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60813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字词知识梳理一、通假字⑴ 可予不:(不,通“否”。
)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
)⑶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⑺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⑻ 肉袒伏斧质(质,通“鑕”,铁钻)⑼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二、古今异义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2.约束: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今义:冒犯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卑鄙下贱8.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指以往十五都予赵);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9.因而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亲戚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11.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2.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13.布衣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14.走古义:跑;今义:行。
15.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三、一词多义1.负① 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2.使①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3.引①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③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④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4.幸① 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③ 则幸得脱(侥幸)5.以① 以闻于诸侯(凭,凭借)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相当于“而” )④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6.徒① 徒见欺(白白地)② 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7.于① 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 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8.见① 徒见欺(介词,被,受)② 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9.因① 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②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10.顾①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② 顾吾念之(只不过)③ 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④ 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 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②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③ 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向西)④ 肉袒负荆(肉:把上身,作“袒”的状语)2.名词作动词①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③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穿;怀,怀里藏着)④ 乃前曰(前,上前)⑤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竖起)⑥ 赵王鼓瑟(鼓,弹奏)⑦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3.动词的使动用法① 归璧于赵(归,使……归)②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 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⑤ 臣舍人相如止之曰(止,使……止;阻止)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完璧归赵(完,使……完整)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②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6.形容词作动词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② 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③ 秦王善为秦声(善,擅长,善于)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大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大总结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大总结一、通假字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6.倾阖城户阖通“合”,全7.昂其直直通“值”.价钱8.手裁举裁通“才”9.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L0.飨德怀恩飨通“享”,受11.景从云合景通“影”,影子二、虚词1.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4.时则不至则:或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6.恶乎待哉恶:何7.属而和者属:连续、跟着8.信有时哉信:确实9.靡计不施靡:没有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虽:即使啻:止12.未几、斯须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片刻”13.少年固强之固:坚持、一定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但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或:也许16.宁可致意耶宁可:焉能、哪能17.脱获回耗脱:倘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将:方,刚才三、实词(一)重点实词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发:毛,指草木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9.下迨蔀屋迨:至蔀:遮蔽光明之物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11.栉比如鳞栉:木梳; 比:并、排列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 售:考取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20.唇吻翕辟翕:合; 辟:开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22.如被冰雪被:遭受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24.审谛之审谛:仔细25.径造庐访成造:到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27.俾人邑庠邑:县; 庠:学校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31.疾逸道左逸:奔跑32.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舅姑:公婆; 御:管束,控制33.唯恐道途显晦显:指看得见的“尘。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四包含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知识。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廉颇蔺相如列传》1、通假字“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2、一词多义“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遣);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3、古今异义“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4、词类活用“完璧归赵”:“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
“宁许以负秦曲”:“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
“怒发上冲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被动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宾语前置句:“何以知之?”二、《苏武传》1、通假字“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2、一词多义“当”:①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当,抵偿);②副有罪,当相坐(应当)。
“因”:①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趁机);②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凭借)。
3、古今异义“丈人”:古义指长辈;今义指岳父。
“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4、词类活用“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欲因此时降武”:“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天雨雪”:“雨”,名词用作动词,下。
5、特殊句式省略句:“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状语后置句:“为降虏于蛮夷。
”三、《张衡传》1、通假字“员径八尺”:“员”通“圆”。
高中必修4文言知识归纳

必修 4 文言知《廉相如列》文言字知梳理一、通假字⑴ 可予不:(不,通“否” 。
)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 ,双手捧着。
))⑶ 拜送于庭:(庭,通“廷” ,朝廷,接受朝拜和理政的地方。
⑷ 召有司案:(案,通“按” ,观察。
)⑸ 秦自公以来,未有明束者也:(,通“穆” 。
)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之:(孰,通“熟” ,仔。
