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病理学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它通过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等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进展规律。

2. 组织学 (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结构及其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来了解组织的组成和变化过程。

3. 形态学 (Morphology)形态学是研究事物形态、结构和大小等方面的学科。

在病理学中,形态学研究疾病时对病变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大小等进行描述和分析。

4. 病理变化 (Pathological Changes)病理变化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组织和细胞发生的异常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包括细胞的增生、萎缩、坏死、变性等,以及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等。

5. 细胞学 (Cytology)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其异常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观察和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来了解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异常情况。

6. 病理诊断 (Pathological Diagnosis)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变组织或细胞的检查和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程度的过程。

通过病理诊断,医生可以帮助确定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预测疾病的预后。

7. 炎症 (Inflammation)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局部组织的血管扩张、渗出、增生和炎症细胞的聚集等。

8. 肿瘤 (Tumor)肿瘤是指细胞非正常增殖所形成的新生物体。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性;恶性肿瘤生长快速,可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

9. 癌症 (Cancer)癌症是一种恶性肿瘤。

它是由于机体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异常增殖而形成的一类疾病。

癌症可以发生于几乎任何组织和器官,其生长速度快且有侵袭性。

10. 标本 (Specimen)标本是指从患者身体中取得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等样本。

在病理学中,医生通过对标本的检查和分析来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1、假性肥大:实质细胞萎缩,间质结缔组织与脂肪细胞增生,造成器官与组织体积增大。

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细胞体积增大,使该器官组织体积增大。

3、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使该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得细胞由于适应环境改变而被另一种分化成熟得细胞所代替得过程.5、细胞水肿:又称水变性,细胞内水钠聚集过多,引起细胞体积重大,胞浆疏松,透明淡染。

6、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与四氯化碳中毒时,干细胞水肿,严重者细胞肿大如圆球状。

7、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其她细胞浆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8、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在严重贫血时,常在心内膜下,尤其就是左心室乳头肌处出现红黄相间得条纹,如虎皮斑纹。

9、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在HE染色情况下,细胞外间质或细胞质内出现易红然、均质、半透明、无结构得玻璃样物质。

10、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细动脉持续性痉挛,使内膜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入内,膜在内皮细胞下凝固成均匀红染玻璃样物质。

11、脂褐素:积蓄于包浆内得黄褐色细微颗粒,本质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得细胞器碎片残体。

12、病理性钙化:在病理情况下,骨与牙以外得组织内有固体钙盐得沉积. 13、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在变性坏死得组织中或异物内。

14、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障碍,血钙与/或血磷升高,钙盐沉积于未受损得组织中。

15、凝固性坏死:组织坏死后,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16、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分解、液化而呈液体状,有时还形成含有液体得腔。

17、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坏死区脂质较多,颜色带黄,质地松软,状似干酪。

18、坏疽: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出现不同程度得腐败性变化,腐败菌在分解坏死组织得过程中产生大量得硫化氢,并与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得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亚铁,致使坏死组织臭而发黑。

19、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她异物血凝块血栓及渗出物等得过程。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重点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重点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重点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起因、发展、变化规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在病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些
重点名词进行解释。

1. 细胞增生,细胞增生是指细胞数量的增加,通常发生在组织
修复和生长过程中。

细胞增生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例如肿瘤组织中的恶性细胞增生。

2. 炎症,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刺激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炎症通常包括血管扩张、渗出、炎性细胞浸润等过程,旨在清除病
原体并促进组织修复。

3. 肿瘤,肿瘤是指体内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新生物体。


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
性和转移性,而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4. 坏死,坏死是细胞、组织或器官在病理条件下由于各种原因
而发生的不可逆的死亡现象。

坏死可以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等不同类型。

5. 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外源性病原体或异常细胞的防御过程。

免疫反应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通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来清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6. 纤维化,纤维化是指在组织损伤或慢性炎症过程中,纤维蛋白沉积增多并最终形成瘢痕组织的过程。

纤维化是一种重要的病理变化,可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丧失。

以上是对一些病理学重点名词的解释,病理学涉及的名词和概念非常广泛,每个名词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背景。

