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损伤论文:脑损伤 Ephrin-B2配体 Eph受体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基因敲除小鼠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调控对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调控对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常常导致永久性的运动和感觉障碍。
目前,世界各地每年约有40万人因脊髓损伤导致永久性残疾或死亡,而治疗方法有限,因此研究新的治疗策略变得非常必要。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reactive astrocytes)是一种非神经元的细胞,在脊髓损伤后会被激活并聚集在损伤部位。
过去的研究认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是导致神经元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的障碍之一,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治疗中可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分离、培养和鉴定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从小鼠脊髓中分离、培养和鉴定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并通过形态学、免疫荧光等方法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细胞平台。
2.体外和体内实验探究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生长的影响采用体外和体内实验,观察不同浓度和时间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条件对神经元生长的影响,并探索其调控机制。
体外实验采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体内实验则采用动物脊髓损伤模型。
3.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利用基因芯片和RNA-seq技术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调控机制和分子途径。
三、研究意义和展望本研究的意义和展望如下:1.深入探讨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与机制,为脊髓损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2.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治疗应用的开发提供基础性数据和实验依据。
3.建立基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脊髓损伤治疗策略,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提供新的指南。
神经损伤后卫星胶质细胞中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

神经损伤后卫星胶质细胞中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丹麦奥胡斯大学The Lundbeck 基金研究中心分子和转化神经科学系Vaegter副教授研究发现,现有周围神经损伤的分子和细胞学研究多集中在神经元和雪旺细胞,而卫星神经胶质细胞研究较少。
卫星神经胶质细胞与感觉神经元和神经元紧密接触的起着支撑作用的功能细胞。
卫星神经胶质细胞研究对理解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元变化和活动十分重要。
神经营养因子信号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关键阶段,包括细胞存活,分化和神经再生所必需。
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和卫星胶质细胞中的神经营养因子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并可能参与信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实际上,由于神经营养因子的阻碍神经修复的作用在神经修复的同时表现,所以神经的完全恢复很难。
因此,急需加深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生物学的理解。
作者希望,未来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治疗神经损伤,增加神经功能恢复,防止或减轻神经性疼痛。
此观点发表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2014年23期杂志上。
Article: "Neurotrophins and their receptors in satellite glial cells following nerve injury" by Christian Bjerggaard Vaegter(Danish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DANDRITE, Nordic EMBL Partnership, and The Lundbeck Foundation Research Center MIND, Department of Biomedicine, Aarhus University, Ole Worms Allé 3, 8000 Aarhus C, Denmark)Vaegter CB. Neurotrophes and their receptors in satellite glial cells following nerve injury. Neural Regen Res. 2014;9(23):2038-2039.Neurotrophins and their receptors in satellite glial cells following nerve injuryPeripheral neuropathy is a condition where damage resulting from mechanical or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is inflicted on nerves within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ffects following PNS injury has largely focused on neurons and Schwann cells, whereas considerably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satellite glial cells (SGCs) – a cell type in intimate contact with the sensory neurons and with a neuron supporting function. Growing evidence over the past decade is, however, establishing SGCs as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PNS functionality and in post-injury responses such as pain and nerve regeneration. Neurotrophin signaling is essential for key phases of PNS development, including cellular survival, differentiation and neuronal sprouting. Following injury to peripheral nerves, neurotrophin signaling pathways are reactivated in neurons and Satellite Glial Cells, presumably partaking in the signaling processes facilitating nerve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Unfortunately, nerve recovery is often far from complete, and unwanted side effects of neurotrophin signaling in e.g. the spinal cord further initiate processes that lead to 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symptoms. Thus, there is an immense need to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of fundamental biological aspects of neurotrophins and their receptors in neuronal and glial biology as well as their involvement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Hopefully, future research will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better treatments to increase functional nerve recovery after injury and to prevent or alleviate neuropathic pain. The perspective article published i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Vol. 9, No. 23).Article: "Neurotrophins and their receptors in satellite glial cells following nerve injury" by Christian Bjerggaard Vaegter(Danish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DANDRITE, Nordic EMBL Partnership, and The Lundbeck Foundation Research Center MIND, Department of Biomedicine, Aarhus University, Ole Worms Allé 3, 8000 Aarhus C, Denmark)Vaegter CB. Neurotrophes and their receptors in satellite glial cells following nerve injury. Neural Regen Res. 2014;9(23):2038-2039.。
生物博士论文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ATP促进丘脑中的突触删除