)⑺ 九于廷(,通“ ”,接引客的人,相)⑻ 肉袒伏斧(,通“鑕”,)⑼王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气,)二、古今异1.指示:古:指人看(指示王);今:上下的明2.束:古:恪守定(未有明束者);今:限制使不超出范3.冲犯:古:获得(敢留璧而冲犯于大王);今:冲犯4.明年:古:第二年(明年复攻);今:“今年”的下一年5.前:古:上前献(于是相如前缶);今:向前行6.宣言:古:言((廉)宣言曰);今:宣布,表示政府的通知7.鄙:古:地位低下,浅陋(鄙之人,不知将之至此也;今:鄙俗下8.过去古:从里到那里,指地点(指过去十五都予);今:表,以前,去9.因此古:趁此就⋯⋯;今:表因果关系的10.戚古:内外戚,包含父亲母亲、兄弟、老婆和同族属等;今: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关系的家庭或成11.因此古:⋯⋯的原由;今:表因果关系的12.佳人古:妃;今:美貌女子13.布衣古:老百姓;今:用布做的衣服14.走古:跑;今:行。
15.去古:走开;今:跟“来”相三、一多1.①秦,其(仰赖,依赖)②臣恐欺于王而(辜,不起)③相如度秦王,决不城(背)④均之二策,宁以秦曲(使⋯⋯肩负)⑤廉之,肉袒(背着)2.使①秦昭王之,令人王(派)②其人猛士,有智,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3.引①引使者相如(引,延)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避匿(,拉,引申掉)④ 君子引而不,如也(,拉开弓)4.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幸)②而君幸于王(幸)③幸得脱(幸)5.以①以勇气于侯(凭,依赖)②愿以十五城易璧(用,拿)③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相当于“而”)④立太子王,以秦望(用以,用来)⑤吾因此此者,以先国家之急今后么仇也(因)6.徒①徒欺(白白地)②徒以口舌(只,只不)7.于①君幸于王(介,被)②故燕王欲于君(,同)8.①徒欺(介,被,受)②大王臣列(,接)9.因①不如因此厚遇之(由此,趁此)②因客至相如罪(通、由)10.①相如召御史曰(回)②吾念之(只不)③野有麦(《狼》)(周围看)④念父亲母亲,老婆(《任安》)(惜,怜悯)⑤ 不如蜀鄙之僧哉(《学》)(反而)四、活用1.名作状① 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② 故令人持璧,至矣(,从小道)③ 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向西)④ 肉袒(肉:把上身,作“袒”的状)2.名作① 舍相如广成舍(舍,部署住宿)②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③ 乃使从者衣褐,其璧(衣,穿;,里藏着)④ 乃前曰(前,上前)⑤ 怒上冲冠(上,向上起)⑥ 王鼓瑟(鼓,奏)⑦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3.的使用法① 璧于(,使⋯⋯)②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 宁以秦曲(,使⋯⋯肩负)④ 礼而之(,使⋯⋯完;,使⋯⋯回去)⑤ 臣舍人相如止之曰(止,使⋯⋯止;阻截)4.形容的使用法完璧(完,使⋯⋯圆满)5.形容的意用法①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内疚)② 先国家之急今后私仇也(先,以⋯⋯先;后,以⋯⋯后)6.形容作①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敬爱)② 大王必欲急臣(急,强迫)③ 秦王善秦声(善,擅,擅长)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① 廉者,之良将也。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6bff15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1d.png)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名句1、“出师表”中的“八斗之才”:是将太公望、闻仲勋、苏秦等八位称之为“八斗之才”。
2、《陋室铭》中“舍且珍重”:是谓勿以金银之物财为珍重,而以学识、孝心、仁厚、慈权之德为宝贵。
3、《赤壁赋》中“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形容群雄奋勇进入征战之地,而不能活着回来的悲痛心情。
4、《离骚》中“逍遥游”:是指抛却俗世之苦,身披新衣,欢乐自在、无拘无束地漫步游荡。
5、《九辩》中“文丑之交”:是指文雅叙说使人钦敬,丑陋顽劣之举言使人鄙弃,此乃正常人世社会中比喻所用之词语。
二、标题1、《赤壁赋》:表题法即用题记在藏书之上以示备忘,此诗为纪念长江之会战而写。
2、《陋室铭》:其特点为语言清新淡雅,有流行的节奏感,是以山水间穷酸的生活为背景,表达自己渴望志向实现的家族,重视勤学深思无益的态度。
3、《九辩》:以辩驳与辩明之原则,仔细分析中宋史籍中不同事例,解析信仰之真理。
4、《离骚》:注重运用博弈论的思维,反映唐朝社会特色及当时的价值观,并使抖落的韵致,蕴含文人的梦想。
5、《梦溪笔谈》:由梦溪回忆集,记载梦溪旧事,以及梦溪关於诗词文章的观点,是一部具有古风的集子。
三、故事1、《出师表》:讲述了项羽望远驾到了洛阳,出师表准备思念自己的父亲,把自己不必多求前线,赞美那些勇猛善战的英雄,也暗示群臣绝不可败坏这支非常优秀的部队。
2、《桃花源记》:讲述钱钟书调查研究而发现了几百年前失踪的乡人,以及古时候特殊的政治制度,始终不变的对幸福的向往。
3、《史记》:讲述了历史上举足轻重的贤臣以及杰出的统治者以及他们的事迹,以及范围广泛的历史知识。
4、《论语》:以孔子的教导为主线,讲述着儒家思想,以及政治、哲学、政府管理等实用的方面,为古代礼仪准则提供坚实的基础。
5、《搜神记》:主要内容是鰕贾之子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宫殿,以及它里面隐藏的精彩世界,故事有许多神话、奇闻轶事,清晰地反映了古代传说中的神灵观念。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导语:文言文对有些同学来说可能很难,可是万变不离其宗,多看多读多记多些理解就会了。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二、古今异义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二)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三)动词的使动(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四)形容词作名词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五)形容词的意动(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六)数词的意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七)副词作动词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四、一词多义1 之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2 修⑴茂林修竹(意为“高”)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 虽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 于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 以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一⑴ 若合一契(一起)⑵ 其致一也(一样)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⑸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 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② 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③ 其致一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当其欣于所遇⑶终期于尽⑷不能喻之于怀⑸亦将有感于斯文2.定语后置⑴仰观宇宙之大⑵俯察品类之盛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三)省略句1、(众人)列坐(于)其次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3、悟言(于)一室之内4、放浪(于)形骸之外【古今异义】1.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精品]语文必修四文言文整理.doc
![[精品]语文必修四文言文整理.doc](https://img.taocdn.com/s3/m/c4b82fefff00bed5b8f31d5d.png)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整理一、通假字1.则矛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之畜,矛失其时“勿”,不要。
2.舰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斑”。
3.珍有饿草而不知发"途",道路。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敛", 收敛,积蓄。
5.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倡二6.青雀黄龙之牺“舶”,船尾架舵的地方,这里代指船。
7.忽奔腾而砰湃“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二、古今异义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指用兵。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
3.不能者止没有才能4.河内凶即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5.则移其民于河东指黄河以东的魏地,今山西安邑一带。
6.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7.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8.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要希望。
9.是使民卷生丧死无憾也供养活着的人。
1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凭借。
11.开国何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12.可以横绝峨眉颠可以凭借。
13.连峰去天不盈尺距,距离。
14.明年秋第二年。
15.因为长句于是创作。
16.铁骑突出刀枪鸣突然冲出。
17.整顿衣裳起敛容整理。
18.老大嫁作商人妇上了年纪。
19.凄凄不似向前声刚才,先前。
20.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情。
21.便纵有千种风情情意。
22.孟学士之词宗座中文人。
23.千里逢迎迎接。
24.所赖君子见机看到事物细微的征兆。
25.阮籍猖狂狂放,不守礼法。
26.金铁皆鸣兵器。
27.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的原因(本领)。
28.夥然黑者为星星点点白发。
三、词类活用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动用法,使••…•来)2.既来之,则亨之。
(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3.恬然鼓之。
(名一动,击鼓)4.是使民养告丧那无憾也。
(形一名,生者,死者)5.杪之以桑。
(名一动,种植)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一动,穿上)7.谨庠序之教。
(形一动,认真从事)8.然而不王者。
