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合集下载

修行2·随缘-第八章

修行2·随缘-第八章

第八章“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

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

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

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

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

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

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

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

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

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

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

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

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

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

因对六粗,故名三细。

(六粗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也。

)【三细相】[一、业相],业相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

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

故起信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

是也。

[二、见相],见相者,见初动之相也,亦名转相。

谓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也。

[三、境界相],境界相者,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亦名现相。

由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

【六粗相】﹝出起信论﹞六粗谓由业转现三细而生,故名六粗。

(业转现,即第八藏识中初起之三相,以其微细,故名三细也。

)[一、智相],谓依三细中,第三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现,妄起分别染净之相,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是名智相。

(境界相,即三细中之现相也。

)[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

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是名相续相。

[三、执取相],谓依前相续缘念苦乐等境,心起着故,是名执取相。

[四、计名字相],谓依前妄执,分别假名言说之相,是名计名字相。

(假名者,虚假之名,谓依前执取相上,更立假名也。

已上四相,皆论起惑。

)[五、起业相],谓依前名字,执取生着,造种种业,是名起业相。

[六、业系苦相],苦即生死之苦也。

谓业系缚,则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是名业系苦相。

【三细六粗】《大乘起信论》用语。

三细与六粗之合称。

为根本不觉所生之三种微细相,以及更以境界为缘而生起之六种粗显相。

《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77a)︰‘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

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

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可知三细者,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细难知,故名三细。

兹分别略释如次︰(1)无明业相︰又称业相。

谓在静止状态之真如,即心之本体依无明开始动摇时之相。

辩中边论卷

辩中边论卷

修訂日期: 2006/04/12 發行日期: 2008/1/25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1, No. 1600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No. 1600 [No. 1599; cf. No. 1601]辯中邊論卷上世親菩薩造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辯相品第一 稽首造此論 善逝體所生  及教我等師 當勤顯斯義 此中最初安立論體。

頌曰。

 唯相障真實 及修諸對治  即此修分位 得果無上乘 論曰。

此論唯說如是七義。

一相。

二障。

三真實。

四修諸對治。

五即此修分位。

六得果。

七無上乘。

今於此中先辯其相。

頌曰。

 虛妄分別有 於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 於彼亦有此 論曰。

虛妄分別有者。

謂有所取能取分別。

於此二都無者。

謂即於此虛妄分別。

永無所取能取二性。

此中唯有空者。

謂虛妄分別中。

但有離所取及能取空性。

於彼亦有此者。

謂即於彼二空性中。

亦但有此虛妄分別。

若於此非有。

由彼觀為空。

所餘非無故。

如實知為有。

若如是者則能無倒顯示空相。

復次頌曰。

 故說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論曰。

一切法者。

謂諸有為及無為法。

虛妄分別名有為。

二取空性名無為。

依前理故說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由有空性虛妄分別故說非空。

由無所取能取性故說非不空。

有故者。

謂有空性虛妄分別故。

無故者。

謂無所取能取二性故。

及有故者。

謂虛妄分別中有空性故。

及空性中有虛妄分別故。

是則契中道者。

謂一切法非一向空。

亦非一向不空。

如是理趣妙契中道。

亦善符順般若等經說一切法非空非有。

如是已顯虛妄分別有相無相。

此自相今當說。

頌曰。

 識生變似義 有情我及了  此境實非有 境無故識無 論曰。

變似義者。

謂似色等諸境性現。

變似有情者。

謂似自他身五根性現。

變似我者。

謂染末那與我癡等恒相應故。

變似了者。

謂餘六識了相麁故。

此境實非有者。

謂似義似根無行相故。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最新版)目录1.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背景和起因2.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主要内容3.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结果和影响正文【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背景和起因】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指的是我国佛教史上关于唯识宗与中观宗两大学派长达五百年之久的辩论。

这场辩论始于公元四世纪,终于公元九世纪,堪称佛教思想史上的盛事。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源自印度瑜伽行派,主张“万法唯识”,强调一切法因心而生,唯有识才能显现万法。