希望这些解释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病理学的相关知识。

病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病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病理学常考名词解释1. 细胞增生:细胞增殖过程,包括细胞分裂和细胞增加,可导致组织或器官的增大。

2. 细胞凋亡:细胞有序死亡的过程,通过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来清除异常、老化或受损的细胞。

3. 肿瘤: 一种细胞异常增生的病理状态,可以是良性或恶性的,通常表现为组织或器官的肿块。

4. 癌症: 恶性肿瘤的常用名称,指由恶性细胞组成的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5. 炎症: 组织对损伤、刺激或感染的非特异性反应,伴有局部免疫细胞的浸润、血管扩张和组织修复。

6. 溃疡: 组织表面剥脱的损害区域,通常由炎症、损伤或缺血引起。

7. 肺气肿: 肺组织正常结构的气囊性扩张,常伴有肺容积增大和呼吸功能受限。

8.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壁内积聚胆固醇、脂肪和钙盐,导致血管逐渐硬化、狭窄和失去弹性。

9. 坏死: 细胞或组织受到严重损伤或死亡,失去生命活性。

10. 间质纤维化: 组织或器官中间质的纤维组织增生和沉积,导致结构扭曲和功能受损。

11. 血管瘤: 血管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通常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周围间质的肿瘤组织构成。

12. 淋巴结转移: 恶性肿瘤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淋巴结的过程,常作为肿瘤的分期和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13. 核分裂: 细胞核中染色体间的分离和分配过程,通常伴随细胞分裂。

14. 组织坏死: 组织广泛、持续或丧失血液供应的死亡,通常由缺血、感染或外伤引起。

15. 脂肪变性: 细胞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脂肪颗粒在细胞内沉积,形成脂肪变性。

16. 萎缩: 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和功能的持续减小,通常是由于细胞数量减少或细胞萎缩导致的。

17. 肉芽肿: 一种炎症反应,由活动型巨噬细胞和炎性细胞围绕和聚集形成的肿块。

18. 纤维化: 组织中胶原纤维的增生和构建,导致结缔组织增多和器官功能减退。

19. 淋巴增生: 机体对感染或炎症刺激的反应,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形成淋巴结等淋巴组织的肿大。

20. 组织化学: 利用特定染色剂和抗体标记技术,研究组织或器官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定位。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病理学名词解释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可共同具有的一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其本身不具特异性,是组成疾病的基本成分。

病理状态:是指相对稳定或发展极慢的局部形态变化,常是病理过程的后果。

脑死亡: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已成为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萎缩:是指正常发育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

脂褐素:常出现在萎缩细胞的胞浆中,呈褐色颗粒,尤其多见于心肌细胞及肝细胞内。

是由于自噬泡消化萎缩细胞的细胞器碎片后形成的残存小体。

可使器官或组织的颜色变深或呈褐色。

肥大与增生:细胞、组织或器官因适应环境的改变而体积增大称为肥大,通常是由组成的细胞体积增大所致。

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使该组织器官增大称为增生。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由于适应环境改变或受理化因素刺激而转变成另一种相似性质的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变性: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致细胞功能下降并出现一系列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某些正常物质的数量显着增多。

一般为可复性变化。

细胞水肿(颗粒变性、水样变性、气球样变性)、脂肪变性(虎斑心)、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粘液样变性、病理性钙化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出现固体状钙盐沉着,称病理性钙化。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坏疽: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称为坏疽。

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及其他异物)的过程称为机化。

肉芽组织:即旺盛增长的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以及一定量的炎细胞构成。

因肉眼形态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似鲜嫩肉芽,故名肉芽组织。

动脉性充血:因动脉血流入过多而引起的器官或组织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致病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受到显著阻碍,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这种现象。

病态植物:指受病原物侵染但没有造成经济损失的植物。

症状:植物生病后,外表不正常的现象。

病状:生病后,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

病征:受病部位的一些病原物特性。

病原:引起植物生病的因素,包括生物病原和非生物病原。

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的统称,现已知道的主要有真菌、细菌(类菌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此外,少数放线菌和藻类植物也能侵染植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

