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 教案、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江上渔者》是一首描写渔者艰辛生活的诗歌,通过捕鱼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江上渔者》的背景、作者生平、诗歌内容和主题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解读和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在教学内容上,我着重讲解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指导。

同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在处理难点时,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四、教学不足与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时间安排有些紧张,导致部分内容未能充分展开。

此外,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表现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激励。

为了改进教学不足,我将更加注重课堂时间的把握和学生的参与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会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教案与教学反思)古诗词诵读 5江上渔者

(教案与教学反思)古诗词诵读 5江上渔者

古诗词吟诵:5江上渔者[教育方针]1.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约意思。

3.打开幻想,了解古诗所描绘的风光,领会渔民日子的艰苦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育重难点]了解古诗的大约意思;打开幻想,了解古诗所描绘的风光,领会诗人所表达的爱情。

[教育课时]1课时一、景象导入1.(课件出示)江上捕鱼时的视频或图片。

2.叙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作业的人,咱们称他们为“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提醒课题:江上渔者。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闻名的政治家、思维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判其时的宰相,因此三次被贬。

年少失怙,对基层公民的疾苦感触较深,他倡议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维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岳阳楼记》更是妇孺皆知,撒播千古。

二、熟读古诗1.温习学习古诗的办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咱们已学过不少古诗,学好古诗有哪些办法呢?(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2.朗诵古诗。

(1)学生自在读古诗,留意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诵,读出节奏和情感。

班组评议。

(4)教师范读。

(5)师生对读。

三、明诗意1.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全班沟通要点字词的解说。

(出没:若有若无,指一瞬间看得见,一瞬间看不见。

鲈鱼:一种头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滋味鲜美的鱼。

成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3.出示古诗,看图读诗,考虑:古诗中写了哪些人?4.学生沟通反应。

(打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来往人”)5.引导学生了解诗句粗心,知道打鱼人和吃鱼人天壤之别的日子状况。

(1)学习前两句: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

(出示图片)你们看,每天江上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十分爱吃鱼,特别是滋味鲜美的鲈鱼。

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分,会怎样说?(辅导了解“但”,在这儿的意思是“单单,仅仅”)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许鲈鱼滋味的鲜美。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5《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江上渔者》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2.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歌颂劳动者的诗,你都知道哪些与劳动有关的古诗呢?预设1: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其一》预设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李绅《悯农·其二》预设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2.过渡:那么诗人范仲淹笔下的劳动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江上渔者》。

(板书:江上渔者)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江上渔者》的情境课文(朗读版),学生可先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鲈(lú)”。

3.作者简介先请学生介绍范仲淹,老师再进行明确: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板书:[宋]范仲淹)三、问题探究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走进劳动人民的捕鱼生活吧!(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学反思《江上渔者》是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欺负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在教学《江上渔者》时,我先让学生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解想象诗意。

本课教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使学生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感知、想象能力及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运用了信息技术可以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网络资源环境下,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而学习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

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只有更新的资源、明丽的色彩、丰富的动画,更有新意的观点,才能有效的吸引别人的眼球,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感知、想象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

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

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查看网络资料,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古诗一类的课文,内容距今天的时空比较远,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注释、作者介绍、图片、影视资料,制成资源库,让学生调用,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江上渔者教案反思

江上渔者教案反思

江上渔者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江上渔者》全文,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意思,了解宋代诗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渔者艰苦生活的同情,培养关爱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2 诗中关键字词的意思。

2.3 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3.2 将对诗歌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意思、分析诗歌意象及修辞手法。

4.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4.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江上渔者》的背景。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字词意思。

5.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背景、字词意思,分析诗歌意象及修辞手法。

5.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学习。

5.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5.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江上渔者》,完成相关练习题,深入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感悟诗歌。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在作业布置方面,适当加大练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6.2 总结性评价在学习结束后,通过诗歌背诵、练习题完成情况、个人感悟等方面,评估学生对《江上渔者》的掌握程度。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第【1】篇〗《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读成诵。