这一观点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尤以唐代玄奘法师翻译《成唯识论》为重要标志。

中观宗,源自印度中观派,主张“一切法空”,认为万法皆无自性,应观照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

中观宗在我国的影响同样深远,以龙树菩萨、提婆菩萨为代表。

这两大宗派的辩论,源于对佛教核心教义的不同理解和诠释,进而引发了长达五百年的争论。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主要内容】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性与万法的关系:唯识宗主张一切法因心而生,认为心是万法的本源;中观宗则主张一切法空,强调心与万法无直接关系,万法皆因缘而生。

2.唯识与空的关系:唯识宗认为万法唯识,空也是识的一种表现;中观宗主张万法皆空,空的观念是破除执着的方便,并非绝对存在。

3.唯识观的层次:唯识宗将唯识观分为四重:业识、转识、现识、分别识;中观宗则批评唯识宗过于细分,认为应直接观照万法性空的实相。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结果和影响】尽管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旷日持久,但最终并未分出胜负。

然而,这场辩论对于我国佛教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辩论使得佛教教义更加丰富和系统。

两大学派的争论促使他们对佛教教义进行深入研究和阐述,推动了佛教思想的发展。

其次,辩论也促进了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辩论过程中,我国佛教学者逐渐将印度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最后,辩论使得佛教在我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长达五百年的辩论中,佛教教义得到了广泛传播,信众日益增多,对我国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评述

《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评述

《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述评一:《唯识三十论颂》简介:《唯识三十论颂》世亲著,唐玄奘译。

分三十颂论述三界唯识的理论。

前二十四颂阐明唯识之相,第二十五颂阐明唯识之性,最后五颂阐明唯识之行位。

此论以识转变理论为中心,论述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识的八识如何转变为人们的经验世界,由此组织成一套完整的阿赖耶识缘起说,并进而论述三性、三无性等唯识论的中心概念及有关唯识修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从正面阐发了“唯识无境”说。

二:《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详述:首先是:阐明“唯识相”,共二十四颂。

相就是现象,“唯识相”主要属于“依他起相”的范畴。

《唯识三十论颂》开宗明义:“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以此破我法执,显唯识理。

“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所变”为相见二分,有所变,必然就有能变。

问题:“能变”的识有哪些?“此能变唯三”,是说能变的识有三类八种,三类即异熟识、思量识、了别境识;八种则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更进一步来说,第一类为异熟能变,即第八识。

第二类是思量能变,即第七末那识。

第三类为了别能变,也就是前六识。

前六识能对事物进行了别,其共同特点为大概的了别;第七识具有恒常的思维分别的特征;而第八识作为生命轮回的载体,即种子识,为生命轮回保存信息。

接着我们会问:识如何变现呢?唯识所变,包含能变和所变两方面。

能变为八识,所变为见分和相分。

唯识学讲到两种能变,即因能变和果能变。

因能变的因,是第八识的种子。

种子是万法生起之因,而种子是通过前七识现行和熏习留下的,即“现行熏种子”。

自此要说明的是同样是“变”,因能变和果能变所指的“变”是不同的。

因能变指的是转变,从种子转变为现行;而果能变指的是变现,八识在现行的当下,能在自证分变现出见分和相分。

从因能变的角度来说,八识的活动为果,为种子现行的结果,故名果能变。

由此我们理解了识的变现过程。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初能变是指第八识,本论以八段十门对其进行阐述,分别是三相门、所缘行相门、心所相应门、五受相应门、三性门、心所例同门、因果譬喻门、伏断位次门。