变色:是一种植物病害症状,有褪绿、黄花、花叶、着色、红花等。

坏死:寄生组织受病原物侵染后,细胞组织受损,出现各种各样的斑斑点点。

腐烂:植株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萎蔫:茎基的坏死和腐烂、根的腐烂或根的生理活性受到破坏,水分不能及时输送到顶梢,细胞失去膨压,地上部枝叶萎垂。

畸形:由于寄主细胞或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因为病原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而受到抑制或促进所表现出的发育不足或过度生长。

霉状物:指植物的发病部位出现的霉层。

脓状物:是植物发病部位出现的一种病症,并且是细菌所特有的。

粒状物:是植物发病部位出现的一种病症,实为真菌繁殖体。

生理性病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或理化因素造成的生理障碍,称为生理性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障碍,称为传染性病害。

隐症现象:病毒病的症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能暂时消失,一旦恢复适宜发病的条件时,症状又可以重新出现称为隐症现象。

菌丝体: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地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

吸器:真菌或高等植物细胞或组织中的可穿入相邻组织,吸收营养的一种突起。

其胞壁常内突生长,具有传递细胞的特征。

菌核:是由许多菌丝紧密交结而成的坚硬休眠体。

厚垣孢子:各类真菌均可形成的无性孢子,由断裂方式产生,壁厚,寿命长,能抗御不良外界环境。

病理学知识要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知识要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2.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即通过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病变活体部位获取病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病理诊断。

3.尸体剖验:简称尸检,即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检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4.细胞学检查:采集病变处部位自然分泌物、渗出物、排泄物或人工获取的各种脱落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病理诊断。

5.动物实验:即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而通过疾病复制过程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6.组织和细胞培养:即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研究在各种因子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及外来因素的影响。

7.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8.完全康复:又称痊愈,是指疾病时所致的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8.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时的损伤得到控制,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机体发生改变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并未完全恢复正常,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生命活动,有些可留有后遗症。

9.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细胞、组织和器官在环境发生改变时,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做出相应的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

)2.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

3.内分泌性萎缩:因内分泌器官功能低下,相应靶器官缺乏激素刺激引起。

4.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5.生理性增生:是指适应需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发生的增生。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

2.变性: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

3.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4.槟榔肝:由于长期肝淤血,肝小叶中央区因充血而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因脂肪变性呈淡黄色,暗红色与淡黄色交错存在,在肝切面上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状似槟榔的切面5.心衰细胞: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6.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白细胞共同构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物覆盖在黏膜表面,这种膜状物质称为假膜,故黏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为假膜性炎7.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主要特征为局部主组织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囊腔,即脓腔。

8.蜂窝织炎: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9.肉芽肿:由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可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10.肿瘤: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机体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11.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肿瘤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12.癌前病变: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称为癌前病变13.阿绍夫小体:是一种特殊的肉芽肿性病变,对风湿病有病理诊断意义。

它的中心为纤维蛋白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周围有风湿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和少量淋巴细胞等14.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结构会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15.新月体: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还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以上成分在球囊壁层呈新月状或环状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名词解释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可共同具有的一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其本身不具特异性,是组成疾病的基本成分。

病理状态:是指相对稳定或发展极慢的局部形态变化,常是病理过程的后果。

脑死亡: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已成为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萎缩:是指正常发育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

脂褐素:常出现在萎缩细胞的胞浆中,呈褐色颗粒,尤其多见于心肌细胞及肝细胞内。

是由于自噬泡消化萎缩细胞的细胞器碎片后形成的残存小体。

可使器官或组织的颜色变深或呈褐色。

肥大与增生:细胞、组织或器官因适应环境的改变而体积增大称为肥大,通常是由组成的细胞体积增大所致。

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使该组织器官增大称为增生。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由于适应环境改变或受理化因素刺激而转变成另一种相似性质的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变性: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致细胞功能下降并出现一系列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某些正常物质的数量显着增多。

一般为可复性变化。

细胞水肿(颗粒变性、水样变性、气球样变性)、脂肪变性(虎斑心)、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粘液样变性、病理性钙化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出现固体状钙盐沉着,称病理性钙化。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坏疽: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称为坏疽。

