H2O+CO2 ↑
CO2+Ca(OH)2=CaCO3 ↓ +H2O
仔细观察、准确记录、深入分析:
实验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 有无新物质
序号
的物质
生成
实验13
胆矾、氢氧化 钠
产生蓝色沉淀
氢氧化铜
有
实验1- 石灰石、稀 产生气泡,石灰水
4
盐酸
变浑浊
二氧化碳等
有
2.4化人学小组变讨化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活
动
探
究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展示厨房中磨碎物质的器具)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
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分
组
讨
论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学以
致用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布置作业
1min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2、
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归纳,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巩固练习
13min
课堂小结
教学设计
题目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总课时
2
学校
星火一中
教者
刘占国
年级
九
学科
化学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教
材
分
析
本课题主要讲述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颜色、状态、气味、发光、放热等),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科研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讲解】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科学研究:催化剂研究、新材料研发、药物合成等
- 采用项目导向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和完成物质变化的实验项目。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 进行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 开展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物质变化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 组织游戏活动,通过化学知识问答或物质变化猜谜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
4. 实践与应用: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实际,使学生了解物质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价值观:通过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相关知识:
- 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化学课程中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物理变化:物质形态或位置变化,不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放出或吸收能量
③物质性质的分类和表现: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等
④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内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外因: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⑤物质性质的应用:
生产:金属加工、塑料制造、电池生产等
最后,在作业评价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作业质量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板书设计
①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质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过程:
讲解物质变化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分类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一
边气化,一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文字叙述, 归纳出: (1)酒精的物理性质: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 。 挥发,能与水以任何比率互溶,并能够溶解碘、 酚酞等多种物质。 (2)酒精的化学性质 酒精易燃烧 。
试管口有水蒸气, 遇冷凝结成水珠
液态水
无
(2) 块状的胆矾 变为蓝色粉末
胆矾
无
1.物理变化
⑴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举例: 矿石粉碎,水蒸发,汽油挥发等。
⑵特征: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⑶伴随现象: 形状,状态的改变。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实验1-1】 仔细观察、准确记录、深入分析: 变化前的 变化时发生的 变化后产 有无新物 物质 现象 生的物质 质生成 蓝色的氢 蓝色硫酸 有 产生蓝色沉淀 氧化铜沉 (3) 铜溶液 淀 颗粒状石 产生气泡,石 有 二氧化碳等 (4) 灰石 灰水变浑浊 实验 序号
①用燃烧着的木条;②用澄清石灰水
三、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 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练习】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 性质的是( c )
A.液态用作冷冻剂 C.氧气用于气焊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课堂练习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D ) A.食物腐败 B.钢铁生锈 C.瓦斯爆炸 D.锅炉爆炸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A.灯泡发光 B.空气液化 C.光合作用 D.海水晒盐 3.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 A.产生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白色固体 该变化的类型是 化学变化 , 你依据的理由是现象 C 。
7.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 E )
哪些是化学变化(C )哪些是物理性质(BD) 哪些是化学性质( A )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8.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 发,能与水以任何比率互溶,并能够溶解碘、酚酞等 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恩平黄冈实验中学
钟超
学习目标
□了解化学变化的特征,能判断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化; □能够初步区分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 些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实验1-1】
实验 序号 (1) 变化前的 物质 液态的水 变化时发生 变化后产 有无新物 的现象 生的物质 质生成
2.物理性质
□概 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 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确定方: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 测定; □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 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 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课堂练习
下列哪些是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5)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浑浊。 (7)酒精能燃烧。 (8)酒精能挥发。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
⑴概念: 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举例: 木炭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等 ⑵特征: 有其他物质生成 ⑶伴随现象: 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 沉淀;并且常伴随能量变化
讨 论 电灯通电发光是什么变化?
甲同学:有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是化学变化。 × 乙同学: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 √ 反思: 现象可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 化,但不能作为判断依据。判断物质变化类型 的标准是:看“是否生成新物质”。
⑶⑷⑹⑺ ⑴⑵⑸⑻
; 。
【实验1-2】 探究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 1.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 气体;2.氧气可支持燃烧;3.氧气 能供给呼吸。4.通常情况下二氧化 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5.二氧化碳 不能支持燃烧;6.二氧化碳能使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 1.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 1、4 化学性质 2、3、5、6 2.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 ; 。
课堂练习
1.下列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 (1)苹果腐烂 (2)酒精挥发 (3)蔗糖溶解 (4)食物消化 (5)瓷碗破碎 (6)木材燃烧 (7)蜡烛熔化 (8)汽油挥发 (9)粮食酿酒 (10)铁钉生锈(11)蜡烛燃烧 (12)水的蒸发 (13)冰雪熔化(14)铜丝生锈 (15)干冰升华 (16)矿石粉碎(17)纸张燃烧 (18)玻璃破碎 (19)酒精燃烧(20)铁丝弯曲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 。
4.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 产生的是( D ) A.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 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能量
5.下列有关物质的变化为化学变化的是( B ) ①酒精挥发 ②白糖溶于水 ③食物腐烂 ④铁矿石炼铁 ⑤汽车胎爆炸 ⑥电灯发光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④⑤ 6.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D ) A.颜色 B.密度 C.溶解性 D.可燃性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本质 区别
物理变化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 联系 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蜡烛熔化 蜡烛燃烧
物理变化 同时 化学变化 发生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概 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 质叫做化学性质; □确定方法: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毒性、腐蚀 性、酸性、碱性、还原性、氧化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