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14 孔孟两章教案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14 孔孟两章诗海拾贝孔子王安石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注]。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注】孔子来宋游学,客寓在石记客栈,院当中植有一棵檀树,枝繁叶茂,树冠如盖。
孔子便带领弟子们每日在大树下演习祭祀,包括社祭、郊祭、禘祭等等。
桓魋想杀害孔子,于是带领人马冲进院内,却见檀树下空无一人,只有风吹树叶在飒飒作响。
桓魋知道是店家放走了孔子师徒,便下令伐了檀树,放火烧了店房,以泄愤怒。
【赏析】本诗语言浅显易懂,情感强烈,褒贬分明。
其大意为:圣人孔子仁道广大,才能渊博,跟着求学的人只是得到了皮毛的知识。
虽然传说古代没有孔子,小小的蠛蠓哪里知道天有多高。
桓魋不考虑自己的力量,想拿一根草来撼动蟠桃树。
颜回已经知道孔子学问博大精深,不可估测,一直到死钻研不停,忘记自己身体的极度疲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敬仰和赞颂,对桓魋的嘲笑和讽刺,对颜回的赞美和歌颂。
语林撷英孔子名言集锦1.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道不同,不相为谋。
5.知者乐水,仁者某某;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名言集锦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6.养心莫善于寡欲。
7.仁者无敌。
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作者卡片姓名孔子生卒年前551—前479朝代春秋末期字号称谓名丘,字仲尼籍贯鲁国陬邑(今某某曲阜)相关资料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后世统治者尊他为孔圣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和国家有深远的影响。
高中语文 14 孔孟两章名师导航 粤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文言文(2)14 孔孟两章名师导航内容感知《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驳论文。
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破中有立。
孔子在对冉有的批驳中宣扬了他的为政之道,表现了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通过记叙孟子和梁惠王关于“民不加多”问题的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孟子应梁惠王之邀宣讲治国之道。
梁惠王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为国尽心可是“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时,孟子“欲擒故纵”,用战争中逃跑了“五十步”而笑“百步”的比喻论证启发梁惠王,向他说明“移民移粟”的做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并没有质的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接下来,孟子便从正面阐释他的治国之道,陈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宣讲“民本、仁政”的思想。
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加之孟子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步步推进,环环相扣,使得文章浑然一体,气势恢弘。
基础梳理一、字音识记社稷.(jì)颛臾..(zhuān yú)好.战(hào) 数罟..(cù gǔ)孝悌.(tì) 柙椟..(xiá dú)洿.池(wū) 弃甲曳.兵(yè)庠.序(xiánɡ) 豚彘..(tún zhì)虎兕.(sì)不王.者(wàng)数.口之家(shù) 饿殍.(piǎo)衣.帛(yì)二、重要词语1.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无失其时(“无”通“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同“途”)2.一词多义是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代词,代颛臾)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词,是)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走过、经过)过犹不及(超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分、过于)是谁之过与(错误、过失)且尔言过矣(错误)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访问)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径直、直接)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百发百中(发射)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派遣)野芳发而幽香(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出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发出、抒发)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承受)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3.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 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4.文言虚词5.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倒装句(宾语前置)未之有也何以伐为无乃尔是过与(3)疑问句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的固定结构)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疑问语气的固定结构)6.古今异义辨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
4.14《孔孟两章》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必修四

《孔孟两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归纳文言词语、掌握文言句式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解课文,以合作探究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王道”“仁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孔孟的政治理念;初步了解儒家之“和”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儒家“和”之内涵【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季氏将伐颛臾》;第二课时《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分析孔孟两章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季氏将伐颛臾》一、导入新课,介绍相关背景。
二、朗读课文,明确字音颛臾(zhuānyú)社稷(jì)兕(sì)柙(xiá)椟(dú)费(bì)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是、疾、止、见、相、过”等文言词语掌握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掌握“无乃……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四、三读课文,合作探究1.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一消息,孔子、冉有和季路各有什么主张文中出现几辩几驳请找出相应语句并翻译。
2.在与两位弟子的一番辩驳之后,孔子最后一针见血指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五、小结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
通过孔子与冉有、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张实行礼治,即用加强教化的办法,以德服人。
六、布置作业:1.背诵第5、6段2.整理复习重点的字、词、句。
:3.预习《寡人之于国》第二课时《寡人之于国》一、导入新课,介绍相关背景二、朗读课文,明确字音胜(shēng)数罟(cùgǔ)洿(wū)庠(xiáng)悌(tì)彘(zhì)殍(pi ǎo)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走、或、于、王、以、树、衣、疾、食、止、见、相、过”等文言词语掌握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四、三读课文,合作探究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2.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五、布置作业1.背诵第6段2.整理复习重点的字、词、句。
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14孔孟两章学案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14孔孟两章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读准字音社稷.(jì) 虎兕.(sì) 颛臾..(zhuān)(yú) 柙.(xiá) 洿.池(wū) 数罟..(cù)(ɡǔ) 豚.(tún) 丧.死(sānɡ) 曳.兵(yè) 彘.(zh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 二、辨识通假(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三、一词多义(1)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动词,憎恨)君之疾.在腠理(名词,病)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名词,疾苦、痛苦)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动词,妒忌) (2)过⎩⎪⎨⎪⎧是谁之过.与(名词,错误、过失)无乃尔是过.与(动词,责备)且尔言过.矣(形容词,错误)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动词,走过、经过)故尝与过.宋将军(动词,拜访、访问)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于) (3)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动词,拜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动词,看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表被动)风吹草低见.牛羊(动词,读“xiàn”,显现)(4)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词,几、若干)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副词,屡次、多次)数.罟不入洿池(形容词,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动词,计算) (5)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动词,开仓赈济)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动词,征发)野芳发.而幽香[动词,开(花)]百发.百中(动词,发射)主人忘归客不发.(动词,出发)(6)于⎩⎪⎨⎪⎧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介词,被)行成于.思,毁于随(介词,由于)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在) 四、词类活用(1)无乃尔是过.与(名词作动词)责备 (2)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敲鼓、击鼓 (3)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栽种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 (5)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罪 (6)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8)既来.之,则安.之(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 五、古今异义(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指有军事行动。
粤教版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14孔孟两章