生物博士论文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ATP促进丘脑中的突触删除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类非神经元细胞,其在维持神经元正常功能和调节突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通过释放ATP来促进丘脑中的突触删除。
本文将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的来源以及ATP在突触删除过程中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胶质细胞类型,其主要分布在大脑和脊髓的灰质区域。
过去,人们认为星形胶质细胞仅起支持和营养神经元的作用,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元发育、突触形成和突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的来源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早期的研究认为星形胶质细胞源自神经外胚层的神经上皮细胞。
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的来源可能更加复杂。
一些研究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早期阶段,星形胶质细胞可能源自神经外胚层的前体细胞。
而在成年后期,星形胶质细胞的来源可能包括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
这些细胞通过分化和成熟过程最终形成成熟的星形胶质细胞。
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重要能量分子,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
最近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通过释放ATP来调节突触活动。
实验结果显示,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ATP可以通过激活突触前膜上的P2X受体和突触后膜上的P2Y受体来调节突触传递。
这种ATP依赖的突触调节机制被称为突触删除。
突触删除是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重要调节机制,它可以通过消除多余的突触连接来塑造神经回路。
最近的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ATP在突触删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星形胶质细胞通过释放ATP来激活突触前膜上的P2X受体,进而促使突触后膜上的突触蛋白酶活化。
这些蛋白酶可以降解突触连接的关键蛋白,从而导致突触的删除。
除了突触删除,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ATP还可以调节突触的形成和稳定。
实验结果显示,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ATP可以促进突触前膜上的突触蛋白合成,从而增强突触的形成。
EphB4-EphrinB2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中医药作用研究进展

EphB4/EphrinB2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中医药作用研究进展摘要:血管相关性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促血管新生和抗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也已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ephb4和ephrinb2均属于膜结合型蛋白,相对于其他酪氨酸激酶受体,ephb4和ephrinb2在自身活化和信号转导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方式,在信号转导过程中二者均可被对方激活,产生“正向信号”和“反向信号”。
已有研究发现,ephb4/ephrinb2独特的双向信号在血管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并且有可能成为中医药影响血管生长的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血管生成;ephb4;ephrinb2;双向信号血管生成的过程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管腔形成的过程。
缺血性疾病和肿瘤的生长都涉及血管生成。
ephb4/ephrinb2独特的双向信号在血管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
现对近年ephb4/ephrinb2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研究概述如下。
1 ephb4/ephrinb2的结构和信号转导eph受体是目前已知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中最大的亚族,其家族成员众多。
自1987年,hirai等[1]最先确定并描述了eph亚族的第一个成员表征后,brian等[2]于1994首次在人类cd34+骨髓单核细胞和肝癌细胞株hep3b中克隆出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蛋白,命名为肝癌跨膜蛋白激酶(hepatoma transmembrane kinase,htk),即现在的ephb4。
该受体具有与其他eph受体家族成员相一致的跨膜蛋白结构特点:由胞外区、胞内区和跨膜区组成,胞外区包含有一个球形配体结合域,一个富含半胱氨酸区和两个纤维连接蛋白ⅲ型(fibronectin type ⅲ,fn ⅲ)重复序列;胞内区包含一个近膜域,一个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tk)域,一个sam(sterile alpha motif)结构域和一个pdz(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突触后致密蛋白)结合域。
星形胶质细胞对人脑神经细胞发育的影响

星形胶质细胞对人脑神经细胞发育的影响
李兰英;张文治
【期刊名称】《天津医药》
【年(卷),期】1991(19)8
【摘要】本实验建立了人胎大脑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应用星形胶质细胞适应性培养液培养12周龄人脑神经细胞。
结果表明星形酸质细胞促进神经细胞突起的发育,提示星形胶质细胞是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突起形态发育的主要调节因子之一,为进一步研究胶质细胞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理想的实验手段。
【总页数】3页(P459-461)
【作者】李兰英;张文治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8.25
【相关文献】
1.牛磺酸对人脑神经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研究 [J], 韩晓滨
2.Nbn基因对小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发育的影响 [J], 张莉;王堃;郭敏
3.几种激素和IL-1β对人脑星形胶质细胞IL-6 、TNF-α分泌的影响 [J], 李兰英;孙云;庞智玲
4.27-羟基胆固醇对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溶酶体胆固醇转运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J], 陈思;周催;余辉艳;陶领伟;王玉珊;肖荣
5.光线强弱影响人脑生长发育地球极地人脑袋最大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伤性脑损伤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

创伤性脑损伤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刘璐;李丹;刘囡;张卓;高超;李洪鹏【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创伤性脑损伤后1、4、7d组.采用免疫印迹检测脑损伤后Nrf2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Nrf2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定位表达.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脑损伤后Nrf2在4d时表达最高;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假手术组中Nrf2在细胞质中有少量表达,损伤后1d组Nrf2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表达,4d时表达显著增高.结论:损伤后Nrf2表达升高并入核可能与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期刊名称】《解剖学杂志》【年(卷),期】2018(041)005【总页数】4页(P540-543)【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星形胶质细胞【作者】刘璐;李丹;刘囡;张卓;高超;李洪鹏【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沈阳110013;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沈阳110013;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沈阳110013;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沈阳110013;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沈阳110013;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沈阳110013【正文语种】中文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由外力引起的脑挫伤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1]。
TBI最初会引起机械性损伤,而后会造成继发性损伤,例如氧化应激[2]。
尽管TBI发生后可以通过手术,诊断技术来预防处理,但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能够治疗由继发性脑损伤造成的神经损伤[3]。
TBI引起的继发性损伤中氧化应激占据重要位置[4],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信号通路在抗氧化方面起着核心作用。
损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对成年大鼠室下区的再生作用