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及其他异物)的过程称为机化。

肉芽组织:即旺盛增长的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以及一定量的炎细胞构成。

因肉眼形态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似鲜嫩肉芽,故名肉芽组织。

动脉性充血:因动脉血流入过多而引起的器官或组织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淤血性硬变:长期淤血在引起脏器实质细胞损伤的同时,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使器官组织质地变硬,称为淤血性硬变。

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引起慢性肺淤血,肺泡腔的水肿液中常有少量红细胞和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将红细胞吞噬,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被分解为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这种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肺褐色硬变:长期的肺淤血可引起肺间质的纤维组织增生,质地变硬,且由于含铁血黄素的沉积,颜色呈深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变。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肉眼见肝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色暗红,质地较实。

切面可见肝小叶中央因淤血而呈深红色,小叶外周因脂肪变而呈灰黄色。

相邻肝小叶的中央淤血区相互连接形成红黄相间的花纹状结构,似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

血栓形成:活体内心、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的血栓,镜下呈粉红色,略透明,故称透明血栓。

由于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又称微血栓。

栓塞:随循环血液流动的不溶性异常物质阻塞血管的过程称为栓塞。

梗死:器官或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或梗塞。

贫血性梗死:常发生于组织致密且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器官(如心、肾、脾等)。

当供应这些器官的某一动脉阻塞后,该处的动脉分枝发生反射性痉挛,将血液从局部挤出,局部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

组织坏死崩解,局部胶体渗透压增高,吸收水分而体积略胀大又进一步挤走间质内的残余血液,故称贫血性梗死。

因梗死区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又称白色梗死。

出血性梗死:多发生于肺、肠等器官。

梗死灶有明显的弥漫性出血,呈暗红色,故又称出血性梗死或红色梗死。

其条件为动脉阻塞伴有严重淤血、组织疏松并具有双重血液循环。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而引起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FDP: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英文缩写简称。

是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被裂解成的大小不等的多肽物质,具有强烈的抗凝作用,并能增强组胺及激肽的作用(使微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使出血加重。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为DIC时出现的特殊类型的贫血,除具有一般溶血性贫血特点外,在外周血涂片中可见特殊形态的红细胞,统称为红细胞碎片,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

休克肺:严重休克病人可出现进行性缺氧和呼吸困难,造成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称为休克肺。

MDF:休克时内脏缺血,尤其是胰腺缺血,其外分泌腺细胞内溶酶体破裂释放出的组织蛋白酶分解组织蛋白而产生心肌抑制因子(MDF)。

MDF是一种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由3-4个含硫氨基酸组成,入血后可抑制心肌收缩,使腹腔内脏小血管收缩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抑制。

水肿:水肿是一种基本病理过程,表现为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积聚过多。

炎症: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刺激物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复杂过程,是极为常见和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各种变性和坏死统称为变质。

炎症介质:是指炎症过程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故亦称化学介质。

渗出液:炎症时渗出的液体,称为渗出液。

泡沫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许多脂质时,其胞浆充满脂质空泡,称为泡沫细胞。

坏疽性炎:在严重变质而发生广泛坏死时,坏死组织可被腐败细菌侵入,使坏死组织发生腐败性分解,质地软似牙膏,色灰绿,发恶臭,称为腐败性炎或坏疽性炎。

假膜性炎:纤维素性炎发生在粘膜时,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其下的坏死粘膜组织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

因此,发生在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假膜性炎。

绒毛心:在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脏的搏动,渗出在外膜上的纤维素,随着心脏跳动,被扯拉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蜂窝织炎:为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多发生于皮下组织及肌肉间等处。

炎区有大量白细胞渗出于组织成分之间,组织被脓液分割,状如蜂窝,故称蜂窝织炎。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伴有脓腔形成,多见于皮下组织、肺、肝、脑等处,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窦道:(又称脓窦)是指组织深部的脓肿,逐渐向表面蔓延,形成一个向外排脓的盲端管道。

瘘管:在消化道、呼吸道或身体其它自然管道附近的脓肿能像内和向外同时发展,向内穿通管道,向外开口于皮肤或贯通于两个有腔脏器之间,形成两个以上出口,这种管道称为瘘管。

