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西省应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2.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3.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4.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6.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共 35 题 ,每道2分,共 70 分)1.孔子曾曰:“听讼,吾犹人也,但使无讼。
”汉代司马迁也言:“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围绕治国之略,二者皆倡导( )A.缘法而治B. 礼乐教化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2.右图为《三教图》。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的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4.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 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5.意大利学者米兰多拉写道:“世界一旦建成,造物者则希望有人赞赏他的杰作……因此,他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
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否定上帝的绝对权威 B.仍然坚持上帝造人的学说C.相信理性使人性升华 D.崇尚理性主义及独立判断6.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光明”。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应县一中高二年级月考一历史试题2017.9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霍明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A. 墨家B. 法家C. 道家D. 儒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等信息可知齐桓公是维护封建秩序就是正道的国君,晋文公是僭越礼制则的国君,说明这位先秦思想家主张遵从周礼,D正确;墨家、法家和道家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的思想2.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A. 礼仪规范B. 价值准绳C. 处世之道D. 施政之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故A排除;据材料“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义,人之正路也”;“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义”旨在确立价值准绳,故B正确;处世之道的标准仍然在于“义”,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施政之术,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3. “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后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
这反映出A. 民主思想的出现B. 天命观念的成熟C. 人文精神的跃动D. 王道学说的风行【答案】C【解析】材料中说明周朝改变了商代“天”神的观念,使其具有人格化的色彩,突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故C项正确;周朝是人观念代替神,故A 项和B项错误;王道即仁义制天下,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山西省应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春秋决狱比》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 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本 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2.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
上述论述分别是指(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
”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 )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法家4.“国弱民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5.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
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
这说明( )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6. 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7. 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人民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34小题,共51分)1.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2.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③3.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 )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4.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5.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②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发展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6.《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7.“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 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8.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制9.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山西省应县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三)

山西省应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三)一、选择题( 共 25 题,每道2分,共 50 分)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2.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不开现代化一样。
但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封建的历史B.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C.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研究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D.封建制中有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只是需要去寻找3.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
这一局面的形成(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5.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B.隋唐三省体制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6.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指出,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
一方面,他离不开官员;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
山西省应县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山西省应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共 25 题 ,每道2分,共 50 分)1.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
这表明商代A.贵族统治受到削弱 B.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e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上述材料表明分封A.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 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 D.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3.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
这一历史现象A.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 B.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 D.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4.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
这一规定A.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5.有学者统计,北宋载人《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 3%,一个占57. 9%。
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C。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D.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6.“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
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A.设枢密院 B.设立南书房 C.设置殿阁大学士 D.设立内阁7.清代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行政运行的中心。
山西省应县一中1718学年度高二9月月考——历史(历史)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9月月考高二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霍明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 2.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 )A .礼仪规范B .价值准绳C .处世之道D .施政之术3.“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后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
这反映出( )A .民主思想的出现B .天命观念的成熟C .人文精神的跃动D .王道学说的风行4.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 )A .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 .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 .激起社会强烈反抗D .解决意识形态问题5.《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
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