作者:屈建强贺西京杨平林杨涛【摘要】目的①观察液压性脑损伤后不同时期室下区nestin和gfap的表达及其细胞类型。
②分离脑损伤室下区nestin+/gfap+共存细胞进行培养、诱导分化鉴定。
方法①用液压冲击法建立sd大鼠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法分析和显示不同时期(1、3、5d,1、2、3、4、6、8周)nestin和gfap的表达变化以及细胞类型。
②分离液压损伤sd 大鼠室下区nestin+/gfap+共存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进行培养、传代,以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对原代和传代培养形成的神经球以及诱导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①室下区免疫荧光染色:正常组及空白对照组在前脑侧脑室svz区出现神经干细胞,主要集中在外侧壁上部和上角,其他部位及三脑室的svz区有少量神经干细胞。
脑损伤模型组脑损伤24h后,和正常组相比,室下区nestin和gfap的表达显著增加,阳性表达在3d后逐渐达到高峰,持续1周。
②在上述条件下培养及传代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形成悬浮生长的呈nestin阳性的神经球;神经球贴壁后分化的细胞表现为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且分别呈galc阳性、β tublin ⅲ阳性和gfap阳性。
结论①成年大鼠液压性脑损伤可诱导室下区表达nestin和gfap,nestin的表达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呈正相关,且表达多相互共存,并且具有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室下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都对脑损伤都有反应,并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
②成年大鼠液压性脑损伤后分离的室下区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
【关键词】脑损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再生;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在成年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中的存在,打破了cns损伤后神经元不能再生的观念,使cns损伤修复成为可能。
脑挫伤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动态观察

脑挫伤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动态观察张海林;李秀芬;李娜【摘要】目的探讨脑挫伤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Ast)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脑挫伤出血死亡者为观察组(67例),以病理性脑出血、颅内出血者为对照组(52例),应用免疫组化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ABC法),检测两组全脑标本不同存活时间段神经元和Ast的数量变化.结果挫伤后5 min至20 d观察组神经元低于对照组,As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观察时间内呈抛物线变化.结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变化与脑挫伤的部位和经过时间有一定关系,对脑挫伤的性质和时间诊断与鉴别有一定意义.【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7(046)032【总页数】4页(P4576-4579)【关键词】脑挫伤;免疫组织化学;神经元;星影胶质细胞;损伤时间【作者】张海林;李秀芬;李娜【作者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410100;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10100;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4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4.8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t) 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功能伙伴,其交互作用已引起脑科学专家和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1]。
脑挫伤后神经元和Ast会呈现出显著的特征性变化,且这种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2],有报道称,癫痫的发病是神经元性疾病,星形胶质细胞是人脑癫痫病灶的重要组成部分[3-4]。
因此,流行病学调查是证实,在70%~80%和癫痫病患者中星形胶质细胞与癫痫的发病关系密切,研究神经元和Ast动态变化对脑挫伤的诊断、治疗或预后判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脑挫伤神经元和Ast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十分轻微,动态观察往往非常困难[5]。
随着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进步,这一困难已逐步解决。
本研究对脑挫伤和病理性出血死亡后的全脑标本进行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变化的动态观察,并发现了一些变化规律,现报道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损伤论文:Ephrin-B2基因敲除小鼠脑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有利于保护组织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中文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青少年。
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的不断改进、创新,已显著降低了其死亡率,提高了预后,但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仍不太令人满意,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多数患者遗留学习记忆能力减弱、肢体功能障碍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如何减少后遗症,提高治疗效果,尤其是认知功能和运动能力的改善,一直是神经科学界努力探索追求的目标。
近来,增强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减少继发性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愈来愈成为神经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Ephrin配体及Eph受体(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肝细胞受体,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cellular Receptor)统称为Eph受体家族,是新发现的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传导系统,Ephrin-B2配体是该系统中的一名重要成员,参与神经细胞间多种作用。
在胚胎发育阶段,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及血管的生成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成年时,它仍然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导,从而影响细胞行为和组织塑形,如诱导细胞迁移和边界形成,特别是在脑...
【英文摘要】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is the most common neurosurgical disease, which is a major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especially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Recently,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urosurgical treatments and medications, the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have bee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the recovery of brain injury is still not satisfactory. There is a high incidence of severe neurological disabilities, such as altered memory and/or personality, and partial or complete paralysis, ...
【关键词】脑损伤 Ephrin-B2配体 Eph受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敲除小鼠
【英文关键词】Traumatic Brain Injury Ephrin-B2 Eph Receptor 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 (GFAP) Reactive Astrocyte Knock-out Mice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Ephrin-B2基因敲除小鼠脑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有利于保护组织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文摘要4-7英文摘要7-10前言11-12材料与方法12-18结果
18-22附图22-30讨论30-33结论
33-35参考文献35-39综述 Ephrin-B2 配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39-49参考文献45-49致谢
49-50个人简历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