(名一动,为ZE,称王)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4、表揭发的:劾、讦、揭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7、表暗中的:阴、间、密8、表诬陷的:中、谮、诬9、表朝见的:朝、觐11、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12、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1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1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1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1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1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19、表监狱的:囹圄、狱2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语文考试资料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 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语文怎么复习最佳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
(“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
(“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
(“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2、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3、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4、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5、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6、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7、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8、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9、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译为“把”,后省略“之”)10、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周看)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11、必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12、因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13、乃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②乃前曰(于是,就)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三、古今异义: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
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2、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
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3、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
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
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5、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
今义指麻布衣服)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古义为名词,约定、契约。
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7、传以示美人(美人:姬妾。
今义:美女)8、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
今义指(将来的)明年)9、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
今义指以前)10、窃计欲亡走燕(窃:古义私下里。
今义指偷东西走:古义指逃走。
今义指走路)11、不如因而厚遇之(厚遇:古义好好招待。
今义优厚的待遇)12、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得罪:古义:得到惩处。
今义:冒犯)四、词类活用a.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④怀其璧(怀,怀揣着)⑤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⑥臣乃敢上璧(上,献上)⑦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走上前)⑧赵王鼓瑟(鼓:弹奏)b.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在朝堂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④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⑤怒发上冲冠(上:向上)⑥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堂上)c.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⑤以绝秦望(绝,使……断绝)⑥归璧与赵(归:使……归)⑦以勇气闻于诸侯(闻:使……听闻)d.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③吾羞,不忍为之下(羞:以……为羞耻)e.形容词作动词: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容)③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使……急)f.形容词作名词: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②宁许以负秦曲(曲,理亏之责)g.动词作名词: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②为刎颈之交(交:动作名,朋友)五、特殊句式:a.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蔺相如者,赵人也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⑤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⑥何者严大国之以修敬也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义也⑧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于”字表被动)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字表被动)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④使不辱于诸侯(“于”字表被动)c.倒装句:①宾语前置: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③状语后置: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4、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壁于柱俱碎矣)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7、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8、君幸于赵王。
(君于赵王幸)9、得罪于大王(于大王得罪)d.省略句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秦王会(于)渑池。
4、因厚遇之,使(之)归赵5、既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6宁许(之)以负秦曲。
六、出自本文的成语: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渑池之会:形容一次危险的赴会。
怒发冲冠(guān):形容极端愤怒。
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白璧微瑕: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苏武传》知识点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沾: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12.毕今日之驩驩:通“欢”。
13.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女:通“汝”,你1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二、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差不多。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幸蒙其赏赐。
(赏赐:古义:照顾。
今义:奖赏物品。
)5.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因为这个。
)6.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7.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8.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9.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12.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13.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14.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15.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古义:临时充任。
今义:虚假)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
今义:指灾祸)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后一年。
)三、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9)别其官署常惠等(别:使……分开。
)③名词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四、一词多义:①使:(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引(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③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④乃(1)见犯乃死,重负国(乃:副词,才)(2)恐汉袭之,乃曰(乃:副词,于是、就)五、特殊句式:①倒装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