这表明( )A .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 .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 .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 .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6.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 .弘扬“致良知”的学说C .促进儒佛道的融合D .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7.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应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2017.1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春秋决狱比》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 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本 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2. 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
上述论述分别是指(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
”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 )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法家4. “国弱民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5.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
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
这说明( )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6. 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7. 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
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
材料的主旨是()A.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贞节旌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C.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8.五四运动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目录》;1923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继胡梁后还有别人提出的国学目录,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列国学目录的旋风。
这反映了()A.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B.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继续批判C.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D.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9.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时其中并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人权法案”,作为宪法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汉密尔顿对此曾这样论述:“在公开宣称基于人民权力,由人民的直接代表与公仆执行的宪法之中,就严格意义而论,人民不交出任何权利;既然人民保留全部权利,自然无需再宣布保留任何个别权利。
”下列表述与汉密尔顿观点一致的是()A.“人权法案”的缺失是宪法制定者无意疏忽所致B.“人权法案”的制定不符合建立强权政府的需要C.公民权利通过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受到充分保障D.公民权利通过政府权力严密的分权制衡得以保障10.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强烈的排满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11.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
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12.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C.中共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D.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13.大量“积极的”电影在1948年大选的关键时刻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妮诺基卡》以在大选中赢得反共选票;相反,华盛顿要求《愤怒的葡萄》暂缓在法国上映,以防止法国共产党利用影片中不利的一面。
材料说明美国电影()A.基本主宰了欧洲的电影市场 B.成为实施冷战的重要武器C.进军欧洲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D.完全沦为政府的宣传工具14.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 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A.提倡民本B.呼唤仁爱C.强调理性D.倡导美德15.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
”这说明()A.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B.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16.“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材料旨在强调()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D.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17.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
”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18.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
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
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
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
”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C.接受共产国际指导D.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19.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这表明卢梭()A.強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B.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C.反对理性,强调感性D.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20.唐甄在《潜书》中写道:“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
”其结果是“臣日益疏,智日益蔽。
”而公卿们也因为“罕得进见,”往往“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
”针对这一问题当时思想家提出的对策是()A.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 B.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C.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D.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21.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意即人类文明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都应该谨慎地寻找自己的方位,判断自己到底是与“世界时间”同行还是被远远抛弃在外面。
根据这个说法()A.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重要标志B.英国从文艺复兴开始跻身到了“世界时间”当中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时间”之中D.改革开放和国力增强使中国再度回归“世界时间”22.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用大量资料证明了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但是达尔文又是一名信仰上帝的基督教信徒。
这可以反映出()A.进化论证明基督教教义是真理 B.宗教信仰有慰藉人们心灵之功效C.进化论的科学性值得怀疑 D.宗教信仰与科学研究不完全矛盾23.1829年,古典主义剧作家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在巴黎公演,歌颂爱国主义,表现被占领国人民的武装起义、反抗异国统治,引起了正遭受奥地利统治的意大利人的强烈共鸣,成了19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
材料表明()A.罗西尼歌剧迎合了叛逆精神 B.爱国成为罗西尼歌剧主旋律C.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D.音乐具有反封建专制的功能24.“秋收暴动后长期在根据地指导实际斗争,使得毛泽东不像前几任中共领导人那样注重理论的真传,而是更多着眼于现实。
”这表明()A.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毛泽东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C.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D.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25.西塞罗指出,人民是指“聚合在一起并且基于他们对法的合意和对公共利益的一致性而转化为社会的大众”。
其意在强调()A.民主是法律的保障 B.法律就是社会契约C.法要体现公共意志 D.平等是自然法核心26.摇滚乐是一种新的、混合白人与黑人音乐元素的音乐形式。
摇滚乐在美国一夜成功的风潮很快穿越了大洋,1964年伴随着英国摇滚乐在美洲的大肆流行而达到高潮,至60年代末,摇滚乐之风已经传遍了世界各处。
这说明摇滚乐盛行主要是因为()A.摇滚乐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B.摇滚乐发展体现了世界文化的融合C.富有激情的节奏能煽动强烈的情绪 D.歌手积极参与全球性社会政治活动27.美国学者普拉特在其著作中说:“撰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是协助中国恢复其在19世纪的世界中应有的位置。
……大清帝国通过贸易深深融入到世界经济中,有数千名外国人住在香港和上海。
因此,中国这场内战与地球彼端的欧美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
”该学者()A.主张以世界史视野研究太平天国 B.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内战C.强调以世界史视野研究武昌起义 D.深受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28.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的。
”与材料中的观点最为吻合的是()A.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的冲击有限B.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C.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的矛盾未激化29.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表示,《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是读者了解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最好入口,“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实作品。
它将你带进普通人的世界,更弥足珍贵的是,用不了多少年,随着这些亲历者的离世,我们就更无法去了解这段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