14孔孟两章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的。
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孟子,这位心忧天下、才华横溢的智者,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
他们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1.面对季氏武力征伐的举动和弟子推卸责任的狡辩,孔子义正词严地批驳冉有、季路的错误,提出了自己的为政之道。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方针,“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
这表现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重视教化,以德服人的思想观点。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适用于“德行天下”“以德治国”“安定、团结是兴国的前提”“公平、公正方能立国”等有关治国的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2.孟子在文中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强调了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生活;发展经济,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可适用于“民生为本”“和谐相处、科学发展”“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孔子是一杯清茶,苦涩中掩不住茗香,溢出岁月的砂壶,沁满你的心脾。
他“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法宝,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他“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的为学精髓,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创新睿智,似一把金钥匙帮我们开启探索真理格物致知宝藏的大门。
孔子是一轮红日,凛冽中的暖流令人热血沸腾、豁达满怀。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4.14《孔孟两章》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4

4.14《孔孟两章》导学案季氏将伐颛臾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认识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2.学习和积累“是、疾、止、相、过、倾”等文言实词的词义;掌握“祸起萧墙”等成语的意义和用法;熟悉和会翻译“无乃……与”,“何以……为”两个文言固定句式。
3.学会用译读法学习一般文言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2.难点:孔子的“礼治”主张。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1.译读法。
2.对话探究法。
3.训练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师作归纳(可用多媒体显示):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十大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的一生,在政治上追求实现“仁”的理想,周游列国,欲“济天下”,乃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人格上,他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力“善己身”,“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被后世的统治者奉为“万世之师表”。
2.学生评述:《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教师作归纳(可用多媒体显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也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仁义礼智信,无所不谈。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我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代的政治、教育考试、文学创作以及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如初中教材中的“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吾Et三省吾身”,士“任重而道远”,等等。
2019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4课 孔孟两章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

第4单元文言文(2)◆14 孔孟两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他提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主张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并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孔子学琴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教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首曲子练练了。
”孔子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首曲子练了。
”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呢。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一个人一样。
不待师襄发问,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微感言: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一、作者视窗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孟子是孤独高傲的。
他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起“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
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他还把人民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2019年春学期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14 孔孟两章Word版含解析