卡他性炎:为发生在呼吸道、胃肠道等处粘膜的较轻的渗出性炎症。

由于粘膜腺体受刺激而分泌大量粘液,故渗出物有经管道向外排流的特点。

因此称为卡他性炎。

肉芽肿:属特异性增生性炎,病程呈慢性经过,其特点为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

败血症:细菌入血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全身病理症状和病理变化。

狼疮小体(LE小体、苏木素小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95%以上病人抗核抗体阳性。

抗核抗体并无细胞毒性,但可攻击细胞核,使其碎裂崩解而形成游离的染色均匀的小体,称为狼疮(LE)小体。

在HE染色切片中呈紫红色或紫色,又称为苏木素小体。

狼疮细胞(LE细胞):狼疮小体对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很强的趋化性,可被其吞噬于胞浆中,并将细胞和挤在一旁,称为狼疮细胞。

类风湿因子:感染因子(如病毒、支原体等)进入人体后,其所含成分与滑膜细胞结合而改变其抗原性成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IgG)。

同时进一步使IgG分子的Fc片段结构发生改变,这种变性IgG又激发另一种抗体(IgM)产生,即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

异型性:是指肿瘤的实质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皆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它反映了肿瘤的分化程度(即成熟程度)。

判明异型性是区别良、恶性肿瘤的主要组织学根据。

间变: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异型性,称为间变。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至它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继发性肿瘤称为转移。

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老年人。

灰白色、质硬。

镜下实质呈巢状或索状,与间质分界清楚。

早期多经淋巴道途径转移。

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多见于年轻人。

灰红色,湿润,鱼肉状。

镜下实质与间质界限不清。

多经血道途径转移。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倾向的良性病变,如长期未治愈即可能转变为癌。

举例:原位癌、浸润性癌:早期癌变仅限于上皮层而未突破基底膜者,称为原位癌。

若癌继续发展,突破基底膜而浸润至真皮或粘膜下层时,则称为浸润性癌。

非典型增生:是指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排列较乱,核大而深染,极性消失。

一般仅累及鳞状上皮深部的1/3~2/3处。

如累及上皮全层,则成为原位癌。

恶病质: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可发生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全身衰竭、皮肤干枯呈黄褐色,称为恶病质。

癌珠: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心常可见层状角化物质,称为角化珠或癌珠。

实性癌:(单纯癌)腺上皮癌的一种,分化低而呈实体性癌巢,无腺腔样结构。

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恶性程度高。

其中癌巢小且较少而间质结缔组织多者质地硬称为硬癌。

癌巢较大较多而间质结缔组织少者,质地软如脑髓,称为软癌或髓样癌。

心绞痛:由于心脏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的以胸痛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称心绞痛。

心肌梗死:心肌由于严重持续性缺氧而引起的坏死称为心肌梗死。

风湿细胞:风湿小体中的一种主要细胞成分,胞浆丰富,嗜碱性,单核或多核,核大呈空泡状,核膜清楚,染色质集中于核中央,纵切面如毛虫状,横切面如枭眼状。

风湿小体:为风湿病特征性增生病变,多发于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和皮下的结缔组织,略呈梭形,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有风湿细胞增生及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向心性肥大(近心性肥大):由于心脏后负荷过重,使心肌纤维直径增粗,长度增加,体积增大,且不伴心腔扩大,称为向心性肥大。

肥大的心肌能够更有力地收缩,具有明显的代偿作用。

离心性肥大(远心性肥大):伴有心腔显着扩张的心肌肥大,称远心性肥大。

常见于慢性容量负荷增加的情况下,为心力衰竭之表现,此时心肌失去弹性。

结核结节:是结核病以增生为主的特征性病变。

由类上皮细胞、朗罕斯巨细胞以及外周聚集的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结核性肉芽肿。

当变态反应较强时,结节中央常出现干酪样坏死。

结核球:又称结核瘤,是一种孤立的纤维包裹性干酪样坏死灶。

多为单个,偶见多个,常位于肺上叶。

直径2-5cm。

毛玻璃样肝细胞: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持续性肝炎患者肝细胞胞浆内含有大量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HBsAg),在光镜下HE染色可见胞浆中充满淡伊红色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呈毛玻璃样,称为毛玻璃样肝细胞。

桥接坏死:病毒性肝炎时,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区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肝细胞坏死带称为桥接坏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