唯识的各种有

唯识的各种有
还有,这种染污依他起性,完全是因为凡夫执着实际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性引起的,全部内容都是凡夫在假安立那些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性,因假而起,因假而有,因此染污依他起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称为假有。师兄所引的中间两段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另,《瑜伽师地论》卷65“略由二相,应知是有,何等为二。一若生已生现在故。应知是有。二若实物故事故义故圆成实故。应知是有。云何应知。略说实有及假有相。谓若诸法。不待所余不依所余施设自相。应知略说是实有相。若有诸法。待于所余依于所余施设自相。应知略说是假有相。非实物有。谓以色等诸蕴想事为待为依。施设有我及有情等。”
所以上面所举的“实有”例子是:“当知是名略说实有。如于色等诸法聚中。建立墉室军林草木衣食等相。此相唯于此聚随转。于余退还。色等诸相于一切处皆悉随转。是故此相所诠实有。当知余相所诠假有。”就是说,五蕴是实有的,而依五蕴假立的“墉室军林草木衣食等相”是假有(就是后面说的聚集假有),这是与世间共许的世俗谛说法,不是佛法的说法。�
假有就是非有,“与上相违”,上面解释了两种有:“一者实有”和“三者胜义”,与这两种有相违的,就是不是这两种有的,其它的有“当知非有”,也就是上面说的“二者假有”。
这里说实有不是依他起,胜义有是指百法中的无为法。因为这部分的题目是“摄事分中本母事序辩摄”,是讲一般所说的(经律论中的)“论”(本母)的略(序)广(辩)讲法,这里是讲到百法了:
这个胜义有的境界是包括无为法和有为法的,因为二者不可分离,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不可能有离开法的法性,反之也不可能有不含法性之法。这是一个整体的境界,不是有两个境界。所以整个圣者实证境界都可以称为胜义有。师兄所引的前两段都是指现在所说的胜义有。
在这个胜义有中,还可以把其中的无为法叫做胜义谛(这就是狭义的胜义谛,整个胜义有可以称为广义的胜义谛),把其中的有为法叫做世俗谛,因为胜义有中的有为法,包括圣者如实证见的世间有情流转生死的真相(即染污依他起性,如:如来悉知的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其内容完全是世俗之事,所以可以称为圣者实证境界中的世俗谛。另外,它与圣者实证境界中的胜义谛还有有为与无为的不同,恒常不变与无常变化的不同等,在与这种胜义谛对比的意义上也可称之为圣者实证境界中的世俗谛。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宗承法师‎在印度‎主导大乘佛‎教思想的有‎二个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以龙树‎、提婆的‎思想为主;‎研究客观世‎界,提出八‎不中道,以‎悟缘起证入‎性空为目‎的。

二是唯‎识学派,以‎无着及世亲‎的思想为主‎,研究主观‎真理,提‎出三性三无‎性思想,以‎断遍计、了‎依他、证圆‎成为目的。

‎「唯识‎」,就是不‎离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一切都是‎识的产物。

‎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在精神‎和思想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见闻觉知‎,就是主观‎能动性缘起‎变化的一种‎作用。

我们‎生存在现实‎的世间里‎,常觉得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宛然‎呈现在自己‎的面前,但‎这却无一不‎是自心上‎所现起的似‎境影像而已‎,「世界是‎意识的表象‎」,我们根‎本亲缘不‎到事物的真‎实特征,只‎是内心自变‎自缘。

因此‎,唯识学主‎张「唯识‎所现,心外‎无境」。

人‎一看到「心‎外无境」,‎马上就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佛教讲「‎唯心」是否‎定客观存在‎。

其实不然‎。

佛教不‎重视客观世‎界,但不否‎定客观世界‎。

因为客观‎世界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的人生大问‎题。

了脱生‎死,证入涅‎盘,全凭自‎心修习,要‎靠主观能‎动性不断去‎努力,才能‎证到涅盘胜‎境。

客观世‎界是我们的‎共相,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埸所,‎提供每一个‎人一期生命‎果报体的资‎生物具。

‎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客观世界也‎是众缘和合‎而成,剎那‎生灭,迁‎流不住,当‎体即空。

正‎如《金刚经‎》所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经文中之「‎一合相」‎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根本就没有‎单一存在不‎变的个体,‎所以是缘‎起而性空。

‎只因人们迷‎不知此理,‎对缘生如幻‎的现象界产‎生一种实‎有的观念,‎以为是离识‎而有,驱役‎自心,随外‎境而转,光‎凭自己的‎见闻觉知,‎攀缘一切妄‎境,将之坚‎执为实有,‎劳虑飘绵,‎造诸业因,‎受大苦恼‎。