14孔孟两章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的。
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孟子,这位心忧天下、才华横溢的智者,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
他们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方针,“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
这表现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重视教化,以德服人的思想观点。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适用于“德行天下”“以德治国”“安定、团结是兴国的前提”“公平、公正方能立国”等有关治国的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2.孟子在文中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强调了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生活;发展经济,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可适用于“民生为本”“和谐相处、科学发展”“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孔子是一杯清茶,苦涩中掩不住茗香,溢出岁月的砂壶,沁满你的心脾。
他“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法宝,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他“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的为学精髓,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创新睿智,似一把金钥匙帮我们开启探索真理格物致知宝藏的大门。
孔子是一轮红日,凛冽中的暖流令人热血沸腾、豁达满怀。
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准绳,他“君子喻义,见贤思齐”的道德应答,他“成人之美,怀德怀刑”的处世至宝,他“居之无倦,子帅以正”的为政哲学,令人忘却周游的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两章◎ 第14课孔孟两章◎ 第15课劝学(节选)◎ 第16课过秦论◎ 第17课师说◎ 第18课晏子治东阿◎ 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第14课孔孟两章本课话题——量力而行一、从课文中积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对于领导而言,要量才录用;对于个人而言,要做到量力而行。
二、从生活中积累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恰当的把握,不保守,也不冒进,否则前途一片漆黑,绝望深不见底。
量力而行就是这样的一把前行的利剑,将万千困难斩于马下;量力而行就是这样一簇阳光,将万千阴霾驱散殆尽。
三、从历史中积累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
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辖,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一、作者简介圣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伟大的儒学大师,被认为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二、背景回放循循善诱,反对征伐《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势力最大,他要征伐颛臾。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筹划。
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行不通的“仁政”《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魏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梁惠王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
而孟子反对“霸道”“虐政”,主张施行“仁政”,用仁义治天下。
本文记载的只是孟子在魏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三、相关知识1.《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后人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孟子》《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3.文化常识1.“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代指国家。
2.“庠”“序”都是指学校。
商(殷)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一、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勿”通“毋”,不要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5.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路上二、古今异义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指有军事行动。
今义:有事情。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义:让……担任。
今义:认为。
3.不患贫而患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
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示歉意和感激。
三、一词多义1.相⎩⎪⎨⎪⎧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 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动词,辅佐③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名词,相貌④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副词,互相2.过⎩⎪⎨⎪⎧ ①无乃尔是过.与 动词,责备②且尔言过.矣 形容词,错误③是谁之过.与 名词,过错3.是⎩⎪⎨⎪⎧①是.社稷之臣也 代词,这②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判断词③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形容词,对、正确4.发⎩⎪⎨⎪⎧①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动词,开仓赈济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动词,征发③野花发.而幽香《醉翁亭记》动词,花开5.数⎩⎪⎨⎪⎧①数.口之家 数词,几②数.罟不入洿池 形容词,密③则胜负之数.《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副词,屡次6.为⎩⎪⎨⎪⎧①何以伐为. 语气词,呢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动词,担任③后世必为.子孙忧 动词,成为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动词,编造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栽种②填然鼓.之 鼓:敲起战鼓③王无罪.岁 罪:归罪(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①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忧患(的事)②养生.丧死.无憾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来②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安:使……安定(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①是社稷之臣也(“……也”表判断)②非我也,兵也(“……也,……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何以伐为(现代汉语语序:以何伐为)②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未有之也)2.状语后置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现代汉语语序:季氏将于颛臾有事)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现代汉语语序:而于邦内谋动干戈)③虎兕出于柙(现代汉语语序:虎兕于柙出)④申之以孝悌之义(现代汉语语序:以孝悌之义申之)(三)省略句①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略宾语)②盖(财)均(则)无贫,(上下)和(则)无寡,(上下)安(则)(国)无倾(省略主语)③可以(之)无饥矣(省略宾语)[明大意]1.《季氏将伐颛臾》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
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2.《寡人之于国也》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理脉络]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回答问题。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示孔子认为“攻打颛臾错误”的一组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②颛臾,固而近于费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且在邦域之中矣⑤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A.②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 D.①③⑤解析:选C ②是冉有的话,③是孔子批评冉有的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
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无乃尔是过与?”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显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他善于文过饰非和狡辩。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解析:选D 从文中看,对话主要在孔子与冉有之间展开,孔子对冉有的责备大于子路。
可以推断,孔子认为冉有的责任更大。
二、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问题。
3.下列各句内容都符合孟子主张的一组是(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斧斤以时入山林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④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②④ B.③④⑤C.②③⑤ D.②④⑥解析:选C ①④是孟子反对的做法。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B.孟子针对梁惠王因施小恩小惠与百姓而自得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生计问题。
C.针对梁惠王渴望使民加多的心理,孟子解决了梁惠王的认识问题后,很自然地转入了对施行仁政的阐述。
D.孟子在最后直接批评了梁惠王的虐政,从正面证明了自己主张的正确。
全文结构严谨,在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具有雄辩的气势。
解析:选D D项,孟子在最后批评了统治者的虐政,但并不直接针对梁惠王。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谒见孔子说:“季康子将有事于颛臾。
”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季氏: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
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
伐:征伐。
颛臾:鲁国的附庸国。
故城在现在山东省费县西北。
冉有:名求,字子有。
他是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他也是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
见:拜见,谒见。
有事:这里指有军事行动。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那颛臾,从前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周先王让颛臾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况且颛臾又在鲁国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的境内,是鲁国的臣属。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无乃……与: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
尔是过:宾语前置句,“过尔”,责备你。
过,责备,用作动词。
夫:语气词,可译为“那”。
昔者:时间词,从前。
先王:先代的国君。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以,介词,用。
为,做。
东蒙:山名,即蒙山,在今山东省蒙阴县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且:连词,可译为“况且”。
社稷之臣:国家的臣属。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何以……为:表示反问语气。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季康子想征伐它,我们两个人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孔子说:“求!周任说过这样一句话:‘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不能 者 止。
’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陈:摆出,施展。
力:才能。
就:居,充任。
列:职位。
止:不去。
] 危 而 不 持, 颠盲人摇晃着要倒下,辅助者不去搀扶,跌倒而不 扶, 则将 焉 用彼 相矣? 且 尔言了却不去扶持,还要那辅助的人干什么呢?况且你的话过 矣, 虎 兕 出 于 柙,是错误的,试问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 玉毁于椟中, 是谁之过 与?”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危:摇晃,站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