掌握“江、但、出没”等字的意思。

理解本诗采用的对比手法,把握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吟诵法。

合作探究法。

画面想象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走进作者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1015年,其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

1052年,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三、吟诵古诗1.读诵古诗,熟悉内容。

2.根据背景,初步理解。

江南水乡的渔民以捕鱼为生,鲈鱼的鲜美让人趋之若鹜,但这一点却在无形中加重了渔民的辛劳,这首诗反映的应该是此地的社会现实。

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从小对江南渔民的生活现状知之甚深。

当他看到江上的吃鱼人和在风浪中穿梭的渔舟,不禁想到鲈鱼之美是靠捕鱼人的辛苦换来的,便创作出言简义丰、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表达其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关心。

3.再次吟诵,体会感悟。

4.解读题目,加深理解。

“江”即指长江,在古诗文中,用“江”而不具体说明具体江名者,一般指长江,就像“河”即黄河一样。

“渔者”即捕鱼之人。

诗题一作《赠钓者》,意在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表达对出没于风浪之中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以及对“只爱鲈鱼美”的来往客人的劝诫之意。

5. 三吟背诵,逐字理解。

[1] 江:即长江,意寓最大的江。

[2]但:只。

[3]鲈鱼:意寓美味。

源自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汉书》载西晋张翰(江苏吴江人)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怀念家乡莼菜、鲈鱼,作诗《思吴江歌》(又名《秋风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教案及反思

5. 江上渔者【教学内容】教科书P111 内容。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简单说出每句古诗的意思。

3. 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4. 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前面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总结出了古诗的学法,分别是: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出示课件),今天我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古诗《江上渔者》,教师板书课题,大家齐读。

2. 谁来解诗题?“江上渔者”是什么意思?(江上打鱼的人。

)3. 你知道作者吗?(范仲淹。

简单介绍:宋朝伟大的诗人,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一生做官,为民着想,但遭人陷害,为官之路比较艰难。

)4. 知道了作者,理解了诗题,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按照古诗的学习方法来解诗意,悟诗情。

(看谁通过朗读、想象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朗读古诗1. 齐读古诗,请大家注意字词的读音。

2. 出示词语,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1.“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出示第一句古诗,练习读出来。

(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长江附近来来往往的人。

说明人很多,这么多的人都喜欢什么?(3)两句一起读一读。

(4)这句古诗的意思能说出来吗?(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5)出示词语:鲈鱼。

介绍:鲈鱼是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脊青腹白,肉多刺少,味道鲜美的鱼。

你吃过鲈鱼吗?(出示鲈鱼的菜品)(6)古诗前两句,作者先写了吃鱼的人。

(板书:吃鱼的人——但爱鲈鱼美)过渡:哪句古诗写了打鱼的人呢?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出示古诗,练习朗读。

(2)你读懂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波涛汹涌的江面,一只树叶一样单薄的、简陋的小船在风浪里来回晃动,严重的后果会是什么?出示课件渔船(3)理解诗意:你看那一叶小舟,在海浪里一会看见,一会看不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5江上渔者教案与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5江上渔者教案与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关注本店铺,下次再找不迷路[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一、情景导入1.(课件出示)江上捕鱼时的视频或图片。

2.讲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揭示课题:江上渔者。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岳阳楼记》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二、熟读古诗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学好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2.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班组评议。

(4)教师范读。

(5)师生对读。

三、明诗意1.默读古诗,圈出不明白的字词。

2.全班交流重点字词的解释。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鲈鱼:一种头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3.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思考:古诗中写了哪些人?4.学生交流反馈。

(打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5.引导学生了解诗句大意,知道打鱼人和吃鱼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1)学习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

(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工于诗、词、散文。

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

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

(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

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

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

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

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
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

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

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 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

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