天台宗随自意三昧研究

天台宗随自意三昧研究

天台宗随自意三昧研究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形成的佛教宗派,天台宗以其独特而宏富渊深的思想及在此思想指导下的止观方法而闻名于世,由于其实际创立者——南岳慧思与天台智者师弟二人对《法华经》的重视,天台宗又被称为法华宗。

天台后学对其祖师的法华三昧成就尤其津津乐道,其次是般舟三昧,修习研究者代有其人。

与人们对法华三昧、般舟三昧的高度重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千百年来随自意三昧的湮没无闻。

“随自意三昧”,是慧思大师的创造,智者大师根据《大品般若经》称之为“觉意三昧”,在《摩诃止观》中又呼之为“非行非坐三昧”,这种法门是思师与智者思想、修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湛然认为思师用心“多如随自意、安乐行”,“安乐行”指《法华经安乐行义》所指示的修行方法,“随自意”即指《随自意三昧》所述法门。

这两篇文章与《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展示了思师修行的概貌。

从时间顺序来说,《随自意三昧》(以下简称《随自意》)成书最早,理由有三:一、《法华经安乐行义》(以下简称《安乐行》)中提到过《随自意》。

二、对于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安乐行》与《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以下简称《无诤门》)相比较,论述得更为详尽深入。

三、《安乐行》与《无诤门》都有将《随自意》纳入自身体系的倾向。

《安乐行》中的“无相行”是对《随自意》的观行内核——观诸法实相的简化处理,《无诤门》下卷的“四念处”则是对《随自意》的重新组装。

这一点将在下文详述。

由此可以推断,《随自意》不仅是南岳早期的著作,这种法门也是他早期所用的主要观行方法,这种方法在他以后的修行生涯中不断得到充实改造,但其基本内核却一直保存了下来。

与法华三昧的师弟授受一样,南岳也将随自意三昧传授给了智者。

这主要体现在智者所著《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简称《觉意三昧》)与《摩诃止观》卷二“四三昧”之“非行非坐三昧”中。

但智者绝非一个仅仅守成的人,他一方面接受南岳教法的精髓,一方面又运用其智慧将之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大慧。

诸识有三种相。

谓转相。

业相。

真相。

记曰。

此释八识之体相。

以明依生灭门有觉不觉义也。

真相。

即本觉真心。

转业二相。

即无明不觉。

问曰。

论列三细。

谓业。

转。

现。

此经三相。

以转为首。

以业次之。

而继之以真。

且云诸识皆有三种相者何也。

答曰。

此言八个识中皆具三相。

不同论中三细单属第八识也。

何者。

论云。

一者无明业相。

以依不觉故心动。

说名为业。

此乃单指无明。

二者能见相。

以依动故能见。

即名转相。

三者境界相。

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

谓能现一切境界。

如镜现像。

名为现相。

此论意也。

然此经不同论意。

而以转为首者。

此转不是三细之转。

乃是释前诸识各有二种生住灭义。

谓依此生灭刹那刹那念念流转。

而此转相即前流注生灭。

已具论中三细。

而此业字。

乃业力造业之业。

即前相生住灭。

而六粗相皆具此中。

而人不知念念生灭起惑造业者皆真心也。

故先举转业。

而继之以真相。

要在即妄明真。

正论中所明依生灭门有觉不觉义耳。

下文云。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譬如海波浪。

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

异亦不可得。

又云。

藏识如巨海。

业相犹波浪。

唐译云。

转识同波浪。

故知转业乃释二种生灭义也。

若约三性释者。

转相。

乃依他起。

如波浪依海水起。

业相。

乃遍计执。

如但见波浪汹涌。

不知是水。

真相。

则圆成
实。

唯一海水也。

然此真相。

即本觉真如。

正是随缘不变者。

问曰。

马鸣依楞伽等经造起信论。

而三细尤论中生起之纲要。

何乃遽云不同耶。

答曰。

此盖通言八识之相。

以经云诸识有三种相故。

若三细六粗。

向下不思议熏变等。

自有明文。

摘自《观楞伽经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